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川崎病

  • 川崎病临床表现中的主要表现 其它症状

    川崎病的患者除了出现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症状,例如:关节疼痛、咳嗽、流涕、腹痛、黄疸等。

  • 川崎病临床表现中的主要表现

    皮疹 川崎病患者在发热后不久会出现多形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无水疱或结痂,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等部位。 四肢症状 川崎病患者会的四肢末端会出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早期充血、潮红,而后手足呈硬结性水肿。 结膜充血 在发病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的症状,但是眼部没有分泌物,这种症状会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逐渐消退。 口腔粘膜改变 在发热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口唇红、干裂、有血痂或痂皮形成,口腔及咽部粘膜充血,舌乳头隆起呈草莓舌。 淋巴结变化 川崎病患者在发热初期会出现短暂的颈前淋巴结肿大,

  • 川崎病对智商有影响吗

    川崎病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病理变化是为全身性血管炎, 好发于冠状动脉。他表现的话会出现一个高热体温39~40度左右,持续七到十四天或者是更长,这种发热一般是对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 他的最大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个后遗症。 对宝宝以后会有影响的就是一个冠状动脉的损伤,它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一个发病的疾病之一。一般的话,川崎病没有明确有报道说是对智力有明显的影响,它主要的话是对心脏的影响。

  • 川崎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ⅲ期:约4~7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②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ⅳ期:约7周或更久,血管的急性炎变大多都消失,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而出现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 关于动脉病变的分布,可分为:

  • 川崎病治疗方法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30多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未经治疗约15%~25%可发展为冠状血管病变。 多数情况下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可用阿司匹林80~150mg/kg,分4次口服;按血药浓度20~25mg/dl调整剂量。发热期过后可减少剂量5~10mg/kg,每日一次;阿司匹林能减缓冠状动脉瘤发生和防止血栓形成。治疗中应经常进行心电图检查和二维超声心动图追踪,必要可做冠状动脉造影。阿司匹林疗程根据临床病程而定,一般宜服数月;如有冠状动脉瘤发生,

  • 请问何为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故以他的名字命名本病为川崎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本病有特异性的表现,构成一组综合征,由于它可以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 川崎病好治吗 川崎病会留后遗症吗

    川崎病如果未经有效治疗的话,15-25%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是需要随访的,一般具有自限性,冠状动脉瘤多于病愈后两年可自行消失,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大动脉瘤是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如果是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的血栓或者是管腔狭窄,有可能会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心坏死或者是心肌梗死。

  • 川崎病和猩红热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川崎病会咳嗽吗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有高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反复的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皮肤多形性红斑,猩红样皮疹,淋巴结的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还有球结膜的弥漫性充血。也有的会出现有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提示发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现象。所以川崎病的表现,有可能会出现有咳嗽,鼻塞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些症状。

  • 什么小孩容易得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川崎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中国大陆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的川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亚裔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川崎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五岁以下的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四到百分之八十六,在香港占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7到2.5岁,十岁以上的发病者较少见,川崎病以男孩多见, 男女之比为1.5~1.8:1。 川崎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高峰有所不同。

  • 小儿川崎病的并发症

    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 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

  • 川崎病吃什么水果 川崎病能吃什么

    患川崎病的孩子建议吃流质或半流质的易消化食物,因为患病期间孩子的口腔和咽部黏膜易充血,嘴唇发红干裂,并呈现草莓样舌,消化功能也下降,这种情况下吃流质食物才能避免疼痛,也易消化好吸收,像烫热、硬,需要多咀嚼,不好消化的食物应避免食用。像粉、面、粥、馄饨、饺子、汤、青菜都是易消化的食物。 川崎病的孩子多吃富有营养的高蛋白食物是大有好处的,既能够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也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高蛋白食物有许多,比如蛋类、鱼类、肉类(包括猪,鸡鸭,牛肉等)、豆类(包括大豆、蚕豆、绿豆、豌豆、赤豆等)

  • 川崎病白细胞高吗

    川崎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可能跟感染一些微生物病原体是有关系的,有可能跟它的自身免疫功能也有关系,还有可能跟他的一个家族遗传易感性是有关的。 他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一个血管炎性病变。 一般白细胞它是反应机体的一个炎性的一个反应。所以川崎病发病可能会出现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一般在急性起病期的话,特别是在发热高热的时候,白细胞一般会偏高。

  • 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

  • 川崎病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急性期治疗 1、丙种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证实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 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闰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但尚无对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服用剂量每天 30~100mg·kg,分3~4次。日本医生倾向于用小

  • 川崎病的症状

    1、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着,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 2、其它症状: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

  • 川崎病中医 水牛角赤芍方

    方药:水牛角12g、赤芍12g、牡丹皮12g、金银花12g、连翘12g、元参12g、丹参12g、生石膏20g、生地6g、知母6g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此方具有清热凉营,生津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川崎病患者。

  • 儿童川崎病的症状是什么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症状 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如没有及时治疗,高热可持续1~2周,有时可达3~4周。另一方面,如果及时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发热常在1~2天内缓解。 主要症状 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如没有及时治疗,高热可持续1~2周,有时可达3~4周。另一方面,如果及时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发热常在1~2天内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