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体质诊断详述
气虚体质诊断详述
气虚质人形体一般为肌肉松软,不健壮。平日里的常见表现有气短懒言,语音低怯,肢体容易疲倦,头晕,健忘,易汗出,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泽,大便或正常,或便秘但不结硬,或便后有不尽感。气虚质的人比较内向,胆小,情绪不稳定,平时容易患上感冒、或者生病了不容易痊愈,或容易出现内脏下垂的症状,例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等。
这类人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在寒冷、大风以及炎热天气环境下更容易患病,
肝气不足:又称肝气虚。肝气即肝之脏气,是肝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气不足,肝的各种功能的见减退,出现肝气虚的病变。肝气虚证普通存在。
心气虚: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此体质的人常见以下症状:心悸,气短,精神疲惫,以上症状活动后加重为主,面色常常为淡白,常自汗,舌头颜色淡白,脉虚。
肺气虚:由于肺机能减弱,肺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此体质的人常见以下症状:咳嗽无力,动不动就喘气,活动后更重,咳痰清稀,语声低怯等肺部症状为主,平时容易自汗,怕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头颜色和舌苔都白,脉弱。
脾气虚: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腹胀,此体质的人常见以下症状:胃口不佳吃得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烂如水,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黄而没有光泽,或者表现为肥胖、浮肿,舌头颜色和舌苔白,脉缓弱。
肾气虚:由于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此体质的人常见以下症状:腰膝酸软,容易疲劳乏力,耳鸣、听力下降,小便频数而清,或者小便不尽、遗尿、夜尿频多、小便失禁等,男子容易滑精、早泄,女子容易月经淋漓不尽,或者带下清稀而量多、胎动易滑等,舌头淡白,
对于气虚体质者,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进行调解。一般来说,宜选择补气的食品,如: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鲨鱼、黄鱼、比目鱼等。这些食物有很好的健脾益气的作用。当然,如配合药膳效果就更好了。
垂体功能紊乱诊断详述
垂体前叶细胞分泌功能的判断主要依据:①垂体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的临床表现及其引起的水盐及物质代谢紊乱。②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激素血水平的测定及动态功能试验。③垂体前叶激素血水平的测定及动态功能试验。④影像学(X射线、CT、磁共振)定位检查⑤静脉导管取血测激素水平的定位检查。如静脉导管插至下岩静脉取血测ACTH水平,协助确定ACTH微腺瘤位于左侧或右侧。
垂体功能紊乱需要做如下鉴别:
1、垂体本身破坏或受压症候群: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相应靶腺功能减退及萎缩。生长激素(CH)分泌减少时,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障碍、身材矮小,成人有蛋白质合成降低、肌肉萎缩、皮下脂肪丰富、空腹血糖偏低等。促性腺素(GnH)分泌减少时,儿童有性发育延迟或缺如,成年患者性腺萎缩,女性有月经稀少或闭经,性欲减退或消失,男性有第二性征消失、阳萎、精子生成减退而致不育。促甲状腺素 (TSH)分泌减少时有畏寒、淡漠、嗜睡、智力减退、动作缓慢、毛发干燥脱落、面色苍白、少汗、粘液水肿、心动过缓、便秘等甲状腺功能低减的表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者有疲乏、无力、头昏、纳减、恶心、消瘦、肤色浅淡、血压偏低、位置性低血压、应激能力差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催乳素 (PRL)分泌减少者产后无乳汁分泌或分泌量减少。一般认为垂体前叶组织破坏60%以上才出现症状,75%以上症状较明显,95%以上症状严重。根据垂体受累程度可分为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和部分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仅选择性地损伤1~2个垂体激素),一般GH及GnH常先受累,TSH及ACTH后受累。垂体功能减退时机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遇有过劳、受寒、饥饿、吐泻、感染、手术或服用安眠药等应激情况,由于垂体激素储备差可诱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表现为:①低血糖昏迷。多于空腹或禁食后发生,可呈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②休克、低血钠脱水。③高热昏迷或寒冷时低体温昏迷。④对镇静药物敏感。一般常用剂量即可引起长时间昏睡或昏迷。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时死亡率高,属内分泌急诊,应积极抢救。
内脏痛诊断详述
内脏痛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患者往往表现出如恶心、发热、不适和疼痛等联合症状。内脏痛主要有以下五种临床特征:第一,由于感受器分布不均或者缺乏适当的伤害性刺激,并非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能产生痛觉。第二,内脏痛并不总是与损伤有关,即内脏痛具有非结构依赖、非功能依赖的特性。第三,因为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在中枢有会聚现象,所以内脏痛往往牵涉到体壁。第四,可能和传入神经的分布有关,内脏痛很少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是弥散性的。第五,内脏痛往往伴有明显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很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
内脏痛需要做如下鉴别。
①真性内脏痛,是内脏本身受到剌激时产生的疼痛。为一种钝痛、酸痛或烧灼痛,也可为绞痛。由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剌激,脏器的牵拉引起。其特点为:⑴内脏痛位于身体内部,发生的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⑵缺乏双重痛感;⑶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不易确定。
②体腔壁痛又称类似内脏痛,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剌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
当今,对内脏的治疗仍然集中在药理学和干预技术上。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辅助投药的联合应用构成了内脏痛治疗的主要措施。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时,就应当考虑区域阻滞麻醉技术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者包括给予局部麻醉、阿片类药物、神经轴或内脏神经丛的破坏药物,提供完善的麻醉。后者尽管不做首选,但仍然在继续使用。对于顽固的癌性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经皮的脊髓前柱切断术。正在激烈讨论的背索通路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体位性眩晕诊断详述
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反射异常也可引起,如环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其冲动可传至小脑或前庭神经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以有黑朦、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治疗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等;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血管药、改善微循环药及维生素等。
发作性眩晕: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此病虽然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经科首诊,且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而延误了治疗。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
耳源性眩晕:系指前庭迷路感受异常引起的眩晕。当发生迷路积水(梅尼埃综合征),晕动病(晕舟车病),迷路炎,迷路出血或中毒,前庭神经炎或损害,中耳感染等都可引起体位平衡障碍,发生眩晕。由于前庭核通过内侧束与动眼神经核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当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时,常发生眼球震颤。
短暂性的眩晕: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是由于内耳出了问题导致的,它出问题会导致短暂性的眩晕发作。眩晕就是感觉到自己在旋转或者自己周边的事物在旋转。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在几周内会自行消退,但是它还会再次复发,它并不是身体严重的疾病。
要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遇事不急不躁,冷静对待,随时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在饮食上,既要注意营养,又需清淡而易于消化,同时要减少食盐和食糖的摄入,戒除烟酒和辛辣香燥之品。
晕车诊断详述
一、诊断:
生活中常有些人坐上汽车后没多久就觉得头晕,上腹部不舒服、恶心、出冷汗,甚至呕吐;尤其当汽车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更厉害,下车休息片刻即可逐渐减轻或恢复。有的人这种晕车症状还可持续几天。
鉴别诊断:
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晕针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晕血:晕血症又叫“血液恐怖症”,是指病人由于见到血液而产生的晕厥现象,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降低,脉搏细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施救时应首先将患者平卧,喂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10-15分钟,一般可以恢复,必要时需给予药物抢救治疗。
晕机:指飞机起飞之后不久就感觉不舒服如:上腹部不舒服、恶心、出冷汗,甚至呕吐等。乘坐飞机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
晕动症:见于晕动病(motion sickness,)即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主要与影响前庭功能有关。前庭器的内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是感受上下和左右的直线运动,三个半规管毛细胞感受旋转运动。当囊斑或毛细胞受到一定量的不正常运动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依次由前庭神经传至前庭神经核,再传至小脑和下丘脑,因而引起一系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前庭受刺激后影响网状结构,引起血压下降和呕吐。前庭神经核通过内侧纵束纤维至眼肌运动核引起眼球震颤。小脑和下丘脑受神经冲动后引起全身肌肉张力改变。晕动病与视觉可能有一定关系。例如,当人们凝视快速运动或旋转的物体时也同样可引起本病。小脑受刺激亦可能为本病的又一机理。此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噪音、特殊气味、情绪紧张、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饥饿或过饱、身体虚弱、内耳疾病等均易诱发本病。
血瘀体质诊断详述
一、诊断
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小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二、鉴别
寒性体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具体表现: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以至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不常喝水不会觉得口渴,常觉得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风、手脚冰冷,喜欢喝热饮、吃热食、常腹泻、常小便且颜色淡,月经常迟来,血块多,舌头颜色为淡红色。
痰湿体质:亦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特禀体质:所谓特禀体质,其实包涵两个意思,先天的、特殊的体质。常指的是有一些先天性禀赋或者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体质,包括过敏体质、先天性畸形或生理性缺陷等等。
三、处理措施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会加重血瘀倾向。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诸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尿血诊断详述
一、诊断: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或如浓茶或呈洗肉水样,排尿时无疼痛。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血尿同时伴有较长期的尿频、尿急、尿痛者,以肾结核的可能性较大;如血尿伴眼睑、面部或全身浮肿,血压增高及发热等症状,可能是急性肾炎;如血尿伴剧烈的尿频、尿急、尿痛者,大多为急性膀胱炎;如排尿不畅、尿道口不痛,但肉眼见淡红色尿或显微镜下见红细胞微量者,多为前列腺炎症;血尿伴腰痛症状者,有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腰痛--肾绞痛者,可能为肾或输尿管结石;年龄在40岁以上,无明显症状和疼痛的血尿,可能有泌尿系统肿瘤;血尿、腰痛与体位及日常活动有明显关系者,如症状在卧床休息后好转,体力活动增加后加重,则肾下垂的可能性较大;如血尿伴全身其他部位出血者,可能由血液病引起。
二、预防:
1、平时养成多饮水习惯(磁化水)
2、少抽烟或不抽烟,少吃刺激性食物,忌服:腥辣、水产品,(虾、蟹)辣椒,蒜、生葱,香菜,狗肉,马肉,驴肉。
3、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疾病
4、做好染料、橡胶、塑料等工具生产中的防护保健工作。
5、、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不能经常使膀胱高度充盈,感觉的尿意即要去排尿,以减少尿液在膀胱存留 时间过长。
6、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
恶心的诊断详述
一、诊断:
1、饭后出现上腹痛、吐酸水、暖气、灼热,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很可能是患了胃炎或溃疡。进食时有胸骨后疼痛感,下咽受阻、停顿,且时轻时重者,提示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右上腹痛,伴有恶心,厌油等,应考虑是否患有肝胆疾病。饭后胸腹疼痛,伴有心慌、气短、憋闷感,应警惕心血管病。
2、恶心可能由反胃引起,也可能是更严重的疾病的信号,如心脏病或中风的警告信号。女性极度的恶心伴随和感冒相似的症状可能是心脏病的信号。另外,如出现恶心、乏力、食欲减退,还可能是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很多女性在月经来前会恶心,半数妇女怀孕时会恶心,早晨起床后喝杯薄荷茶,症状也许会立即消失
3、发生在饭后:恶心可能性诊断:肠胃疾病、肝炎。
饭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多数是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胃肠疾病。假如恶心伴有厌食、疲乏,应警惕病毒性肝炎,及时就诊并隔离。假如恶心伴有咽部不适,可能是慢性咽部的炎症。假如育龄女性假如未经避孕(或避孕失败)而超过4周尚未行经者,要考虑是否为早孕所致。
二、治疗:
饭后恶心时,首先,可吃点苏打饼干或酸的蜜饯,或选择冷的或温的食物来取代热的食物。避免太咸的、太油腻的和太甜的食物。其次,要远离令自己不适的味道、视觉和声音,摄取新鲜的空气。缓慢的散步也可以减缓恶心感,或是在恶心的时候选择睡上一觉。但要注重的是:假如恶心时间较久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时,应及早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