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么足浴才最有效果

怎么足浴才最有效果

为何晚上9点泡脚最护肾?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热水泡脚不但可以起到滋肾明肝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好,脏腑器官也更能得到进一步的调节。泡脚后,建议不再进行其他活动,隔数分钟即入睡,补肾效果更佳。

泡脚泡多长时间最好?

泡脚时,水温不能太热,以40℃左右为宜,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泡到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由于金属易冷,所以泡脚的容器最好用木盆,其中可放一些有利于活血的丹参、当归;或放些连翘、金银花、板蓝根、菊花,以起到降火清热的作用。

上班族早上泡脚精力充沛

之所以选择早上泡脚,是因为夜间睡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脚掌上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洗脚时用双手在温水中按摩脚心、脚趾间隙,能使大脑感到轻松、舒畅,使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给一天的工作“加满油”。

早上泡脚方法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1分钟左右,再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半分钟左右。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重复3—5次。如果时间不充裕,仅进行1次即可,或者仅做按摩,不用热水浸泡。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烫脚,丹田暖和。”一年四季用热水洗脚对人体皆有好处。所以,在平日的早晨不妨试一试。

足疗手法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二、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三、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

四、足药浴治疗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

五、足药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药浴治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

六、在进行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

七、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洗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八、按摩后30分钟内须饮温开水(肾脏和心脏病患者可酌量少饮一些),以利于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排毒作用。

家庭足浴也有禁忌

不同的中药泡脚足浴,有不同的适应症,如头晕、头痛、失眠、耳鸣、感冒、湿疹足癣、风湿性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结合自己具体情况请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开具足浴的中药处方。

家庭泡脚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饭后不能立即足浴,以免影响消化;二、水温要保持温热,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太热会烫伤皮肤,尤其是糖尿病人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三、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四、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五、冬天足浴时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保暖;六、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

睡前泡脚胜吃补药

医疗医生表示,正所谓“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另外,从经络角度来说,双脚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与各脏腑相对应的反射区,泡脚时通过经络传导,能达到脏腑保健效果。

泡脚也有讲究。“睡前洗脚,胜吃补药”,睡前用40℃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其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同时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

一般来说,每晚一次足浴即可达到保健目的,洗毕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亦可早晚两次(一般上午10点1次,晚上睡前1次)。每次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高血压等要适当延长一些。

另外,不同的中药煎汁足浴有不同的适应证,应结合自己情况请中医开具足浴的中药处方。

足浴有效解决痛经

泡脚治阳虚寒盛型痛经

阳虚寒盛型的主要表现为下腹冷痛、手脚发冷,进行热敷可以达到改善。这类情况治疗痛经的方法要以温经散寒止痛为主。

泡脚的中药材要以入足少阴肾经为主。可加入肉桂15克、乌药15克、当归15克、丁香15克、川芎15克,以及小茴6克、干姜6克、吴茱萸6克,再加少量盐,把水煎好后泡脚。

泡脚治气亏血虚型痛经

气亏血虚型痛经常表现为经期小腹疼痛,用手去按小腹,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月经量少且颜色淡。这种类型治疗痛经的方法需要以补气养血调经为主。在中医中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泡脚所需中医药材要以入足太阴脾经药物为主,可适量添加引经药甜水。

建议加入川芎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熟地15克、当归15克、杜仲15克、黄芪15克,再加适量糖,煮好后用来泡脚。

泡脚治气滞血瘀型痛经

气滞血瘀型通常表现为经期前后小腹胀痛,经血颜色偏暗,并带有血块。气滞血瘀型治疗痛经的方法要以调和气血、化瘀止痛为主。建议泡脚选择的中药材以入足厥阴肝经药物为主,并可加入适量引经药醋。

建议加入益母草30克、乌药30克、青皮30克,以及红花10克、川芎10克,再加入2升清水和50毫升醋,以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再煎煮半个小时,之后把煮好的药放凉,连带着药渣一起来泡脚。注意药水量以浸泡过脚踝为宜,如果药水不够可多加一点温清水。

泡脚小偏方

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的效果。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的作用。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

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足疗的禁忌

一、足浴时要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同时凉水对血管有收缩作用而有利健康。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二、在做足疗的时候水温最好保持在三十到四十度之间,尤其进行足浴治疗时,只有温度合适时间合适,这样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有效果。

三、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饭前足药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四、足药浴治疗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有的病人属特异体质,用药后可出现过敏反应。

五、足药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药浴治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

六、在进行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

七、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洗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按摩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八、按摩后30分钟内须饮温开水(肾脏和心脏病患者可酌量少饮一些),以利于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排毒作用。

高血压用什么泡脚好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以头痛、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其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比较长,因而目前临床上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及交替使用,以期减少副反应,防止或延缓产生耐药性。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泡脚治疗高血压,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且效果较好。现介绍几则,供选用。

1、钩藤20g,加少量冰片。每天晨起或睡前足浴,每次30~45分钟,10天为一疗程。

2、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夏枯草30g。煎水足浴,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3、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煎水足浴。1日1~2次,每次30分钟。

4、茺蔚子、桑枝、桑叶各15g。加水1500ml温足浴,1次30~60分钟,浸足30分钟后开始降血压,维持6~8小时,1日浸3次。

5、地肤子、蒲公英各500g,硫磺、雄黄各50g。加水浸泡煎煮后将药加入浴盆中,加水适量后足浴,有利于治疗高血压。

6、白矾100g,研为细末,溶于温开水内,侯温,浸足,1次30~60分钟,1日3次。

7、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g,独活18g。水煎取汁,浸泡双足,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十天为一疗程。

8、茺蔚子10~15g,桑树皮10~15g,桑叶10~15g。水煎取汁,温足浴,一般泡后30分钟开始降压,一小时作用最强,维持4~6小时,浸泡1~2次后血压即恢复正常。

9、桑叶、桑枝各50g,芹菜100g,将上药加水煎煮,得滤液约半脸盆,临睡前趁温浸脚,泡至水冷为止,每日浸泡1次,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10、桑叶、当归、菊花、益母草、竹叶各100g。将上药加水煎煮,取汁两次,去渣,药汁放入浴盆内,倒入温水,洗浴使用,每日一次,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足疗的注意事项

一、进行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二、做足疗保健的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三、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

四、足浴足疗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

五、足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

六、在进行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

七、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洗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八、按摩后30分钟内须饮温开水(肾脏和心脏病患者可酌量少饮一些),以利于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排毒作用。

睡前足浴有哪些好处

睡前足浴对于我们的身体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睡前足浴能促进我们的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睡前足浴有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

俗话说: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皮包水指的是起床后喝一杯水,水包皮就是说睡前泡脚。这都是健康长寿的好办法。

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睡前用热水洗脚,既干净卫生,又解除疲劳,还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寒从脚起”的道理。在寒冷的冬天,用热水泡脚就可以让全身感到温暖。脚在人体最下部,属于人体末梢,在热水的浸泡下.血管扩张,局部的血液流动加快,从而增加了下肢营养的供应。

一般的用热水洗脚、烫脚不能称为“泡脚”,因为时间不够。水温合适后,因缺乏持续的加热,用不了十分钟或八分钟水就凉了,特别是冬天,水凉得更快。而泡脚、烫脚的时间必须达到25-30分钟,否则就达不到通络活血的效果。泡脚也要天天坚持,效果会更好。另外,饭后半小时内也不要洗澡,因为这样会影响胃部的血液供应,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长期如此,会造成老人营养不良。泡脚后也不能马上入睡,待全身的热度慢慢降下来了入睡效果会更好。

另外热水泡脚还有很多花样的哈,而且由于添加的药物或者说成份不同,有着不同的疗效.

足浴有哪些禁忌症

可能在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没有注重这些问题,从而也在无形当中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通过这些介绍之后,就希望大家在做足浴的时候都能够遵守这些原则。

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进行足浴。由于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足浴是利用药力和热力的协同作用而发挥效用的。药液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稍冷即应调换药液。浴后,应立即擦干脚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足浴的时候,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使头部血液供应量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候可以暂停足浴,让患者平卧片刻后,症状就可以消失。也可给患者冷水洗脚,使足部血管收缩,以缓解症状。

湿气重泡脚有用吗

夏季祛除暑湿还可用中药藿香煎汁泡脚,取藿香30-50克放入2000毫升水中用武火煎煮40分钟,再用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汁后再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将两份药汁放在盆中,浸泡双足,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在浸洗过程同时进行足部按摩。

不同的中药煎汁足浴,有不同的适应症,如头晕、头痛、失眠、耳鸣、感冒、湿疹足癣、风湿性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结合自己具体情况请有临床经验的中医生开具足浴的中药处方。

中药足浴有哪些好处

足浴疗法,即泡脚,它在民间早已从一种简单的生活习俗发展成为人们进行保健或特殊治疗的独特方式。足浴中的冷水浴能兴奋神经,刺激心血管功能,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热水浴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等作用;而药浴法除了有冷、热水浴的功效,更由于药物融入了浴水中,通过皮肤毛孔的吸收而作用于人体,所以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不少人在寒冷的冬天都手脚冰冷,有的人甚至冻得不能入睡,这时就可以试试药汁足浴了。我国古代就有通过浸脚温暖全身的养生法,中医有云“寒主收引”,天气寒冷自然会令阳气收敛,令气血循环减弱,除了使人特别怕冷外,有时还会影响各脏腑的正常运作。所以,寒冷日子若想气血运行得更好,除了进补吃中药外,不妨试试睡前中药足浴的古老养生法。足浴本来就有一定的强身效果,能促进气血循环,配合不同中药制成的足浴药液,其热力更能帮助药力渗透,有排毒、行气、活血、消肿、散瘀、健体强身兼防病的功效。

药汁足浴与浸浴相似,但要简单方便得多。中医学认为人体共有12条经络,手脚各6条,分别是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及手三阳,并互相连接。脚上的足三阴分别与肝、脾和肾有关,而足三阳则与胆、膀胱和胃有关。中医认为火热会向上升,透过温暖脚部,便能带动气血运行,经过连接的经络,从而温暖全身,故加强脚部气血循环,对各脏腑有保健功效,同时还能减少沉淀于脚底的毒素。此外,温水热力刺激脚底下的涌泉穴,对于改善水肿、失眠和头痛也有帮助,所以,中药浴足可谓一举多得。

足疗虽好细节必知

足疗虽好,但有一些细节必须注意,才能达到它的预期效果。下面跟随中医小编一起看看足疗需要注意什么吧:

1、进行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2、做足疗保健的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3、足浴足疗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

4、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

5、按摩后30分钟内须饮温开水(肾脏和心脏病患者可酌量少饮一些),以利于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排毒作用。

6、足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

7、在进行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

8、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洗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人们的脚掌上密布了许多血管,故国外医学专家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掌上有无数的神经末稍与大脑相连,脚掌上还有通往全身的穴位,脚心上有个涌泉穴,按摩这个穴位,具有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所以按摩脚心能活跃经气,强壮身体,防止早衰,利于健康长寿。老年人经常按摩脚心,可防止腿脚麻木,行动无力,脚心凉冷等现象。

浴的好处和禁忌

足浴常用药物

到足浴房,往往会有多种足浴药液供您选择,如“玫瑰足浴”、“牛奶足浴”、“藻泥足浴”等等。其实,足浴用药从玫瑰、牛奶还是藻泥等方面来选择没有实际意义,关键看药物中含有哪些中药成分。足浴疗法的中医用药多为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祛邪之药物。如细辛、白芷、艾叶、穿山甲、肉桂、丁香、胡椒、麝香等。足浴所用药味必气味俱厚,有时甚至用些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如半夏、附子、草乌、南星等。

足浴有禁忌

患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者不宜足浴。

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进行足浴。由于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足浴是利用药力和热力的协同作用而发挥效用的。药液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稍冷即应调换药液。浴后,应立即擦干脚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足浴的时候,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使头部血液供应量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候应暂停足浴,让患者平卧片刻后,症状就可以消失。也可给患者冷水洗脚,使足部血管收缩,以缓解症状。

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药物引起了皮肤的过敏,应该立即停止足浴的治疗。必要时可以到医院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一、进行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二、做足疗保健的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三、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

四、足浴足疗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

五、足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

六、在进行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

七、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足部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八、在做足部按摩时不宜吃食物,这样会加重胃的负担,可能会造成恶心呕吐。

相关推荐

夏天泡脚的注意事项

睡前泡脚胜吃补药 泡脚也讲究。“睡前洗脚,胜吃补药”,睡前用40℃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期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同时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一般来说,每晚一次足浴即可达到保健目的,洗毕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亦可早晚两次(一般上午10点1次,晚上睡前1次)。每次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但对于如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高血压等要适当延长一些。具体时间需根据泡脚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及泡脚后的感受来逐渐调整。 不同中药足浴适应症不同 夏季祛除暑湿还可用中药

泡脚什么好处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相应的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足浴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六十多个穴位。 采用中药泡脚治疗高血压,可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且效果较好,由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要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激素刺激一般采用外用中药法效果比较好。 足浴可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水的温热作用,可扩张足部血管,增高皮肤温度,从而促进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环。人做过测试,一个健康的人用40℃-45℃的温水浸泡双足30-40分钟,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为10-13倍。 足浴可促进足部及全身

告诉你睡觉前足浴呵好处

睡前足浴催眠作用 用热水洗脚,谓之“脚浴”、“足浴”。古代人对热水洗脚与健康的关系和催眠作用亦早认识。陆游在他82岁时,还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啄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晓汤。”我国首民谣云:“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此民谣也简练地道出了四季洗脚的益处。那么,为什么睡前洗脚具催眠及健身作用呢?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相应的投影。脚上的六十余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的失眠多梦以及疾病的产生

调理手脚冰凉中药足浴

足浴与浸浴效果相若,但就简单方便得多。人体共12条经络,手脚各六条,分别是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及手三阳,并互相连接;而中医认为火热会向上升,透过温暖脚部,便能带动气血运行,经过连接的经络,从而温暖全身。而脚上的足三阴分别与肝、脾和肾关,而足三阳则与胆、膀胱和胃关,故加强脚部气血循环,对各脏腑保健功效,同时还能减少沉淀于脚底的毒素。 此外,温水热力刺激脚底下的涌泉穴,对于改善水肿、失眠和头痛更帮助,可谓一举多得。要加强功效,可利用不同中药配合制成足浴药液,热力更能帮助药力渗透,助行气活血和消肿

沐浴效预防阳痿

冷热水交替浴治疗阳痿 冷热水交替浴是一种很古老的增强男子性功能的锻炼法。其具体方法是、先在澡盆内用温水浸泡身体,待充分温热后再出澡盆,将阴部施以冷水,待3分钟左右,阴茎、阴囊收缩后再人澡盆,如此反复3-5次即可结束。若每日能坚持做冷热水交替浴,可使中年以后的男性精力充沛、性功能增强、疲劳感轻。如果使用冷热水交替淋浴,其效果不变。 洗澡已经不仅仅是赋予它干净身体的手段了,越来越多人用它来保养身体。确的洗澡方法甚至能效地提到男性的性能力。 加强体质锻炼时治疗阳痿的效途径 男人在进行性行为时,腰、背、膊及手

足疗养生要注意的几大误区

足浴治疗范围广 专家介绍,足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摩之浴之”之说,西周时期盛行于宫廷王室,用来洁身、治病、避邪。从唐朝起开始应用到临床各科,至明清进入鼎盛阶段。《金匮要略》、《理瀹骈文》、《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对此都详细记载。 “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脏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而通过疏通经络气血,又可以达到治疗脏腑病变的效果。” 专家说,足浴疗法就是通过足底反射原理,将不同的中草药经过配伍,用水煎煮后使效成分溶入水中,足部浸泡后,一方面通过水的温热刺

足疗器使用注意事项

很多人都知道足疗机对身体好处,那么“足疗机对身体哪些好处?”,所以国美小编总结了足疗机对身体益处的相关信息,现在分享给大家。 足疗机,是集按摩学、经络学、全息学、反射学为一体的高科技保健器件。 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 条经脉,其中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如果能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能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看中药足浴是如何发挥效果

中药足浴所使用的水煎液是通过选配适当的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并趁热在足部反射区上进行熏洗。中药足浴通过发挥水的温热作用、中药特的功效以及刺激人体足部反射区,能使人体各组织器官、部位的气血运行通畅,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进而达到防治疾病及保健的功效。 首先,进行中药足浴,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可提高足部组织温度,舒张其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其代谢率。即通过温热效应,增加了水合作用和足部皮肤通透性,从而使真皮层及黏膜容易吸收药物离子。同时,活跃的血液循环还可使药物运转速度加快,发挥其治疗保健的功效。 其次

中药足浴可祛暑湿

冬病夏治从泡脚开始 今天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大暑了,又是一年之后最适合身体“养阳”的时候了。中医认为很多顽固性的冬病夏天进行治疗效果非常的好,觉得三伏天是最适合调养身体的时机。 尤其是足浴利于改善阳虚体质,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到了寒冷的秋冬季,就足够的阳气抵抗外在的寒邪,而不至于发生冬季易患的病症了。 三伏泡脚暑湿可祛 许多人觉得,在寒冷的秋冬季节泡脚比较合适。其实,炎炎夏日坚持泡脚同样重要。中医认为“夏天泡脚,暑湿可祛”。专家表示,夏季暑湿之气较重,湿气容易阻滞在脾胃,让人出现精神不振、胃口不佳等症

足疗养生要注意的几大误区

“冷水洗脸、热水泡脚”的养生经,在寒冷的冬季,愈发地被人念叨起来。不少人喜欢约朋友一起泡脚聊天,做做足底按摩,的一泡就是一两个小时。精明的商家更是推出以“名贵药材泡脚治病”为旗号的足浴疗法招揽生意。中医专家指出,足浴对肩背腰腿关节疼痛、失眠、皮肤瘙痒、咳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保健效果不错,但要注意根据本人体质及所患疾病来选择对症的药材。 足浴治疗范围广 专家介绍,足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摩之浴之”之说,西周时期盛行于宫廷王室,用来洁身、治病、避邪。从唐朝起开始应用到临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