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
-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作用有哪些
环保意识觉醒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她那本后来被称为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人类长期以来的发展之路“看似平坦、舒适,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太多对环境的债务。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却可以设计——在卡森发出振聋发聩的疾呼之后,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萌发,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开始踏上环境治理保护之路,开始探索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正是
-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3月23日夜晚,3亿人的灯光在20:30、21:30和22:30熄灭—这和一年中的其他夜晚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无电可用的情况下,这些人不得不在太阳落山后生活在黑暗之中。 同样在当晚,另外10亿人从20:30-21:30关灯参加“地球一小时”的环保活动。 组织者表示,他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让人们可以借此表达为全球变暖“做点什么”的愿望。但严峻的现实是:“地球一小时”留给人们一种错误的印象,而且,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增无减。这项活动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正义感,但这种徒劳的象征意义恰恰揭示了现代自我感觉良好的环保
-
地球一小时的活动由来
“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中国地球1小时宣传活动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这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首次在悉尼倡导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大家都来参加这个活动[1] 。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展开,一下子吸引了超过22
-
地球一小时对电网的危害有多大
有不少人担心,“地球一小时”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开灯、熄灯,瞬时的电压波动很可能造成供电线路瘫痪。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地球一小时”对电量变化的影响是微小的,它对电力系统的一些同样是微乎其微的(两者间可能并没有完全构成因果关系)。 首先,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人能够控制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不能预估人们的参与规模,但是预估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其次,开灯、熄灯的同步性没必要也不可能非常精确,一瞬间统一熄灯和开灯的情况不大容易出现。实际出现的情况是,活动开始前后会分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