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
-
桥小脑胆脂瘤是怎样的
一概念 胆脂瘤较多见于小脑桥脑角,有完整的肿瘤包膜,内含银屑状上皮样组织,又称上皮样囊肿或称珍珠瘤。肿瘤多位于小脑桥脑角的前上部与鞍背,常累及5、6、7、8颅神经,肿瘤巨大时压迫脑干,尚可向小脑幕上生长,广泛伸长至颅中窝、鞍上池与丘脑底部。 二适应症 小脑桥脑角胆脂瘤切除术适用于: 1.位于小脑桥脑角的胆脂瘤。 2.肿瘤已通过小脑幕裂孔向颅中窝扩张。 三术前准备 巨大听神经瘤已引起颅内压增高者,术前2~3天预先做脑室持续引流。 四手术步骤 1.切口与开颅。基本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2.切
-
胆脂瘤手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1、在日常的三餐饮食中,要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D与矿物质锌的食物,此类食物主要包括瘦肉、木耳、蘑菇、牡蛎、各种绿叶蔬菜以及豆类等。 2、饮食护理术后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避免过硬等刺激性食物。适当下床活动,多给予含纤维素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3、多吃脂肪:脂类的缺乏会导致伤口愈合缺损。鱼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益处。 4、多吃葡萄糖: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者,供给充足的能量是伤口愈合不可缺少的。在伤口愈合期可多吃含糖丰富的水果,既
-
胆脂瘤性中耳炎的治疗偏方
胆脂瘤的形成,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中耳发炎长期流脓,鼓膜必然受到脓液的腐蚀,穿孔越来越大,特别是鼓膜边缘穿孔,外耳道的表皮极易沿着穿孔进入中耳腔及乳突腔里去。表皮的上皮层角化,便会反复脱落,日积月累,就像滚雪球似地堆积起来,越积越多,由小变大,压迫周围的骨质,使之吸收形成空腔。再加上细菌的腐败作用,它可以产生乳酸,更进一步地腐蚀周围的骨质,使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 胆脂癌好发的地方是中耳和乳突,其周围又都是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小脑、大血管、面神经及听神经。特别是接近颅腔,只有一层薄骨板相隔,随着
-
胆脂瘤性中耳炎的治疗偏方
胆脂瘤性中耳炎的治疗偏方有吗?胆脂瘤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瘤子,因为它里面没有肿瘤细胞或癌细胞。那为什么叫它胆脂瘤呢?这是由于它呈圆形,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慢慢增长,能压迫周围的骨质,在乳突内形成腔洞,它里面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堆积而成,其内容物很像臭豆腐渣,将其放在显微镜下检查,有胆固醇结晶的化学物质,因此叫它为胆脂瘤。 胆脂瘤的形成,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中耳发炎长期流脓,鼓膜必然受到脓液的腐蚀,穿孔越来越大,特别是鼓膜边缘穿孔,外耳道的表皮极易沿着穿孔进入中耳腔及乳突腔里去。表皮的上皮层角化,便会反
-
胆脂瘤真的遗传吗
胆脂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通常容易发生在中耳部、颅内等部位,同时也并发与中耳炎,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胆脂瘤在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病,所以胆脂瘤通常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是胆脂瘤在进行手术后,会有复发的可能,复发时间的与手术的切除的位置以及手术后的护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降低减少胆脂瘤复发情形的出现,要注意护理,特备是耳朵不要进水,所以游泳等行为应该是禁止的。 胆脂瘤型中耳炎术后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在手术后,应该要合理的护理好自己的患处,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同时,患者
-
上鼓室胆脂瘤应该怎么治疗
上鼓室胆脂瘤大部分是由于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引起鼓室外长期负压而形成的,通常临床上称其为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这种胆脂瘤其实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上皮细胞脱落得不到及时清除逐渐堆集而成的,类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破坏周围的骨质。向上进一步即可侵及中颅凹,甚至并发颅内并发症。 因为胆脂瘤不仅仅会损害听力,侵袭破坏日趋严重,最终可能导致面神经病变面瘫、前庭病变眩晕、颅内感染、脑脓肿等危害极大的并发症,所以,一经诊断,对于这种病,通常应该进行手术治疗,根治胆脂瘤的同时进行听力重建,手术效果较好,预后也比较好。 事实上
-
胆脂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肿瘤的位置不同而变化极大,故病史及查体往往对于定位诊断有更大的意义。在定性诊断方面,往往需要客观的辅助检查来最终确认。 ⑴腰穿检查多数患者脑脊液化验正常。 ⑵头颅X线平片 基本已为临床淘汰,少数小脑桥脑角或中颅窝的胆脂瘤可见岩骨尖或岩骨嵴的破坏或钙化。而板障内胆脂瘤的颅骨典型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边缘锐利硬化,周边可有骨髓炎。 ⑶头颅CT 平扫往往为类圆形或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CT值低于脑脊液,瘤内可有分隔,囊壁上可见钙化。边界清楚锐利,多无瘤周水肿。可伴发有梗阻性脑积水的表现。而在强化像
-
胆脂瘤的症状和治疗
1、胆脂瘤的症状 胆脂瘤分为在医学上分为三种,根据胆脂瘤分布的位置不同,把胆脂瘤分为颅内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和胆脂瘤型中耳炎。 1-1、脑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多数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 1-2、颅中窝表皮样囊肿: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如面部感觉减退,咀嚼肌无力等。 1-3、鞍区表皮样囊肿:进行性视力、视野损害,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 1-4、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癫痫、视盘水肿,有时出现进行性偏瘫。 1-5、脑室内表皮样囊肿:出现波动性或阵发性头痛发作。 1-6、大脑半球表皮样囊肿:癫痫、偏瘫、精神异常及颅内
-
胆脂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头颅CT、头颅MRI、头颅血管造影 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肿瘤的位置不同而变化极大,故病史及查体往往对于定位诊断有更大的意义。在定性诊断方面,往往需要客观的辅助检查来最终确认。 ⑴腰穿检查多数患者脑脊液化验正常。 ⑵头颅X线平片 基本已为临床淘汰,少数小脑桥脑角或中颅窝的胆脂瘤可见岩骨尖或岩骨嵴的破坏或钙化。而板障内胆脂瘤的颅骨典型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边缘锐利硬化,周边可有骨髓炎。 ⑶头颅CT 平扫往往为类圆形或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CT值低于脑脊液,瘤内可有分隔,囊壁上可见钙化。边界清楚锐利,多无瘤
-
胆脂瘤的一些认识
颅内胆脂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intracranial cholesteatoma--congenital belign tumour),也称表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或珍珠瘤。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据于肿瘤的囊内容和肿瘤的外观命名,上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是据于肿瘤的起源命名。肿瘤有囊壁,囊壁上有像人体体表皮肤的上皮细胞,此层细胞在不断新陈代谢,脱离下许多皮屑样成分掉入囊内,致使囊肿不断长大,压迫神经、血管而出现症状。 手术是唯一治疗办法,能否治愈要看肿瘤的囊壁能否全切除,术中大夫要权衡全切除囊壁的利弊和风险,大
-
胆脂瘤有哪些治疗
胆脂瘤多采取手术切除。颅后窝表皮样囊肿,尤其是颅后窝底、第四脑室者,可取中线枕下入路;中脑者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鞍区者可取翼点入路;中线旁跨越颅中窝和脑桥小脑角的哑铃形者,可取一侧乳突后入路。 若肿瘤体积小而无颅内扩展或感染,仅与周边结构轻微粘连,尤其是第四脑室的表皮样囊肿可望肉眼全切。但相当多的部位的胆脂瘤达到组织病理上的全切都是比较困难的,往往有少量包膜残留,有时候术后磁共振会显示有增强的信号存在。 肿瘤的囊壁为生发组织,应对无粘连的囊壁尽可能广泛切除,为防止肿瘤细胞随脑脊液的扩散,可采取术中肿瘤周围
-
胆脂瘤的临床表现
常表现脑积水,因肿瘤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用,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或第四脑室肿瘤均表现为脑积水,约50%患者常有癫痫发作,依肿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相应不同。 小脑桥脑角胆脂瘤: 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症,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鞍区胆脂瘤: 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 脑实质内胆脂瘤: 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
-
胆脂瘤怎么形成的
1.内陷袋学说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遗留的黏膜水肿、肉芽、粘连等病变,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导致中耳膨胀不全。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囊袋不断加深,囊内角化上皮增生,上皮屑出现堆积,排出受阻,囊袋不断膨胀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终于形成胆脂瘤。 2.上皮移行学说 鼓膜大穿孔或后方边缘性穿孔,鼓沟骨质裸露,外耳道皮肤越过骨面向鼓室内生长,深达上鼓室或鼓窦区,其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堆积,聚集成团,形成胆脂瘤。 3.基
-
胆脂瘤的简介
一般认为颅内胆脂瘤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可为多发,大小由几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均在4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25:1。多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以20-50岁发病最多见,占70%以上。可伴有皮瘘、脊柱裂、脊髓空洞症、颅底凹陷症等。 外耳道胆脂瘤病因不明,可能系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的长期刺激(如耵聍栓塞、炎症、异物、真菌感染等)而产生慢性充血 致使局部皮肤生发层中的基底细胞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若其排出受阻,便堆积于外耳道,形成团块。久之其中心腐败、
-
胆脂瘤的危害有什么
1.外耳道胆脂瘤是阻塞于外耳道骨段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块。又称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其组织学结构同中耳胆脂瘤但常混有耵聆碎屑。病因不明,可能与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的长期刺激(如耵聍栓塞、炎症、异物、真菌感染等)而产生慢性充血,致使局部皮肤生发层中的基底细胞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若其排除受阻,便堆积于外耳道内,形成团块。久之其中心腐败、分解、变性,产生胆固醇结晶。 2.胆脂瘤不仅发生在中耳和乳突内,还可发生在脑室和颞骨的深部。发生在耳部的常在中耳和乳突内。用肉眼观察,胆脂瘤呈白色,外面包
-
胆脂瘤是怎么引起的
总体来看,胆脂瘤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被认为起源于胚源性残留上皮,常见于岩尖、乳突和中耳。后天性胆脂瘤则分为两种: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称后天继发性胆脂瘤,继发于中耳渗液者称为后天原发性胆脂瘤。 而颅内胆脂瘤目前认为系胚胎期(妊娠3-5周)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所导致。外伤也被认为是胆脂瘤起源的原因之一。
-
面部疼痛难忍小心胆脂瘤
养生之道网导读:胆脂肿瘤生长较为缓慢,但可对周边组织产生破坏而导致症状,或者引发无菌性脑膜炎等反复发作。…… 今年49 岁的刘先生。十五年来,他右侧面部一直饱受电击一样的剧烈疼痛,平时吃饭、刷牙、冷热刺激时,经常诱发疼痛,发作时不断做咀嚼动作,疼痛难忍。当地医院诊断右侧三叉神经痛,经口服卡马西平药物、局部熏蒸、打封闭针等治疗,均不能控制病情发作。无奈之下,刘先生在当地医院行“右侧三叉神经撕脱术+左侧舌背肿物切除术”,术后疼痛不但没有减轻,还丧失了味觉,随后又加量药物治疗,结果疼痛程度较前加重,面部又反复抽
-
胆脂瘤会引发什么疾病
⑴无菌性脑膜炎和脑室炎:最常见,系瘤内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刺激脑组织引起,发生率为10-40%,多数病人在术后1-2周内发生。 ⑵脑积水:主要因反复脑膜炎或脑室炎所致,可采取对症治疗,炎症控制后可考虑行分流术。 ⑶慢性肉芽肿性蛛网膜炎:由于囊内容物反复排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蛛网膜形成慢性肉芽肿,可给予大剂量激素及对症治疗。 ⑷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囊内容物外溢,引起脑神经周围纤维化,经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⑸恶性变:较为少见,成为鳞状上皮癌,多次手术反复复发可发生癌变,尤其是脑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
-
胆脂瘤性中耳炎和浆液性中耳炎的特点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非真是平时所说的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侧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 胆脂瘤性中耳炎的特点: 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CT检查可以确定病变范围,并指导手术。 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胆脂瘤的
-
胶质瘤和胆脂瘤的区别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有条件的进行脓液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或口服或注射.耳朵局部:如果脓液量大且稠厚的话,用双氧水进行清洗,然后用敏感的抗菌素滴耳液滴耳.如果是非化脓性中耳炎,那主要是要减轻耳咽管的水肿,滴鼻液,消肿药等应用,并适当地使用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