养生健康

人格障碍的病因

人格障碍的病因

遗传因素(25%)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21%)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环境因素(15%)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依据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B: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这正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病人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2] 。

​男生比女生易得人格障碍

一项对北京市城乡有代表性的25所高中、共计10039名高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情况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6%;男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城区学生检出率明显低于乡镇学生;北京市重点学生检出率最低,普通中学学生检出率最高。3年后对同一批学生高三年级时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8%,总体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8%。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说,人格障碍是指在年满18岁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的成人中出现的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人格障碍可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人格偏离指未满18岁的青少年出现人格问题且符合人格障碍症状学标准。

此项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共同开展的历时3年的“青少年人格障碍的干预研究”,并发展出了一套简便可行、效果优越、能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育的干预方法。

专家认为,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发生受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该项研究通过对出现人格偏离与人格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证实青少年总体人格障碍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关系不良、父母的否认拒绝型及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均为发生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导致人格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据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疯狂而外部平静的状态下。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人格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呢

人格障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又叫异常人格,是指形成了一种明显偏离社会的人格,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人格障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因,希望能加深大家的了解。

一、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二、脑发育因素: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Williams发现常有攻击行为的男人中,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肉状态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

三、环境因素:缺乏家庭正确教养或父母的爱记是发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Patridge强调病态社会的不良影响,他认为健康的社会是避免发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恶劣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均可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与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人格障碍的致病因素,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会危害社会或他人,因此,我们应该要远离一切诱发人格障碍的因素。

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的区别有哪些

精神病患者病前可能出现某些性格或行为的变化,类似于人格障碍表现,比如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等,有时相应两方的区别是困难的。下面将精神病中常见的神经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所致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区别简单作一介绍。

(1)神经症

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后发展起来的;而人格障碍一般从早年开始,恒定顽固,难以改变,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可以发生相应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而人格障碍者对其人格偏离正常缺乏自知。神经症病人环境适应能力尚可,而人格障碍者一般社会适应不良。

(2)躁狂抑郁症

轻型或不典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为易激动、好挑剔、惹事生非,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他人等行为异常,如果既往情况不详,往往误诊为人格障碍。但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情感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兴奋性强等基本症状,如结合病史及病人以前的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如劳动纪律松懈、情绪不稳、态度恶劣、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越轨行为等,易与人格障碍混淆。但精神分裂症还同时伴有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以及思维活动的异常,且精神分裂症发病以前,一般没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但除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不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不脱离现实,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发生了人格障碍的病因是怎么样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

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精神障碍的病因

1.人格: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3、心理学角度:

意识论:精神分析

认知论:认知分析

行为论:行为分析

4、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

温馨提示:我们决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病人心理上的影响,所以要是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心态,即使有精神障碍遗传基因的人也未必就会发病。

人格障碍的病因

人格特征的形成过去认为主要决定于环境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代研究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在青少年期定型,以后即不易改变。研究发现,婴儿初生即具有某些气质特点(并不是“一张白纸”),这种特点一开始就会对周围人产生相互作用。长期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日后的人格特征。

异常人格,即人格障碍的形成与正常人格的形成相似,大多数也决定于遗传素质及环境因素,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具体。例如在遗传方面,美国曾做过1,500对双生儿精神疾病的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儿人格障碍的同病率要比双卵者高许多倍,对某些类型的价格障碍,这种特点更明显。另外的研究又发现,儿童期的某些气质特点与成人期的某些人格障碍有一定的联系。在英美,心理分析的人格发展学说曾盛行一时,认为许多人格异常的表现是儿童期的性心理发育障碍加上心理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像正常人格形成一样,过去也有许多人认为异常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决定于环境因素,近数十年来的研究认为:环境(教育)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同一父母生养,在同一环境下长大的兄弟姐妹,可以有很不同的性格,这一常见的事实就能说明这一点。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这些都属于疾病的残留或后遗症状。

相关推荐

精神障碍吃什么药

1、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2、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3、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4、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

焦虑症是精神病的一种类型吗

精神病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扬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认识和行为的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等几个类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脱离现实,病程迁延。 常见的精神病的原因,性行为障碍。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或者采用

人格障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交流

也许你周围的亲朋好友中有的人的性格脾气让你特别头疼,以致于你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给两人都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其实这就是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可以用正常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与他们计较与争吵。人格障碍的形成与早期生活经历和教育方式有关,预防和治疗都是越早越好。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心理医生的回答吧! 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性格,人格障碍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通常是动机和目的

人格障碍的症状

1.共同临床特征 人格障碍的特征,国内资料将其归纳为: (1)早年开始,一般在青春期开始,男性可以更早表现。 (2)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且性格的某些特征过分发展。 (3)人格偏离的牢固性一旦形成后不改变,矫正困难,预后不良,但到40~50岁以后可渐趋缓解。 (4)对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 (5)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偶然动机所驱使,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 (6)适应不良,自己感到痛苦又贻害于周围。 2.临床分型 (1)偏执型人格

强迫症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一、焦虑强迫障碍焦虑的特点是精神性焦虑为主,躯体性焦虑评分并不高,缺乏突出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慌、心跳、手脚出汗)和运动性不安。强迫障碍可以合并多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患者合并社交恐惧症较多见,而单纯恐惧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相对较少。二、抽动障碍强迫障碍与合并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强迫障碍及抽动障碍之间的现象学联系已有许多报道。研究发现8.8%的强迫障碍合并有慢性抽动。三、人格障碍在对强迫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28%合并人格障碍,但从临床实践方面的观察来看,有人格方面问题的患者还会更多一些。此类患者

我得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请问能治

你好,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感到被误解,觉得孤独,空虚,无望.他们常常充满了自我厌恶和自我憎恨.建议心理干预结合中药调理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建议进一步联系,以便对你有所帮助.建议你到当地医院的心理科进一步诊治,平时的话,还是要多加强教育,多让其能够认识到这种病态

人格障碍可使胃溃疡风险增5倍

人格障碍与胃溃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据国外媒体10月2日报道,法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患有人格障碍的人罹患胃溃疡的风险增加5倍。 虽然压力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胃溃疡危险有关联,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关联的发现,导致科学家更少注意胃溃疡的各种心理因素。 幽门螺杆菌会破坏消化道黏膜对胃及十二指肠的保护作用,进而导致消化道溃疡。但是心理因素究竟如何导致胃溃疡危险增加的呢?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理论认为,依赖性人格(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又称被动-依赖人格)等某些类型人格障碍与吸烟、失眠和饮食不正常

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人格障碍是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是在精神或者情感表达上面异于常人。因此,了解人格障碍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出现类似症状的话可以及时确诊治疗。 人格障碍的发病时期多是从青春期开始的,男性的或许时间会更早。这类患者的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与他人格格不入,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发展。并且患有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易被激惹,对人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 患有人格障碍的人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偶然的动机或本能的愿望所支配,故行为多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较差,容易

人格障碍如何预防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不易矫正,故应贯彻预防原则,从幼儿开始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完整,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弗洛姆曾说“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为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我们必须从幼年抓起,用以引导,教化,培养,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中国青少年的理想人格特征应为: 1.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

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

注意留守儿童易得人格障碍 随着农民工患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人格障碍要特别注意。 有一个10岁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外祖父、外祖母家中。有一天,他向外祖母索要10元钱,外祖母只有5元钱给他,他哭着说:“不给我10元钱,我就死给你看!”外祖父、外祖母不以为然,他们正常下地干活,等他们回来之后,他们的外甥子吃了老鼠药,“躺在床上”,早已韶华名灭,命归黄泉了。这是留守儿童人格障碍血的教训! 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要重视。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呢? 1、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脱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