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注射胰岛素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吗
长期注射胰岛素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吗
定义:长期注射胰岛素导致的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细胞肥大
高发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群:在固定部位注射的患者,重复使用针头、反复多次注射同一部位、注射区域较小的人群。
病理改变:脂肪细胞变大,变多。由于肥大部位血管减少,导致胰岛素吸收减缓或减少,但是有时会突然释放增加,使血糖波动。
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群中64.4% 的患者患有脂肪增生,脂肪增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多见,脂肪增生与未进行注射部位轮换间具有强相关性,与进行正确的注射部位轮换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患有脂防增生的患者中, 95% 或是根本没有进行注射部位轮换,或是轮换方式不正确。
避免皮下脂肪增生有助于降低:A 不明原因的低血糖; B 血糖波动; C 胰岛素消耗量和医疗费用。
糖尿病胰岛素
糖尿病人要懂得怎样存储胰岛素。对于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常温下最多保存28天。冷冻结冰的胰岛素不能再解冻使用。还没有用的胰岛素应放置在2~8度的冰箱冷藏室内保存。
身体的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腹部吸收最快,大腿、臀部、上臂较慢。胰岛素的使用如果是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首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是晚上注射的基础胰岛素,用来控制空腹血糖的,建议选用大腿、臀部或上臂注射,以免吸收过快,引发低血糖。但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具体部位,也要具体分析。糖尿病患者注射的部位也最好经常轮换,大概两周内也不要使用同一点注射胰岛素。避免长期注射一个部位。
胰岛素该如何注射。注射剂量需咨询专业医生,不可私自增减。如果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红斑、硬结、水疱等不良反应,应去咨询专业医生。还有注射前要洗手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感染。另外,不要与他人共用针头,同时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每次的注视点应距离3CM左右,不要在飞机飞行途中注射。注射完后要妥善保管和丢弃包装瓶、胰岛素、废弃针头。
注射胰岛素不能不重视的副作用
疼痛
胰岛素注射引起的疼痛是很轻微的。注射产生的疼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疼痛与注射部位相关,其中腹部注射疼痛最轻,注射方便,不用宽衣脱裤,最适合冬季和外出工作时注射;②如果在某次注射时,疼痛明显,有可能是针头碰到了皮下神经,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③进针速度过慢、针头久用变钝、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加重疼痛。
皮肤感染
严重感染少见,但注射部位起“红点”较常见,与皮肤不洁、注射时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皮下淤血
由注射时损伤皮下毛细血管引起,淤血未吸收前不要在此注射。一般在一周后可自行吸收,不用专门处理。
脂肪垫
由于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肥大,形成脂肪垫或结节,如在脂肪垫部位注射胰岛素,将影响其吸收。
体重增加
注射胰岛素后常引起腹部肥胖,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Ⅱ型糖尿病患者用人胰岛素加服二甲双胍降糖药,可减轻肥胖。
胰岛素抗药性
常见于肥胖、胰岛素用量偏大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用量大于200单位、持续48小时以上者可以确诊为胰岛素抗药性。
胰岛素外溢
当胰岛素注射完毕拔针时,针眼会有少量胰岛素流出,导致胰岛素用量不准。使用诺和笔注射时,此种情况较常见。正确方法是:注射时捏起皮肤,以45度角进针,若用量较大,可分次注射,量小可一次注入。注射完毕等待1分钟后再拨针,就不会出现胰岛素外溢的现象。
屈光不正
多出现于初始胰岛素治疗后,由于血糖迅速下降,引起眼晶状体、玻璃体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分外溢致使屈光率下降,视物模糊,一般2-4周自愈。
胰岛素水肿
糖尿病未控制前,高血糖可导致体内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等。当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4-6日内,体内可出现水钠潴留,颜面与四肢水肿,一般数日内可自行吸收。胰岛素治疗初期注射剂量较大时,可出现不同部位水肿,但随着胰岛素的继续使用,常常可自行消失。
胰岛素抗体
长期使用动物胰岛素可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降糖作用。若作胰岛素释放试验,可使胰岛素测定值变低,导致结果不准。改用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可减少抗体的形成。
几种会让胰岛素失效的因素
1、注射量。医生往往会根据糖友病情对胰岛素剂量做微调。年龄、体重、饮食模式、运动及总体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胰岛素注射量。胰岛素过量会增加低血糖症危险,胰岛素过少又会导致血糖水平偏高。可以依据即时测得的血糖水平,正确把握胰岛素剂量。
2、注射部位。腹部注射(肚脐眼正上方)效果最快。其次是上臂注射,腿部注射更慢,臀部注射药效最慢。为了使胰岛素发挥最佳药效,最好在餐前于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比如,早餐前在腹部注射,晚餐前在大腿部注射等。注射点不要过于集中,否则形成疤痕会影响胰岛素吸收。
3、注射时间。通常餐前注射胰岛素起效更快。餐前或者餐前20—30分钟注射胰岛素最好。
4、运动。运动会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运动可适当降低胰岛素剂量。但是高强度运动之后血糖水平更高,反而会需要更多的胰岛素。
5、生病。感觉生病的时候,血糖水平高于平常水平。生病时候不想吃东西或吃得很少,因此一些人觉得没必要注射胰岛素。事实上生病时往往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切勿擅自停药。
6、压力。心理压力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使体内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胰岛素利用不充分。这时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胰岛素。
7、体温。洗完热水澡或者肌肉酸痛部位热敷之后,注射的胰岛素会更快进入血液系统。一些专家建议,必要时可先冷敷注射部位,再注射胰岛素,可降低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8、饮水量。饮水量不足,体内缺水时,血流不容易流到皮肤部位,胰岛素就不会被快速吸收。脱水还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以及暂时性胰岛素抵抗。
9、 饮食。进食不会改变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速度,但是的确会影响到总体血糖水平。多脂食物吸收速度慢,胰岛素可能在食物消化之前就开始耗尽。白米饭和白面包之类的高升糖指数食物消化吸收速度更快,更快影响到血糖水平。糖友除了一日三餐必须正常进食之外,还应该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零食。
胰岛素的十大副作用
一号拦路虎:疼痛
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患者朋友,可能一想到那明晃晃的针头,就开始紧张、腿肚子发软了。注射胰岛素会产生疼痛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如果询问一百个注射过胰岛素的病友,恐怕有九十九个都会告诉您: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非常轻微!由于胰岛素针比其他注射针细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药物注射或疫苗接种轻微得多。当然,凡事都有万一,假如出现疼痛特别明显的情况,有可能是进针时碰到皮下神经所致,这时如果疼痛还能忍受,您可以迅速注射完毕拔针;假如疼痛无法忍受,那您应该更换部位再行注射。一般而言,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小,且吸收稳定和注射方便。
二号拦路虎:低血糖
低血糖的确可怕,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昏迷。不过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不需要掌握如何预防及应付低血糖的发生,有备方能无患。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是很常见的,尤其在餐前和夜间,但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低血糖常比较轻,危害性较小,多数通过两餐间或睡前加餐可预防或避免。
三号拦路虎:脂肪垫
脂肪垫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岛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这种脂肪垫的存在,会影响局部胰岛素的吸收。脂肪垫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范措施非常简单——只需要患者朋友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位即可。
四号拦路虎:胰岛素抗体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数月后,体内可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活性下降影响疗效,并导致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究其根源,可能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某些杂质成分有关,解决办法是换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制剂。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临床应用的不管是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还是人胰岛素类似物,已很少或几乎不产生胰岛素抗体。
五号拦路虎:体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随着血糖得到控制,同时发现自己的体重常有所增加,多数患者常把责任全部推到胰岛素头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岛素。对此,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诚然,在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获得控制后,尿中随之流失的葡萄糖减少了,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损耗,导致一定程度的体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体重增加并不全是胰岛素本身惹的祸,假如患者在应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使热量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试问患者体重还会增加吗?应用胰岛素后的体重增加,一般可以通过联合用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饮食控制、运动调节等方式来控制,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对此多虑。
六号拦路虎:水肿
患者用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后4~6日可能发生水肿,多见于面部,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在四肢等部位,这大概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性水肿,这种水肿大多并不严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会在一个月内渐渐自行消退。
七号拦路虎:局部瘀青
某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岛素后发现,注射部位局部皮肤会出现瘀青。其实这不止会在胰岛素注射后出现,其他药物注射也可能出现这一现象。原来,注射后局部瘀青并不是由药物或胰岛素引起的,而是与注射时导致的毛细血管损伤有关,一般这种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处理。为了防止局部瘀青,可以在注射后立即按压注射部位几秒钟。
八号拦路虎:脂肪萎缩
脂肪萎缩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种,注射胰岛素导致的脂肪萎缩属于后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出现皮下脂肪萎缩,形成不易察觉的小凹陷,这种情况的真正成因还不十分清楚,但研究发现,使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制剂,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可有效预防皮下脂肪萎缩。
九号拦路虎: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这种反应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杂质蛋白、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免疫功能强弱有较大关系,症状大致上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后2~12小时发生,为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的红肿、瘙痒、水疱、硬结等,一般持续2小时后逐渐消退。为了预防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应注意经常变换注射部位,注射胰岛素时进针稍深一点,达到皮下组织。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重者可发生休克,一般发生在停用胰岛素数月后又恢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对这类患者可采用脱敏疗法。
十号拦路虎:皮肤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出现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胰岛素注射绝不是主要和决定因素。首先,糖尿病患者组织含糖量高,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其次,不注意皮肤卫生、注射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使得细菌更易于侵入机体;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都较差,使得感染容易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控制血糖是预防感染的根本,注意个人卫生、注射时的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手段。只要防范措施做到位了,患者注射胰岛素一般不会引起感染。当出现了感染怎么办呢?除了常规的抗生素、消炎药之外,对于较严重的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在呋喃西林或庆大霉素纱条上视病灶大小滴入8~20单位胰岛素,进行引流或贴敷,每日换药1次,可增强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降低局部组织的含糖量,抑制细菌繁殖,效果较好。
这样看来,这十只“拦路虎”看上去很厉害,但实际上要么对人的影响极轻微,要么很容易将它拒之门外,令它们对您无可奈何。赶跑“拦路虎”并不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切记知识将是您最可靠的武器。
专家点评 →→
胰岛素自1922年用于治疗糖尿病以来,开创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他们的寿命。可以说胰岛素是现有的抗糖尿病药物中历史最长,临床经验最丰富,降低血糖最有效的药物,它可以降低升高到任何高度的血糖水平,且胰岛素没有达不到疗效的最高剂量。据统计目前国外约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而国内仅约15%左右的患者在应用胰岛素,许多患者该用胰岛素而未及时使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的因素也有医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从总的情况看来,一个地区或大到一个国家,胰岛素使用的比例越高,则其血糖控制的情况越好。可以这样说,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证,只有相对的适应证,该用的时候应早期使用。
4技巧帮助糖尿病患者成功注射胰岛素
不少糖尿病患者为方便,经医生指导后常自行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却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实际上,注射胰岛素大有学问,糖尿病患者不妨先学习。
1、注射前充分消毒--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应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选择碘伏,待碘伏完全挥发再注射可预防刺痛。
2、避免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注射时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经常轮换,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
3、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统一--在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可以降低血糖波动性,确保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一致,可以在早晨进行腹部注射,中午进行手臂注射,晚上进行臀部注射等。
4、根据药效选择合适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的厚度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吸收率,使用短效胰岛素或短效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时,一般选择皮下组织相对较薄的腹部和上臂,中长效胰岛素要求缓慢吸收,最合适的注射部位就是皮下组织较厚的臀部或大腿。
打胰岛素如何避免渗液
很多糖友在注射胰岛素时,并没有科学选取注射皮肤位置。皮下纤维组织增生会导致胰岛素药液吸收不利,使一 部分药液从皮肤针孔处渗出,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胰岛素注射应选取皮肤较松的部位,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神经分布较 少,注射时不适感也相对较少。此外需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局部反应。
胰岛素应保证皮下注射,避免进入肌肉层,否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应用胰岛素笔时,应垂直进针,每次注射都需要更换一次性无菌针头,注射完毕后停留10秒钟 左右再拔针。注意每次注射结束后必须卸下针头,否则,当温度变化时就会有药液从针头漏出。注意不要按摩注射部位皮肤,以避免胰岛素渗液。
注射胰岛素时渗液也可能是由于注射深度不够。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由于其注射压力较小、注射力度不好掌握,注射深度较浅时,也会出现针孔处有药液残留的情况。因此建议,为避免渗液,注射时可以适当增加深度,一般情况下,针头刺入3~5毫米左右即可
糖尿病人打胰岛素或致脂肪增生
在接受常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在治疗时要使用胰岛素。然而,多次调查都发现,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远不如口服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究其原因,一则由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都病情较重,血糖更难控制;二则因为胰岛素注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控糖效果下降,甚至出现副作用。
在胰岛素治疗可能导致的副作用中,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最多见,也更受患者重视;脂肪增生问题则为大多数人所忽视。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相关的脂肪增生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4个城市的三甲医院中,脂肪增生平均患病人数超过五成。
脂肪增生本身不算大问题,一般也不会导致直接的身体损伤;但脂肪增生可能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吸收。国外调查发现,有脂肪增生的人使用胰岛素的量,要比没有增生的人多;有脂肪增生的人,血糖控制比没有脂肪增生的人要差。数据显示,增生人群要比不增生人群平均多使用11个单位的胰岛素。
相对于低血糖等副作用,脂肪增生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脂肪增生和针头反复刺激脂肪组织有关,通常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越长,在一个部位注射次数越多,重复使用针头的频率越高,脂肪增生的几率也就越大。因此,只要尽量做到轮换部位注射,尽可能勤换针头,就能有效避免增生问题。特别是偏胖人群更要注意,因为临床发现,体质指数(BMI为体重/身高的平方)高的人,发生脂肪增生的机会也较高。然而,根据较早前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胰岛素注射技术现状调查,中国约41.1%的患者在同一部位内注射过于频繁,仅22%的患者规范轮换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这次的注射点和下次的注射点之间大概隔两个手指的距离,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低血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胰岛素注射方式不正确
胰岛素注射方式不正确会引发低血糖。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并导致该部位胰岛素的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过长,进而血糖控制不稳定。
4技巧帮助糖尿病患者成功注射胰岛素
1、注射前充分消毒--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应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选择碘伏,待碘伏完全挥发再注射可预防刺痛。
2、避免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注射时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经常轮换,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
3、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统一--在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可以降低血糖波动性,确保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一致,可以在早晨进行腹部注射,中午进行手臂注射,晚上进行臀部注射等。
4、根据药效选择合适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的厚度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吸收率,使用短效胰岛素或短效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时,一般选择皮下组织相对较薄的腹部和上臂,中长效胰岛素要求缓慢吸收,最合适的注射部位就是皮下组织较厚的臀部或大腿。
注射胰岛素时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是常用的一种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药剂。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注射胰岛素时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为保证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若使用较长的笔用针头或胰岛素注射器注射时必须捏起皮肤并以45度角注射。大多数成人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时,无需捏皮,直接注射即可。另外,将活塞完全推压到底后,针头应在皮肤内停留10秒钟,先拔出针头再松开皮褶。
2、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这些部位利于胰岛素吸收且神经分布较少。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注射部位应有所选择。例如:短效胰岛素注射部位首选腹部;中效胰岛素首选大腿和臀部;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3、吃饭时注射。吃饭时注射胰岛素是很普遍的,而且主要是速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4、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皮下硬结,降低该部位的胰岛素吸收率,进而使得血糖不稳。因此,平时的注射一定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小轮换”。“大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另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而“小轮换”则要求与上次的注射点距离约1手指宽度,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5、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否则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甚至出现将针头留置在体内的意外。
6、饭后注射。有些病人的情况比较适合于饭后注射。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o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
7、用完的针头不能随意丢弃,必须放入加盖的硬壳容器中,以免造成污染。
长期打胰岛素也有危害
长期打胰岛素也有危害
危害一:长期注射胰岛素易造成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过敏往往是因为注射了非纯化胰岛素或动物胰岛素导致的。胰岛素过敏分为局部过敏与全身过敏。局部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及其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能会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的现象。
危害二:长期注射胰岛素会引起腹部肥胖
长期打胰岛素容易使人的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多见。如果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肥胖的现象,往往是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建议患者可以的改用纯化胰岛素或者加服降糖,达到降低胰岛素使用量的效果,减少身体发胖的现象。
危害三:长期注射胰岛素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出现低血糖的反应往往是由于糖友注射过量的胰岛素,并且没有按时吃饭,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引起低血糖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昏迷。
危害四:长期注射胰岛素易出现胰岛素水肿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由于自身体内的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一旦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会在血糖控制后的4~6天内,出现体内水钠潴留的现象,造成四肢水肿的现象。
危害五:长期注射胰岛素会造成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造成皮下脂肪营养不良往往是由于糖友长时间使用非纯化胰岛素,或者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而造成的。
糖尿病患者如何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如何注射胰岛素
1.如果你使用的是瓶装胰岛素,注射前将胰岛素在室温下回温半小时是必要的。
2.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不要重复使用。
3.对自己狠一点,因为如果打针时过于缓慢进针和拔针会增加疼痛感。
4.拔针时不要改变方向。
5.打针前用酒精消毒后稍微等一下,待酒精挥发了再进针。
6.注射部位要注意轮换,老在同一个地方注射会形成硬结。
7.注射时捏起皮肤,不单单是准确注射到皮下,还能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8.过于紧张和恐惧会将疼痛放大,勇敢地接受现实,你反而会发现打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1、注射剂量。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使用最合适的胰岛素剂量。年龄、体重、饮食、锻炼情况及总体健康都会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胰岛素过量会导致低血糖,胰岛素过少则血糖偏高。
2、注射部位。肚脐周围注射胰岛素起效最快,其次是上臂、腿部和臀部。注射点太集中易形成疤痕,影响胰岛素吸收。
3、注射时间。当食物中的葡萄糖开始进入血液的时候,胰岛素作用最佳,因此餐前注射胰岛素起效更快。
4、过量运动。运动可使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运动之后往往要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但高强度运动又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需要更多胰岛素。另外,在锻炼后的肢体部位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的吸收率也会受到影响。糖友最好多次检测血糖,以了解运动对胰岛素使用量的影响。
5、身体有病。生病时,血糖会比平常高。很多人生病时没胃口或不想吃东西,糖友会认为,不吃东西或少吃东西,就不用注射胰岛素。事实上,生病时糖友可能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因此不能擅自停药。
6、压力过大。压力增加时体内某些激素会升高血糖,阻止身体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正常使用胰岛素,这时糖友往往需要打更多的胰岛素。
7、体温过高。洗完热水澡或者对肢体进行热敷之后打胰岛素,药物入血的速度会加快。要想降低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必要时可冷敷一下,再打胰岛素。
8、喝水不够。身体一旦缺水,胰岛素吸收就会变慢。脱水还会引起血糖升高,导致暂时性胰岛素抵抗。
9、某些食物。多脂食物吃下肚后吸收慢,胰岛素可能在食物消化之前就耗尽。白米饭、白面包等食物升糖指数高,消化吸收更快,也会更快影响到血糖。糖尿病患者每天应三餐准时,两餐之间适当吃些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