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介绍
背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情描述 :
腿部及背部有海绵状血管瘤我的右腿上从出生开始就有海绵状血管瘤,随着年龄增长蔓延到整条腿,会阴部,背部,请问能不能治疗
问题回答 :
首先预祝您早日康复!病情描述:通过您的描述,我对病情有了大概的了解。您所患疾病意思静脉曲张。指导意见:首先请你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建议您及早入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最好行手术治疗。
血管瘤是建议到血管瘤的专科医院治疗的。血管瘤没有实质性的包膜的手术是切除不干净的很容易复发的。血管瘤是建议早发现早治疗的,因为血管瘤一般会随患者的年龄增长会逐渐生长的并向深处组织发展的,很容易侵蚀到周围的神经组织的,如果是侵蚀到周围的神经组织的话会产生疼痛,再个血管瘤很容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很容易感染的。指导意见:目前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建议采用高频电极术配合微创介导的治疗的,就是在高频彩超定位下采用高频电流配合导管纳米针直接作用于瘤体让瘤体慢慢机化、萎缩、消失的。对患者没有痛苦性的也没有创伤性的治愈后不复发的。建议 您一定要慎重!
病例二:
病情描述 :
请问背部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治好吗背部海绵状血管瘤已经凸起小时候有红胎记想去治疗
问题回答 :
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血管瘤,其中80%属先天性的。血管瘤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指导意见:血管瘤宜早期治疗,治疗越早,疗效及预后越好。血管或脉管畸形的治疗应根据病损类型、位置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血管瘤,其中80%属先天性的。血管瘤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指导意见: 血管瘤宜早期治疗,治疗越早,疗效及预后越好。血管或脉管畸形的治疗应根据病损类型、位置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医生询问:
病例三:
病情描述 :
背部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复发可治愈吗?岁主要症状:背部可摸到肿块,压之会痛,偶尔自发疼痛发病时间:11年前化验检查结果:海绵状血管瘤
问题回答 :
血管瘤复发只有采用正确疗法才能彻底治愈,建议采用特制中药外用彻底治愈你的血管瘤.因为血管瘤是血管局部堵塞所致,只有采用特制中药在瘤区外用,疏通堵塞的血管,血管瘤就彻底治愈了,不住院,可以彻底消失,愈后不复发.无疤痕.手术激光冷冻打针以及微创治疗都是破坏血管瘤处血管,而不是疏通堵塞的血管,所以容易复发,留下疤痕.而且血管一旦破坏,再用其它疗法也永远无法复原.风险也极大.血管瘤不及时治愈还会不断增大,还要防止碰撞,引起血管瘤破裂大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可以用注射硬化剂,放射性锶90放疗进行治疗,如果面积大的话可以分期分批进行.这两种方法都不会留下疤痕的,也是目前疗效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病例四:
病情描述 :
左胸后背海绵状血管瘤
问题回答 :
海绵状血管瘤可以用注射硬化剂,放射性锶90放疗进行治疗,如果面积大的话可以分期分批进行.这两种方法都不会留下疤痕的,也是目前疗效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血管瘤多是良性的,如果是恶性的最好是中药治疗,本人是医疗工作者,并非反对西医西药,只是西医方面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只能是手术、放疗、化疗,切了再切,直到生命结束,病人一直在痛苦中度过。从中医角度讲,中医认为癌是正气不足、气滞、痰凝、血瘀日久而引起的,中医认为治疗癌症要以“软坚散结”为原则,通过祁ao牌红豆杉中草药将硬结打散,可延长生命、减轻痛苦、防止复发转移,最终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病例五:
病情描述 :
背部左肩甲间区5*10海绵状血管瘤出现血管瘤,现在9岁,瘤体增长不明显,无痛感,外观与肤色相同。做B超时,内血流丰富。:
问题回答 :
海绵状血管瘤可以用注射硬化剂,放射性锶90放疗进行治疗,如果面积大的话可以分期分批进行.这两种方法都不会留下疤痕的,也是目前疗效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指导意见:但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女性多于男性.肿瘤直径小于五厘米者,不需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随诊.(激光治疗.损伤小,恢复快)
病例六:
病情描述 :
背部有手指大鲜红色高出皮面的血管瘤主要症状:背部有鲜红高出皮面的血管瘤,胳膊有直径0.8厘米的圆形鲜红稍高出皮面.该怎么办?发病时间:刚出生化验检查结果:血管瘤
问题回答 :
按你说的可能是草莓状血管瘤,可以采取注射疗法,痛苦较小,不留疤痕.
你描述的病情可能是草莓状血管瘤,建议早发现早治疗,血管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生长,草莓状血管瘤最好采用高频电极治疗,患者没有痛苦,治愈不复发,不留疤痕.
好了,上面就是我们关于背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介绍了,大家看完上面的六个病例是怎么样看的呢?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技术活了,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与我们自己怎么样去知道和了解关于背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介绍了,估计看完上面的我们自己也就知道了背部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介绍了。
长在腿上的海绵状血管瘤危害大吗
一些血管瘤患者或患儿家长认为长在腿上、脚上等隐蔽部位的血管瘤不需要治疗,只要不长在明显部位,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不治疗也行。殊不知这种想法不仅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使病情加重,还使患者身心承受很大的痛苦。长在腿部的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疼痛,酸胀感。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患处常常会有酸胀沉重感,有时瘤体累计神经受压迫,会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局部疼痛不适,活动后加重,严重时会影响肢体功能。
第二,侵犯关节,导致无法正常行走。腿部海绵状血管瘤若长在膝关节部位,患处可侵犯到关节,使患者疼痛难忍、关节僵直,无法正常走路或曲伸,患者不得不借助轮椅、拐杖等辅助工具。
第三,导致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若不治疗会无限制生长,造成腿部患处膨胀畸形,影响患者的肢体美观,及患者的日常生活。
第四,引发感染。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瘤体一旦破损,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感染,另外由于瘤体会截流流经此处的血液,破损后极有可能引起大出血,治疗不及时危及生命。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不仅局限在影响美观上,还会阻碍人的正常行走,严重时更是会危及生命安全,那么针对腿部血管瘤应做好哪些防护措施呢?
首先,饮食方面,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大的食物,以及具有发性的食物,如海鲜、狗肉、羊肉等。还要注意食物的均衡营养,忌暴饮暴食,一日三餐不宜过饱。
其次,避免抓挠、刮破患处。患者双手要勤剪指甲,避免因为抓挠出血感染,且尽量避免血管瘤患病部位的碰撞,而导致创伤面扩大,出血严重,导致溃烂留疤。
再次,避免剧烈运动。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宜手持重物或做过度用力的剧烈运动,因为这样易增加腹腔压力,引起瘤体破裂出血。
最后,做好观察工作。患者对瘤体局部要密切观察,对瘤体的大小、颜色等要好记录,并定期到医院定期复查,及时跟医生汇报病情。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国内报道病变灶常位于硬脑膜外中颅窝底,占70%~80%,少部分位于脑内,国外报道脑内病灶最常见,脑内病变常有自发性反复小量出血的倾向,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钙化点,脑外病变常以占位效应为主。
混合型血管瘤能治疗吗
大部分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等不是胎记,是真性血管肿瘤,只有单纯的毛细血管瘤一部分可以自然消退,而大部分不会消退,会继续扩张增大。特别是混合型血管瘤早发现,早治疗,一般孩子满月即可接受治疗,并且是治疗的最佳时间。
混合型血管瘤因不会自然消退,而且会逐渐增大,会造成面部畸形及肢体功能障碍,应及早高频电极术治疗。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深部及浅层病变可先釆用超声微创消融术治疗,等浅层毛细血管瘤治愈后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再采用高频电极术治疗,对于这种血管瘤一经发现,应立即治疗。
如口腔及舌血管瘤,因为口腔及舌部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很少会发生自然消退,并逐渐增大后影响说话和吞咽功能,只有早治疗,才能减小对患者身体的危害。
简述颈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
海绵状血管瘤是人体血管畸形而产生的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各个表皮部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视。生长在不同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对患者的危害各有不同,生长在面部的海绵状血管瘤必然会影响患者的外貌美观,严重者可使面部器官畸形;生长在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影响患者运动和劳动,发展得太严重,可导致肢端坏死和截肢的后果。那么生长在脖子上的海绵状血管瘤有什么危害?该怎么办呢?
危害一:影响饮食。长在脖子上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到病情严重时会对患者饮食、说话、吞咽等行为造成困难。
危害二:易破溃感染。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感染、溃疡、出血甚至恶变,这些都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得了海绵状血管瘤必须治疗。
危害三:影响美观。长在人体明显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必然是影响患者的体貌美观的,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会造成患者皮肤出现隆起的症状,使患者皮肤高低起伏不平整,患处皮肤的表面主要呈现出较深的蓝色或者是淡紫色的特征。生长在脖子上的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美观。
长在脖子上的海绵状血管瘤危害是很严重的,发现海绵状血管瘤要尽早到医院接受治疗,以免等到病情加重的时候给治愈带来困难,患者还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针对脖子上的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尽早治愈病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患者盲目就医,不仅对治愈疾病没有帮助,还会导致病情加重,给患者造成终生遗憾,因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很重要。
颈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在饮食、运动、卫生等方面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严格执行,以免延长治疗时间,甚至给治愈带来困难。
腹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腹部血管瘤是血管瘤较常见的病种之一,由于血管瘤发生在腹部,对于治疗方面相对于其他部位的血管瘤较难治疗,如果采用手术治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就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瘤,有被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比较慢,往往在儿童时期或者青春期变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会呈现海绵状,所以称之为海绵状血管瘤。病变部位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会发生在粘膜下,甚至还会发生在肌肉和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果因为外伤或者继发感染破损时,有可能造成严重失血的危险。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注意事项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极具难度和风险的。由于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内血窦甚多,术中大出血是影响肿瘤切除的主要原因。80年代以前,无一例全切除的报告,所有这些术中未能全切肿瘤的原因均为术中遇到汹涌的出血。有的学者主张术前放疗,以期肿瘤内的血管闭塞,使肿瘤血供减少,体积缩小,有利于手术操作,但效果不肯定。
我们体会脑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对颅中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难度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各方面的术前准备,备血应充足。
(2)全麻,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有条件者可用低温麻醉。
(3)翼点入路,颧弓游离,骨窗尽可能低,以磨钻磨去蝶骨嵴。
(4)从硬膜外进入,若肿瘤巨大,也可从硬膜下进入。肿瘤位于海绵窦外侧硬膜间壁内,肿瘤的包膜即为硬脑膜,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充分电灼硬膜后切开之,可见由海绵状血窦组成的肿瘤组织,此时会有汹涌的出血,这样的出血在肿瘤没有大部切除之前是很难控制的,因此,分块囊内切除肿瘤的动作应迅疾,同时应注意保护被肿瘤推向内侧的血管和神经。
(5)在肿瘤大部切除后,出血可以控制,此时应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与肿瘤粘连的血管和神经,一味地强调肿瘤的全切除而不顾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是危险的。
(6)由于肿瘤是由有成熟的、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的海绵状血窦组成的,靠双极电凝止血几乎是徒劳的,明胶海绵的压迫无疑是有效的,另外也可利用肌肉局部压迫止血。
混合型血管瘤会自行消退吗
混合型血管瘤只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血管瘤同时存在,血管瘤是人体血管组织过度增生、扩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有4/5的血管瘤是先天因素引起的。混合型血管瘤通常在婴儿出生时即有,在前6-10月之间病情发展为迅速,随着瘤体的不断增生扩展,还会向周围皮肤组织侵犯,这一时期称增生期;增生期以后血管瘤生长速度逐渐缓慢稳定下来,随着小儿生长,但生长速度仍比患儿生长发育速度快,时间不一,称稳定期;患者一岁以后混合型血管瘤中的少部分毛细血管瘤会稍微退化,其余类型血管瘤则没有退化的可能。
混合型血管瘤因不会自然消退,而且会逐渐增大,会造成面部畸形及肢体功能障碍,应及早高频电极术治疗。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深部及浅层病变可先釆用超声微创消融术治疗,等浅层毛细血管瘤治愈后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再采用高频电极术治疗,对于这种血管瘤一经发现,应立即治疗。如口腔及舌血管瘤,因为口腔及舌部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很少会发生自然消退,并逐渐增大后影响说话和吞咽功能,只有早治疗,才能减小对患者身体的危害。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一般肝功能均正常,酶活性不高。少数患者有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切除血管瘤后可恢复正常。血象变化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中较为常见。长海医院肝外科80年代报道的一组40例直径在15cm以上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有半数血红蛋白在1.55mmol/L(10g)以下,最低仅0.96mmol/L(6.2g);有3/4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在5.0×109/L以下,最低仅2.2×109/L;有1/3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下,最低仅40×109/L,上述变化经手术切除血管瘤后均恢复正常。其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近70%的血管瘤呈强回声,且内部回声均匀,余者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如有钙化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瘤内血流信号少见,部分血管瘤可出现中央部血池样充填。
2.CT扫描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瘤内偶见钙化,呈圆形或不定形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直径小于3cm的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可有以下表现: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强化,也有的病灶强化不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个别病例始终无强化,延迟扫描也无充填,此类血管瘤管壁很厚,管腔狭小,造影剂难以进入。
3.核素肝血池扫描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用99mTc标记红细胞,有血流的地方即可显像,血流丰富或淤滞者核素浓聚。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5min开始在血管瘤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浓聚,逐渐增浓,1h后仍不消散,这种缓慢的放射性过度填充现象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依据。
4.MRI检查 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像呈相对高信号,呈“灯泡征”。
5.肝动脉造影 系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造影剂的这种快进慢出的现象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称之为“早出晚归征”。
有人提议,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凡超声检查提示肝内直径约3cm大小的局灶占位病变,应以CT或MRI来验证,结果不相符者应作肝血池扫描或肝动脉造影检查,鉴别困难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过去对可疑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穿刺活检强调用细针,但细针穿刺活检结果表明,约50%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镜下难以观察到典型的血管瘤结构,仅以涂片未找到肿瘤细胞等依据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近5年来,董宝玮等对有安全入路(穿刺针道经过至少1cm正常肝实质再进入肿块)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采用18G粗针穿刺,可得到较大的组织标本,确诊率可达90%。由于穿刺过程采用切割式的自动弹射活检装置,切割速度快,因此与用20G细穿刺针相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提高,在掌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推荐用18G穿刺针活检。
为什么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1.先天性学说 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 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