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骨囊肿鉴别诊断方法
甲状舌骨囊肿鉴别诊断方法
甲状舌骨囊肿鉴别诊断:
先天性甲状舌囊肿及瘘管又名颈前正中囊肿及瘘管是在甲状腺发生过程中,甲状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产生的。可发生于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甲状舌瘘管的内瘘口位于舌盲孔,外瘘口在颈前正中线上或稍偏一侧。
囊肿位于舌骨下方时连接囊肿和舌盲孔之间的瘘管可经舌骨前、舌骨内或舌骨后走行,以从舌骨后走行者多见。
甲状舌骨囊肿护理
甲状舌骨囊肿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由于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腺舌管退化不全而形成。
如囊肿发生感染、破溃则形成甲状舌骨瘘。手术切除是根治方法。
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首先协助医生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对较大患儿要做好心理护理。对有瘘形成者,随时清洁瘘口分泌物,皮肤糜烂、红肿时,应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必要时局部用红外线或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每日3次,每次15~20分钟。
(2)术后护理:术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婴幼儿适当约束,防止抓坏伤口。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时,及时给予换药。
甲状舌管囊肿诊断
甲状舌管囊肿多可根据颈前肿物部位和伸舌移动、穿刺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稠性液体做出初步诊断。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其中以B超检查意义较大。
鉴别诊断:
1.甲状舌管囊肿的鉴别诊断
(1)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但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
(2)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病人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
(3)副胸腺:不与舌骨连接,肿块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为实质性肿块等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4)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无波动感,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穿刺抽出皮脂样物可资鉴别。
(5)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肿块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借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6)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肿物多偏离中线,与舌骨无关。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需做病理检查鉴别。术中见瘘管经颈内外动脉交叉入咽部。
(7)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含气囊肿、甲状旁腺囊肿和畸胎瘤等,多可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
2.甲状舌管瘘的鉴别诊断
(1)颈部结核性瘘:多为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蔓延破溃而来,瘘口多位于胸骨上窝,曾有肿块破溃排出干酪样物质史。肺部X线检查有结核病灶、PPD强阳性等可资鉴别。
(2)鳃瘘:本病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有时生后即有瘘孔流清亮水样液。瘘管索条延伸到颈动脉处,不与舌骨相连接。必要时经瘘口注入造影剂摄X片检查。了解瘘管走行方向以便鉴别
(3)鳃源性颈部正中裂:该病生后即发现舌骨至甲状软骨下方皮肤裂开,长3~5cm,宽2~5cm,表面覆盖红色湿润内膜,远端为数毫米的盲管,近端有扁豆大小的纤维瘤或纤维软骨有时可触及上行的纤维索条,分别固定于两侧颏结节,故与甲状舌管瘘容易鉴别。
儿童甲状舌管囊肿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治疗原则:甲状舌管囊肿在诊断确定后,应争取在感染发生前手术切除。无感染的囊肿可以在2 岁后再行手术治疗。对于感染的患儿在手术前应给予抗生素。因囊肿蒂部与舌骨相连,瘘管多通过舌骨的中央,手术中应切除舌骨中段lcm,没有切除舌骨时该病容易复发,未切除的甲状舌管囊肿到成人期时有1%可转变为甲状腺癌。局部有感染时应先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2〜3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
甲状舌管囊肿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胚胎发育第4 周时,第1 对咽囊之间、咽腔腹侧的内胚层向下方陷入,形成憩室状结构,即甲状腺始基,以后其向下面的间质内伸展,在颈正中气管前形成正常甲状腺;第6 周时,甲状舌管自行退化,仅在其起始点处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如果在此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完全,则残存的上皮可在颈前正中舌根至甲状腺的行程内形成甲状舌管囊肿;囊肿可通过未退化的甲状舌管与舌盲孔相通。若囊肿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并自行穿破皮肤或行切开引流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即为甲状舌管瘘(thyroglossal tract sinus)。同时,在甲状舌管下降的过程中,第2 对鳃弓在前方融合形成舌骨体,故甲状舌管囊肿可紧贴舌骨体的前面或后面,或穿过舌骨体。
手术彻底切除囊肿或瘘管是根治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的主要方法,由于囊肿及瘘管同舌骨体的密切关系,手术时应切除与之相连的舌骨体中份,以防止复发。
沿颈部皮纹于囊肿表面作横行切口,长度以能充分显露手术野为宜,如为瘘,则应作包括瘘口皮肤在内的梭形切口;如囊肿位置较低,则应在剥离至舌骨体平面时再作一横行切口。按切口设计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前带状肌,显露囊肿或瘘管,再沿其周围分离,注意勿损伤甲状舌骨膜,当至舌骨体下缘时,在其与舌骨体相连部分的两侧,切开舌骨膜及附着肌肉,用骨剪分别剪断舌骨体两侧,将囊肿或瘘管与已切断的部分舌骨体一并去除。冲洗创腔,彻底止血,缝合舌根部瘘管肌肉以消除死腔,将舌骨体切除后的骨断端浅面所附着的肌肉及骨膜缝合。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解剖与分类
甲状舌管囊肿是甲状腺导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胚胎第四周时,原始咽底部,第一和第二鳃弓之间内胚层增殖内皱形成一向下的袋状突出物,即甲状腺始基。这个部位就是以后舌盲孔处。甲状腺始基下行过程带有中空管及甲状舌管,胚胎第六周此管开始退化,第十周时此管消失。如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可产生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或迷走甲状腺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至胸骨柄上缘任何部位,多数在舌骨下方颈前中线附近,但甲状舌骨囊肿并不是以单管形式由甲状舌管囊肿直接开口于舌盲孔。其三维主体结构研究证明:囊肿或其瘘管网状分枝在舌骨下向头端延伸,在舌骨水平形成多个相互沟通具有分泌功能网状分枝,外形似头盖状,这些头盖状分枝可在舌骨前、后或贯穿舌骨,然后汇成单管离开舌骨向头侧延伸,并在舌盲孔附近再次形成多个相互沟通、具有分泌功能的网状分枝,以一单管或多孔走向舌盲孔。在舌骨水平,头盖状分枝分布在舌骨中线两侧0124~0196cm ,头盖状分枝上缘到舌盲孔附近网状分枝下缘2~6 岁儿童为013~015cm;舌骨头盖状水平到舌盲孔距离婴儿为011cm、3~6 岁儿童为0114cm、16 岁为017~019cm、成人为215cm。舌盲孔与口腔闭锁的原因与先天性瘘管闭锁的节段性分布和瘘管反复感染有关。
亚型中舌盲孔下瘘管内径较粗、网状瘘管分布范围较广,而且多伴反复感染,与瘘管内容物不能及时排入口腔,局部引流不畅有关。由于目前对舌骨水平头盖状分枝处理、皮肤瘘管开口与主瘘管之间切除范围已达成共识,此两因素未做考虑。
在临床医学上甲状舌骨囊肿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1.甲状舌囊肿:位于舌骨以上的较小囊肿可无症状,囊肿增大时才有舌内发胀、咽部异物感、发音不清,检查见舌根部有一圆形隆起。位于舌骨以下、甲状舌骨膜之前的囊肿较为多见。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检查可见颈前皮下有半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与皮肤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活动。穿刺囊肿可抽出半透明或混浊、稀稠不一的液体。
2.甲状舌瘘管:外瘘口常位于颏下与甲状软骨之间的颈前正中线上或稍偏向一侧。瘘口可有分泌物外溢,如有继发感染则有脓液外溢。从外瘘口注入美蓝,如为完全性瘘管,可见舌盲孔处有美蓝流出。经瘘口注入美蓝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利用于手术中能将瘘管完全切除。
皮样囊肿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皮样囊肿多发现于幼儿或青春期。一般生长缓慢,体积不大,居于皮下组织中,故于表层皮肤无粘连。触诊时柔软,呈圆球状,有波动感,但有时较坚实。其基底部则常与深组织有粘连,不易推动,还可能和下方的骨膜组织有粘连。好发于眼眶四周、鼻根部、头枕部及口底等部位。诊断皮样囊肿时应与皮脂腺囊肿相鉴别。后者的特点是与它的表面皮肤有紧密粘连,但与深层组织不粘接。
亦应与表皮样囊肿相区别,后者常有外伤史。在鼻根部的皮样囊肿应与脑膜膨出、神经胶质瘤等相区别,极易混淆。脑膜膨出与颅腔相通,有压缩性和波动感,线摄片有助于鉴别诊断。此外还应与囊性水瘤、畸形瘤或甲状舌骨囊肿相鉴别,一般并不困难。
口腔颌面囊肿--甲状舌管囊肿
健康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的话题之一,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等于拥有了一半的财富,所以了解一些健康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预防疾病的侵扰,很好的保护自己和自己身边所关心的人。也可以尽快的走出自己对一些健康误区,及早的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相关介绍:
甲状舌管囊肿 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不消失而遗留在颈部,其上皮分泌物聚积而形成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因囊肿可通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
故可继发感染,而形甲状舌管瘘。
此囊肿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通常把发生在舌骨上的囊肿称为"甲状舌骨囊肿",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为胡桃大小,一般位于颈正中部位,有时微偏一侧,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检查时用手触及肿物或瘘管,可感觉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
此病确诊后,应手术治疗,有瘘管存在需一并切除。手关键是在除去囊肿或瘘管同时应将舌骨体中部分一并切除以防止复发。甲状腺舌管瘘如长期不治,还可能发生癌变,因此,手术一定要早,根醒患者注意民其病变的发展。
颈部肿块怎么办
1.从年龄上来看,婴幼儿患者多为先天性肿块,如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囊性水瘤等;青少年患者多为炎性淋巴结肿大;青壮年和中年患者应警惕恶性肿瘤;老年者多为转移性恶性肿瘤。
2.从部位上来看,甲状舌骨囊肿和甲状腺肿物常位于颈部中线区域,鳃裂囊肿、涎腺肿物、颈部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常位于颈侧区域,淋巴管瘤、肺及消化道来源的转移癌常位于颈后区域。
3.从肿瘤的性质来说,颈部恶性肿瘤一般较硬,活动度差。颈部转移癌可出现多个肿块,压痛不十分明显。颈部良性肿物一般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活动度可。鳃裂囊肿、囊性水瘤、表皮样囊肿为囊性肿物,但某些甲状腺转移癌也可表现为囊性。
得了甲状舌管囊肿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甲状舌管囊肿的鉴别诊断
(1)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但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
(2)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病人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
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
(3)副胸腺:不与舌骨连接,肿块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为实质性肿块等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4)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无波动感,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穿刺抽出皮脂样物可资鉴别。
(5)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肿块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借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6)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肿物多偏离中线,与舌骨无关。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需做病理检查鉴别。术中见瘘管经颈内外动脉交叉入咽部。
(7)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含气囊肿、甲状旁腺囊肿和畸胎瘤等,多可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
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手术
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注意事项:
1.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的切除须完全,尤以有多数囊肿或瘘道分支时更应注意。瘘道上皮残留即可造成复发。切除舌骨中段及舌骨以上病变组织至为重要,在未能找到通向盲孔的明显管索时,亦应将舌骨与盲孔间正中线部位肌肉做柱状切除。囊肿下方有时呈漏斗状与甲状腺锥状叶相连,亦应切除。
2.颈正中部有时可见球状之异位甲状腺组织,需要时取小块送快速病理切片确认。在探查确证正常的甲状腺叶存在后,才可切除异位腺体。
3.术中注意防止过度分离乃至损伤颌下腺,后者可形成瘘管。
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手术过程
第1步
切口及囊肿的显露 在颈部囊肿部位表面做沿皮纹的横切口,一般长3~4cm。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向两侧分开胸骨舌骨肌等舌骨下肌群,即可显露囊肿。
第2步
囊肿的分离 先自囊肿的前、下及两侧方分离,其蒂部多在上方与舌骨相连。在舌骨上下缘分别有颏舌骨肌和胸骨舌骨肌附着。在舌骨中段,紧靠舌骨锐性离断前述肌肉,以骨剪切断舌骨的中央部分0.5~1cm,游离的舌骨仍与囊肿相连。
第3步
囊肿的切除 继续向上追踪舌骨与舌根盲孔间的管索状组织,将其与囊肿一并切除。若将舌根以下咽部切开,则需要以细可吸收缝线缝合。
第4步
缝合切口 舌骨断端不必缝合。创腔确实止血后,逐层缝合。一般可不置引流,必要时可放小橡皮片自切口一端引出。
甲状舌骨囊肿切除并发症:
1.复发 囊肿或瘘管切除复发率为3%~4%,1999年有作者报告110例甲状舌骨囊肿术后复发与术式不同有关,仅作甲状舌骨囊肿切除而未作切除舌骨的有 33.3%复发;切除甲状舌骨囊肿及舌骨、仅在舌骨上方0.5cm处切断结扎瘘管者有5.1 %复发;将瘘管、舌骨及舌骨上窦道与其周围的肌肉组织一并切除高位结扎者无1例复发。
2.误切异位甲状腺 术前疑有异位甲状腺时应常规作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以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如无条件时术中应仔细探查正常甲状腺部位的甲状腺组织或术前作B超,术中发现异常组织时应作活检冰冻切片;如证实已将异位甲状腺切除时,应立即将其切成薄片自体移植于颈部或大腿内侧肌肉内,以减轻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程度,但仍需终生口服甲状腺素片。
甲状舌骨囊肿有什么症状
甲状舌骨囊肿为胎儿发育过程中甲状舌骨退化不全,在颈前区正中线上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多见于青少年,男女均可发生.甲状舌骨囊肿位于颈前正中线上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发育期出现肿块,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如发生感染,则有红肿痛热,溃破后易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分泌白色粘液样物质.
甲状腺舌骨囊肿通常位于颈部中线,舌骨下,呈园形,直径约2-3厘米,表面光滑无压痛.检查时囊肿固定,不能向上及左右推移,但吞咽或伸舌时肿块向上移动为其特征.大而浅表的囊肿透光试验阳性,较小的囊肿可扪到一条索带连接舌骨.
在青春期,由于囊内分泌物潴留或并发感染,囊肿可破溃形成瘘管,瘘管可向上延伸,紧贴舌骨前后或穿过舌骨直达盲孔,由瘘口经常排出半透明粘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瘘管可暂时愈合而结痂,不久又因分泌物潴留而破溃,这样时发时愈,在瘘口上方可扪及一条向舌骨方向潜行的索带组织.
治疗方法是将囊肿或瘘管全部切除,必须将囊肿或瘘管连同舌骨中段完整切除,并切除舌骨上方与其相邻的肌肉,直达舌根盲孔,方能保证不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