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关系
新生儿肝炎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关系
一些新生儿在生后1周乃至3周会出现黄疸逐渐加重。到医院检查时,认为是新生儿肝炎或先天性胆道闭锁。以往虽然它们被认为是不同的疾病。但现在已经弄清两者由同一原因造成:由各种病毒以及弓形体在胎内发生感染所致。
约有1/3的患儿可自然治愈。若是胆道不通,妨碍胆汁分泌,可手术使胆汁流入肠道,亦可治愈。可一旦患儿的肝脏受到严重侵犯则没有办法了。
不管哪种情况都需住院。医院检查胆道是否开放,用针刺入后才出现黄疸者,乃是胆道阻塞。但实际情况示必如此,这是因为二者是兼而有之的。
最终,大都要试验剖腹。不过仅是为此而进行剖腹手术,这对婴儿来说是一个损失。但话又说回来,若不当机立断,一旦是胆道阻塞,就会坐失良机。尽管医生在判断上是有许多困难的,但必须在要两个月左右决定手术。在两个月期间,黄疸开始见退,自然治愈的可能性很大。手术可用60%的成功率。因为有的患儿虽然开腹了,也有不能手术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尽管没有胆汁,但也能活两年左右。由于脂肪的吸收不好,故应补充维生素a、d、e、k。
胆道闭锁可治愈
迪迪是个1岁多的女孩,出生两周时父母发现她皮肤黄、尿黄,但大便发白,按乳儿肝炎治疗不见好转,小儿外科医生为她做了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并为她做了扩大肝门肠吻合手术。手术后迪迪的大便很快变成了黄色,黄疸也一天天消退了,其后又配合中药治疗,迪迪的肝功能转为正常,现在她已经像同龄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占出生人口的1/万,我国每年约有2500名这样的病儿出生。这种病曾经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患儿一般在出生10个月左右死于胆汁瘀积性肝硬化。在过去几年中,医学家对先天性胆道闭锁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尽管肉眼下胆道为纤维索条组织闭塞,但是在显微镜下,肝门处的纤维索条组织中仍然有开放的毛细胆管存在,这些小胆管直径在50~500微米,其中有一部分存在排泄胆汁功能,在此项研究基础上采用扩大肝门肠吻合手术,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残存的细小胆管,使之向肠道内排泄胆汁。在年龄为3个月以内的患儿中,手术成功率达到75%;3~5个月患儿的手术成功率也达到了35%左右。
但是部分患儿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并不好,对这样的孩子采用肝移植方法进行治疗也获得了成功。小峰出生3个月时,因患先天性胆道闭锁症在当地医院曾做过肝肠吻合手术,但是效果不好,导致了肝硬化。键键只有10个月大,他与小峰患有同样的病,医生用一个成人的肝脏同时为这两位患儿做肝移植手术并获得了成功。这样,不仅扩大了移植肝脏的供体源,还缩短了患儿等待供体的时间,应该说,先天性胆道闭锁从此不再是不治之症了。
宝宝患新生儿肝炎会传染吗
新生儿肝炎会传染吗?很多新妈妈听说宝宝患了新生儿肝炎通常会很紧张,担心是宝宝吃了不干净的奶水传染来的,接触过多肝炎还会传染给大人,因此,她们在护理患儿时很注意隔离防卫工作。其实,新生儿肝炎除了乙型肝炎以外其他都是不传染的。
新生儿肝炎是宝宝生后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新生儿肝炎的病毒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使胎儿患病。通过检验患儿的血液如果澳抗阳性,通常这种肝炎是有传染性的,患儿的食具、衣物均要进行隔离。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检查新生儿是否也存在乙型肝炎,以便及早做好隔离措施。
除了乙型肝炎外,其他类型的病毒也可引发新生儿干预。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毒也可侵入体内引发新生儿肝炎,但是这些新生儿肝炎均无传染性。其他病毒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症状和新生儿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在生后2-4周时皮肤巩膜发黄,尿为桔黄色有时染尿布,大便浅白色,吃奶差,呕吐,肝脏肿大,有时甚至体重不增加,精神弱,乏力,爱睡觉。
新生儿生后一般情况良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肝脏肿大时也可诊断为新生儿肝炎。发现这种患儿最好到医院去验血,需要除外先天性胆道闭锁或是败血症。家长可在家里护理和治疗,勤喂一些葡萄糖水,维生素C,每次5毫克,日服三次,强的松激素一次2毫克,日服二次,还可服中药利胆汤。
新生儿黄疸症状
常见症状
胆道闭锁 核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 皮肤巩膜黄染
一、病史
1、黄疸出现时间 24小时内出现共同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其次再考虑CMV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呈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均属可能。
2、黄疸发展迅速 新生儿溶血症最最快,其次最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而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 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4、家族史 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新生儿黄疸如何鉴别
粪便有明显色素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和败血症:
1】.如有感染中毒表现,应进行血、尿培养。
2】.如有溶血表现(网织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2~10/100白细胞),应检查母婴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即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上述试验阴性者或出生3、4天后始发病者应除外G6PD缺陷。
1、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 且逐渐加重,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母乳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3、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4、G6P-D缺陷病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5、新生儿肝炎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至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6、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黄疸、肝肿大、粪便几无胆色素、尿色深、尿胆红素阳性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炎和胆道闭锁,因前者常造成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内梗阻,故两者的鉴别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病史及体征
1、 肝炎男婴较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为多。
2、 黄疸在肝炎时一般较轻,并有波动性改变,或药物治疗有明显减轻的情况;而胆道闭锁黄疽呈持续性加重,粪便呈白陶土色。
3、 肝炎时肝肿大较胆道闭锁为轻,一般很少超过右季肋下4cm;胆道闭锁肝肿大明显,质硬边钝,常伴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a.血清胆红素动态检测:肝炎随治疗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逐渐下降,而胆道闭锁随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则呈持续性升高。但当重型淤胆性肝炎时亦可表现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持续上升,此时鉴别有困难。 b.低密度血浆脂蛋白-X(Lp-X)测定:在胆道闭锁时,胆汁在肝内淤滞,血清Lp-X则明显升高;新生儿肝炎早期呈阴性。倘若生后1.5个月以上Lp-X仍呈阴性,可排除胆道闭锁的可能。 c.胆酸定量测定:胆道闭锁早期较新生儿肝炎血清中胆酸明显增高,动态检测更有鉴别诊断意义。 d.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量: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 e.血清转氨酶:早期明显增高提示肝炎。 f.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 g.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 a.B超:首选的无创伤检查,并可重复动态检测观察。在新生儿肝炎时其肝内外胆管呈正常管腔大小开放图像。在胆道闭锁时肝外胆道不能探出或呈线形条索状。胆囊不显影或呈痕迹瘪小胆囊影像,肝常常增大并伴有脾肿大。 b.99mTC-IDA:闪烁法排泄试验。在胆道闭锁早期,肝细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连续动态观察5分钟后可见肝脏显影,但以后见不到胆管显影,24小时内皆无排人肠管的影像。而新生儿肝炎虽然肝细胞功能较差,但胆管开放,因而可见肠管内显示放射性药物。 c. MRCP(磁共振胆管系统水成像):其分辨率很高,对肝内胆管及其B比邻关系的成像有助于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d.腹腔镜检查:腹腔镜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颜色。若胆囊呈痕迹外观或呈苍白瘪小,多确诊为胆道闭锁。 e.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新生儿肝炎时, 以肝实质细胞病变为主,肝小叶结构排列不整,肝细胞坏死,巨细胞性变和门脉炎症;胆道闭锁则表现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以门脉区域纤维化为主。 f.剖腹探查 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
新生儿黄疸延误治疗的后果
新生儿黄疸处理不当 当心宝宝耳聋
“黄疸,就是皮肤出现发黄现象,其中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病理性的,不能仅凭经验就认为是生理性而不去医院检查,延误治疗会影响孩子发育甚至危及生命!”专家教授介绍,许多原因都有可能会引起新生儿黄疸,例如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酶的缺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爸爸妈妈高度防备的因素。
从皮肤黄染部位预计黄疸程度
如何判断自己宝宝得了黄疸?专家称,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但是,以上的判断方法较为主观,建议爸爸妈妈们一旦觉得宝宝皮肤比较黄的时候,就马上就医。
大多数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要治了。光照疗法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即让宝宝脱光衣服躺在婴儿床里(眼睛需要遮蔽)放在蓝色的荧光灯下照射。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若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或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就需要进一步治疗。
新生儿肝炎与先天性胆道闭锁
约有1/3的患儿可自然治愈。若是胆道不通,妨碍胆汁分泌,可手术使胆汁流入肠道,亦可治愈。可一旦患儿的肝脏受到严重侵犯则没有办法了。
不管哪种情况都需住院。医院检查胆道是否开放,用针刺入后才出现黄疸者,乃是胆道阻塞。但实际情况示必如此,这是因为二者是兼而有之的。
最终,大都要试验剖腹。不过仅是为此而进行剖腹手术,这对婴儿来说是一个损失。但话又说回来,若不当机立断,一旦是胆道阻塞,就会坐失良机。尽管医生在判断上是有许多困难的,但必须在要两个月左右决定手术。在两个月期间,黄疸开始见退,自然治愈的可能性很大。手术可用60%的成功率。因为有的患儿虽然开腹了,也有不能手术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尽管没有胆汁,但也能活两年左右。由于脂肪的吸收不好,故应补充维生素A、D、E、K。
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症状
(一)病史
1、黄疸出现时间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病,其次再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出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均有可能。
2、黄疸发展过程
新生儿溶血病最快,其次为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且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
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可能。
4、家族史
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
(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可能有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黄疸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第4周,大小便颜色正常,尿中无胆红素。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面、颈、巩膜、躯干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6、病理性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什么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表现为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等症状。
新生儿肝炎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使肝脏受累,同时也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还可由多种细菌感染而致病。此外,一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症所致的肝脏损害等,也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症范围。
黄疸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突出的表现,起病缓慢,常于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黄疸较严重并持续不退。伴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检查常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等。
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时找医生检查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肝功能、蚕豆病检测、尿常规及尿三胆试验、母子乙肝、甲肝、戊肝、丙肝
新生儿黄疸鉴别
粪便有明显色素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和败血症:
1】.如有感染中毒表现,应进行血、尿培养。
2】.如有溶血表现(网织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2~10/100白细胞),应检查母婴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即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上述试验阴性者或出生3、4天后始发病者应除外G6PD缺陷。
1、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 且逐渐加重,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母乳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3、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4、G6P-D缺陷病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5、新生儿肝炎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至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6、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黄疸、肝肿大、粪便几无胆色素、尿色深、尿胆红素阳性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炎和胆道闭锁,因前者常造成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内梗阻,故两者的鉴别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病史及体征
1、 肝炎男婴较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为多。
2、 黄疸在肝炎时一般较轻,并有波动性改变,或药物治疗有明显减轻的情况;而胆道闭锁黄疽呈持续性加重,粪便呈白陶土色。
3、 肝炎时肝肿大较胆道闭锁为轻,一般很少超过右季肋下4cm;胆道闭锁肝肿大明显,质硬边钝,常伴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a.血清胆红素动态检测:肝炎随治疗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逐渐下降,而胆道闭锁随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则呈持续性升高。但当重型淤胆性肝炎时亦可表现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持续上升,此时鉴别有困难。 b.低密度血浆脂蛋白-X(Lp-X)测定:在胆道闭锁时,胆汁在肝内淤滞,血清Lp-X则明显升高;新生儿肝炎早期呈阴性。倘若生后1.5个月以上 Lp-X仍呈阴性,可排除胆道闭锁的可能。 c.胆酸定量测定:胆道闭锁早期较新生儿肝炎血清中胆酸明显增高,动态检测更有鉴别诊断意义。 d.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量: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 e.血清转氨酶:早期明显增高提示肝炎。 f.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 g.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 a.B超:首选的无创伤检查,并可重复动态检测观察。在新生儿肝炎时其肝内外胆管呈正常管腔大小开放图像。在胆道闭锁时肝外胆道不能探出或呈线形条索状。胆囊不显影或呈痕迹瘪小胆囊影像,肝常常增大并伴有脾肿大。 b.99mTC-IDA:闪烁法排泄试验。在胆道闭锁早期,肝细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连续动态观察5分钟后可见肝脏显影,但以后见不到胆管显影,24小时内皆无排人肠管的影像。而新生儿肝炎虽然肝细胞功能较差,但胆管开放,因而可见肠管内显示放射性药物。 c. MRCP(磁共振胆管系统水成像):其分辨率很高,对肝内胆管及其B比邻关系的成像有助于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d.腹腔镜检查:腹腔镜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颜色。若胆囊呈痕迹外观或呈苍白瘪小,多确诊为胆道闭锁。 e.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新生儿肝炎时, 以肝实质细胞病变为主,肝小叶结构排列不整,肝细胞坏死,巨细胞性变和门脉炎症;胆道闭锁则表现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以门脉区域纤维化为主。 f.剖腹探查 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
新生儿肝炎会传染吗
生儿肝炎会传染吗?很多新妈妈听说宝宝患了新生儿肝炎通常会很紧张,担心是宝宝吃了不干净的奶水传染来的,接触过多肝炎还会传染给大人,因此,她们在护理患儿时很注意隔离防卫工作。其实,新生儿肝炎除了乙型肝炎以外其他都是不传染的。
新生儿肝炎是宝宝生后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新生儿肝炎的病毒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使胎儿患病。通过检验患儿的血液如果澳抗阳性,通常这种肝炎是有传染性的,患儿的食具、衣物均要进行隔离。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检查新生儿是否也存在乙型肝炎,以便及早做好隔离措施。
除了乙型肝炎外,其他类型的病毒也可引发新生儿干预。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毒也可侵入体内引发新生儿肝炎,但是这些新生儿肝炎均无传染性。其他病毒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症状和新生儿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在生后2-4周时皮肤巩膜发黄,尿为桔黄色有时染尿布,大便浅白色,吃奶差,呕吐,肝脏肿大,有时甚至体重不增加,精神弱,乏力,爱睡觉。
新生儿生后一般情况良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肝脏肿大时也可诊断为新生儿肝炎。发现这种患儿最好到医院去验血,需要除外先天性胆道闭锁或是败血症。家长可在家里护理和治疗,勤喂一些葡萄糖水,维生素c,每次5毫克,日服三次,强的松激素一次2毫克,日服二次,还可服中药利胆汤。
新生儿黄疸症状
一、病史
1、黄疸出现时间 24小时内出现共同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其次再考虑CMV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呈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均属可能。
2、黄疸发展迅速 新生儿溶血症最最快,其次最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而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 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4、家族史 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新生儿黄疸如何鉴别
1、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 且逐渐加重,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母乳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3、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4、G6P-D缺陷病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5、新生儿肝炎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至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6、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黄疸、肝肿大、粪便几无胆色素、尿色深、尿胆红素阳性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炎和胆道闭锁,因前者常造成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内梗阻,故两者的鉴别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病史及体征
1、 肝炎男婴较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为多。
2、 黄疸在肝炎时一般较轻,并有波动性改变,或药物治疗有明显减轻的情况;而胆道闭锁黄疽呈持续性加重,粪便呈白陶土色。
3、 肝炎时肝肿大较胆道闭锁为轻,一般很少超过右季肋下4cm;胆道闭锁肝肿大明显,质硬边钝,常伴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a.血清胆红素动态检测:肝炎随治疗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逐渐下降,而胆道闭锁随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则呈持续性升高。但当重型淤胆性肝炎时亦可表现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持续上升,此时鉴别有困难。 b.低密度血浆脂蛋白-X(Lp-X)测定:在胆道闭锁时,胆汁在肝内淤滞,血清Lp-X则明显升高;新生儿肝炎早期呈阴性。倘若生后1.5个月以上Lp-X仍呈阴性,可排除胆道闭锁的可能。 c.胆酸定量测定:胆道闭锁早期较新生儿肝炎血清中胆酸明显增高,动态检测更有鉴别诊断意义。 d.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量: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 e.血清转氨酶:早期明显增高提示肝炎。 f.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 g.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 a.B超:首选的无创伤检查,并可重复动态检测观察。在新生儿肝炎时其肝内外胆管呈正常管腔大小开放图像。在胆道闭锁时肝外胆道不能探出或呈线形条索状。胆囊不显影或呈痕迹瘪小胆囊影像,肝常常增大并伴有脾肿大。 b.99mTC-IDA:闪烁法排泄试验。在胆道闭锁早期,肝细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连续动态观察5分钟后可见肝脏显影,但以后见不到胆管显影,24小时内皆无排人肠管的影像。而新生儿肝炎虽然肝细胞功能较差,但胆管开放,因而可见肠管内显示放射性药物。 c. MRCP(磁共振胆管系统水成像):其分辨率很高,对肝内胆管及其B比邻关系的成像有助于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d.腹腔镜检查:腹腔镜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颜色。若胆囊呈痕迹外观或呈苍白瘪小,多确诊为胆道闭锁。 e.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新生儿肝炎时, 以肝实质细胞病变为主,肝小叶结构排列不整,肝细胞坏死,巨细胞性变和门脉炎症;胆道闭锁则表现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以门脉区域纤维化为主。 f.剖腹探查 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