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小中风

什么是小中风

一谈到中风,人们自然会想到骤然晕扑、口歪舌偏、半身不遂等一系列特征。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在医学术语上,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简明总称,按照临床病理情况,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有脑出血和昧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疾病分类中,将脑局限缺血所引起的临表现于24小时内完全消失,不留任何脑局灶损害的体征,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最重要标准,由于症状和体征的持续时间较短,大多数病人为数分钟至几十分

钟,是脑卒中这组疾病中临床表现最轻的,故又称小中风。是指供应脑血液循环的动脉发生损害,引起脑病变而有相应的功能障碍。随着受损

害血管的不同,每个病人的临床表现各异。小中风的征象,基本上可分为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属于前者主要有一侧手足无力、麻木、失语、单眼视朦或失明等;而后者则是眩晕、复视、构音或吞咽困难、唇舌发麻、跌倒发作等。由此可见,小中风的症状是复杂多样的,但对每个患者来讲,仅是出现其中的一部分症状,且每次表现基本恒定。因此,一旦有上述征象的反复短时发作,就应想到小中风的可能。

半身不遂用药误区

1、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一位医生开“圣通平”,另一位医生开“伲福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硝苯地平(商品名叫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患者害怕“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2、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患者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患者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3、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患者不是中老年人。事实上,许多年轻人自以为年轻,往往忽略身体保健,加上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致使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4、少服几次药没关系: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人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随时提醒自己。

小中风是中风发生前的信号吗

小中风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并有短暂的脑部局限性症状与体征,多数由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或溃疡面上形成的栓子引起脑栓塞所致,少数是由于心内壁血栓引起。

小中风的症状有:脸、臂、小腿或身体一侧突然感到虚弱或麻痹;

说话困难或难以理解别人的语意;视力突然模糊不清或突然什么也看不见,尤其是发生在一侧眼睛;突然地、无原因的剧烈头痛;无法解释的头晕、步履不稳或突然跌倒,如伴有上述症状应予重视并立即就医。如不及时治疗,经过一次或几次小中风的人中,有36%以后会中风,而且有20%的人在一个月内就会中风。

把握治疗小中风的最佳时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据统计,我国小中风患者已达3750万之多。小中风患者在90天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因此,要警惕小中风发生,重视小中风的治疗,以免为今后埋下巨大健康隐患。

一个人从出生到发生卒中,要经过六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遗传因素;如果在出生后,又附加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不爱运动,这就迈向了卒中第二个台阶。这个时候,如果再患血压高、血脂高或者是心脏病,就开始迈上了第三个台阶。如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上到第四个台阶,也就是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但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引起脑组织完全坏死,直到迈上第五个台阶引起卒中发作,可能才会引起关注。这时就已经离第六个台阶——死亡不远了。因此,早期干预才能避免大麻烦。

目前在我国,小中风治疗领域的低估现象严重,小中风患者的住院率仅约6%,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比例。

小中风是神经内科急症,小中风后24小时内,每20个人中就有一人会继发卒中,48小时内发生卒中的风险最高。但是,由于其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人忽略。小中风是卒中的预警器。小中风发病后的2天至7天,为卒中的高风险期。

很多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曾经莫名其妙摔过跟头,或者出现半边身子发麻、头晕等症状,但往往都会被误认为是不小心摔的,或者认为是累着了才会不舒服,而且这些症状很快就没有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更不会去医院就诊。直到发生卒中了,送到医院接受治疗时,通常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识对于小中风的及时诊断很重要。

小中风主要有“五个一过”症状:一过性头晕;一过性头痛;一过性视物不清;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肢体麻木。一旦出现这“五个一过”症状时,要在第一时间就医,争取把握住治疗的最佳时机。

不管是任何时候,只要有一点的苗头就应该放松下来,不要太过紧张,太过紧张有时候也不好,紧张过头反而会忽略一些事,要学会稳重对待任何事。

小中风是什么病

有一种情形称为小中风,也称轻微中风,学名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小血块阻塞脑部血管引起,患者眩晕不适,但不会造成半身不遂的偏瘫。小中风往往是大中风的先兆,故小中风患者尤需谨慎,加强防范。

预防脑卒中要控制好血压

第一,发病年轻化。根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数据,中国是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死亡率则从第一方阵退到第二方阵。中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发 病年龄是65.5岁,而美国和加拿大都是71.4岁,日本是71.8岁。中国卒中患者病死率较低,恢复相对容易,但残疾率相对很高,严重影响劳动人口。

第二,脑出血构成比高于西方国家。脑卒中包括脑缺血和脑出血,数据显示,加拿大的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7.1%是脑出血;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23%。脑出血在救治上比脑缺血更复杂,预后也较之更差。

第三,颅内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变在颈动脉,而中国人主要在颅内。王拥军的课题组在国内22家医院选取了2864名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现46.6%的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单纯因颈动脉狭窄发病的不到5%,病变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王拥军说,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病情更严重,复发风险显著提高,住院时间更长。

第四,“小中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我国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俗称“小中风”)人群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51.23%。 这部分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复发,成为致残性卒中。遗憾的是,中国轻卒中患者不愿住院,医院也会优先收治重症患者。此外,约1/3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停用 1-2种预防药物,依从性降低是小中风防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风的诊断原则和诊断注意要点介绍

中风的诊断原则是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中老年,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

临床发现部分老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为偶尔做了次头颅CT,发现脑内有腔隙性梗死灶,而被一些医生错误地戴上了小中风的帽子。其实70岁以上老年如果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脑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腔隙性梗死灶,并不意味着患了小中风。

部分老年患者因持续头昏、头晕或头痛多日去就诊,做CT或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发腔隙性梗死,也被诊断为小中风。如果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很大区别,多发腔隙性梗死并非导致其持续头痛、头晕的真正病因。

中风诊断注意事项

中风的诊断主要根据详细的病史和快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在临床鉴别有困难时,针对病情还需要作脑脊液检查、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等。一般而言,中风的诊断要注意五个方面:

一是要探查患者病因,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风。

二是要确定中风的性质,究竟是出血还是缺血。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三是要估计中风的程度。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能在24小时内缓解消失;可逆性中风症状超过24小时,并继续发展直至数天,但也可以恢复;完全性中风则较严重,恢复缓慢,甚至难以恢复。

四是全面鉴别。主要是搞清楚是不是中风。很多疾病与中风相似,有时不容易区别。这就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必要时要进行腰穿刺及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五是病灶的部位。要明确脑内什么部位中风,大脑半球、小脑、脑干不同部位中风表现不同:大脑半球中风,病灶的对侧发生面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小脑中风表现为站立不稳,动作不协调,眼球震颤闪动等;脑干中风主要是交叉瘫痪,病灶同侧嘴舌歪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

易患脑中风人群有哪些

1、血粘度高者:血液流变的紊乱是近几年医务界所承认的脑中风的危险指标。

2、脑动脉硬化者:脑动脉硬化是脑中风中发生的基础,目前认为随着血中服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升高。

3、高血压者:80%以上的脑中风病人有高血压史;舒张压急剧升高、血压波动较大、顽固性高血压、不进行治疗和治疗无效的高血压用者,更容易发生脑中风。

4、小中风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是预报完全性中风最明确的信号,据统计,小中风发作患者发展为脑卒中的可能性比无此病症者高16倍。因此,曾经有过小中风发作,但并未充分重视,也没有及时诊治的中老年人也是脑中风发生的高危人群。

5、心脏病者: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中老年人均为易患人群。冠心病常同时有脑动脉理化,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发生心房纤颤,员容易导致脑接塞。

6、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者:约有10%一30%的脑卒中病人思有糖尿病,糖尿病思考血液粘稠度高,并多有功脉硕化,均容易导致脑卒中。高脂血症导致了动脉内膜脂质沉着,可引起并加速动脉粥祥硬化,因此高胎血症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关推荐

​预防中风谨防陷入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

老人沉默寡言警惕中风

老人沉默寡言警惕小中风 65岁的陈大伯,这几天突然不爱说话了,总呆呆坐着。家里人还以为他心情不好,到广医三院就诊时,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伯荣建议其先做一个头部的检查,结果发现其下丘脑有一处血管堵塞,大概有一厘米长的病变。由于脑部血管堵塞,这才导致陈大伯出现突然少言寡语的症状。 与陈大伯不同的,出现小中风的李先生患上了失忆症,近期的记忆力明显下降,刚说的话转身就忘记了。结果在医院才得知李先生脑部海马区(这个部位管记忆)血管梗塞了,因而出现了类似“失忆症”的症状。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

中风偏瘫的预防措施

1、高血压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防治高血压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并长期观察血压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中风偏瘫另一关键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给予系统治疗,以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重视中风偏瘫的先兆征象,当发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思睡、性格反常时,要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

身体这儿颤抖当心血管堵塞讯号

1.突然胸闷、胸痛 患者在运动时,会发觉心脏的能力变差了。其它如生气、紧张或压力过大时,也会出现胸闷的现象。另一个明显的征兆心绞痛,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会有胸部被挤压的感觉,疼痛通常由胸骨后开始,也有可能发生在手臂、肩膀、颈部、下颚、喉咙或背部,甚至有人会有消化不良的感觉。 2.运动后会喘,久久停不下来 专家指出,心肌梗死前其实有某些征兆的,只很容易被忽略。例如以前运动休息一会儿,喘气就会平息下来,但最近运动后会很喘,而且很久停不下来。如果这样的频率越来越高,就要去医院检查血管出了问题。

男士养生的问题

1、经常感到悲伤 专家说,心情忽高忽低,失去以往喜爱的兴趣,如运动、会朋友,甚至丧失性欲,经常疲惫,没有生活目标,这些都抑郁症的表现。 男性还会表现为易怒、突然发火、越来越失控、更爱冒险和进攻性强等,其自杀倾向高于普通人三倍,也更容易患冠状动脉硬化。 应对:应及时寻求家人、好友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压力过大可以给自己放个长假,重新规划人生 2、曾经出现短暂视物重影 专家称,脑中的血液供应被瞬间干扰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有关。出现重影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甲状腺问题、糖尿病或多发性硬化

中风早期治疗方法有哪些?

1、 高血压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为大家讲解中风的误区有哪些

1、漏服药没关系 在我们身边很多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2、瘦人不会中风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瘦人不会中风,于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

脑中风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苏明教授介绍,卒中也就俗称的“中风”,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250万例。由于致残率高,卒中存活者中约3/4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临床上将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前者占87%。发生缺血性卒中时,一般症状较为平缓,绝大多数病人意识清醒,仅仅表现为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延误就医。 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塞,占中风的70%-80%。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脑梗塞占80%。突然发生脑梗塞,会使患者致

维生素b的作用及功能 预防中风

维生素b能够帮助预防中风。因为维生素b能够积极参与协助人体内的活性酶分解,帮助抑制人身体内导致中风的物质—高半胱氨酸的产生,从而帮助预防中风。但要注意的我们并不能通过大量补充维生素b来治疗中风,只能帮助提前预防,减小中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