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拔罐疗法

  • 肩周炎的拔罐疗法

    1.方法一 (1)选穴大椎、天宗、肩贞、肩髃。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取穴部位,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

  • 鼻出血的拔罐疗法

    鼻出血呈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伴有鼻塞、口鼻干燥、咳嗽,或有发热。 (1)选穴大椎、尺泽、孔最、合谷、少商。 (2)定位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 孔最:在太渊与尺泽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 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3)拔罐方法尺泽、少商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2~3毫升为宜。余穴与闪罐法,

  • 拔罐疗法治疗慢性病效果不错

    感冒 感冒了头昏、鼻塞、肩背酸痛,这时在肩膀和后背上拔上几个火罐,立时会感觉肩背松快、头脑清醒。 慢性咽炎 药物治疗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可要是时不时地在脖子前面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上个罐,会让你迅速不那么“堵得慌”。 慢性鼻炎 在后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走罐治疗,效果非常好。fvb爱康网 - 爱健康 痛经 拔罐对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淤型的痛经效果明显,可在腹部的中极、归来、天枢穴和背部的肝俞、肾俞穴上拔罐。 运用拔罐疗法还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是家庭保健的好帮手。 很多人对拔罐有个误区,认为拔罐

  • 晋唐时期的拔罐疗法是如何兴起的

    东晋名医葛洪,在他所撰写的《肘 后备急方》中曾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其中提到所用的角为牛角。在当时角法很流 行,但鉴于应用不当容易造成事故,葛洪 在书中特别告诫人们,使用角法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他强调:痈疽、瘤、石 痈、结筋、療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这明显是有道理,即 便以今天医学的目光来看,葛洪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发展到隋唐时期,拔罐所使用的工具 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 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廉易得,更是有助于这一疗法的普遍 和

  • 先秦时期的拔罐疗法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称之为角法。 那是因为在中国远古时代,还没有现代这 些吸拔器具,古时候的医家是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1973年在湖南省的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本帛书《五十二病方》,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这本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 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载了有关于角法治病的叙述:牡痔居窍旁,大 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 小角角之,便是指用小兽角拔罐,这说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世纪,就 已经开始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 小儿疳积的拔罐疗法

    (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四缝、足三里。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

  •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 拔罐拔哪些部位

    一般拔罐的部位是特定的腧穴,或者是感到疼痛的部位,因为这种情况拔罐适用于大多数疼痛类疾病,对治疗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是肌肉肥厚的部位,需要在后背以及大腿等可留罐,局部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等,一般用闪罐手法。

  • 胃炎的拔罐疗法

    选穴:中脘(脐上4寸)、梁门(中脘旁开2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取刺络留罐法,先用三棱针在中脘,梁门穴进行点刺,然后用贴棉法,即用约1厘米见方的棉花,浸沾少量酒精,在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但棉球浸沾酒精不宜太多,以免流至罐口引火燃烧,烧伤皮肤),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分钟。再在病人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吸拔单纯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治疗期间要注意卫生,少吃多餐,勿食生冷不洁之物,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 足跟痛的拔罐疗法

    一、气滞血瘀 (一)症状 足跟部肿胀持续疼痛不能缓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时候疼痛不能明显缓解。 (二)治法 (1)选穴膈俞、血海、承山、昆仑、太溪。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 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

  • 痛经的拔罐疗法

    一、气滞血瘀 (一)症状 经前或行经第一二天,小腹胀痛,怕按,甚则小腹剧痛而发生恶心、呕吐,伴胸胁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膈俞、肝俞、次髎、中极、血海。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膈俞、肝俞、次髎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

  • 慢性前列腺炎的拔罐疗法

    1前列腺炎的症状如果是属于湿热内蓄类型的话,那么在用拔罐方法治疗的时候,就要针对肾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这几个穴位来进行治疗。每次十分钟,一天拔罐一次就可以有不错的效果了。 2前列腺炎的症状如果是属于脾肾亏虚的症状,那么选择拔罐的穴位就是肾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这几处了。拔罐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让热量过大,否则这样是有可能会烫伤病人的。 3中医治疗前列腺炎的时候,除了药物的方法外,就是针灸拔罐等一些治疗的方法了。只要能用综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前列腺炎的症状,那么就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出现的,一定要坚

  • 偏方拔罐疗法是怎样的

    偏方拔罐疗法寒饮者,取风门、肺俞、大椎、 膻中穴,施以单纯火罐法、贮药罐法(方 药用止嗽散:桔梗、甘草、白前、橘红、 百部、紫菀煎煮取汁备用),留罐10分钟, 每曰1次。痰热者,先以定喘穴行闪罐5 -6次, 以皮肤发红为度,然后取肺俞、膻中、 尺泽穴施行刺络罐法,以三棱针在穴位 点刺后,迅速用罐吸拔,留罐10分钟, 各穴交替吸拔,每曰1次。

  • 腰痛的拔罐疗法有哪些

    1. 角罐。多用牛角制成,大小不一,由材料大小而定,口径一般不超过6厘米,内空长不超过8厘米,选料要选角壁厚实无脱层的,尖端内空与口径端大小基本相等,不能顺着角的外形加工,若顶端小口径大,拔罐时没有多少吸附力。特点是不易摔破,能凉心泻肝,清胃中热,祛风利痰,辟邪解毒,不得蒸煮,煮后失去独特作用并会脱层。 2. 竹罐。选用很圆的毛竹,竹龄2—3年,截成长6—9厘米,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有3—6厘米不等,除去青皮和内膜,壁厚0.6—0.9厘米,形成腰鼓,口平整光滑。特点是轻巧、不易摔破,但易裂吸附力

  • 小儿厌食症的拔罐疗法

    小儿厌食症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 分钟。 (1)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建里,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 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先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脘穴留置10分钟,然后用七星针叩刺脊柱两旁出血,并在膈俞、肝俞、胃俞穴拔罐10分钟,可

  • 落枕拔罐疗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风门、肩井。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最显处。 (二)治法 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点刺3~5下,或用皮肤针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积,可相当于罐具口径。然后,选用适当口径之罐具吸拔。配穴可取1~2个,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于针上拔罐。吸拔时间均为10~15分钟。起罐后,可在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5~7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60例,均在1~3次内治愈,其总痊愈率为100%。

  • 风湿性关节炎的拔罐疗法

    一、风证 (一)症状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二)治法 (1)选穴膈俞、血海。 (2)定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3—8—1]。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3)拔罐方法单纯拔罐

  • 放血拔罐疗法的几大误区

    听到放血可能不大了解,或者并不是很了解。也有着一些对此疗法的一些误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放血疗法”及他的一些误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人的表层皮肤,放出一些血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分为点刺,散刺,刺络,挑刺等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针灸的放血量不只是几滴 方先生称:“在中国历史上的放血疗法放血量很少,一般也就几滴”。事实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屡次提到,放血要放到“血变为止”。就是放血时开始放出来的血是暗红色或乌黑的,到后来血色就变红了,这时就可以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