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日常生活注意什么
崩漏日常生活注意什么
1、经量多,来势猛烈时,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少翻动,上半身宜稍垫高以利经血排出。
2、严禁房事,外阴保持清洁,毛巾盆具要消毒,不宜坐浴。
3、大出血自疗效少,甚至引起虚脱(神昏、冷汗、糊话等)危及生命时,应速送医院,切勿贻误病情。
4、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作治“本”自疗,即原因治疗。
5、崩漏停止后仍要进行体质调理性治疗,预防反复。
6、饭菜品种要杂,荤蔬混合食用,并且容易消化。蛋类、猪肝、猪血、鱼类、菠菜、油菜、黑木耳、米苋、红枣等食品既富含高蛋白又含有大量铁质和微量元素,混和食用可互补长短。
7、患者以及家属切忌紧张焦躁。急火内攻更会迫使血流妄行,经量增加。
8、有活血刺激作用的山楂、桃子、鲨鱼、蟹、酒、酒酿、辛辣等食品不宜食用。
崩漏下血的偏方有哪些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
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郁和肝肾阴虚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导致。
以下是五个中医偏方帮助治疗崩漏:
1、艾叶30克,烧存性,以小米稀饭送服。
2、石榴皮100克,煎服浓汁,加蜂蜜调服,日1剂,连服3天。
3、棕搁炭、乌梅炭各15克。研为细末,黄酒或淡醋进服,日2次。
4、荔枝壳50克,炒微黄,水煎服。
5、晚蚕砂100克,炒黄为末,每次服15 克,黄酒或淡醋送服,日2次。
这些就是治疗崩漏的几个偏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偏方。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妇科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都会使病情恶化,所以不管选用哪种方法,患者一定要时刻关注身体变化,对疾病及时的治疗。
崩漏吃什么药好
崩漏的自疗重点
月经量多,来势急猛时,首先要解决经量过多的问题,减少月经流量,以免并发失血性休克等危险症状。大出血自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虚脱危及生命时,应将患者迅速送往医院治疗,切勿耽误病情。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做治“本”治疗。崩漏停止后,仍要进行身体调理性治疗,预防病情的反复发作。月经量多,来势猛烈时,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少翻动,上半身宜垫高,以利于经血的排出。月经期间禁止房事,保持外阴部清洁,毛巾、盆具等清洁用具要适当进行消毒处理。月经期间不适合坐浴,有条件的宜选择用流水冲洗外阴部。
崩漏患者的饮食宜忌
崩漏患者的饮食要多样化,荤素搭配合理,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蛋类、猪肝、猪血、鱼类、菠菜、油菜、黑木耳、红枣等,这些食物富含高蛋白又含有大量铁元素和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对身体有益。石榴、莲子、芡实、胡桃肉、藕等有补益脾肾、固涩经血的作用,崩漏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山楂、桃、鲨鱼、蟹、姜、辣椒等食物对身体有刺激、活血的作用,崩漏患者不宜食用。
日常生活注意防治崩漏
出现月经淋漓不断,日久不止,一定要注意,若疏忽大意,不及时调整治疗,可导致血崩急症。更年期出现反复崩漏,或者年老停经后又出现崩漏,如不进行治疗,可发展成其他疾病。出现崩漏的患者切忌紧张焦躁情绪,急火内攻可造成血流妄行,经量增加。崩漏停止后,要继续进行自我调理,立即停止自我调理治疗,容易造成疾病反复。育龄期妇女避孕,突然大出血,兼有小腹下垂、腰酸背痛,经血中有大量血块,不宜按普通崩漏自我治疗处理,应立即前往医院检查,进行系统诊疗。
崩漏护理
一、止血
1、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2、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春期功血患者。
3、其他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K等,但效果不理想,故仅作为止血的辅助措施。
二、调整月经周期(血止后应用)。
1、人工周期治疗(见月经稀发)。
2、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一般用口服避孕药,服法同避孕,适用于生育年龄而无生育要求者。
3、孕激素治疗:下次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用于更年期功血,连用3个周期。
三、恢复排卵功能,是治疗青春期和生育期五排卵性功血的根本措施。
1、克罗米酚(见月经频发)。
2、三苯氧胺(见月经频发)。
3、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于月经周期第16-18天,每次5000-10000IU,隔日肌拄1次,共2次。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于月经中期连续脉冲式给药,每天5mg,共3天。
四、诱导闭经:对更年期及老年妇女用甲基睾丸素5-10mg/日,或棉酚类药抑制子宫内膜,使月经渐少直至闭经。
五、子宫切除术:用于保守治疗无效及无需生育的重症患者。
六、中医治疗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七、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2、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4、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关元,次髎,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产后崩漏的原因
产后崩漏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 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又多挟血瘀。
1、脾虚: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血失统摄,甚则虚而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导致产后崩漏。
2、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产后崩漏。
3、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热灼、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产后崩漏。
崩漏的原因有哪些
女性是很脆弱的人群,生活中很多疾病都在骚扰着她们,例如在妇女之间很常见的崩漏,它的危害也是很大,不能忽视。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崩漏是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但主要原因还是有以下几点: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
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治疗崩漏主要用到的药品主要有以下几种,请广大患者朋友在医师或者药师的指导下安全用药:
汇仁乌鸡白凤丸:
用于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带下。
苑西归牌丸: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崩漏带下是什么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为崩;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漏。故《济生方》谓:“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腻或稀薄的液体,绵绵不断如带的,称为带下。至于妇女在生理发育时期,在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阴道亦可排少量分泌物,无色透明,常感湿润,属于生理现象,不为带下。
崩漏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脏腑虚损,不能固摄所致。带下多属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
「诊断要点」
1、崩漏:崩和漏据其特征不难分辨。但是在其病势上虽有缓急之分,而在其病程中往往又可相互转化。如久崩不止,气血耗伤,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增,也可致崩。
崩漏分证:有血热崩漏,症兼下血鲜红,烦热口渴,舌红脉数;血瘀崩漏,症兼血色紫黑有块,少腹刺痛,舌有瘀点而脉涩;气虚崩漏,症兼下血淋漓不断,色淡红而清,唇舌淡红,脉象虚弱。
月经期崩漏如何调养好
饮食疗法:
崩漏的饮食调养不要过食辛辣香燥或肥厚滋腻之物,因这类食物易致血分蕴热,导致热迫血行。因此应加强营养,改善贫血,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崩漏的康复。应给予高蛋白饮食,如蛋类、瘦肉、鱼类等食品,蛋类以鸡蛋营养最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补气血,安五脏作用。崩漏期间,应禁食辣椒、胡椒、大蒜、葱、姜、油炸辣蚕豆、炸油条等辛辣燥热刺激的食物;禁食冻汽水、冻西瓜、冻果汁等生冷寒凉的食物;崩漏患者严禁喝烈酒和浓茶。
中医调养:
1、肾气不固型崩漏:肾气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或年老肾气渐衰,或手术损伤等,以致肾气亏虚,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成崩漏。黑当归、赤芍、熟地各10克,艾叶9克,阿胶珠10克,鹿角胶(另炖,冲)9克,党参(红参)6~10克,炙黄芪12 克,补骨脂9克,炙甘草5克,炒五灵脂10克,炒蒲黄炭10克。水煎分服,每日1剂,出血量多时可日服2剂。
2、阴虚火旺型崩漏: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下扰血海,致使经血非时妄行。失血过多,更伤阴津,阴愈虚则火益旺,故本病患者常迤逦不愈。生熟地、山药、炒丹皮、茯苓各10克,山萸肉6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大、小蓟各15克,炒蒲黄(包煎)6~9克,桑寄生12克。出血期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一般治疗:
女性崩漏患者起居调养要注意劳逸结合,崩漏下血者,由于过多的失血、气随血耗,身体比较虚弱,出现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倦怠无力等心脾两虚之症状,此时应卧床休息。待流血减少或停止后,根据身体情况,可做轻微活动,女性崩漏患者且忌过度疲劳,以加重出血。出血期间要注意外阴局部的清洁卫生,禁止同房。
温馨提示:希望大家对于“月经期崩漏如何调养好”的内容有所了解,崩漏的治疗方法以中医比较常见,对于患者来说,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症治疗,合理服用药物,同时也要重视自身的饮食。
崩漏辩证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 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 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行 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 崩漏日久,色紫有块,下腹胀痛拒按,血下痛减。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崩漏下血日常应注意什么
治疗上虚则补之法,热则清之。西医的女性生殖器炎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崩漏注意事项及预防保健
(1)月经量多,来势猛急时,首先解决的是减少经量问题,以免并发休克等危险。
(2)大出血是不能自己治疗,会引起虚脱(神昏、冷汗、糊话等)危及生命时,应速送医院,切勿贻误病情。
(3)先行止血,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作治“本”自疗,即原因治疗。
(4)崩漏停止后仍要进行体质调理性治疗,预防反复。
(5)严禁房事,外阴保持清洁,毛巾盆具要消毒。不宜坐浴。
(6)经量多,来势猛烈时,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少翻动,上半身宜稍垫高以利经血排出。
(7)患者以及家属切忌紧张焦躁。更会迫使血流妄行,经量增加。
(8)饭菜品种要杂,荤蔬混合食用,并且容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