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者如何防复吸
戒烟者如何防复吸
烟草依赖的本质就像哮喘、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疾病,复吸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什么人比较容易成功戒烟?1999年有专家提出,年龄在45岁以上,无抑郁症,尼古丁依赖程度低,不酗酒,因患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住过院,支持方为非吸烟者,这样的人真正戒烟的几率比较高。
复吸有以下高危情形。情绪状态: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人际关系:目前或近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如家庭成员、朋友间有问题,或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不和谐。社会环境:社会压力大或看到其他人正在吸烟等。
偶吸和复吸的概念是不同的。偶吸是指偶尔一次吸烟,而复吸是指又回到了以前吸烟的状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偶吸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情绪变化,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绪,还有酒精、咖啡、茶的作用,或者别人递烟等。偶吸常见于戒烟的前3个月,而复吸大多发生在戒烟的前几天。国外有研究显示,20%的复吸发生在戒烟的6~12个月之间,在第12个月仍戒烟的人有60%能保持8年,而第一周保持戒烟对长期戒烟是一个阳性预测因素。
如何克服吸烟冲动
复吸的发生一般首先是有吸烟触发因素。之后,吸烟者发生偶吸,如果不加防范的话就可能继续发展为复吸。所以预防复吸首先要识别触发因素。要让吸烟者记吸烟日记,观察记录吸烟的特点,明确与吸烟相关的人、地点、事件、情绪或压力。还要识别危险情形,事先要考虑在有危险情形出现并有强烈的吸烟欲望时,如何克服吸烟的冲动。戒烟早期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容易触发吸烟欲望的高风险情况,然后再逐步与过去吸烟相关的人或地点接触,并准备好应对方案。吸烟者要知道,烟瘾的发作只是一小会儿,此时应回想一下戒烟的理由,牢记戒烟之后一口都不要再吸。使用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会使某次烟瘾很快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深呼吸,多喝水,吃无糖口香糖等。
吸烟者要识别对自己有效、曾用过的克服烟瘾的办法,并学习别人用过的办法,设计出在有吸烟冲动时的最佳应对方案,并进行角色演练,如怎样礼貌地拒绝朋友递给的烟。
男性戒烟之后的瘾其实可能还没有全部戒掉,所以我们在进行戒烟的时候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看了以上的文章,如果是打算戒烟的或者是戒烟后又复吸的人要注意了,戒烟就是要充分的约束自己才行。
戒烟注意事项
避免复吸 一旦戒烟,就要集中精力来避免香烟的诱惑。尼古丁成瘾性易复发,特别是在戒烟的第1-2周内,机体仍处于尼古丁成瘾状态,戒断症状较重时,不要冒险去尝试吸一口烟! 明确是什么使你又重拾香烟,并尽力避免。一些人因工作状态或环境因素而复吸,当你决定戒烟时,应调整工作状态,或尽量回避引人吸烟的环境,以新的面貌面对生活。 应避免生活在一个极度的压力之下,另外沮丧,生气或者担忧、与人发生矛盾都容易使人重拾香烟。 戒烟初期也应少喝酒,尽量不和别的烟民在一起,减少复吸的诱惑。 复吸后不必自责,想想戒烟的理由,包括戒烟后有哪些好处。例如,戒烟后你会更好地品尝食物的滋味、早晨不再咳嗽了等等。重要的是尽快使自己回到戒烟状态。 控制体重 吸烟者戒烟后,味觉恢复,胃口会好起来,体重可能会略有增加,但增重量一般也较小(5一10斤左右)。
这时应遵照以下的原则: 1. 首先应先戒烟,然后再减肥。
2. 戒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在刚开始时,不要急于控制体重。
3. 防止体重增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健康的饮食和坚持运动。
4. 坚持体育运动,保证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每周至少3一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且运动量要适宜。
男性戒烟有哪些好处
许多人吸烟是为了缓解精神压力,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戒烟而不是吸烟才有助降低焦虑感。
研究人员对491名参与戒烟计划的吸烟者进行了考察,他们最初吸烟的原因,有的是“纯为娱乐”,还有的是“应对压力”。他们在为期6个月的计划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接受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成功戒烟者的焦虑感都降低,特别是那些为了“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焦虑感下降更明显。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在戒烟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吸烟的人,焦虑感又上升了,这种情况在因“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中比较明显。但在“纯为娱乐”而吸烟的人群中,没有出现这种因戒烟不成功而焦虑感上升的情况。
研究人员梅尔丁·麦克德莫特说,与一些人通常持有的观点不同,认为吸烟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的认识是错误的。对许多人来说,吸烟反而会增加焦虑感,比如本次研究中那些戒烟不成而复吸的人群,会因为戒烟失败和继续担心吸烟带来的健康风险,使得焦虑感更加上升。
戒烟的关键是什么
嚷嚷着戒烟的人不少,成功的却不多。指出,戒烟成功者寥寥无几,是因为复吸的人多。有不少烟民尝试着戒烟,但最终处于“戒了吸,吸了戒”的状态。这样复吸的后果,就是烟民变本加厉,增加吸烟的量,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令戒烟者复吸的罪魁祸首就是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尚可通过药物强行解除,但心理依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除它就比较难了。
有的人通过电子烟或者戒烟糖来戒烟,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王宁夫教授强调说要戒烟,必须先解除生理依赖,然后解除心理依赖。而解除心理依赖的关键,是药物辅以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简单来说,包括4个方面内容:心理辅导,心理疏导,心理暗示,行为矫正。
1、自我的心理疏导
烟民有戒烟愿望是前提,有戒烟毅力是根本。决心戒烟,就必须做好长期与烟战斗的心理准备。
首先,戒烟者必须将自身健康置于首位,主动去接纳健康教育,看清烟对自身和家人的伤害,以此警醒自身,下定戒烟的决心。
其次,戒烟者要接纳科学的戒烟知识和指导,知晓戒烟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戒断症状的可怕性,然后进行心理建设,强化戒烟动机。
再者,戒烟者要懂得寻求帮助。将戒烟的决心告诉家人朋友,让他们帮助你。要寻求医疗援助,这可减轻你戒烟的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他人的心理辅导
家人和朋友,要注意观察和监督戒烟者的进程,帮助戒烟者巩固效果,在烟民遇到戒断症状时,要积极鼓励、帮助他们,阻止他们复吸。必要时可用言语刺激,通过贬低戒烟者的意志,来激发他们的胜负欲。
医务人员要引导戒烟者认识戒烟的意义,认识戒烟的困难,认识毅力的重要性,告知戒断症状的具体,并提供一些应对办法,比如开展心理治疗、采取药物替代物治疗等办法,鼓励烟民的意志力,减少患者对尼古丁的依赖。
3、两面的心理暗示
首先,戒烟者需自我鼓励。比如每天跟自己说诸如“我戒烟了”、“这次一定能戒烟成功”“戒烟后一切就恢复正常了”“坚持就是胜利”之类的话语,给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
其次,要强制改变条件反射结果,有意识地恶化烟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比如在闻到烟味时,戒烟者要假装“烟味很难闻”、“烟味让人不适”,增加对烟味的厌恶感。
戒烟是否真的很难
许多戒烟者把自己戒烟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毅力不足,并认为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戒烟。有专家指出:“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国外流行病学统计,超过60%的吸烟者说他们打算在未来的6个月内戒烟,超过70%的吸烟者以前至少尝试过一次戒烟,而且大约46%的人每年都尝试戒烟。然而,尽管有强烈的戒烟愿望,但尝试戒烟的人中只有不到3%能够在戒烟之后坚持一年以上。
如此严重的比例失调,可见毅力并不是戒烟的主要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戒烟之所以难以坚持,其原因就是对尼古丁的依赖。心情抑郁、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等心理症状,以及恶心、头痛等身体不适感觉,几乎所有戒烟者都遇到过。这些反应在医学上统称为尼古丁戒断综合症,俗称戒烟综合症。因此,实际上只有少数吸烟者第一次戒烟就完全戒掉,大多数吸烟者均有戒烟后复吸的经历。
“想要成功戒烟,选对适合自己的戒烟方式才是关键。” 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戒烟宣言中指出:烟瘾大、烟龄长的朋友如果发现戒烟困难,应主动寻求控烟医生的帮助。戒烟并不简单,但也绝非不可能,科学地选择戒烟药物以及专业医务人员的支持,在帮助患者戒烟中发挥着作用。
目前国际临床戒烟指南推荐的除一般的戒烟方法外,使用一线治疗药物伐尼克兰)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伐尼克兰是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同时具有激动及拮抗的双重调节作用,有助于缓解停止吸烟后对烟草的渴求和各种戒断症状;同时,它还可以阻止尼古丁与受体的结合,减少吸烟的快感,降低对吸烟的期待,从而减少复吸的可能性。
戒烟的六大误区事项
误区一:戒烟很容易,想戒就戒成
当吸烟者认识到吸烟可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后,都会倾向于戒烟。但吸烟具有成瘾性、高复发性,吸烟者在无帮助的情况下尝试戒烟,复吸率高达90% —95%,有时戒几次甚至十几次都不能成功。一旦做出戒烟的决定,就应当做好全面的准备,个人毅力加上寻求戒烟医生的指导和帮助,提升成功率。
误区二:烟民戒烟后,会身体不适
戒烟后容易出现“戒断综合征”,大部分人会误以为是容易生病,实际是尼古丁突然撤断后出现的反应。戒断症状在戒烟后几小时内就会出现,但是戒断症状是暂时的,是人体机能逐渐恢复到不吸烟状态的自身调整的过程,在戒烟后的第一周最为严重,多数在三至四周后逐渐减弱至消失。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长期吸烟者戒烟后很快检出肺癌的例子,但患肺癌的真正原因并非戒烟所致,而是因为吸烟多年,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长年累月对身体造成损害的累加结果。
误区三:戒烟后复吸,烟瘾会更大
不管是否戒烟,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烟瘾都有增高的趋势,对烟草的需求量也会逐渐增加。只有少数吸烟者第一次戒烟就能成功,大多数吸烟者均有戒烟后复吸的经历,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最终戒烟。
误区四:吸烟能减肥,戒烟致发胖
因戒烟而发胖的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体重也不过增加二至五公斤。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积极开展科学的运动锻炼,便可防止发胖或尽快使体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吸烟减肥是一种危险的选择,对于追求美的吸烟者尤其是女性来说,吸烟会对皮肤造成损害,增加皮肤皱纹,加速衰老,还有患上各种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
误区五:老年人戒烟,帮助不太大
年轻人戒烟有好处,老年人抽了一辈子,戒了对身体帮助不大,戒不戒无所谓。研究证明,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也不论吸烟时间有多长,只要能成功戒烟,就会对身体有益,身体的机能就会改善。
误区六:周围都抽烟,戒了也白戒
有人认为,周围朋友、亲戚或同事都吸烟,戒了也白戒,还得和他们一起抽。自己决定戒烟后,要大胆地向配偶、亲友、同事宣布自己戒烟的决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要学会拒烟的技巧,如回避、主动拒绝。
男人抽烟会带来哪些危害
戒烟不当反而加重病情
美国某大学的专家曾经对477名戒烟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戒烟不当会加重吸烟者现有疾病的病情。与一直吸烟的人相比,戒烟后又重新吸烟的人的肺功能衰竭更快。复吸者更容易受到烟中有毒物质的侵害,比一直吸烟者更易成瘾,且在“复吸”后,其吸入的香烟数量更多,且每口烟的吸入程度更深,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吸烟者一旦戒了烟,就要坚决抵制住香烟的诱惑,彻底把烟戒掉,以免“复吸”对身体造成更大损害。
一般地说,多数“复吸”发生在戒烟后不久,少数人则在戒烟数月甚至几年后才出现“复吸”。防止“复吸”是戒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欲戒烟者不妨参照以下方法,避免复吸的发生。与一直吸烟的人相比,戒烟后又重新吸烟的人的肺功能衰竭更快。
避开“诱惑”控制吸烟欲望
吸烟者在戒烟过程中,其吸烟的冲动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特定的“危险”情况下,如周围有人吸烟、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心情烦躁、饮酒后等,会有更强烈的吸烟冲动。为避免“复吸”,戒烟者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并事先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对抗”措施,以应对“危险”情况。比如,当有吸烟冲动时,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或找些别的事做,转移注意力。
创造一个避免“复吸”的环境
通知配偶、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和其他密切接触的人,自己已经戒烟了,请他们监督自己,并请周围的吸烟者尽量不要在自己面前吸烟。开始戒烟时,戒烟者必须把香烟、打火机、烟灰缸等物品全部扔掉。选择一些替代品,如口香糖、牙签、铅笔、勺子等来帮助克服以往每天抽烟时,手和嘴的重复动作。在过去总是吸烟的地方放置警示牌,例如:“起床时不要吸烟”、“饭后不要吸烟”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
戒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逐渐减量法”,另一种是“突然停止法”。“突然停止法”虽然会使戒烟者在戒烟的头两个星期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但效果较好。“逐渐减量法”持续时间较长,戒烟者往往不容易坚持。戒烟者不妨回顾―下以往失败的戒烟经历,寻找适合自己的戒烟方式。
给自己适当奖励
在戒烟过程中,每取得一次小小的胜利,比如坚持1周不吸烟,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时刻督促自己要取得最终胜利。
正确处理戒断症状
刚开始戒烟的时候,由于血液中尼古丁浓度降低,以及心理和行为习惯尚无法马上适应,戒烟者会出现渴望吸烟、头晕目眩、胃部不适、便秘、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及失眠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戒断综合征”。一般地说,这些症状在戒烟后2~3周后可自行消失。戒烟者可在开始戒烟后的1周内,适当减少工作,以便释放压力。当有吸烟欲望时,可慢慢深呼吸,外出散步或锻炼,喝杯茶,嚼块口香糖等,以转移注意力。
男性戒烟有哪些好处
研究人员对491名参与戒烟计划的吸烟者进行了考察,他们最初吸烟的原因,有的是“纯为娱乐”,还有的是“应对压力”。他们在为期6个月的计划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接受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成功戒烟者的焦虑感都降低,特别是那些为了“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焦虑感下降更明显。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在戒烟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吸烟的人,焦虑感又上升了,这种情况在因“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中比较明显。但在“纯为娱乐”而吸烟的人群中,没有出现这种因戒烟不成功而焦虑感上升的情况。
研究人员梅尔丁·麦克德莫特说,与一些人通常持有的观点不同,认为吸烟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的认识是错误的。对许多人来说,吸烟反而会增加焦虑感,比如本次研究中那些戒烟不成而复吸的人群,会因为戒烟失败和继续担心吸烟带来的健康风险,使得焦虑感更加上升。
戒烟多久算成功
据悉,70%的烟民会在戒烟一周后复吸——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 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遗传或代谢的原因,有些人轻轻松松就能戒掉烟瘾,而另一些人即便痛下决心,还是屡戒屡败。医学杂志《柳叶刀》最新研究表明,能不能成功戒烟,要看体质!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尽快戒除烟瘾?英国新一期《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12日刊载报告说,通过验血测定吸烟者体内分解代谢尼古丁的效率,可以帮助苦恼的烟民们选择最有效的戒烟疗法,提高戒烟成功率。
烟民体质分两种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对1000多名烟民志愿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戒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烟民的身体对尼古丁的代谢能力。
按照对尼古丁的代谢能力,研究人员将烟民的体质分为正常代谢体质和慢代谢体质两种。在正常代谢体质人群中,尼古丁水平在戒烟后下降速度更快,会使戒烟者更容易产生吸烟欲望继而导致复吸。但与此同时,这部分人对戒烟药也更敏感,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戒烟者在戒烟的过程中会“感觉良好”,从而减少对尼古丁的渴望。相对于正常代谢体质,具有慢代谢体质的人对尼古丁的代谢能力较弱,即便在戒烟后,尼古丁仍会在体内存留较长的一段时间。
缓解焦虑戒烟胜过吸烟
研究者表示,大多数吸烟者误把吸烟认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法,但事实上,人们重复吸烟的动作时,反复强调了自己的焦虑情绪,会让自己变得更焦虑。戒烟后,吸烟者摒弃了这种误解和习惯从而减少了焦虑情绪的产生。
很多吸烟的人都说,吸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症状,也有人说,吸烟之后,焦虑的症状真的不那么明显了。其实吸烟并不能长久地缓解焦虑,戒烟反而能真正减轻焦虑感。
吸烟有害,几乎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可是,照吸不误的烟民却大有人在。专家认为,烟草依赖与焦虑症不无关系,根据美国的最新研究,1/4-1/3的烟民患有焦虑症,焦虑的背后常常隐藏着缺乏自信。因此,患有焦虑症的烟民戒烟成功率要低得多。
事实上,吸烟并不能真正地缓解焦虑。美国的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吸烟反而会增加青少年焦虑和精神失调的可能性,受调查的吸烟青少年患焦虑障碍的几率是普通人的5.5倍,出现惊恐障碍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16倍。
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吸烟可能缓解焦虑”的认识是错误的,戒烟才有助于真正降低焦虑感。在这项有491名烟民参加戒烟计划的调查中,所有成功戒烟的人都感觉焦虑感得到了降低,尤其是那些当初为了“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焦虑感下降更为明显。相反,在那些为了“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中,戒烟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吸烟的人,焦虑感又上升了。
研究者表示,大多数吸烟者误把吸烟认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法,但事实上,人们重复吸烟的动作时,反复强调了自己的焦虑情绪,会让自己变得更焦虑。戒烟后,吸烟者摒弃了这种误解和习惯从而减少了焦虑情绪的产生。
积极戒烟,才是解决焦虑的关键。
戒烟难受怎么办 戒烟的注意事项
1、戒烟最好不要选择一个压力很大的时候,因为大的压力容易提升戒烟者对香烟的渴望,建议选择一个较为放松的时期。
2、戒烟是一个较为需要毅力的过程,因此在戒烟之前就要明确好目标,以免戒烟到中途进行复吸。
3、在戒烟期间最好不要饮酒,这个时候饮酒容易造成复吸。
最好的戒烟办法
1、自我的心理疏导
烟民有戒烟愿望是前提,有戒烟毅力是根本。决心戒烟,就必须做好长期与烟战斗的心理准备。
首先,戒烟者必须将自身健康置于首位,主动去接纳健康教育,看清烟对自身和家人的伤害,以此警醒自身,下定戒烟的决心。
其次,戒烟者要接纳科学的戒烟知识和指导,知晓戒烟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戒断症状的可怕性,然后进行心理建设,强化戒烟动机。
再者,戒烟者要懂得寻求帮助。将戒烟的决心告诉家人朋友,让他们帮助你。要寻求医疗援助,这可减轻你戒烟的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他人的心理辅导
家人和朋友,要注意观察和监督戒烟者的进程,帮助戒烟者巩固效果,在烟民遇到戒断症状时,要积极鼓励、帮助他们,阻止他们复吸。必要时可用言语刺激,通过贬低戒烟者的意志,来激发他们的胜负欲。
医务人员要引导戒烟者认识戒烟的意义,认识戒烟的困难,认识毅力的重要性,告知戒断症状的具体,并提供一些应对办法,比如开展心理治疗、采取药物替代物治疗等办法,鼓励烟民的意志力,减少患者对尼古丁的依赖。
3、两面的心理暗示
首先,戒烟者需自我鼓励。比如每天跟自己说诸如“我戒烟了”、“这次一定能戒烟成功”“戒烟后一切就恢复正常了”“坚持就是胜利”之类的话语,给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
其次,要强制改变条件反射结果,有意识地恶化烟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比如在闻到烟味时,戒烟者要假装“烟味很难闻”、“烟味让人不适”,增加对烟味的厌恶感。
戒烟有效帮你降低焦虑症
报告说,对491名参与戒烟计划的吸烟者进行了考察,他们最初吸烟的原因,有的是“纯为娱乐”,还有的是“应对压力”。他们在为期6个月的计划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接受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成功戒烟者的焦虑感都降低,特别是那些为了“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焦虑感下降更明显。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在戒烟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吸烟的人,焦虑感又上升了,这种情况在因“应对压力”而吸烟的人群中比较明显。但在“纯为娱乐”而吸烟的人群中,没有出现这种因戒烟不成功而焦虑感上升的情况。
最新研究表明,戒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降低自身产生的焦虑症,让焦虑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