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闭锁常见问题解答
胆道闭锁常见问题解答
从大便颜色看健康!家中有新生儿的家长,帮宝宝清理粪便时,可别因臭味和恶心感而急着包裹和丢弃,仔细看看便便的颜色,若出生两周后仍有黄疸现象,大便颜色呈现浅黄或灰白色,可能是新生儿胆道闭锁所致,需尽快手术治疗,一旦延误治疗,容易造成肝硬化,甚至在2年内失去生命。
胆道闭锁严重可致命黄疸、便色灰白是判断基准
根据统计,每20万名新生儿中,约30至40人有胆道闭锁的症状,发生率约万分之1.6,而近10年来共出现325个胆道闭锁症的病例,其中300是经“婴儿大便辨识卡”筛检而发现异常,比例高达92.3%。
胆道闭锁是一种新生儿渐进性的胆道病变,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是产妇产前感染、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造成婴儿胆道不通,胆汁郁积于肝脏内,进而引发肝硬化需换肝,甚至严重者致命。
黄疸和大便颜色异常是判断胆道闭锁的重要依据。针对每个新生儿都会有的黄疸现象,正常的生理性黄疸,通常可在出生后2周内慢慢消退,但若黄疸现象持续3 至4周,且症状越来越明显,则属于病理性黄疸,需尽快就医,检查是否为胆道闭锁的问题。而除了黄疸之外,若宝宝大便颜色偏黄或偏绿属正常颜色,但若是不正常的灰白或浅黄色,则要高度怀疑是胆道闭锁症。
对比大便颜色外表、内在不可偏废
目前在提供给新手父母做为育儿参考的“儿童健康手册”中,就有胆道闭锁和9色大便办识卡的相关内容。胆道闭锁越早发现和治疗的效果越好,但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至少需2个星期,为了避免延误治疗,呼吁家长尽早在出生30天内仔细比对宝宝的大便颜色,比对时应放在太阳光或日光灯下,降低色差的干扰,且观察不能只看粪便表面,应用尿布揉开,进一步观察粪便内部的颜色。
更重要的是,出现无法判断大便颜色是否异常时,或是大便颜色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时,都应该当作不正常,尽快找医师协助判断和诊断。一旦确诊为肠道闭锁,应尽快进行葛西式手术,以免胆汁滞留肝脏而造成肝脏持续受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胆道闭锁术后生活无虑
今年12岁的许小弟,出生不到一个月,被妈妈发现肤色偏黄,大便呈现淡黄色,对比大便辨识卡发现异常,就医检查,23天大时就被确诊罹患“胆道闭锁”,胆红素比值持续升高,但因家庭意见不同,拖到59天大才接受葛西式手术治疗,虽然术后仍有轻微肝脏纤维化的现象,但多年以来父母照顾得当,肝功能指数正常,肝脏纤维化不见恶化,生活与正常人无异。
胆道闭锁患者在出生60天内进行手术治疗,约三分之一的人手术顺利,肝纤维化可稳定控制,甚至有机会复原,生活与一般人无异,也不会恶化为肝硬化。但约三分之一患者,手术后可能因手术太晚或仍有些微胆汁滞留肝脏的情况,出现轻微肝纤维化的现象。
先天性胆道闭锁症分为三个类型:
I型:总胆管闭锁(占总数5%左右);
II型:肝总管闭锁(占总数2%左右);
Ⅲ型:肝门部闭锁(占总数90%左右)。
前两型被认为是可以矫正型(可吻合型),第Ⅲ型被认为是不能矫正型(不可吻合型),只能通过治疗延长存活期或者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
据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董冲医师介绍,目前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的发病率大约在1/9000—1/8000之间,发病概率还是比较高的,需要大家的关注。不过大家对这种疾病不需要过度恐惧,目前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在天津第一中心该疾病患者有90%都可以接受有效治疗。
胆道闭锁手术成功的几率是多少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是比较复发的,往往通过病史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也基本可以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包括(1.进行性黄疸加重粪色变陶土色,尿色加深至红茶色; 2.腹胀肝大,腹水;3.化验可见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能先为正常,以后转氨酶逐渐增高;4.B超示胆道闭锁;5.CT示胆道闭锁;6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您可以带上小孩来我们这边进行确诊,如果诊断明确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而引起的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需要小孩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在血型相符,检查合格的前提下为小孩提供部分肝脏,对捐献者的安全性是很高的!
肝移植手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理论上是可以长期存活的,费用在12万左右。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
1、血清胆红素多次测定:逐渐增高提示胆道闭锁,若有波动或不规则地下降提示肝炎。
2、血清转氨酶:早期明显增高考是提示肝炎。
3、其他实验室检查: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血清甲胎蛋白>40mg/L提示肝炎;十二指肠引流液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脂蛋白-X(LP-X)阳性者提示胆道闭锁。
4、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5、核素肝,胆扫描:静注99m锝标记的亚氨二醋酸(IDA)衍化物后扫描,肝炎患儿的肝脏显影缓慢而肠道出现放射性浓集,胆道闭锁患儿肝显影出现快,肠道不出现显影。
6、B超:可发现总胆道管囊肿,如无胆囊提示胆道闭锁。
7、肝活检:肝结构基本正常,胆小管大量增生提示胆道闭锁;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坏死,多核巨细胞易见到提示肝炎。
8、剖腹探查: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
怀孕六个月孕妇常见问题解答
怀孕六个月时,孕妇的体重已明显增加,肚里的宝宝也初具人形,这个时期的宝宝发育是比较快的,孕妇也会有很多随之而来的症状,要如何应对这些症状呢,下面例举一些常见的问题给您解答。
Q:听说从6个月开始,就有早产的危险,主要导致早产的原因有哪些呢?
A:孕期,宫颈为伸长形状并封闭。接近分娩前一个月,子宫缩短并开始打开。当这种现象过早发生(从第6个月开始),就有早产的危险。宫颈的这种改变,有时与频繁的收缩有关(每10分钟5次)。
早产的原因有多种,但50%的情况相同:传染性疾病,子宫畸形,宫颈关闭不严(经常发生杂那些母亲曾服用乙烯雌酚的女孩身上)。双胞胎或三胞胎使子宫体积增大,就容易发生早产。最后,劳累过度和频重的工作以及酗酒、营养不良以及强烈的外力冲撞同样也属可能因素。
当早产迹象发生在第6个月末或第7个月初时,如宫颈已出现严重的扩张,孕妇应卧床,禁止过性生活。不太严重时,亦有必要多休息,可按医嘱服用防止宫缩的药。
Q:这个月我常常感到腋下、手心、脚部特爱出汗,这种现象正常吗?
A:这些现象都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因为孕妇基础代谢增高、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出汗有利于体内废物的代谢。但是尽管是正常的现象,你还是不要忽视以下几点:
* 不要因为怕出汗就长时间地呆在有空调的房间里。
* 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吃水果和蔬菜。
* 勤换内衣、勤洗澡。汗疹出现时,就去看医生。
Q:我怀孕6个多月了,近来我发现腿和脚踝肿得厉害,这正常吗?
A:怀孕到6个月后,准妈妈会发现身体出现许多明显的变化,体重增加迅速是最明显的。其次腿部也出现水肿的情况。这是由于子宫压迫了下肢的静脉,影响了下肢的血液回流,孕妇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水肿,但一般不会超过踝部,休息后就会消退。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浮肿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休息后不见好转的话,要去医院检查.
由此可见,怀孕六个月时孕妇的身体还是会出现很多不同程度的不适和反应,准妈妈们更要小心自己的身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该怎么办
一般常见有四种情况,溶血性,就是溶血过多了,第二是肝细胞性,就是肝炎这些情况造成的。第三个是感染性,有败血症这些情况。第四个是胆道闭锁这些情况,胆道闭锁发生比较晚一点,在新生儿期主要是前三种,还有先天代谢病造成的。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说免疫性溶血,把溶血控制住。比如最常见,原来在南方的时候有G-6-PD缺乏症,这个比较常见,要避免使用一些导致溶血的药物,有些孩子接触樟脑丸,就会溶血,造成黄疸。第二个是退黄的治疗,溶血引起来的,一般用蓝光照射。第三个,就是促进他的排泄,再一个是促进肝酶的活性。如果是肝炎引起来的,要针对肝炎进行治疗,有毛细胆管阻塞的因素。胆道闭锁发生比较晚一些,可能在新生儿期后才出现。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肝功能、蚕豆病检测、尿常规及尿三胆试验、母子乙肝、甲肝、戊肝、丙肝
新生儿黄疸鉴别
粪便有明显色素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和败血症:
1】.如有感染中毒表现,应进行血、尿培养。
2】.如有溶血表现(网织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2~10/100白细胞),应检查母婴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即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上述试验阴性者或出生3、4天后始发病者应除外G6PD缺陷。
1、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 且逐渐加重,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母乳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3、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4、G6P-D缺陷病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5、新生儿肝炎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至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6、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黄疸、肝肿大、粪便几无胆色素、尿色深、尿胆红素阳性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炎和胆道闭锁,因前者常造成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内梗阻,故两者的鉴别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病史及体征
1、 肝炎男婴较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为多。
2、 黄疸在肝炎时一般较轻,并有波动性改变,或药物治疗有明显减轻的情况;而胆道闭锁黄疽呈持续性加重,粪便呈白陶土色。
3、 肝炎时肝肿大较胆道闭锁为轻,一般很少超过右季肋下4cm;胆道闭锁肝肿大明显,质硬边钝,常伴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a.血清胆红素动态检测:肝炎随治疗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逐渐下降,而胆道闭锁随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则呈持续性升高。但当重型淤胆性肝炎时亦可表现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持续上升,此时鉴别有困难。 b.低密度血浆脂蛋白-X(Lp-X)测定:在胆道闭锁时,胆汁在肝内淤滞,血清Lp-X则明显升高;新生儿肝炎早期呈阴性。倘若生后1.5个月以上 Lp-X仍呈阴性,可排除胆道闭锁的可能。 c.胆酸定量测定:胆道闭锁早期较新生儿肝炎血清中胆酸明显增高,动态检测更有鉴别诊断意义。 d.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量: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 e.血清转氨酶:早期明显增高提示肝炎。 f.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 g.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 a.B超:首选的无创伤检查,并可重复动态检测观察。在新生儿肝炎时其肝内外胆管呈正常管腔大小开放图像。在胆道闭锁时肝外胆道不能探出或呈线形条索状。胆囊不显影或呈痕迹瘪小胆囊影像,肝常常增大并伴有脾肿大。 b.99mTC-IDA:闪烁法排泄试验。在胆道闭锁早期,肝细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连续动态观察5分钟后可见肝脏显影,但以后见不到胆管显影,24小时内皆无排人肠管的影像。而新生儿肝炎虽然肝细胞功能较差,但胆管开放,因而可见肠管内显示放射性药物。 c. MRCP(磁共振胆管系统水成像):其分辨率很高,对肝内胆管及其B比邻关系的成像有助于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d.腹腔镜检查:腹腔镜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颜色。若胆囊呈痕迹外观或呈苍白瘪小,多确诊为胆道闭锁。 e.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新生儿肝炎时, 以肝实质细胞病变为主,肝小叶结构排列不整,肝细胞坏死,巨细胞性变和门脉炎症;胆道闭锁则表现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以门脉区域纤维化为主。 f.剖腹探查 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
检查
1、血清胆红素多次测定:逐渐增高提示胆道闭锁,若有波动或不规则地下降提示肝炎。
2、血清转氨酶:早期明显增高考是提示肝炎。
3、其他实验室检查: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血清甲胎蛋白>40mg/L提示肝炎;十二指肠引流液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脂蛋白-X(LP-X)阳性者提示胆道闭锁。
4、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5、核素肝,胆扫描:静注99m锝标记的亚氨二醋酸(IDA)衍化物后扫描,肝炎患儿的肝脏显影缓慢而肠道出现放射性浓集,胆道闭锁患儿肝显影出现快,肠道不出现显影。
6、B超:可发现总胆道管囊肿,如无胆囊提示胆道闭锁。
7、肝活检:肝结构基本正常,胆小管大量增生提示胆道闭锁;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坏死,多核巨细胞易见到提示肝炎。
8、剖腹探查: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
天性胆道闭锁病因
在病因方面有诸多学说,如先天性发育不良学说、血运障碍学说、病毒学说、炎症学说、胰胆管连接畸形学说、胆汁酸代谢异常学说、免疫学说等等。病因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至今尚无定论。
早年认为胆道闭锁的发生类似十二指肠闭锁的病因,胆道系的发育过程,亦经过充实期、空泡期和贯通期三个阶段,胚胎在第5~10周时如果发育紊乱或停顿,即可形成胆道闭锁畸形。可是,从现实观察有许多不符之处,首先在大量流产儿和早产儿的解剖中,从未发现有胆道闭锁。其次,常见的先天发育异常,如食管闭锁、肛门闭锁等多伴有其它畸形,而胆道闭锁恒为一种孤立的病变,很少伴发其他畸形,罕有伴同胰管闭锁是明显的对比。黄疸的延迟发病和完全性胆汁郁积的渐进性征象(大便从正常色泽变为灰白色),就此怀疑胆道闭锁不是一种先天发育畸形,而是在出生前后不久出现的一种疾病。
近年发现以下事实:①第一次排出的胎粪,常是正常色泽,提示早期的胆道是通畅的;个别病例在出现灰白色粪便之前,大便的正常颜色可以持续2个月或更长时间。肝门区域的肝内胆管亦是开放的,以上现象提示管腔闭塞过程是在出生之后发生和进展的。②特发性新生儿胆汁郁积的组织学特征,具有多核巨细胞性变。有的病例曾作多次肝脏活组织检查,先为新生儿肝炎,后发展为胆道闭锁,尤其在早期(2~3个月前)作活检者。③从肝外胆道闭锁病例所取得的残存胆管组织作病理检查,往往发现有炎性病变,或在直视或镜下可见到中心部萎陷的管道结构或腺样结构含有细小而开放的管腔。因此,认为胆道闭锁是由于传染性、血管性或化学性等因素,单一或合并影响在宫内胎儿的肝胆系统。由于炎性病变大的胆管发生管腔闭塞、硬化或部分消失,病变可进展至出生之后,由于不同的病期长短和肝内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外胆管可全部、部分或一段闭塞。
此概念是新生儿肝炎与胆道闭锁属于同一范畴,是一种新生儿梗阻性胆道疾病,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其它因素有关。因而,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两者的鉴别非常困难,且可以同时存在,或者先为肝巨细胞性变而发展为胆道闭锁。原发病变最可能是乙型肝炎,它的抗原可在血液中持续存在数年之久,因此母亲可为慢性携带者,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胎儿吸入母血而传染。在病毒感染之后,肝脏发生巨细胞性变,胆管上皮损坏,导致管腔闭塞,炎症也可产生胆管周围纤维性变和进行性胆道闭锁。
Landing将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统称为婴儿阻塞性胆管病,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分为4型:①当病变仅累及肝脏时为新生儿肝炎:②若炎症累及肝外胆道而成狭窄但未完全阻塞者,即所谓胆道发育不良,有时这种病变可能逐渐好转,管腔增大,胆道恢复通畅。有时炎症继续发展导致胆道完全阻塞成为胆道闭锁;③若阻塞在肝管或胆囊及胆总管的远端,则为"可治型"胆道闭锁;④若肝外胆管严重受累,上皮完全损坏,全部结构发生纤维化,胆管完全消失,仅有散在残存粘膜者是"不可治型"胆道闭锁。认为这种原因造成的胆道闭锁占有80%病例,而纯属胆道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胆道闭锁仅有10%。先天原因造成者常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
一般将胆道闭锁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型。肝内型者可见到小肝管排列不整齐、狭窄或闭锁。肝外型者为任何部位肝管或胆总管狭窄、闭锁或完全缺如。胆囊纤维化呈皱缩花生状物,内有少许无色或白色粘液。胆囊可缺如,偶尔也有正常胆囊存在。
Koop将胆道畸形分为三型:①胆道发育中断;②胆道发育不良;③胆道闭锁。此种分类对指导临床,明确手术指征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一)胆道发育中断 肝外胆管在某一部位盲闭,不与十二指肠相通。盲闭的部位在肝管上段,则肝管下段和胆总管均缺如;也有肝管、胆囊和胆总管上段均完整,盲闭部位在胆总管,仅其下段缺如。以上两种仅占5~10%病例。由于肝外胆管为一盲袋,内含胆汁,说明与肝内胆管相通,因此可以施行肝外胆管与肠道吻合术。
(二)胆道发育不良 炎症累及肝外胆道,使胆管上皮破坏,发生纤维性变,管腔发生狭窄,但未完全闭塞。有时这种病变可能逐渐好转,管腔增大,恢复通畅。有时炎症继续发展,使整个胆道系统完全阻塞,近年主张施行肝门肠管吻合术治疗这种病变。如果仔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并追踪至肝门区,可在此纤维结缔组织内发现有腔隙狭小的微细胆管,直径约1~2mm的发育不良胆管。
(三)胆道闭锁 肝外胆管严重受累,胆管上皮完全损坏,全部结构发生纤维化,胆道完全消失。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门区均无肉眼可见的腔隙管道,组织切片偶尔可见少量粘膜组织。此种病例是真正的胆道闭锁。
肝脏病变:肝脏病损与病期成正比,在晚期病例有显著的胆汁性肝硬变、肝肿大、质硬,呈暗绿色,表面有结节。肝穿刺组织在镜检下,主要表现为肝内胆小管增生,管内多为胆栓,门脉区积存大量纤维组织,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内郁积胆汁,也可见到一些巨细胞性变,但不及新生儿肝炎为多。后者胆小管增生和胆栓均相对地少见。
胆道闭锁的合并畸形比其它先天性外科疾病的发生率为低,各家报告相差较大,在7~32%之间,主要是血管系统(下腔静脉缺如,十二指肠前门静脉、异常的肝动脉)、消化道(肠旋转不良)、腹腔内脏转位等。
淋巴瘤的常见问题解答
1、有患者说,因为鼻炎或鼻窦炎就诊,结果竟然发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不是很多患者是这样发现这种淋巴瘤的?
答:确实,早期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症状与鼻咽或鼻窦炎非常相似,比如都会有流涕、鼻塞、头痛和嗅觉减退等症状。但如果仔细一些,还是会发现细微的差别,这与两者的病理基础不同有关。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的炎症,可以表现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而淋巴瘤则是在鼻腔内形成肿物,并可以出现肿物的出血、坏死和向周围组织的侵犯。所以鼻炎的鼻塞通常表现为间歇性,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会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且可以是双侧鼻腔交替性的,而淋巴瘤导致的鼻塞往往固定于一侧鼻腔,且持续加重,间歇性不明显。两者的鼻涕也会不同,鼻炎常为黏液性或脓性,很少伴有血涕,而淋巴瘤常有血涕,且因肿瘤的坏死,会伴有鼻腔异味。
2、除了鼻炎的症状,这种淋巴瘤,还有哪些症状?
答:前面已经提到,淋巴瘤导致症状的病理基础是在鼻腔内形成肿物,且肿物可以逐渐增大、侵犯周围的组织或器官并扩散至全身。所以最初的症状往往是局限于鼻腔内的肿物导致的鼻塞、流涕、嗅觉减低和单耳听力下降等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和浸润,会出现以鼻为中心的面部组织器官的广泛损伤,包括在鼻周围皮肤、鼻窦、口腔、眼眶、上颚等部位形成肿物。全身扩散的部位以淋巴结、皮肤、胃肠道、睾丸或骨髓常见。部分患者可以出现高热,甚至伴有嗜血综合症。
3、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如何?如果不治疗,存活期一般为多长时间?
答:相对于其他淋巴瘤,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属于中等的。总体上说,早期患者的预后很好,通过化放疗的联合治疗,治愈率可以达到70%以上。所以一定要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