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鲁斯氏菌病
什么是布鲁斯氏菌病
布鲁斯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波状热、波浪热、地中海弛张热、布鲁斯氏菌病。患上这种病的牛、羊、猪传染给人,症状是发热呈波浪型或间歇型,全身酸痛、乏力,多汗,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血或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即可确诊。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治疗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预后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数患者于3~6个月内可恢复健康,即使无抗菌药物治疗,也只有10~15%病人的病程超过 6个月。慢性病例因反复发作可表现关节强直,运动障碍。母畜感染后可流产。人畜患本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可再感染,特别是牛、猪和羊。在中国,主要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和猪。人因与病畜及其分泌物接触或食用染菌饮食(生乳、奶酪等)而受感染,人传染人的机会极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为牧民、兽医及屠宰工人。
羊型布氏杆菌为英国军医D.布鲁斯首先发现并获得其纯培养。1886年,他从马耳他岛一名因流行性发热而死亡的士兵脾脏中发现了大量细球菌,当时命名为马耳他细球菌。此后,又有人陆续发现牛流产杆菌和猪流产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上均与马耳他细球菌相似。1920年,学术界为纪念最初发现人,便倡议用布鲁斯命名这些相似的病原体,总称为布鲁斯氏杆菌属,属布鲁斯氏菌科或假单胞菌科。
布氏杆菌分为6个生物种,18个生物型。布氏杆菌并非真正呈杆状,常近于球形,故常被描述为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荚膜,常单独存在。仅在需氧条件下生长,牛布氏杆菌需5~10%CO2方能生长。
布鲁斯氏菌病的防治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三个方面,措施如下:
①加强检疫,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②定期预防注射,如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注射,免疫期1年;
③严格消毒,对病牛圬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一2096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牛皮用3%一596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④培育健康幼畜,约占50%的隐性病牛,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作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阳性者送人病牛群,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对流产后继续于宫内膜炎的病牛可用1 96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和阴道,每日1—2次,经2—3天后隔日1次,直至阴道五分泌物流出为止。严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中药益母散对母牛效果良好,益母草30克、黄芩18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热地15克、白术15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白芍15克,共研细末,开水冲,候温服
布鲁斯氏菌病的可传染性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羊儿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全身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布病的传染途径:⑴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⑵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⑶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布鲁斯氏菌病可能导致的其他疾病
有心包炎、脑膜炎、脑膜脑为、内膜炎、脊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子宫内膜炎等,个别病人可发生瘫痪、听力减退、失语、耳聋、视神经炎、角膜炎、视网膜炎、肾炎、肾盂肾炎等。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
全身性布鲁菌病又称波浪热。潜伏期5~30d或更长。初起症状有头痛、背痛、全身不适及间歇性发热。其它如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发生。约有半数病例淋巴结及脾脏肿大;25%病例肝肿大;10%的病例发生非特异性皮疹,较常见的为麻疹样、猩红热样及蔷薇疹样发疹,少数可发生丘疹、水疱或出血性皮疹。还有报告在小腿发生溃疡性结节。本病经过不定,通常3~4个月,有急性暴发型与极端慢性型,后者可有持久的骨、膀胱或其它器官的感染。接触性布鲁菌病又称布鲁菌皮炎。多见于兽医及常与感染动物接触的人。病人对布鲁菌抗原发生高度过敏,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以后几个小时内,在接触的部位如上肢,有时在面颈部即发生瘙痒性红色斑点、丘疹或风团,几日后可自行消退。较重者在48h内出现多数散在性毛囊性丘疹,并演变成水疱和脓疱,以后水疱或脓疱结痂,痂下方的组织坏死,经10~14d后痊愈,遗留微小瘢痕。有时在非接触部位发生继发性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病菌侵入皮肤擦伤的伤口,可引起无痛性溃疡。病人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什么是布病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等,病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按生化和血清学反应分为马尔他布鲁菌(羊型)、流产布鲁菌(牛型),猪布鲁菌(猪型),另外还有森林鼠型、绵羊附睾型和犬型,感染人者主要为羊、牛和猪型。其致病力以羊型最强,次为猪型,牛型最弱。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猪,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产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羊盖体内。接触受染,也可通过消化、呼吸道传染。
布病的病原学
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柯兹罗夫染色呈红色,其他菌为绿色。布氏菌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分裂一次时间约132~227分钟。尤其初代分离的野生株生长更慢,通常需5~7天,有的甚至需20~30天才可生长出可见的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37℃,个别种型初代生长需一定浓度CO2。
国际上将布鲁菌分马尔他(羊)、流产(牛)、猪、犬、沙林鼠及绵羊附睾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3个生物型)、牛种(8个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布鲁菌分类学会将其合并为一个生物型称为3/6型)、猪种(5个生物型,原为4型,1982年国际会议上增加第5型)、沙林鼠种、绵羊附睾和犬种各一生物型。中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近年发现在23个省区,犬中的犬种感染率为7.5%,五省区抽样调查,人群的感染率为6.1%。
近年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人根据布氏菌属内DNA同源性,提出布氏菌属内只有一个种,其余者为型的分类方案,但未获公认。 近些年,对布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值得提出的是,对布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经研究表明,ery、H2O2酶基因、SOD、RecA、groE、HtrA等基因都与布氏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这些工作为布病的病原学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1]
布鲁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
布鲁菌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治疗应遵循:①早治疗;②联合用药;③中西医结合; ④综合治疗的原则。以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 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 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 风吹。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药物剂量足,疗程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连用2-3 个疗程。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 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菌苗疗法适用于慢性期患者。菌苗疗法可引起剧烈全 身反应,如发冷、发热、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休克、呼 吸困难,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结核者以及孕妇 忌用。菌苗疗法也宜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患病后复发率6% -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可能是 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
布鲁斯氏菌病的不同程度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变化。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个别可长达1年以上。羊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所致者大多病情较重,牛布氏杆菌所致者症状较轻。
病程分急性和慢性期,牛型者急性期常不明显。急性期多数起病缓慢,急性起病者约占10~30%。主要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炎。常见热型有弛张热、波状热、不规则间歇热和长期低热。其中波状热最具特征性,每次发热期持续1至数周,间歇3~5天至数周,继后热度再起,如此反复多次而呈波状型。出汗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大汗淋漓,常可湿透衣裤,病人多感乏力和软弱。关节和肌肉疼痛约占90%以上,常表现为游走性大关节痛,主要累及骶髂、髋、膝、肩等大关节,疼痛较剧,一般镇痛药常不能缓解。两侧大腿部肌肉可有痉挛性疼痛。睾丸肿痛也为特征性症状之一,占男性病例的20~40%,多为单侧睾丸肿大伴明显压痛,系睾丸炎所致,但很少造成绝育。约半数病例有肝脾肿大。肿大淋巴结常见于颈部和腋下。此外可有肋间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等。急性期偶并发心内膜炎、胸膜炎和脑膜炎等。
慢性病程多超过6个月,但牛型病例亦可无明显急性期,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而误诊为神经衰弱。病人常诉疲乏、多汗、精神不佳、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而无异常体征。可有间歇发热。羊型病例可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或肌肉疼痛。少数慢性患者可遗有关节病变,肌腱挛缩,使肢体活动受限。
潜伏期为7~60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急性期: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