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扩大根治手术的观察和术后病理检查表明,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链的转移率值得重视,特别是原发肿瘤位于乳腺内侧或中央区者。病变部位位于内侧区及乳晕区者转移明显高于外侧区。原因是乳晕及内侧区淋巴液绝大部分通过内乳淋巴引流,而外侧区则大部分通过腋淋巴引流。
内乳淋巴转移与病变病期、肿瘤大小等亦有关。TNM 分期越晚,转移越严重。文献中,局部进展、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是28%~52%,内象限肿瘤并有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可达44%~65%。另一些数据来自淋巴造影的研究,示踪剂包括蓝色染料和放射性胶体等。
Uren等观察了16例成功进行了同位素淋巴造影的内象限或中央区病变的患者,44%的病例出现内乳淋巴结引流。现代的筛检和诊断技术的进步,使早期患者的比例明显提高。Freedman等总结了近年发表的多项早期病变的前哨淋巴结研究结果,发现内乳淋巴结的阳性率为5%~25%,而且大多数病例同时伴有其他引流区的活性淋巴结;在T1~2且腋窝淋巴结阴性者,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仅有5%~18%。而T3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达28%以上。
另外,由于乳腺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管相通,从而使乳腺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正常淋巴途径梗阻时,癌细胞也可经内乳淋巴链逆流至肝脏。因此,晚期乳腺癌的肝转移途径不仅包括血行转移,还包括内乳淋巴链的淋巴转移途径。
乳房淋巴结是怎么回事
乳腺癌患者有淋巴结肿大症状出现。那么出现了淋巴结肿大是不是一定是乳腺癌的症状表现呢?专家告诉我们:发现淋巴结肿大一定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腋下淋巴结肿大不一定与乳腺癌有关,我们要做的是到医院查明病因。
腋下淋巴结肿大症状是否与乳腺癌有关?对于淋巴结肿大症状和乳腺癌的关系专家作出了以下介绍: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因为淋巴转移部位多是同侧腋下淋巴结。所以腋下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出现了。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
腋下淋巴结肿大症状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应使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若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尚需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其表面情况,以和炎症、结核相鉴别。
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分期
乳腺癌确诊之后,还要通过一些检查来明确肿瘤是局限在乳房内或已播散到人体的远处部位,这个过程称之为分期,根据肿瘤在乳房、淋巴结和全身播散的情况来评估分期的早晚。分期决定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的效果,所以说分期非常重要。乳腺癌的分期如下:
0期(原位癌):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异常细胞局限在导管内而没有向外侵犯。如果突破导管侵犯周围组织就成为浸润癌。目前还不能预测哪些肿瘤会发展成为浸润癌。
小叶原位癌:异常细胞局限在乳腺小叶内,很少发展成浸润癌。但是小叶原位癌患者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ⅰ期:肿瘤直径<2cm且无乳房外转移
ⅱ期:
ⅱa期:未发现乳房肿块,但腋下淋巴结有转移;或肿块直径≤2cm、有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肿块2-5cm,但腋下淋巴结未转移
ⅱb期:肿块直径2-5cm、腋下淋巴结转移;或直径>5cm,但腋下淋巴结未转移
ⅲ期:
ⅲa期:无论肿瘤大小或是否发现乳房肿块,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且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发生胸骨后附近淋巴结转移
ⅲb期:任何大小的肿瘤,已侵犯胸壁或乳房皮肤,并且腋下淋巴结转移并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发生胸骨后附近淋巴结转移。
ⅲc期:无论肿瘤大小或是否在乳房发现肿瘤,只要发现侵犯到胸壁和/或乳房皮肤,并且转移至锁骨上或锁骨下淋巴结,或腋窝和胸骨附近的内乳淋巴结都有转移。ⅲc期又分为可手术和不可手术ⅲc
可手术ⅲc:(1)10个或更多腋下淋巴结转移;(2)锁骨下淋巴结转移;(3)腋下和胸骨附近淋巴结转移
不可手术的ⅲc: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ⅳ期:已有远处转移,多数为骨、肺、肝、脑转移.
炎性乳癌:肿瘤向乳房皮肤广泛转移的乳腺癌叫炎性乳腺癌,表现为红、肿、热。红和热是由于肿瘤细胞阻塞了皮肤淋巴管造成,乳腺皮肤也可表现为橘皮样改变。炎性乳癌可无乳房肿块。炎性乳癌可以是ⅲb期、ⅲc期,或者已为ⅳ期.
复发性乳腺癌:是指治疗后复发,可多发在乳房胸壁或其他部位。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怎么办
一般认为乳房同侧的一级淋巴结转移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同侧二级以上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淋巴结转移时为远隔淋巴结转移。
(1)区域淋巴结转移:包括腋窝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仅出现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时,临床上仍然可以判定为Ⅰ、Ⅱ期,应在实施乳腺癌手术中同时进行清扫性切除,术后局部行放射治疗。对淋巴结转移已经融合固定,与腋窝部神经、血管难以分离切除的病例,应当选择放射治疗和化疗。
(2)远隔淋巴结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和对侧乳房淋巴结等。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对容易摘除的淋巴结应当优先考虑采取局部手术切除。无论发生哪个部位的淋巴结转移,在进行局部治疗之后,都应当结合原发灶和全身情况,选择综合疗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已行乳腺癌切除术的患者应注意自查,即经常检查颈部、胸部和腋窝皮肤有无异常结节或包块,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若明确为局部转移或复发,排除远处转移,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换内分泌治疗药物,全身化疗,若术后未行根治性放疗,可予胸壁小剂量姑息性放疗。患者本人要加强复发部位的护理,穿全棉内衣,避免局部皮肤的摩擦和挤压,保持皮肤清洁,若已破溃,需入院就治,防止局部感染。
乳腺癌患者什么时候进行放射治疗效果最好
放射治疗:乳房照射靶区包括完整术后乳腺组织和胸壁淋巴引流组织。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或比例≥20%的乳腺癌患者需照射锁骨上±内乳淋巴引流区。一般采用4~6MV的X线。基本技术为双侧切线野,内界为乳房组织内缘.外界为乳房组织外侧缘lcm。上界距乳房组织最上缘约1~2cm(如果有锁骨上野,则需与之衔接),下界为乳房皱褶下1~2cm,后界包括1~2cm肺组织,前界开放,留出1.5~2cm空隙以防止照射过程中因乳腺癌患者乳房肿胀而使射野显得局限。核实手术疤痕在射野覆盖范围内。照射剂量,全乳切线野和淋巴引流区剂量为50Gy,分次剂量1.8~2Gy,每周照射5次。切缘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肿瘤床追加至60Gy,切缘阳性者需追加至65Gy以上。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除外70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且激素受体阳性、腋窝淋巴结阴性、局部肿块T1、切缘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单纯使用辅助内分泌治疗以外。所有乳房保留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都要行全乳放疗。切缘阴性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完成后2~4周内开始术后放疗.没有辅助化疗指征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8周以内开始放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乳腺癌患者单纯乳房切除术后,根治术后病理证实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病理证实乳内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照射锁骨上区)。原发灶位于乳腺癌患者乳房中央或内侧者作根治术后.尤其有腋淋巴结转移者。
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放射治疗:胸壁局部复发者常规全胸壁放射,放疗后1年内单个胸壁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可做局部小野照射,DT60~65GY,区域淋巴结复发者做局部野照射,DT60~65GY。局部性骨转移者做局部放射止痛,剂量40~50GY/4~5周或30Gy/2周或8~10GY/次,乳腺癌患者脑转移为多灶性者做全脑照射20~30GY,单灶者在局部加照射20~30GY。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0期(原位癌):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异常细胞局限在导管内而没有向外侵犯。如果突破导管侵犯周围组织就成为浸润癌。目前还不能预测哪些肿瘤会发展成为浸润癌。
小叶原位癌:异常细胞局限在乳腺小叶内,很少发展成浸润癌。但是小叶原位癌患者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ⅰ期:肿瘤直径<2cm且无乳房外转移
ⅱ期:
ⅱa期:未发现乳房肿块,但腋下淋巴结有转移;或肿块直径≤2cm、有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肿块2-5cm,但腋下淋巴结未转移。
ⅱb期:肿块直径2-5cm、腋下淋巴结转移;或直径>5cm,但腋下淋巴结未转移。
ⅲ期:
ⅲa期:无论肿瘤大小或是否发现乳房肿块,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且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发生胸骨后附近淋巴结转移。
ⅲb期:任何大小的肿瘤,已侵犯胸壁或乳房皮肤,并且腋下淋巴结转移并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发生胸骨后附近淋巴结转移。
ⅲc期:无论肿瘤大小或是否在乳房发现肿瘤,只要发现侵犯到胸壁和/或乳房皮肤,并且转移至锁骨上或锁骨下淋巴结,或腋窝和胸骨附近的内乳淋巴结都有转移。ⅲc期又分为可手术和不可手术ⅲc。
可手术ⅲc:(1)10个或更多腋下淋巴结转移;(2)锁骨下淋巴结转移;(3)腋下和胸骨附近淋巴结转移。
不可手术的ⅲc: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ⅳ期:已有远处转移,多数为骨、肺、肝、脑转移。
炎性乳癌:肿瘤向乳房皮肤广泛转移的乳腺癌叫炎性乳腺癌,表现为红、肿、热。红和热是由于肿瘤细胞阻塞了皮肤淋巴管造成,乳腺皮肤也可表现为橘皮样改变。炎性乳癌可无乳房肿块。炎性乳癌可以是ⅲb期、ⅲc期,或者已为ⅳ期。
复发性乳腺癌:是指治疗后复发,可多发在乳房胸壁或其他部位。
乳腺癌转移到淋巴怎么办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在首次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约有40%~60%的病例已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按照发生部位与乳房的位置关系,分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淋巴结转移。一般认为乳房同侧的一级淋巴结转移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同侧二级以上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淋巴结转移时为远隔淋巴结转移。
(1)区域淋巴结转移:包括腋窝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仅出现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时,临床上仍然可以判定为Ⅰ、Ⅱ期,应在实施乳腺癌手术中同时进行清扫性切除,术后局部行放射治疗。对淋巴结转移已经融合固定,与腋窝部神经、血管难以分离切除的病例,应当选择放射治疗和化疗。
(2)远隔淋巴结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和对侧乳房淋巴结等。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对容易摘除的淋巴结应当优先考虑采取局部手术切除。无论发生哪个部位的淋巴结转移,在进行局部治疗之后,都应当结合原发灶和全身情况,选择综合疗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已行乳腺癌切除术的患者应注意自查,即经常检查颈部、胸部和腋窝皮肤有无异常结节或包块,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若明确为局部转移或复发,排除远处转移,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换内分泌治疗药物,全身化疗,若术后未行根治性放疗,可予胸壁小剂量姑息性放疗。患者本人要加强复发部位的护理,穿全棉内衣,避免局部皮肤的摩擦和挤压,保持皮肤清洁,若已破溃,需入院就治,防止局部感染。
乳腺癌分期 经典的TNM分期
基本架构是根据肿瘤大小(简称T),淋巴结是否转移及转移数目(简称N),及是否有远处器官转移(简称M)等三者综合分析TNM以决定乳癌的分期。TNM这种肿瘤解剖病理分期对于预测肿瘤的复发转移价值不可低估,是临床上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
原发肿瘤(T)分期:Tx原发肿瘤情况不详(已被切除)。T0原发肿瘤未扪及。Tis原位癌(包括小叶原位癌及导管癌),Paget病局限于乳头,乳房内未扪及块物。T1肿瘤最大径小于2Cm。T2肿瘤最大径2~5crn。T3肿瘤最大径超过5cm。T4肿瘤任何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包括炎性乳腺癌)。
区域淋巴结(N)分期:N0区域淋巴结未扪及。Nx区域淋巴结情况不详(以往已切除)。N1同侧腋淋巴结有肿大,可以活动。N2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粘连。N3同侧内乳淋巴结有转移、同侧锁骨下、上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分期:Mx有无远处转移不详。M0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
乳腺癌临床症状都有什么
1、乳房肿块
乳腺癌多为单发肿块,乳房外上方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约占36。
2、乳头改变
(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性质可呈乳汁样、水样、浆液样、血液性、脓性。国外资料报道,2.4%的乳腺癌伴有乳头溢液。临床仅有溢液而未扪及肿块者,多为导管内早期癌或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囊性增生病。50岁以上妇女见单侧乳房导管溢液者,应警惕乳腺癌的可能性。
(2)乳头回缩:肿瘤位于乳晕下方及期附近,侵及大导管时,可使乳头较健侧抬高,使大导管硬化,收缩,造成乳头固定,常是晚期乳腺癌的征象。乳腺急慢性炎症也可以造成乳头回缩。
(3)乳头搔痒、脱屑、糜烂和溃疡:这些属于乳头湿疹样改变,是乳头paget病的临床表现。
3、皮肤异常
(1)酒窝征:肿块表现皮肤凹陷。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时,可使乳房完整的弧形轮廓发生改变,肿瘤表现皮肤凹陷,形如酒窝。
(2)橘皮征: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时,可引起肿块表现消肿。由于表皮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周围消肿较重时,可使毛囊处表现为点状凹陷,形成“橘皮征”。
(3)皮肤红肿发热:肿瘤侵入皮内淋巴管,可在周围形成小的癌灶,称为卫星结节。整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
4、乳房疼痛
乳腺癌早期一般不痛,至晚期侵犯神经时可出现剧痛,并放射到同侧肩臂部。该疼痛不随月经期而变化。
5、区域淋巴结肿大
腋窝和胸骨旁同为乳腺淋巴引流的第一站,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同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第二站。临床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最为觉,转移发生率为50%~60%。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25%。原属癌在乳房外侧,腋淋马结为阴性时,内乳转移率约为5%;腋淋巴结阳性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25%。如果原发癌在乳房内侧,腋淋巴结阴性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5%;腋淋巴结阳性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50%。
乳腺淋巴结肿大与乳腺癌是否有关联
乳腺癌患者有淋巴结肿大症状出现。那么出现了淋巴结肿大是不是一定是乳腺癌的症状表现呢?
专家告诉我们:发现淋巴结肿大一定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腋下淋巴结肿大不一定与乳腺癌有关,我们要做的是到医院查明病因。、腋下淋巴结肿大症状是否与乳腺癌有关?对于淋巴结肿大症状和乳腺癌的关系专家作出了以下介绍: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因为淋巴转移部位多是同侧腋下淋巴结。所以腋下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出现了。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
腋下淋巴结肿大症状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应使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若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尚需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其表面情况,以和炎症、结核相鉴别。
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出现,但是腋淋巴结肿大是否与乳腺癌有关?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才能判断。所以一旦出现有此症状一定要经过详细的检查后再下结论。
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下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
乳腺癌转移淋巴怎么办
乳房内的无痛性肿块常是乳腺癌的早期征象,特别是质硬、边界不规则的肿块。早期,肿块易被推动;当肿瘤侵犯皮肤或乳腺组织后,活动就会受限。这时如果将乳房轻轻上抬,就可看到皮肤被牵拉而凹陷,称为“酒窝征”。
临床中,乳腺癌淋巴转移较常见,转移途径有两种,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症状主要分两点来介绍:
一、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占30%-50%,癌细胞向内侧浸进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返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二、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就诊病人的60%,癌细胞沿着胸大肌外侧缘的淋巴管浸进腋窝淋巴结。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病期越晚,腋淋巴结转移越高,转移数越多。临床上即使未扪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后也常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转移到脖子淋巴时可以试试“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术”新术式,是在病人接受保乳手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紧接着利用胸腔镜,对整个内乳淋巴引流区进行连续整块切除。该手术属于治疗性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并有助于明确诊断内乳淋巴结是否转移。如果切下来后证实内乳淋巴结存在癌转移,可免去进一步放疗对心脏的损害。如果没有出现肿瘤转移,该手术也不会额外增加病人的生理损伤。至今已超过100例患者成功接受该项新手术。前期已完成的随机研究证实,患者并未因为增加手术操作而从生理上增加损伤。
男人也会得乳腺癌
理论上,乳腺癌的发生是由于乳房细胞内出现恶性肿瘤组织,由于男性也有乳腺组织,所以同样会得乳腺癌。
总的来说,男性乳腺癌还是较为罕见,与女性乳腺癌之比为1:100。男性乳腺癌的风险因素,除了遗传因素、放射线因素等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男性,雄性激素下降,导致内分泌失衡,这时雌性激素若增高(ER阳性),就容易诱发乳腺癌。临床上,男性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测量都很高。此外,也要留意以下一些相关因素:
(1)年纪较大,60~70岁。
(2)高催乳素血症,如颅脑外伤、有催乳素细胞腺瘤、服用引起催乳素升高的药物。
(3)男性乳房异常增殖症。
(4)肥胖。
男性乳晕出现无痛肿块要警惕
由于男性对乳腺疾病的自我检查意识差,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常被他们自己延误,“男性在60-70岁处于更年期,由于激素问题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这一时期是男性乳腺癌的高发期。”
如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及时就医——
1、乳晕下出现无痛性肿块,一般为单侧,左右发病均等,少有双侧,副乳亦可发生。
2、除了出现较小的及界限不清的无痛性肿块外,约半数病人可出现皮肤发红、瘙痒、乳头回缩及乳头湿疹等现象。
3、随着病变进展,肿物可以和皮肤粘连、固定,并出现“卫星”结节。
男性对乳房健康有怀疑,可去外科求医
男性乳腺癌仍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血运转移都是其转移的主要途径。“由于男性乳腺肿块有体积小、淋巴管较短的解剖学特点,54%~80%的病人较早期即出现淋巴结转移。而男性乳晕区距内乳区淋巴结较近,易累及内乳区淋巴结。此亦为男性腺癌预后要比女性乳腺癌差的原因之一。”
对于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上首选手术治疗,因男性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手术时要清除内乳淋巴结。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及联合生物免疫治疗。
男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女性差,因此早发现早医治尤为关键。“很多男性羞于看乳腺科,于是将病情一拖再拖。其实若对乳房健康有怀疑,男同胞可以去普通外科门诊就医,再由医生根据病情分诊治疗。”
乳腺淋巴结肿大与乳腺癌是否有关联
乳腺癌是对淋巴管有侵犯,并且向局部的淋巴引流区开始转移,而转移的部位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侧腋下面的淋巴结,因此在腋下淋巴结症状就出现了,而淋巴结经常是从小慢慢的增大,淋巴结的数量也是由少开始慢慢的增多,刚开始的时候,淋巴结是可以进行失去的,到了最后则是相互进行了融合而固定。
乳腺癌疾病是可以向同一边的腋窝淋巴结进行转移的,并且还可以通过前胸壁以及内乳淋巴肉进行相互的交通,向另一边的腋窝淋巴结进行转移,发生率约百分之五左右,另外晚期的乳腺癌患者在同一边的锁骨上面也有淋巴结转移,甚至是对侧的锁骨上面也有淋巴结转移。
如果乳房里面还没有肿块的话,腋下的淋巴结肿大发生时很少人来就诊,但是对于腋窝淋巴结肿大的发生在病理上已经证实了转移癌了,而腋下淋巴结的扩散部位是很广泛的,会涉及到乳房部位,所以乳房淋巴结也是其中的一个症状表现。
乳腺癌转移到淋巴结
(1)淋巴转移:腋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是乳腺癌转移的第1站。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临床报道乳腺癌患者就诊时有50%~70%已有腋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腋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转移数越多。
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部位及病期有关。据报道,病灶位于外侧的乳癌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29%,病灶位于中央者其转移率为22%,病灶位于内侧者转移率为219%。有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亦增高。
锁骨上淋巴结是乳房淋巴引流的第2站,其转移主要是经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多数是同侧的,也可转移到对侧锁骨上淋巴结。
肿瘤细胞还可通过逆行途径转移到对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
(2)血行转移:乳腺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而引起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理分级有关。
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胸膜、肝、脑、肾上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