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川崎病

  • 川崎病的早期表现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诊断标准是有发热五天以上,伴有下列五项临床表现中的四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第一是四肢的变化,急性期长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趾、指甲端膜状脱皮。第二,多形性红斑。第三,眼结合膜的充血,这种充血是非化脓性的。第四,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第五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五项临床表现中不足四项,但是超声心电图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 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治好了会反复吗

    如果川崎病得到了治愈,一般来说不会有反复发作的可能,在川崎病的患者中仅仅只有2%的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

  • 川崎病怎样治疗

    一、西医 一、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1、丙种球蛋白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减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质激素 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

  • 川崎病阿司匹林吃几年

    川崎病的话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就是一个全身血管炎性病变。川崎病发病的时候它的血液粘稠度会增加,主要是一个血小板的聚集,一般是需要 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这个炎症,然后预防一个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一般就是在热退的时候逐渐减量的,一般维持剂量的话要维持六到八周左右。如果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用药时间是要延长直至冠状动脉恢复到正常才能够停药。

  • 川崎病临床表现中的主要表现 结膜充血

    在发病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的症状,但是眼部没有分泌物,这种症状会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逐渐消退。

  • 川崎病能治好吗是啥原因引起的 川崎病能治好吗

    能够治好 虽然川崎病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遗症,但大部分患者是可以自愈或者被治愈,愈后效果良好,但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影响,川崎病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

  • 小儿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它的主要一个病理变化是全身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具有自限性,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需要定期的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未经有效治疗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川崎病又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般如果是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是会导致心脏的异常,有可能会合并一个心脏疾病。

  • 川崎病有哪些表现

    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1~2周,多为7~10天,平均最高温度达39~39.9℃。数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四肢远端变比较典型。在发病后第1周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不完全性白甲病),手掌及足底出现红斑,手脚弥漫肿胀,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约于起病后10~15d,甲周、手掌及足底开始脱皮;有时表皮呈簇状脱落,下方露出新的正常皮肤。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整个病程持续2~12周,并往往伴有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心脏损害

    心脏损伤为川崎病的重症表现,也是致使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心率过速,呈奔马律、大概还会有有20%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瘤。

  • 川崎病由什么引起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五岁的婴幼儿。随着许多国家对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的清楚。 从近年来的研究有提出川崎病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以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一样的效应,最后引起的全身炎症的反应。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有可能会被人类最终揭开,所以暂时的话医疗界的话,对于川崎病的一个发病病

  •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

    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