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B超检查的特征
肝血管瘤B超检查的特征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B 超对肝内血管瘤病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 , 临床上肝血管瘤往往由 B 超首先发现,所以B超应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肿瘤的图像常见有高回声型 ,低回声型和二者混合型 , 高回声型血管瘤 B 超的诊断符合率可高达 90%, 但低回声型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 总的 B 超诊断符合率54.5~91.9% 。
肝血管瘤的检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
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
3.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4.MRI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
肝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肝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肝癌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肝癌对人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于此病的治疗最主要就是要在早的时候,及时的诊断出来,及时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延长生命,那么肝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以下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
1、继发性肝癌:许多肿瘤可能转移至肝脏。西方国家继发性肝癌远较原发性肝癌为多。继发于胃癌者最为多见,其次为肺、胰腺、结肠和乳腺癌等,应注意鉴别。继发性肝癌一般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多数有原发癌的临床表现,甲胎蛋白检测为阴性。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夫键在于查明原发癌灶。
2、活动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慢性活动性肝病可出现一过性甲胎蛋白增高,应做甲胎蛋白动态观察及转氨酶测定。如果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或丙氨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GPT持续升高,则活动性肝病可能性大;如果二者曲线分离,即甲胎蛋白升高、GPT 下降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较以前增大、甲胎蛋白增高即使是低浓度增高等,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大,应及时做B超检查及肝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3、肝脓肿:肝脓肿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炎性反庙.脓肿相戍部位的胸壁常有局限性水肿、压痛及右上腹肌紧张等改变。多次超声检查可发现脓肿的液平段或液性暗区,但肝癌液性坏死亦可出现液平段,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在压痛点做细针穿刺。强化CT检查时,肝脓肿可呈周边强化特征。
4、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体格检查、B超检查或核素显像检查等偶然发现。本病我国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超检查及肝血管造影。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造影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肝血管的粗细正常,瘤体较大时可有血管移位;②无动静脉交通;③门静脉正常,无癌栓;④血池影延续至静脉相,成为浓度大的微密影,血池的分布勾画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和形态为其特征性表现。
5、肝棘球蚴病: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患者有肝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但本病一般病程较长,有2年~3年或更长的病史,进展较缓慢,可凭借流行区居住史、肝棘球蚴液皮肤试验阳性、甲胎蛋白阴性等各项检查与肝癌相鉴别。
6、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肉瘤,以及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右上腹出现包块。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甲胎蛋白检测多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诊。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怎样诊断肝癌吧,专家提醒:肝癌的发生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还给患者的家庭经济也带来了负担,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此病的发生,一旦患上了肝癌,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不要硬拖着,不然会导致病情更加恶化,导致无法治疗。
肝血管瘤患者有哪些表现
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发现于成年人,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可以单发,也可以同时存在多个血管瘤,肝左右叶均可发生,以右叶较多见。早期患者一般无症状,后因肿瘤增大而出现的肝大、包块及压迫症状,诊断上主要根据B超、增强CT、增强MRI、核素扫描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诊。
小的肝血管瘤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如果不继续增长,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对健康影响不大。血管瘤增长至4厘米以上时,患者多半会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还可以引起肝包膜牵拉而出现右上腹部和背部的胀痛。血管瘤引起的腹部不适、腹部胀痛的症状常在患者剧烈活动后,或大量进食、饮酒后表现得更明显,劳累、睡眠不足也可能加重症状。
肝血管瘤是发生在肝脏上的良性肿瘤,早期血管瘤体积较小,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也没有任何的体征,都是在体检进行腹部超声检查T扫描时才发现的。而较大的血管瘤可能引起患者的肝区胀痛,巨大血管瘤体格检查时会发现右上腹有可触及的包块,肝脏肿大。
作为内科肿瘤疾病,治疗上相对难度较大,在此呼吁患者和患者家属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病魔,专家提示:如发现血管瘤症状应及时检查就医,以免病情恶化,增加治愈难度,给自身和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最后祝广大血管瘤患者早日康复。
血管瘤的早期症状有都哪些呢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女性多于男性。此病的发生可能为先天性,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肝血管瘤常位于肝右叶包膜下,多为单发。一般直径3-10厘米,个别可达36公斤,约10%为多发。小血管瘤多无症状信号,常在体格检查中经超声波偶然发现,大都出现的症状信号是消化不良、暖气、恶心、腹胀,或肝区胀痛不适等。血管瘤生长缓慢,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肝肿大,但肝功能正常,脾脏也不肿大。
近年来,根据较多病例的追踪观察,发现不少患者的肝血管瘤发展很慢,甚至随访多年也没有明显发展,且未发现有恶变者。因此,凡体积小的肝内血管瘤,可以在医疗监护下定期作B超检查半年或1年)。如出现肝区肿痛、腹胀不适,纳食不好等症状可服中药治疗。系血管瘤进行性增大,才可手术治疗,以免因血管瘤破裂出血而发生危险。
肝血管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是发生在肝脏上的良性肿瘤,早期血管瘤体积较小,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也没有任何的体征,都是在体检进行腹部超声检查T扫描时才发现的。而较大的血管瘤可能引起患者的肝区胀痛,巨大血管瘤体格检查时会发现右上腹有可触及的包块,肝脏肿大。
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发现于成年人,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可以单发,也可以同时存在多个血管瘤,肝左右叶均可发生,以右叶较多见。早期患者一般无症状,后因肿瘤增大而出现的肝大、包块及压迫症状,诊断上主要根据B超、增强CT、增强MRI、核素扫描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诊。
小的肝血管瘤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如果不继续增长,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对健康影响不大。血管瘤增长至4厘米以上时,患者多半会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还可以引起肝包膜牵拉而出现右上腹部和背部的胀痛。血管瘤引起的腹部不适、腹部胀痛的症状常在患者剧烈活动后,或大量进食、饮酒后表现得更明显,劳累、睡眠不足也可能加重症状。
不典型肝血管瘤是什么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患上肝血管瘤切莫惊慌
肝血管瘤,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简称,多见于女性病人,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发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由于一般人到了一定年纪才做较为细致的检查,而且检查的结果还受机器的灵敏度、检查的范围、医生的经验等因素影响,所以这种病往往在30~50岁才被发现。
虽为良性,亦可能存在威胁
肝血管瘤一般为紫红色,质地软如海绵,多数位于肝的表面,可从针尖大到胎儿的头大,甚至可以占据整个肝脏。像芝麻这么小的血管瘤,无论是超声、CT或是磁共振检查都很难看到。肝血管瘤的症状可因瘤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和肝组织受损程度而不同。小的肿瘤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患者可以出现右上腹部的不适,当然也有肿瘤如拳头大小都没有症状的。
虽然肝血管瘤并不危害人的生命,但它对人有一定的威胁,尤其是比较大的肝血管瘤。其主要危险是:⑴位于肝表面容易受碰撞部位、直径大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可因受伤而破裂,哪怕是很轻微的撞击,也可能造成肝血管瘤破裂大出血。⑵由于肝血管瘤是采用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协助诊断,因此影像不清、检查的医生缺乏经验、主诊的医生不是专科医生等因素都可造成误诊。在门诊已发现不少的肝血管瘤患者被误诊为肝癌而做了介入治疗,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或者把肝癌患者误诊为血管瘤而拖延了肝癌的治疗。⑶如果肝血管瘤很大或整个肝脏都被血管瘤占据,其邻近器官会受到压迫,出现压迫症状;个别病人可出现贫血。
检查手段的选择
目前比较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是普通B超检查。肝血管瘤有比较典型的影像特点,可以与其他肿瘤区别。B超检查易于进行,可定期复查,及时了解血管瘤有无增大等变化。如果B超检查还难以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以确定诊断。但是,这只有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这样做。CT和磁共振检查,对鉴别是肝癌还是肝血管瘤有较大的帮助。无论哪种检查,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如果患者用上述方法检查都无法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这时便需要开腹检查。
影像学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
肝血管瘤的常用检查包括B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其中B超检查和CT检查因为设备普及、价格经济,是肝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肝脏B超是临床普及的检查项目,是血管瘤最常用的筛查、诊断、检测及术后随访的检查手段。肝血管瘤在B超影像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影。其优点是简单易行而无创伤性,属首选影像学方法。B型超声对于直径<2cm的肝血管瘤诊断困难。
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必要检查手段,有利于与其他肝脏肿瘤进行鉴别,CT平扫下的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而在增强CT扫描时被高密度强化与大血管密度相近。
MRI对肝血管瘤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可查及直径<1.5mm的血管瘤,并能帮助与其他肝脏肿瘤进行鉴别,提高其诊断正确率。但因其设备昂贵,尚不能成为普及的检查项目。
肝血管瘤动脉造影是肝血管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可以准确显示血管瘤的结构,造影影像非常具有特征性,与肝癌区别明显。动脉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瘤内部血管结构,但由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在介入治疗时应用。
肝血管瘤患者饮食保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肝血管瘤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排便舒畅。经常便秘,可加重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便秘时用力排便,有发生巨大瘤体破裂的危险。
2、进食不宜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少食牛、羊、猪、狗肉,忌食油腻厚味、烈性酒及辛辣煎炸食品,以食清淡、富含营养之品为宜。
3、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暴怒、忧伤,避免情绪的过度变化。
工作中及做家务活动时防止过度用力,不要手持重物,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引起瘤体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可以引起肝脾肿大,肝癌也可以引起这样的症状表现,那么怎样区别肝癌和肝血管瘤,B超可以发现肝肿瘤,但几乎无法分辨肝癌还是肝血管瘤,加强CT分辨率约为92%,也就是说,仍有约8%的血管瘤无法辨别,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肝癌 肝血管瘤
肿瘤治疗专家提醒,由于对肝血管瘤的认识缺乏,所以临床上常见到某些人看到肝血管瘤字样就怀疑是得了肝癌,那肝血管瘤是肝癌吗?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区别有哪些呢?专家为您详细解答。 肿瘤治疗专家指出: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发病与内分泌因素有关;而肝癌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多与慢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关系密切,还和酸性体液、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寄生虫感染、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
2、肝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常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而肝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3、肝血管瘤大多生长缓慢,且不会发生癌变,一般不会危害生命;而肝癌瘤体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且较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4、肝血管瘤患者除瘤体过大(超过5cm)会感到上腹部闷胀外,一般直径小于5cm者多无明显症状;而肝癌患者常有肝痛、消瘦、乏力、不思饮食等临床症状。 5、肝血管瘤可能摸到上腹部或肋下有质软的肿块,大多没有肝硬化的体征表现;而瘤体较大的肝癌除可在肝区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外,还会兼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表现。但当瘤体较小时,肝癌患者常无症状且常摸不到肿块,这时就要依靠一系列医学相关检查来与肝血管瘤相鉴别。
6、肝血管瘤B超结果多显示为瘤体较大者可以看到其中的网状结构,瘤体较小者则多为强光团;而肝癌时B超结果多显示为边界较为清楚的强光团或暗区,且在其周围尚可见一圈典型的声晕。
7、肝癌时甲胎蛋白(AFP)检查阳性率在70%左右,且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多数增高;而肝血管瘤时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呈阴性,且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不会高出正常水平。 肿瘤治疗专家提醒,从以上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区别点来看,肝血管瘤不是肝癌,所以肝血管瘤患者不必过度紧张,只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瘤体变化,及时治疗就可。
海绵状鲜红斑痣需做哪些检查
海绵状鲜红斑痣又称血管瘤,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注射硬化剂或行手术切除。下面介绍一下海绵状鲜红斑痣的确诊需要做的检查项目:
一、B超检查:
b超对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b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二、MRI检查:
MRI对含血管的病灶敏感性较好,肝血管瘤血管腔内含有缓慢的血液流动,其t1及t2弛豫时间较实体瘤为长。本法的检出率较高,但价格亦较高。总之诊断肝血管瘤的超声及ct最为方便,而血池扫描与肝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三、其他检查
要想确诊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位置比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症状比较典型,有经验的医生通过眼观、手摸也可以确诊,对于位置比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表明症状不明显,可通过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确诊,如果是海绵状血管瘤对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有损害,或者引起了并发症等,可通过ct、核磁共振等检查血管瘤的危害程度。
肝脏血管瘤是什么
顾名思义,肝血管瘤就是肝脏部位发生了血管瘤。对于肝脏血管瘤的治疗,目前专家也在做研究,正在研究更好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那么,究竟什么是干啥、血管瘤呢?以下小编为大家大家介绍的有关内容看、就与之相关。为您解答肝血管瘤是什么呢?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女性多于男性。此病的发生可能为先天性,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肝血管瘤常位于肝右叶包膜下,多为单发。一般直径3-10厘米,个别可达36公斤,约10%为多发。小血管瘤多无症状信号,常在体格检查中经超声波偶然发现,大都出现的症状信号是消化不良、暖气、恶心、腹胀,或肝区胀痛不适等。血管瘤生长缓慢,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肝肿大,但肝功能正常,脾脏也不肿大。
近年来,根据较多病例的追踪观察,发现不少患者的肝血管瘤发展很慢,甚至随访多年也没有明显发展,且未发现有恶变者。因此,凡体积小的肝内血管瘤,可以在医疗监护下定期作B超检查半年或1年)。如出现肝区肿痛、腹胀不适,纳食不好等症状可服中药治疗。系血管瘤进行性增大,才可手术治疗,以免因血管瘤破裂出血而发生危险。
肝血管瘤一般女性多于男性,专家特别提醒女性朋友要注意日常的饮食情况,预防肝血管瘤的发生。
肝血管瘤同其它部位的血管瘤临床表现一样,只是生长的部位险要,肝血管瘤初发时也分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但到后期破坏肝脏组织达到百分之二十的体积,就能统称海绵状血管瘤。其原因有:肝脏毛细血管多在大面积的毛细血管扩胀充血、破裂,反复蚕食肝组织。
肝血管瘤与肝癌区别在哪里
1、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发病与内分泌因素有关;而肝癌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多与慢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关系密切,还和酸性体液、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寄生虫感染、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
2、肝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常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而肝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3、肝血管瘤大多生长缓慢,且不会发生癌变,一般不会危害生命;而肝癌瘤体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且较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4、肝血管瘤患者除瘤体过大(超过5cm)会感到上腹部闷胀外,一般直径小于5cm者多无明显症状;而肝癌患者常有肝痛、消瘦、乏力、不思饮食等临床症状。
5、肝血管瘤可能摸到上腹部或肋下有质软的肿块,大多没有肝硬化的体征表现;而瘤体较大的肝癌除可在肝区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外,还会兼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表现。但当瘤体较小时,肝癌患者常无症状且常摸不到肿块,这时就要依靠一系列医学相关检查来与肝血管瘤相鉴别。
6、肝血管瘤B超结果多显示为瘤体较大者可以看到其中的网状结构,瘤体较小者则多为强光团;而肝癌时B超结果多显示为边界较为清楚的强光团或暗区,且在其周围尚可见一圈典型的声晕。
7、肝癌时甲胎蛋白(AFP)检查阳性率在70%左右,且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多数增高;而肝血管瘤时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呈阴性,且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不会高出正常水平。
肝血管瘤检查
因为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在检查肝血管瘤的情况、诊断病情时多选择影像学检查的方式,比如B超、CT、MRI等,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假如肝血管瘤病例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
3、螺旋增强CT。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4、MRI检查。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肝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在检查时还可选择肝活检、肝动脉造影、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腹腔镜检查、X线检查、ECT等检查方式。肝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腹腔镜检查能帮助医生观察肿瘤表面颜色和形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症状等来选择检查方式、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