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摇晃症候群症状
婴儿摇晃症候群症状
1、脑出血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脑内组织都如“豆腐”般脆弱,必须避免受到外力的撞击,才能保护大脑组织的安全,特别是不满1岁的宝宝,更需要注意头部的安全。因为出生时婴儿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但体重大约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婴儿的颈部肌肉群肌力比较弱,不足以支撑宝宝的头部。
另外,婴儿颅底及内面较平滑,脑组织固定不是很结实,受到强大的外力时容易晃动,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晃动的大脑组织很容易被突然改变的外力“撕裂”,引发硬脑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眼球玻璃体也会因剧烈摇晃而引起视网膜出血。
2、意识不清醒
出血之后,颅内压会急速上升,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嗜睡、抽搐、四肢无力、意识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种因人为剧烈摇晃而引发脑出血,并引起诸多神经系统的症状,就是“婴儿摇晃症候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伤害的婴儿并无明显外伤,却都受过力道大小不一的摇晃或撞击。
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新生儿肠绞痛的症状 6个月大后警报解除
肠绞痛依程度轻重不同,有的几个礼拜后就自然解除,但有的必须奋斗到六个月大,对父母而言真是个刻骨铭心的经验。提醒家长,安抚宝宝时不要太过用力;以免造成婴儿摇晃症而脑部出血受损。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无法表达不适症候,所以父母有责任在就医前,务必要细心观察腹痛持续的时间、疼痛的程度、喂食的状况、排便的型态及有无 伴随其它症状(如发烧),以提供给医师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预防
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宝宝哭闹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没睡好、想喝好、尿湿、身体不舒服等等。家长应给予爱心和耐心,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切忌不要在用力摇晃宝宝。
抱/背宝宝颈部要支撑
除了激烈摇晃宝宝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在抱或背的时候,必须给予宝宝颈部有力的支撑,并固定其颈部,避免摇晃宝宝颈部。宝宝的颈部能自行支撑头部,约在6个月大时,在这之前,只要抱着宝宝,家长都应以手掌支撑住宝宝的颈部。
若使用背带,应选择适合月龄并要有支撑颈部的功能的背带,避免头部少了支撑力而摇晃。但现在有的宝宝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一般来说,当宝宝会翻身后,就表示头部的支撑力已足够。
和宝宝玩游戏别太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激烈摇晃宝宝,和宝宝玩游戏也可能会导致“婴儿摇晃症候群”。包括以下几个游戏:
1、在空中抛接宝宝。
2、将宝宝抛到床上。
3、抱着宝宝旋转。
4、让宝宝坐在大人膝盖上,往后用力翻躺。
5、过度依赖摇篮。
将小孩抛到空中再接住、抱着宝宝旋转等这些游戏,都有可能对宝宝造成伤害。宝宝在和大人玩游戏时,有时会笑得很大声开怀,但并不代表宝宝很快乐舒服,有时可能是因为惊吓过度而大笑。
宝宝能不能摇
一、婴儿能不能抱着摇晃?
最好不要摇晃,这是不科学的,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十分有害,因为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发生脑震荡、颅内出血。轻者发生癫病、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
二、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婴儿头部的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远比成人大得多,婴儿头长占身体的20%,而成人约为10%。并且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或是将婴儿一次次地抛起来又接住,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三、由于临床症状与受摇晃次数、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次剧烈的摇晃会造成摇晃症候群。即使摇晃动作不剧烈,但若长期反复地施行,也容易让宝宝出现这种症状。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有时即使性命保住了,却会带着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宝宝的颈部柔软且脆弱、头部较重,加上婴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如果受到大人不当的激烈摇晃、翻转等,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可能会造成脑部神经的伤害。严重的还可能使婴儿脑部、颈椎等受到损伤,导致无法挽回的伤害,这就是所谓的婴儿摇晃综合征SBS。
婴儿用品使用技巧
使用奶瓶奶嘴或安抚奶嘴时,必须注意是否变形或有脏垢。原则上,奶瓶奶嘴或安抚奶嘴应每隔3个月定期更换。当奶瓶奶嘴的橡皮材质被孩子咬到变形,可能使宝宝喝奶时不好吸或喝得太大口造成溢奶、甚至呛奶。至于安抚奶嘴,若让孩子咬到断裂、甚至吞食,且不慎进入气管,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要特别注意的是父母应在宝宝2岁前,协助戒掉安抚奶嘴,以免影响齿列发育,且增加蛀牙机率。
市售的奶嘴链有安全别针式与夹式,一般而言,安全别针已行之有年,正确使用并扣好,安全性上应该没有问题。不过,使用奶嘴链时,应调整适当的长度,以免链子过长不小心勒住宝宝,或孩子把玩用力拉扯而被甩到。
照顾新生儿时,多数家长会以包巾将其紧紧包裹,以免宝宝被惊吓反射吓醒而哭闹、不好入眠。使用包巾包裹时,应注意透气度,避免将孩子包得密不通风,除了不好活动,若天气闷热再加上流汗,容易长热疹。再者,小儿科门诊最常遇到大人帮小孩穿太多衣服而引起发烧,特别好发在3个月以下的婴儿。同理,如果用包巾将宝宝包得太厚,也可能会造成发烧情况。
当宝宝大一点,活动力也变强时,不建议将他包得太紧,若从小让孩子感到强烈的束缚,对于他将来的身心发展,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前阵子发生1岁幼儿的头部被卡在婴儿床的栏杆,应选用栏杆隙缝在6公分以下的婴儿床较妥。另外,也可考虑在婴儿床的周边装上床围,以免孩子的手脚伸出栏杆被卡住;或是孩子越来越大,睡觉时翻来翻去不小心撞到栏杆而痛醒、哭闹。不过,有家长担心床围容易孳生尘螨或灰尘,增加孩子过敏机率,可考虑选用防螨材质或布料的床围,定期清洁更换。
除此,使用婴儿床时,应随着孩子成长来调整床板的高度。当让孩子待在床内,每次都应谨慎将床栏的安全扣扣好。
市售的婴儿摇床、摇椅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有的可以旋转、悬挂玩具、甚至具备灯光效果来吸引宝宝的注意。然而,婴儿摇床或摇椅是否会造成婴儿摇晃症候群?一般而言,婴儿摇床、摇椅都在一定的摇晃程度,不至于造成婴儿摇晃症候群。通常婴幼儿头部血管经过剧烈摇晃,才可能导致血管撕裂;再者,婴儿摇晃症候群的成因多为下上猛烈摇晃所致,婴儿摇床则多为侧面摇晃,两者的角度不同。
不过,婴儿摇床或摇椅都具备一定的高度,倘若宝宝会翻身、爬行,家长要特别注意让孩子待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即使孩子在睡觉,也不宜离开。另外,让宝宝坐在婴儿摇椅时,记得系上安全带。
婴幼儿的头部受到剧烈地来回快速摇晃,造成脑部损伤,还可能引起脑部出血、失明、抽搐痉挛、瘫痪等,严重可能致死。
宝宝外出时,背巾、背带是不少家长的选择之一,不过4个月前的宝宝还不具翻身的能力,代表腰背力量不足,若使用背巾或背带将孩子直立式的背在胸前,对他的脚和腰椎可能造成负担。因此,4个月前的宝宝尽量以平躺方式来背较为恰当。
另外,宝宝吃完奶或用完餐的1小时内,应避免直接背在胸前,以免大人过于注意交通或路况,没留意孩子出现溢奶或不适状况,最好先观察半小时,确定孩子一切正常,再将他背起。
孩子坐婴儿推车时,4个月前的宝宝由于脊椎未发育成熟,最好让他平躺。4个月后则可提高约15~30度。宝宝6个月后,差不多进入七坐八爬的阶段,这时再让他坐起来会比较好。而在推婴儿推车时,大人应帮孩子绑好安全带,避免孩子坐不住而自行爬起来。
另外,带孩子出门通常是大包小包,不少父母会在推车上装个挂勾,以便挂妈妈包或其它物品,避免悬挂过重,以免不慎造成推车往后倒,导致孩子受伤。
此外,在路上偶尔会看到2个宝宝挤在一辆婴儿推车里。在此提醒家长应注意推车的承受重量,一旦重量超重除了可能导致推车重心不稳,甚至还会翻复。
1岁以下或体重未达10公斤的婴儿,应放置于车辆后座的婴儿用卧床或座椅。1~4岁或体重在10~18公斤的幼儿,应坐于后座的儿童座椅,予以束缚或定位。即使将宝宝固定在婴儿卧床或儿童汽座,仍应有大人在旁陪伴、照顾,除了让宝宝有安全感、减少哭闹机会,也可视状况帮孩子更换尿布或喂奶。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坐得稳或是进入学步期,会让孩子坐学步车,就医学角度,学步车并非不能坐,而是不能坐太久,建议半小时至1小时就应让孩子下来休息。若学步车坐太久,宝宝的脊椎无法持续承受;再者,当孩子坐在学步车移动的施力方式不正确,走路时反而重心无法抓稳,容易跌倒。另外,孩子坐学步车时,家长应在旁陪伴并适度引导,以免孩子施力过度或不小心撞到门坎或柜子,造成学步车翻复。
宝宝开始学走路,有些大人为了让孩子觉得走路很好玩、引发乐趣,特地选购啾啾鞋给孩子穿。然而,会发出声音的啾啾鞋其实是装了蜂鸣器,孩子也会因而刻意踩在蜂鸣器的装设位置,例如:偏后或偏中间等,会影响孩子走路的重心或走路姿势。因此避免选购这类鞋子,应选择包覆性佳、楦头较宽的鞋子给让学步期的孩子穿,从一开始就学习正确的走路方式。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表现 照顾宝宝,要多一点耐心
婴儿摇晃症候群其实比较常发生在宝宝哭闹不休,照顾者睡眠不足、情绪不佳,再加上一时冲动,可能会大力摇晃宝宝,想借由大力摇晃来让宝宝停止哭泣,婴儿摇晃症候群就这么产生。
如果照顾者真的感到身心俱疲,应适时跟周遭亲友发出求救讯号,偶尔让亲友帮忙。此外,照顾者也要对小宝宝多一点耐心与爱心。
如果宝宝持续哭闹不停,绝对别气得大力摇晃他,除了适当安抚、检查宝宝是不是尿布湿了或肚子饿了、寻求亲友协助外,也可以就医请医师确认宝宝是否因生理不适而哭泣。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危害
一次剧烈的摇晃就有可能会造成摇晃症候群,但即使摇晃动作不剧烈,若长期反复地施行,累积数次后,也容易让宝宝出现这种症状。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直接伤害是在大脑,脑部出血造成脑组织肿胀,进而压迫脑神经,脑神经受损后是无法回复到原先的状况的,存活的宝宝多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日后将会出现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及动作发展迟缓。
因此,必须及早开展康复治疗,通过合适的训练学习,让宝宝其它并未受伤的区域神经产生并代偿已受伤神经的功能,促使宝宝发挥最大的潜能。另外,提醒家长,受过脑伤的宝宝需要更仔细的照顾,一定避免让脑部再次受到伤害。
究竟可不可以跟宝宝玩举高高呢 安抚餐摇椅,不会造成摇晃症候群
有些爸妈会担心市售的安抚餐摇椅,会不会造成宝宝婴儿摇晃症候群?其实不用太担心,一般来说,市售的安抚餐摇椅的摇晃速度不够快、力道不够大,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都不用过于担忧。
宝宝吃奶打嗝与摇晃症
婴儿摇晃症候群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剧烈地摇晃宝宝或经常用力摇晃宝宝对宝宝造成的一系列伤害。月龄小的宝宝,颈部尚不能很好地支撑头部,在不同方向剧烈地加速与减速晃动下,宝宝的头部虽没有直接撞到坚硬的物体,但也会造成脑部伤害。婴儿摇晃症候群是婴幼儿因为外力伤害而导致死亡或肢体障碍的主要原因。
当宝宝被剧烈摇晃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包括不安、嗜睡、不停地流口水、四肢无力、抽搐痉挛、呕吐,乃至呼吸加快、体温下降和心跳过慢,严重者呈现昏迷、心跳停止、 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宝宝老打嗝是空气在作怪
我家暖暖小时候吃过奶,也很容易吐奶。我分析了一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吃母乳时,可能一时没吸出来,吸进了一些空气;二、奶粉喂养时,我们在冲泡奶粉时把奶瓶摇晃得太厉害,起泡了,其中带入了不少空气。所以暖暖吃了以后就容易吐奶。后来,我就在母乳喂养时,先挤出一些母乳,以后断奶后在冲泡奶粉时不用力摇晃奶瓶,这样暖暖吸入的空气少了,就不易胀肚或是吐奶了。
摇晃症
婴儿摇晃症候群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剧烈地摇晃宝宝或经常用力摇晃宝宝对宝宝造成的一系列伤害。月龄小的宝宝,颈部尚不能很好地支撑头部,在不同方向剧烈地加速与减速晃动下,宝宝的头部虽没有直接撞到坚硬的物体,但也会造成脑部伤害。婴儿摇晃症候群是婴幼儿因为外力伤害而导致死亡或肢体障碍的主要原因。当宝宝被剧烈摇晃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包括不安、嗜睡、不停地流口水、四肢无力、抽搐痉挛、呕吐,乃至呼吸加快、体温下降和心跳过慢,严重者呈现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究竟可不可以跟宝宝玩举高高呢 宝宝外出没有坐安全座椅也要特别小心
有些宝宝外出没有坐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假如在路况不佳的地方开车,持续摇晃太久,也可能会导致婴儿摇晃症候群。
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外出时应该让宝宝坐汽座,而且尽量少行经路况过于颠簸的路段。
如果必须在相当颠簸的路上开车,车子尽量不要开得太快,也可以分段式开车,中途多停下来休息。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表现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影响
婴儿摇晃症候群好发于新生儿~6个月。因为不当大力摇晃而引起的婴儿摇晃症候群,可能会影响到认知发展与运动功能,也可能造成脑性麻痹,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成为植物人或有生命危险。
由于宝宝还在成长,神经修复能力强,藉由复健治疗,仍然有机会康复,但是也不一定,还是要看受伤的程度轻重而定。
婴儿的头部比例比大人的头部重,而且支撑头部的颈部肌肉发育比较不完整,又因为婴儿的脑部持续成长,头骨间的间隙大,摇晃时震动范围更大,血管可能会被扯断,导致颅内出血。
1、很快或很大力的摇晃,并持续一段时间(快的定义是大约1秒钟摇晃前后3次)。
2、一直反覆把宝宝往上抛。
为什么宝宝走路时摇摇晃晃
专家诊察:正常现象
其实大多数刚刚会走路的宝宝,走起路来都会摇摇摆摆、歪歪倒倒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属于很正常的现象,并不一定是大脑运动神经发育及平衡功能异常。
首先,宝宝刚学会走路时,一般头部较大,身子较长,四肢较短,身体处于一种重心不稳的状态,即头重脚轻;其次,出于这个时期的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泛化,腿部肌肉又缺乏力量,因此运动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能力也较弱。所以,在最初学走路时,他们并不能做到像大人那样,在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姿态来保持身体平衡,往往以重心前移来带动身体移动,并需身体其他部位的协助。
这样,宝宝在刚刚学走路时常做出两条胳臂和两条腿交错摆动的动作,还做出一些多余或胳臂和腿配合不协调的动作。为了加大脚的支撑面积,他们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较宽。由此,他们走路的节奏、步幅及速度都不均匀,表现出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就好似小鸭子走路的样子。不过,宝宝会随神经肌肉功能的逐渐增强步态变稳起来。
专家建议:以防万一
1.如果宝宝在1岁半后仍不能站立;或行走不稳、经常摔跤,并走起路来左右摇摆好似鸭子;或一开始走路正常而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体内可能隐藏着某种疾病,如脑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2.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以上异常现象,妈咪就要尽早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切不可马虎大意,不当一回事,要为宝宝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家长要切记不可摇晃宝宝,摇晃孩子容易出现婴儿摇晃症候群,对宝宝的大脑有危害。很多家长并不了解什么事婴儿摇晃症候群,也不知道摇晃婴儿的危害。下面小编就来一一介绍。
什么是婴儿摇晃症候群
所谓婴儿摇晃症候群(Shaken infant syndrome),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造成其脑部伤害,甚至死亡。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原因是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及其身体比例和大人有差异,婴儿的头部比例约占身长得1/4,且婴幼儿期脑部发育较快,因此,宝宝头部的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加上婴幼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因此,当大人或外力施予部当激烈摇晃,或是将婴幼儿背在大人背上,却疏忽给予他们颈部支撑,都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无法抹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