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自汗的推拿方法 小儿自汗病因症状
小儿自汗的推拿方法 小儿自汗病因症状
通常是由先天脾肺气虚引起。
主证:时时流汗,小儿身体并且有发热怕冷的症状,四肢发凉,容易感冒,面色发白,舌苔淡薄。
通常是由于孩子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胃热难消引发。
主证:小儿汗量较大,面色红赤,口渴贪冷饮,情绪烦躁,排泄不畅,有便秘的症状。
小儿自闭症的症状
1、病态依恋某些特殊物品
孤独症患儿通常会对某些物品发生特殊的兴趣,如积木、收音机、球等,以至于达到依恋的程度。他们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且能在玩耍中感到满足,如将这些物品拿走,则会引起哭闹、惊慌。患儿很少参加其他儿童的游戏,一个人玩耍反而高兴,常常自得其乐。
2、刻板重复动作
患儿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和生活活动模式,抵抗改变,缺乏变化和想象力,如反复给玩具排队;坐的位置不能改变;东西放的地方不能改变;生活内容的顺序必须保持原样等。顽固地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3、人际交往障碍
患儿常常感到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情感的联系,如新生儿被抱起时不与母亲贴身;7-8个月时被亲人或其他人抱起时反应无差异;患儿对父母的归来和离去无动于衷,没有依恋之情;对亲人和对生人一样,与生人在一起时,他们也不感到畏惧。该类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常常回避与人的对视,与周围人缺乏情感的交流。
4、语言发育障碍
为本症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儿童患病后一般语言逐渐减少,严重时完全缺乏。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现一些刻板、重复、模仿和代词错用(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等异常语言。患儿缺乏抽象概念,且思维过程趋向强迫性、局限性和贫乏性,缺乏幻想和想象力。患儿不会运用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姿势及音调与他人交往。
5、感知觉障碍
患儿对听觉、视觉刺激反应迟钝,好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环境中出现的人或其他人物似乎没有看到,对他们的讲话也不予理睬。
6、智能障碍
孤独症患儿外貌无明显呆滞,但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多数有智力中、重度低下。极少数孤独症患儿在某一方面可显示出对音乐、计算机和机械记忆领域的特殊能力,极个别患儿可有岛状早熟或特异功能,即所谓“白痴学者”。部分患儿有癫痫发作。
以上我们的专家为大家介绍了儿童自闭症的症状,儿童自闭症会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如果儿童出现了自闭症的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的调理!
小儿推拿治疗自闭症
1、推拿后背的华佗夹脊穴属督脉,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用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能力,是小儿推拿主要手法之一。另外,通过捏脊法可使患儿解除恐惧感;还能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能减轻痛苦,可增强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选取百会、四神聪、上星、神庭、印堂、内关、合谷、通里等穴,能够醒脑开窍、利咽开音;一指禅推下关、颊车、地仓、人中、承浆穴,拿两侧风池、肩井穴,按揉廉泉、承浆、通里、风府穴,能够利咽开音,促进局部肌肉运动,使发音机构运用更为灵活。
自闭症的病因有哪些
一、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小儿自闭症发病有关。
二、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日常生活中造成自闭症的病因有哪些?关于哪些原因容易引起小儿自闭症有专家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小儿自闭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
三、多种病因:许多研究表明、小儿自闭症常与某些疾病同时存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自闭症的病因有哪些?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苯丙酮尿症以及瞟呤代谢病等,故认为小儿自闭症是一个多种病因的神经综合征。
四、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小儿自闭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儿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太子参的功效和作用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全面的,我们知道太子参能够治疗脾胃虚弱。食欲减退的病人也可以求助于太子参,太子参能滋补我们的身体,提高我们的体质,所以我们可以多吃太子参。
【太子参食疗作用】: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
补气生津。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适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气津不足诸症。太子参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凡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若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若气阴两伤,症见气短、自汗、口渴者,宜与五味子、黄芪同用,以增其益气生津之功;若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当与五味、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气养阴安神;若治小儿自汗者,可与浮小麦等配伍。
小儿遗尿推拿方法 气血不足尿床推拿手法
小儿气血不足尿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儿经常遗尿,面色无华,神倦乏力,食少便溏,自汗盗汗等症状。
推拿手法:基本手法加补脾经50-100次,补肺经50-100次,推三关50-100次,按揉脾俞穴3-分钟,按揉肺俞穴3-5分钟。
太子参的食用方法
太子参做法指导: 凡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若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若治小儿自汗者··
太子参,本品始载于《本草从新》。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分太子参和太子参须两种:太子参呈细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至1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顶端有茎痕,下部渐细呈尾状。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肥润,有粉性、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太子参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须根,抢水洗净,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太子参食疗作用: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
补气生津。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适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气津不足诸症。太子参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太子参做法指导: 凡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若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若气阴两伤,症见气短、自汗、口渴者,宜与五味子、黄芪同用,以增其益气生津之功;若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当与五味、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气养阴安神;若治小儿自汗者,可与浮小麦等配伍。
小儿推拿调理盗汗疗程 小儿盗汗特效推拿穴位
按摩心经穴分为泻法和补法,一般多用泻法,即从中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方向,有清心退热的作用。
肾经位于小指掌面末节,按摩肾经穴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利下焦湿热的功效。
肾顶穴在小指掌面末端处,按揉肾顶穴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缓解小儿盗汗有一定作用。
小儿自汗的推拿方法 小儿里热自汗推拿方法
推拿主穴:推清板门穴7分钟;推四横纹穴4分钟;推清天河水1-2分钟。
推拿功效:推清板门穴可滋阴清热,消除胃热;推四横纹有缓解便秘的作用;推清天河水有清热之功,可缓解口渴的症状。
推拿配穴:推补肾经5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揉二人上马5分钟;推下六腑5分钟。
推拿功效:推补肾经,揉小天心,揉二人上马可固表滋阴,清利小便;推下六腑与推四横纹相结合,有消除肠热的作用,清肠热与胃热,可帮助消汗。
小儿自汗怎么推拿 小儿自汗表虚推拿方法
推拿主穴:揉小天心3分钟,揉一窝蜂3分钟;推补肾经5分钟,推清板门穴5分钟。
推拿功效:揉小天心,揉一窝蜂可发汗透表,有舒经活络的作用;推补肾经,推清板门穴可清热滋阴。
推拿配穴:揉二人上马5分钟,推清天河水1分钟;揉肾顶穴3分钟。
推拿功效:揉二人上马,推清天河水有清热利尿的作用;揉肾顶穴可固表止汗。
小儿推拿汗多手法 小儿汗多病因病理
邪热偏盛:外感邪热,或食积化热或便秘,腑气不通或初感寒邪,则入里化热。内热炽盛,阳加于阴迫液外出而为汗。火性炎上,热性蒸腾,故此类汗证以上半身汗,且兼有热象为特征。
阴阳失调:小儿属稚阴稚阳,阴阳自节之力 差,故易致阴阳失调,如素体阴虚,或邪热久羁暗耗营阴易成阴虚内热之证;虚火内灼,蒸液外出,亦为汗证,或因大吐,大泻,或久痢等致气阴耗伤,气随液脱,亦为汗证。
卫气不固:若小儿反复感冒,肺卫被伤或素体中虚,土不生金,或肾元不足,气之推动,防御,固摄之功弱,均可致卫气不固,津液不摄,而为汗,此类汗证以动则汗出,且兼虚象为特征。
医食疗调理爱出汗的宝宝
4类型汗症中医诊疗
中医将小儿汗证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1.表虚不固型
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经常出汗,或者伴有盗汗,出汗以头项、肩背明显,活动后尤甚,汗后乏力、倦怠、畏冷。平时易感冒,面色晄白、唇淡、肢端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治法为益气固表,方药选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2.营卫失调型
主要见于急慢性疾病后期的孩子,主要表现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中医治法为调和营卫,方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气阴亏虚型
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的孩子,主要表现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萎靡不振,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中医治法为益气养阴,方药选用选用生脉散加减。
4.脾胃积热型
有些小儿由于饮食不知节制,食用过多肥甘厚味,但脾胃功能很弱,结果导致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主要表现为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出汗后皮肤温度较高,汗液颜色发黄,口渴但不想喝水,口臭,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治法为泄热健脾,方药选用泻黄散加减。
7味止汗食疗方
对于病理性多汗,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来调节改善一下孩子的多汗症状:
1.黄芪红枣汤
黄芪15克、红枣20只同入锅,加水适量,文火煎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服用,食枣喝汤,连服15日为一个疗程。主治气虚表卫不固型小儿汗证。
2.黄芪羊肉汤
羊肉90克用沸水略煮,捞出后即用冷水泡浸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入羊肉与黄芪、淮山药各15克,加龙眼肉10克同煮汤,进食之前加盐调味。若孩子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服。有健脾补虚、滋养敛汗的功效,主治小儿病后体虚盗汗者,但阴虚太甚者不宜服用。
3.黄芪粥
黄芪30克加水煎成浓汁,加入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用适量红糖调服。每日2次,早、晚温服。有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小儿自汗证。
4.黑豆小麦粥
黑豆、小麦各50克共熬粥食用,主治小儿阴虚盗汗。
5.黑豆圆肉大枣汤
黑豆30克、龙眼肉10克、红枣30克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煨1小时。每日2次分食完,连吃15日为一个疗程。主治小儿表虚不固或营卫失调型汗证。
6.浮小麦大枣粥
浮小麦50克、大枣6枚、糯米60克,水适量。适用于病后体虚、自汗、怕寒的孩子,尤适于病后胃纳不佳的孩子。注意,感冒的孩子勿服食。
7.参莲饮
孩儿参10克,莲子15粒,放在碗内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后,将莲肉与参同放碗内,加冰糖和水适量,放在蒸锅内隔水蒸炖1小时。每天1剂,连服15天为一个疗程。有益中气、补脾阴、止虚汗的作用。
儿童保健小儿自汗盗汗的治疗
中医一般把小儿汗症分为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3个类型。
表虚不固型 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加剧,或伴盗汗,平时易感冒,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
营卫不和型 以自汗为主,汗出遍身,畏寒怕风,神疲,胃口不佳。舌淡红,苔薄白。
气阴两虚型 睡眠中汗多,或动则汗出,身体消瘦,手足心热,哭声无力,神萎不振。舌红少苔或苔花剥。
此外,也有因脏腑积热、湿热熏蒸而致自汗、盗汗的。
汗证治疗以补虚为基本法则。气虚者补益肺脾之气;阳虚者重在温振卫阳;阴虚者养阴清热。凡虚证皆可配合敛阴止汗,标本兼施。湿热熏蒸者治以清热泻脾。除内服药外,尚可配用外治疗法。
春季出汗多 小心气虚阴虚
医院保健科主任陈瑞芳表示,健康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会以多排汗来调节体温,这时的汗多是正常的生理作用。但在正常人不流汗的气候环境下出现大量排汗,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病多和气虚阴虚有关
中医认为,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症的汗病是一种病态,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而致。其中,白天没有运动或静坐出汗,出汗后感觉不舒服的称为自汗,多是因为肺卫不固或营卫不和或大病初愈后体质虚弱导致。而晚上一睡觉就出汗,到醒来又停止的为盗汗,以虚症多见,是由于阴虚火旺、阴血亏损所致。
自汗、盗汗的病程持续时间过久,常易发生精气耗伤的症状,病人会有容易疲劳、脸色晃白、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等症状。现代医学也证实,常出虚汗者易致脱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丧失,身体抵抗力也下降,从而容易感冒;严重的出现肌肉抽搐,时常感觉心慌气短,大脑记忆力下降。
儿童多汗不可大意
小儿汗症的发生,多由体虚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所致。其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理不当,或外感发热大量服用抗生素后导致。陈瑞芳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肌肤毛孔开合调节功能未全,所以病后容易出汗,汗出后又容易受凉。对于小儿多汗,家长应抓紧时间带孩子就医,以免反复感冒,体质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