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阴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阴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 归来,三阴交,太溪,丰隆穴。

功效:滋阴润肠通便。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自身疾病造成的闭经现象,就应该找到引起闭经等因素,对症治疗。

气血亏虚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经期后延,经量逐渐减少以致闭经,伴随神疲,头晕心悸,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舌淡太苔薄,脉细无力。

施灸穴位:关元,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血淤内热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月经闭阻,小腹胀痛,精神抑郁,伴随五心烦热,胸肋胀满,舌暗红或紫斑,脉沉弦而涩。

施灸穴位: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归来,次髎,合谷,苔白痰多者,加中皖,丰隆穴。

艾灸对便秘有用吗 血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穴。

功效:养血,润燥通便。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秘结,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 ,膏肓,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大敦,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支沟穴。

功效:补气通便。

艾灸对便秘有用吗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艾灸口腔溃疡怎么治疗

口腔溃疡临床以心脾积热型和阴虚火旺型为多见,本病的发生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根据辩证论治原则, 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艾灸,才有明显疗效。

心脾积热型口腔溃疡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口腔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红肿热痛,同时伴随心脾积热脏腑表现。溃疡疼痛较为剧烈,影响进食,伴随有口渴,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症。

治则:清热泻火。

艾灸穴位:主穴取合谷,足三里,涌泉;便秘者加灸天枢,大肠俞。

施灸方法:

1.温和灸:以艾条悬灸,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将新鲜姜切成0.3cm-0.4cm厚度的姜片,把艾炷放姜片上,每穴每次5-7壮,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口内疼痛,口疮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口疮灰白,溃疡面周围颜色淡红,溃疡数量不多,1-3个,伴随有烦热颧红,乏力,手足心热,口干但不渴,小便短赤等表现。

治则:养阴清热。

艾灸取穴:合谷,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失眠加灸神门。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艾条悬灸,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将鲜姜切成0.3cm-0.4cm厚度的姜片,把艾炷放姜片上,每穴每次5-7壮,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便秘艾灸穴位图解 回旋灸治便秘

穴位:天枢、大肠腧、上巨虚。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注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冶。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便秘艾灸部位有哪些

便秘艾灸穴位选择

中脘: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天枢:脐旁2寸。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支沟:腕背横纹中点上3寸。

上巨虚:外膝眼正中直下6寸,也即足三里穴下3寸。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照海:足内踝下凹陷中。

解析:

灸疗法则:通调腑气,润肠通便。

便秘病位在肠,故取中脘, 天枢,关元通调大小肠;上巨虚属于胃经,与大肠上下呼应,更能通调大肠腑气;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三阴交,照海滋养肾阴肾水增液行舟。

便秘艾灸最简单的部位 便秘艾灸穴位选择

中脘: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天枢:脐旁2寸。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支沟:腕背横纹中点上3寸。

上巨虚:外膝眼正中直下6寸,也即足三里穴下3寸。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照海:足内踝下凹陷中。

艾灸哪里可以治疗宫寒呢

①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艾灸关元穴可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② 第二个部位在肚脐,又叫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阕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在此穴施灸可益气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养生家的重视。多用神阙隔姜灸和神阙隔盐灸。比如,神阙隔姜灸: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③ 第三个是气海穴,该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

专家提醒,艾灸每天做半个小时即可,一般不要超过一小时,时间太长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引起便秘。

上面的几个穴位是治疗宫寒经常用到的穴位,如果觉得自己找不准的话,可以向针灸医师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查阅针灸图谱准确定位。

艾灸后便秘是怎么回事

经常做艾灸是对人身很好的一种保健方式,即能温经又能通络。艾灸有双向调节的疗效。也就是说既能调理便秘,又能调理腹泻。所以经常做艾灸是不会引起便秘的。

如果有患者在艾灸的时候就会便秘停止艾灸之后大便就会正常的话,这种表现是属于体质的原因。艾灸属于温热的刺激,也就是说有上火的副作用,如果不是阳虚的患者艾灸就会出现包括便秘在内的好多表现。

阴虚体质的人不适合艾灸,阴虚体质的患者,艾灸命门后的温阳作用使阳更盛,阳盛则阴虚更甚。阴虚火旺,虚火耗伤津液,津液不足至大肠滋润失养,则出现便秘。

如果有艾灸后便秘的情况建议在艾灸的时候选择 关元穴,关元穴主要是针对对肝脾肠胃的,有肠胃不好的可以试试,但注意不要自己动手,以免烫伤了。如果体质阴虚的人可以试试,肠胃调节好了之后再艾灸其他部位也不迟,艾灸可以经常做,但是也是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次数的。

艾灸对便秘有用吗

艾灸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艾灸天枢,足三里等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对机体起到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便秘。


便秘艾灸部位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上4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肚脐中旁2寸。

神厥:在腹中部,肚脐中央。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大敦:在足部大拇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三焦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俞:在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前臂正中,腕横纹上3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膏肓: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面瘫艾灸部位图片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相关推荐

哪些是治疗便秘的穴位

治疗便秘的穴位: 1、天枢 【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 【主治疾病】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2、大横 【标准定位】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疾病】泄泻,便秘,腹痛 3、大肠腧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4、支沟 【标准定位】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主治疾病】消化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由于人体质不同,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乏力,小便深黄,黄疸先从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可兼有皮肤瘙痒等。 阳黄艾灸部位 阳黄为湿从热化,多属急性,其症状表现为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随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等症,若热毒化火内陷营血,心包,可出现高热神昏,发斑出血等急黄重症。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艾灸取穴:主穴取至阳,阴陵

哪些人不适合艾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 1、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阴精不足,人容易火旺,睡眠差,不宜艾灸。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面部或身体上的痤疮、急性湿疹、身发高热、局部皮肤破损的不能使用。 4、女性在怀孕和经期不能使用艾灸。 5、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6、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

月经不调艾灸什么穴位 温馨提示

艾灸时要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可以保持每天灸一次,每次灸2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

怎么艾灸便秘 阴虚型便秘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艾灸疗法: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三阴交,太溪穴,俯卧位取丰隆穴施灸。 艾灸作用:滋阴润肠通便。 疗程:症状较轻者只需治疗3-5次,较重及缠绵不愈者灸6-15次,直至便秘症状好转。

湿疹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湿疹艾灸部位

阿是穴:皮损局部。 曲池:屈肘90°,肘横纹拇指侧纹头端。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 阴陵泉:膝关节内下方高骨下凹陷中。

艾灸膝盖的正确方法 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艾灸。 2、热性体质,例如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病情突发时不宜艾灸,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者禁灸。

急性乳腺炎艾灸哪里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治疗以“通”为主,疏表邪以通营卫,通乳络以去积乳,和营卫以散瘀滞,疏肝气以消郁结,通腑实以泻胃热,通过合理的艾灸手法,有助于理气散结,活血通络,排脓通乳,对改善乳腺炎症状有良效。具体应该分型艾灸: 胃热壅滞型乳腺炎艾灸 症见:乳房结块疼痛,色焮红,全身关节酸痛,头痛,憎寒壮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脉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透脓。 艾灸取穴:主穴取下巨虚,温溜,膻中;配穴取丰隆,少泽。 艾灸方法: 1.艾条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便秘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

腹疼艾灸哪个位置

腹疼艾灸应该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寒邪腹疼 病因:感受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于胃肠,恣食生冷太过,中阳受戕,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作痛。 主证:腹疼较剧,腹部喜温怕冷,大便溏薄或泄泻,腹中雷鸣,小便清白,四肢欠温,口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沉紧,寒凝气滞者,则便秘,腹胀拒按。 艾灸方法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合谷。 取穴方义: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天枢调理肠胃,神阙温下元以散积寒,佐以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发汗解表,调整传导功能,诸穴共灸,以奏散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