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及人造瓣膜的患者应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在作牙科和上呼吸道手术或机械操作,低位胃肠道、胆囊、泌尿生殖道的手术或操作,以及涉及到感染性的其他外科手术,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牙科和上呼吸道手术和机械操作时,一般术前半小时至1小时给予青霉素G100~120万u静脉滴注及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注,必要时加用链霉素1g/d,术后再给予2~3天。作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机械操作时,术前后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与庆大联合应用。
怎样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出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立克次体等)直接感染心脏内膜面引起炎症并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其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腰索与心壁内腥。根据病程、有无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其他临床表现将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
一、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心脏情况:
1、人工心脏瓣膜;
2、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
3、外科建立的体肺动脉分流;
4、风湿性心脏病或其他继发瓣膜疾患;
5、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6、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者
7、二间瓣脱垂伴关闭不全。
二、不需预防的心脏情况:
1、单纯性房间隔缺损,因左右房压力差不大,很少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2、非补片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3、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
三、预防措施:
包括对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适时给予手术纠治,并在一些非心脏手术(如拔牙、中心静脉插管)前,给予积极的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四、防止ESBLs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1、必须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适应症。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非病情危重或并发细菌感染,不宜轻易采用抗菌药物。
2、掌握好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原则:如单用时难以控制的混合型感染或致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等,一般使用二联即可,过多药物联合应用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会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甚至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重视病原菌的检测:在药敏试验未获结果之前,对急重患儿,特别是ICU患儿可先根据临床初步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可能敏感的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药敏结果报告出来后,应立即调整用药方案,选择敏感、窄谱、最有效、毒性最小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经验治疗应根据当地病原体的流行病原学资料,以及它们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模式来决定的。
4、针对性地交替使用抗生素的应用策略。根据细菌耐药的变化,有计划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交叉感染。尤其对高危患儿更应强调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提高医护质量,做好病房空气消毒,对静脉输液装置、雾化器及各种导管、插管等物品及时消毒与定期更换。
心内膜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内膜炎的常见并发症
勒夫勒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老年人心内膜炎、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心内膜炎的并发病症
心内膜炎可有以下的一些并发症:
1、心脏:
(1)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瓣膜穿孔及腱索断裂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2) 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可以引起传导阻滞;
(3)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栓塞所致以主动脉瓣感染者多见;
(4) 化脓性心包炎;
(5) 心肌炎。
2、细菌性动脉瘤:多见于亚急性者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和四肢。
3、转移性脓肿:急性IE多见亚急性者少见常发生于肝脾骨骼和神经系统。
三、神经系统:
(1) 脑栓塞占半数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易受累及;
(2) 脑细菌性动脉瘤除非破裂出血多无症状;
(3) 脑出血由于脑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
(4) 中毒性脑病可有脑膜刺激征;
(5) 脑脓肿;
(6) 化脓性脑膜炎不常见后三者主要见于急性IE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
5、肾脏:多数患者有肾损害包括:
(1) 肾栓塞和肾梗死;
(2) 免疫复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后者可致肾功能衰竭常见于亚急性IE;
(3) 肾脓肿:不多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一、一般内科治疗:
①限制体力活动。
②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③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
二、合并症治疗:
(一)心力衰竭;
(二)心房纤颤、扑动;复律;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
(四)栓塞,扩血管药物+抗凝治疗。
三、介入性治疗
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0.8-1.2cm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
心脏病的危害
肺部感染
造成肺部血流增加,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结构异常可造成局部心内膜结构受损,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造成患者畸形或死亡
先心病不经治疗,到一岁时有一半死亡,到两岁时三分之二死亡。并且畸形越复杂,病情越重去世的越多,死亡越早。这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危害之一。
感染性赘生物的介绍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在心瓣膜表面附着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而组成的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将本病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endocarditis),由于不够全面现已不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心脏瓣膜病的一般治疗方式有哪些
1、心脏瓣膜病的一般内科治疗:
① 限制体力活动;
②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③ 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
2、心脏瓣膜病并发症的治疗:
① 心力衰竭。
② 心房纤颤、扑动、复律。
③ 感染性心内膜炎。
④ 栓塞,扩血管药物+抗凝治疗。
如何治疗先天性心脏血管病
少数轻症病例可以自愈,但一般均需手术纠正心脏血管畸形。施行手术的合适年龄多在学龄前儿童期。未施行手术的患者,宜根据病情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以免引起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凡本病患者在施行任何其他手术的前后,包括拔牙等,都要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