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

  • 腹膜间皮瘤

    简介 腹膜间皮瘤是指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水、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腹膜间皮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病例的20%,可发生于2-92岁,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约63%的病例在45-64岁之间,儿童患病者罕见。 临床表现 1.腹痛、腹胀、腹水、腹部包块; 2.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3.乏力、发热、消瘦、贫血; 4.低血糖、弥漫性腹部骨化; 5.合并其他部位间皮瘤如腹膜间皮瘤、转移其他脏器及合并症的相应表现。 诊断依据 1.腹痛、腹胀、腹水、腹部包块的病人,

  • 腹膜间皮瘤的症状

    1.腹痛 腹痛是腹膜间皮瘤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隐痛、胀痛,也可为阵发性绞痛或突发性剧痛,疼痛常位于上腹部和右上腹部,也有腹痛在下腹部而造成临床上误诊为宫外孕或盆腔肿瘤的报道。 腹痛的发生与壁层腹膜受侵犯、肿瘤与胃肠道和盆腔脏器粘连造成肠梗阻、器官扭转以及大量腹水、腹部包块产生占位效应等因素有关。病程中腹痛性质和部位可发生变化。 2.腹胀 因为腹水以及腹腔内肿块和消化不良的原因,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并且严重的患者会应该进食,且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3.腹水 约90%的腹膜间皮瘤病人存

  • 腹膜间皮瘤的原因

    本病病因不甚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长期接触石棉,尤以青石棉为甚,但从接触石棉到发病间隔较长,可达13~63年,平均20—40年。国外报道约60%患者有石棉接触史。 2.某些病毒感染,有人将禽类白细胞增生病毒注入雏鸡腹腔后可诱发间皮瘤。 3.接触放射物质、云母矿及胶质二氧化钍。 4.家族因素,部分患者有遗传因素。 病理 本病初发于腹膜局部,仅为少数斑块或结节状孤立病灶,可向周围蔓延呈弥漫性病变,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脏层及壁层腹膜均可受累。病理上分为三种类型:①腺瘤样瘤,常发生在子宫

  • 腹膜间皮瘤做哪些检查

    (一)腹水生化及细胞学检查 腹水一般蛋白含量增高,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见间皮细胞。如能在离心后找到大量异形或恶性间皮细胞对本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二)腹水透明质酸定量检测对本病诊断意义更大 由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分泌透明质酸酶,破坏透明质酸,故辛蓝染色呈阴性。而腹膜恶性间皮瘤则分泌大量透明质酸,但无分泌破坏透明质酸的透明质酸酶,故腹水中透明质酸含量极高。如用浊度试验法,腹水透明质酸含量>8mg/ml,一般只见于恶性间皮瘤。 (三)可通过B超引导下。用自动活捡枪取材,或通过腹腔镜活检组织做病理检查和免

  • 腹膜间皮瘤的症状

    腹膜间皮瘤可发生在2~92岁,国外文献报告其平均确诊年龄为54岁,其中约63%的病例在45~64岁之间,儿童患病者罕见。腹膜间皮细胞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并累及胃、肠等腹腔内脏始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水、腹部肿块、胃肠道症状和全身改变。 1. 腹痛 腹痛是腹膜间皮瘤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隐痛、胀痛,也可为阵发性绞痛或突发性剧痛,疼痛常位于上腹部和右上腹部,也有腹痛在下腹部而造成临床上误诊为宫外孕或盆腔肿瘤的报道。腹痛的发生与壁层腹膜受侵犯、肿瘤与胃肠道和盆腔脏器粘连造

  • 腹膜间皮瘤的偏方

    1、黑豆30克,红花6克。 水煎服,去红花食黑豆与汤,曰2次。 2、麻黄、炙甘草、姜炭、白芥子各6克,熟地、牛膝各15克,肉桂、水蛭粉各3克(装胶囊),鹿角胶12克。 隔日煎服1剂,水蛭粉连续服用。 3、延胡索15克,当归20克,香附12克,官桂3克,小茴香、干姜各6克,川芎、赤芍、蒲黄、炒五灵脂、乌药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成400毫升,分2次温服,月经期不停药。 4、桂枝、穿山甲、白芷、制乳香、制没药、制大黄、柴胡各10克,皂角刺、赤芍、桃仁、生黄芪各12克,三棱、莪术、茯苓各15克,红花6克,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