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灸法治疗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灸法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门。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食滞于中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瘀血阻滞加内关。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7日为1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失和,气滞胃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内关。

配穴:便溏加天枢。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10日为1个疗程。

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胃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胃酸过多配神阙,阳陵泉,膈俞。

方法:每穴灸5-7壮,隔日1次。

作用:调和脾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不和,气滞胃痛。


针灸治胃痛是哪里最好 脾胃虚寒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食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中散寒,和络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名门段,中脘八阵,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法。

针灸方义:本证应以温补中阳为主,取筋缩八阵,脊中八阵,可以补中祛中焦虚寒,中脘(八阵)为胃之募穴,与胃俞(脊中八阵)相配为俞募配穴法,可益脏气,调理胃腑;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善于调理脾胃,内关为阴维脉与心包经交会穴,善治胃痛;至阳八阵疏理气机,河车路调理肝,脾胃脏腑功能,从而中阳得补,脏腑功能调和,胃络通畅而胃脘痛可止。


灸法的原理

知道了什么是灸法,那么灸法为什么能解除疼痛、治疗疾病呢?我们远古的祖先们肯定不会知道,但随着中医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逐渐弄清楚了灸法之所以能解除疼痛、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首先是因为发热。

发热就能产生热量。不发热叫不叫灸法呢?经常有朋友问我:一到夏天,我们很多人用得不方便,能不能把那个灸搞得不热或者不那么热啊?我说:那就不叫灸法了,因为灸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靠热量来给我们提供热能,再靠热能来解除病痛的。如果没有温度或者温度不够,这种能量还有没有?肯定没有。所以说它必须是什么?发热。

第二是因为穴位。

灸法首先是直接针对疼痛点解除疼痛。中医的疼痛点叫什么穴啊?很多人都知道,叫阿是穴,什么叫“阿是”呢?“阿”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是”是这里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肚子疼了,躺在床上让医生摸一下,医生一摸,这疼不疼?不疼。这疼不疼?不疼。这里?唉哟,就是这里疼。“这就是阿是穴。灸法直接通过针对疼痛点阿是穴发出热量、传递热能,来促进疼痛部位的气血流通,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从而达到解除疼痛的作用。

其次是间接针对其它穴位治疗疾病。如通过足三里穴治疗胃痛。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又快速治疗胃痛的方法,如果你的胃疼得不得了了,这个时候你又没有其它办法,你手里只有一根香烟,怎么办?赶快把那个烟点燃,然后找到我们的足三里穴,在足三里穴上用烟头狠狠烫一下,三秒钟立即止疼,不信你去试一试。足三里穴也非常好找,我们把腿弓起来,然后从膝盖下面的胫骨之间不是有一个断裂吗?从这个断裂做起点把手放下去,往下四指,从腿中间偏到外侧一两厘米,在两根胫骨之间有一个凹陷,使劲一按,有点酸涨的地方就是足三里,两腿是对称的。当然这是应急的办法,要想彻底解决胃病就必须经常对足三里穴施灸。而且常灸足三里穴不仅能治疗胃病,还能强健脾胃、延年益寿。中医里头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意思上你这辈子你要想安安稳稳地长寿,足三里这个地方就不能让它干着,要经常刺激它,把它烫破。那么为什么足三里穴在腿上,用灸灸它却能治疗胃病、延年益寿呢?这就要讲到灸法为什么能解除疼痛、治疗疾病的第三个原因。

第三是因为经络。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361个穴位和14条主要经络,这些穴位通过经络和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窍等都有着相应的关系,所以灸发出的热能和药性通过刺激穴位转换成人体的生命能量,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到达相应的脏器,激活和调整脏器自身的机能,从而达到治愈脏器病痛的效果。足三里穴就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它通过足阳明胃经和脾胃发生相应的关系,所以灸腿上的足三里穴却能治疗胃病、延年益寿。这也是中医和西医在治病原理上的最大的不同。

所以,灸法解除疼痛、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一是靠发热提供能量,二是靠穴位接受能量,三是靠经络传递能量。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针灸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灸,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之功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位,不宜针灸;经期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灸;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施针,防治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请医生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胃脘痛、肝胃不和、食滞胃脘,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症状,病因是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犯胃、气机阻滞而发疼痛。或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以致积滞不化,雍塞于胃而发生疼痛。久病则脾胃虚弱,复感寒凉而致疼痛。中药治疗则暖胃理气,敛酸止痛,消胀止痛,甘化阴及养阴益胃,临床疗效显著。慢性浅表性胃炎还可应用针灸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

临床上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滞者加解溪;长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选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推拿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推拿治疗可有摩腹揉穴法、脏腑点穴法、指压配合呼吸法、推颤运点捏脊法等八种手法,尤以摩腹揉穴法为常用。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隔1~2周后可重复。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伤湿食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臭秽,舌苔厚逆,脉滑,一般有伤食病史。

治法:行气导滞,和胃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名门段,中脘八阵,璇玑,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因食滞所伤,治疗首当行气导滞,气行滞消则胃和,胃和则络畅而痛止,故选璇玑配胃的募穴中脘(八阵),至阳八阵,功专调理胃腑气机,导除积滞,足三里,内关,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善于调理肝,脾,胃之气机,和络止痛。生冷而致积滞者,加公孙,关元八阵,杵针加灸,以温中散寒,消积止痛。


中医养生之针灸五大疗效

一、针灸对疼痛疾病的止痛。

1、颈椎病颈痛的止痛。疼痛包括很多方面,从头到脚,三叉神经痛,颈痛,心绞痛等,在临床方面,还运用到急救。

2、腰背疾病方面的止痛。如坐骨神经痛,膝盖膝关节的疼痛,止痛效果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3、对关节疼痛,如类风湿、痛风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通过针灸和艾灸的办法,可以快速解决疼痛问题。

4、针灸对内脏疼痛的镇痛。

二、针灸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睡眠障碍治疗比较有效。

据统计,现在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日渐攀升,针灸因为其特殊的疗效,可以极大的减少药物的用量,同时减少发病率。

针灸对轻度和中度精神的抑郁比较有效,如抑郁、焦虑、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疗等,都有一定的效果。“现在省中医院的针灸科也着重在研究针灸对精神、心理类疾病的治疗。比如精神分裂这类的病,比较难治,我们针灸科还是以针灸为主,同时也配合西药进行治疗。”

三、针灸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比较有用。

符教授告诉我们,神经系统类的疾病,在中医里面叫脑病。脑病包括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又分为脑出血和梗塞,而且主要是梗塞类。出血方面原因也很多,但是针灸对出血主要是对机体功能的恢复,讲的是运动,感觉,语言的调节比较有用。

四、针灸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花粉过敏、湿疹、荨麻疹、其他过敏源过敏的疾病。

我们熟知的“天灸”,主要是减少感冒发作的程度和次数、预防感冒。

五、针灸对结缔组织病的治疗。

针灸治疗结缔组织病,最典型的为风湿、类风湿、痛风、红斑狼疮、银屑病、银屑性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等。

在针灸治疗这一类疾病时,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针灸就可以了,一点药都不需要服用;有一些则说针灸是不行的,全部都用药。符教授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有偏见在里面。实际上这种疾病在急性期,在活动期的时候,通过针灸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不同肿瘤的针灸方法

一: 脑瘤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太阳、风池、百会、上星、合谷。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可收到迅速止痛的效果。

二: 喉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合谷,支沟(均双侧)。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有酸、麻、胀感)后,中度刺激运针2分钟,留针5分钟。7天为1个疗程。

三: 胃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中肮、内关(双)、足三里(双),中等刺激.每次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缓解或暂时消失。若止痛效果不明显,可加针公孙穴(双)。如天针灸用具,可用食指垂直点压上述穴位,每次15秒,然后放松,间隔15秒再按压.反复15次。

四: 鼻咽癌痛的针灸止癌法

1: 体针法:取巨髎透四白、合谷、支沟穴。常规皮肤消毒,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产生酸、麻、胀感。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五: 乳腺癌痛的针灸止震法

1: 体针法:取肩井、下翳风、外关、曲池穴(均患侧或双侧)。常规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时,出现酸、麻、胀感,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若效果不明显时,加针患侧足临泣穴。每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

六: 食管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曲池(双)、商阳(双)、足三里(双)、启膈、廉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中度刺激,待病人有明显的酸、麻、胀感觉后,留针5—10分钟。每日针刺1次,5天为1个疗程。

针灸疗法并不能治愈癌但是它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一些症状以及体质有着良好的效果。而且针灸疗法是非常专业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要了解清楚是否是正规机构正规医师进行的治疗。

不同肿瘤的针灸方法

针灸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法。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的腑穴、经络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在肿瘤治疗方面,针灸可以缓解一些并发症状。

一: 脑瘤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太阳、风池、百会、上星、合谷。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可收到迅速止痛的效果。

二: 喉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合谷,支沟(均双侧)。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有酸、麻、胀感)后,中度刺激运针2分钟,留针5分钟。7天为1个疗程。

三: 胃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中肮、内关(双)、足三里(双),中等刺激.每次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缓解或暂时消失。若止痛效果不明显,可加针公孙穴(双)。如天针灸用具,可用食指垂直点压上述穴位,每次15秒,然后放松,间隔15秒再按压.反复15次。

四: 鼻咽癌痛的针灸止癌法

1: 体针法:取巨髎透四白、合谷、支沟穴。常规皮肤消毒,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产生酸、麻、胀感。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五: 乳腺癌痛的针灸止震法

1: 体针法:取肩井、下翳风、外关、曲池穴(均患侧或双侧)。常规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时,出现酸、麻、胀感,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若效果不明显时,加针患侧足临泣穴。每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

六: 食管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1: 体针法:取曲池(双)、商阳(双)、足三里(双)、启膈、廉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中度刺激,待病人有明显的酸、麻、胀感觉后,留针5—10分钟。每日针刺1次,5天为1个疗程。

七: 针灸疗法并不能治愈癌症,但是它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一些症状以及体质有着良好的效果。而且针灸疗法是非常专业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要了解清楚是否是正规机构正规医师进行的治疗。

针灸疼不疼 针灸要注意什么

针灸疼不疼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针灸、拔火罐等作为中医预防保健的医疗手法,日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很多人都怕针扎起来很疼,其实扎针有多疼,这和医生的技术和手法有很大的关系。中医专家说,如果进针手法得当,疼痛就会非常微弱。因此选择正规的中医针灸诊疗机构对于患者而言非常重要,针灸调节机能更符合生理规律针灸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其最基本的作用是调节,通过调整人体失衡的功能而治疗疾病。尽管不用药,但通过调动人体自身“天然药库”的潜力,刺灸穴位可在体内诱发类药性的过程,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又不会干扰正常的人体机能,所以对于干预亚健康,纠正身心失调,是针灸的优势所在,它在调节机能这一环节上,发挥着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作用。显而易见,针灸也能进补,并且,它不用药的干预,决不会引致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行。它完全是一种绿色的中医膏方,可称之为“针灸膏方”。从这一侧面看,如果说“立冬到,忙针灸”,也是顺理成章的。

针灸虽然好处多多,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用针灸治疗疾病。

针灸的四类禁忌人群

1、 糖尿病人群: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

2、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

3、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

4、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

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相关推荐

艾灸肚子的好处是什么

艾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且能够提高多类消化酶的活力,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疼的作用特别明显,对于保健灸所导致的呕吐、呃逆、暖气等,同样有辅助治疗作用。中腕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病患经常使用穴,位于肚脐直上四寸,即剑突和肚脐之中点。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的作用。可治胃疼、腹胀、肠鸣、反胃、吞酸、

脾胃火旺易长针眼 针灸泻火可治愈

脾胃火旺易长“针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庄礼兴告诉新快报记者,麦粒肿一般是指在眼睑上长有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又称“针眼”、“眼丹”等。根据中医理论,从眼睛呈现出来的疾病恰好能反映出体内脏腑的健康状况。脾胃主管双眼睑,因此眼部麦粒肿多发于脾胃蕴热者。现代上班族熬夜应酬多、压力大,又喜好辛辣食物,容易使脾胃“积火”。一旦气温变化外感风热,积热与外风相搏,气血瘀阻,火热

针灸治疗胃炎

胃炎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以胃脘痛、痞满、呕吐为主症。属中医学“胃痛”、“呕吐”、“痞满”范畴。辨证治疗:主穴:足三里、内关1.寒邪凝滞【诊断要点】 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处方】中脘、梁丘2.饮食停滞【诊断要点】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口气重浊,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颈椎病用中医针灸能好吗?

针灸能不能治疗颈椎病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尝试了当然就能知道结果了,其实针灸是可以用来治疗颈椎病的,具体我们应该如何采用针灸及时来治疗颈椎病呢。针灸治疗颈椎病颈椎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但已有年轻化倾向。由于人体的退行性变,即人体自然老化、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或颈椎正常生理弯曲改变后刺激肌体产生的症状。中医认为,由于肝肾阳虚、风寒湿侵袭,或血瘀阻络所致,属于“骨痹”范畴。颈椎病可分为5种类型:一

梁丘的作用与好处 梁丘穴常用配伍

1.配中脘,内关,下脘,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 导滞,治疗饮食停滞之腹痛,反酸,呕吐等。2.本穴为胃经郄穴,和胃止痛,善治胃痛,配内关,行间,阳陵泉,中脘,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气滞胃胀痛;配中脘,内关,公孙,胃俞,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治寒积胃痛。3.配地五会,膺窗,丰隆,温溜,内庭,针刺泻法,清胃泄火,祛瘀散结,治疗胃热乳痈。4.配阳陵泉,犊鼻,足三里,血海,鹤顶,针刺平补平泻法,加灸,祛风

强直性脊柱炎的针灸疗法

想必大家都知道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科学难题,患上这种疾病的人是非常不幸的,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这个疾病。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就想着有没有中医的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专家指出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比较好的方法就要数针灸了,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种治疗方法吧!强直性脊柱炎常见于16~30岁的青年人,男性多见,早期的患者常常感到下背痛,早上身子僵硬,起床费力,活动后减轻,有时候会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

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

针灸是一种最理想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他对人体几乎没有不良的反应,对很多疾病治疗结果,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临床上遇到的针灸对哪些疾病治疗比较好。1疼痛,是针灸最好的治疗方法,针灸对各种疼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头痛,牙痛,腰腿痛,颈椎病,痛经等。如果我们找不到针灸医生,你可以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是局部的穴位。脖子以上的可以按压合谷穴,后溪穴,列缺穴和内关穴,腹部可以按压足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巨大效果

应用针灸疗法能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炎症瘀滞区的病理代谢产物加速分解和运走,或使其失活性。针灸疗法还能降低炎症区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抑制炎症泛发并使炎症的渗出物质加速吸收,减轻肿胀,缓解其对末梢神经的牵张性刺激作用。所以针灸治疗肩周炎上的效果相当好。针灸能激活体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肩周炎的恢复期,针灸疗法能明显促进组织修复,并抑制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减少粘连

针刺太白透涌泉作用 太白常用配伍疗法

1.配公孙,足三里,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脾胃不和,食少腹胀。2.配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调和脾胃,行气止痛,治疗饮食停滞之胃痛,饮食不化。3.配厉兑,中脘,胃俞,丰隆,足三里,针刺泻法,清泻胃热,调理脾胃,治疗胃火炽盛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脘腹胀痛。4.配中脘,天枢,脾俞,章门,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加灸,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腹

简单艾灸化解胃痛

老中医提示:胃脘痛灸治当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肝气犯胃的加期门穴,脾胃虚寒的加胃俞穴,奇穴辅助。灸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物。足三里穴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