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

莱姆病

  • 莱姆病是一种什么疾病

    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以硬 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 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 神经系统受累等症状。

  •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种细菌主要由扁虱的叮咬而传染,而这种扁虱非常小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很难引起患者注意。这种疾病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皮损、心、神经及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具有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的特点。

  • 莱姆病是怎么得的 莱姆病的易感人群

    莱姆病地域分布广泛,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更多见于进入或居住于林区及农村的人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 什么是莱姆症 莱姆病怎么预防

    本病的预防关键是进入森林、草地等疫区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类叮咬,若发现有蜱叮咬,只要在24小时内将其除去即可防止感染,因为脾叮咬吸血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才能有效的传播螺旋体。另外,还可以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达到预防莱姆病的目的。

  • 莱姆病的症状 莱姆病感染第一阶段:局部感染

    莱姆病一般在经常3-32天左右的潜伏期后,大部分的患者可在蜱虫叮咬处出现游走性的红斑,其典型的症状表现是最初由一个红色的斑疹,然后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环状损害,其外缘呈现出鲜红色,而红斑中心表现为苍白色。

  • 莱姆病的病因 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传染源

    伯氏疏螺旋体的宿主范围非常广,自然宿主中主要包括有人、牛、马、犬、猫、鹿、浣熊、野兔等多种小锯齿类动物,在多种节肢动如:鹿蝇、嘛蝇、蚊子、跳骚等均有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但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感染的蜱虫叮咬来进行传播,而其他的蜱虫虽然也能携带莱姆病细菌,但它们的叮咬还未被证明能传播这种疾病。

  • 莱姆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是什么

    螺旋体进人人体后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并可在体内长期存 在,从而诱发复杂的炎症反应。患者可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阳 性、抑制性度细胞活性低下及白细胞介素-1活性增加等免疫学 异常。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机制与螺旋体的直接作用及机体异常 的免疫应答有关。皮肤红斑组织切片仅见上皮增生,轻度角化伴单核细胞浸润 及表层水肿、无化脓性及肉芽肿反应。关节炎患者滑膜囊液中含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少数患者可发生类似于类风湿性关

  • 莱姆病的症状 莱姆病的发病特点

    莱姆病的上述诸多症状虽然不是其特有表现,但是其肌肉骨骼与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同时联合出现以及这些症状的易变性和反复复发性均可支持其慢性莱姆病的诊断。

  •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的历史

    莱姆病为全球性疾病,由来已久。1900年欧洲的皮肤病文献中已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的记载,1975年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生此病并开始流行,并于1980被命名为莱姆病。1985在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1987年分离到病原体,并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特征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 莱姆病怎么引起的 伯氏疏螺旋体的蜱虫传播途径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螺旋体存在于未采食感染的蜱虫的中肠内,在蜱虫才食过程中伯氏疏螺旋体进行细胞分裂并逐渐进入到血腔中,几个小时候可侵入到蜱虫的唾液腺并童年唾液进入叮咬部位。因此犬类和人进入有感染蜱虫的流行疫区就有可能被感染的可能性。此外伯氏疏螺旋体还可能通过黏膜、结膜以及皮肤伤口感染等方式进行传播。

  • 莱姆病能治愈吗 莱姆病的病因

    莱姆病主要的致病原因在于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存在于蜱的肠憩室部位,人体一旦被这种蜱叮咬,伯氏疏螺旋体可开始侵入人体的微血管,经血液流经人体的各器官和组织,导致各器官和组织损害,而引起多种病症。

  • 临床上莱姆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本病需与多种其他病因引起的皮肤、心脏、关节及神经系统 病变如风湿热、多形性红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鉴别。实验室 检查亦需与梅毒等其他螺旋体感染相鉴别。

  • 莱姆病是怎么得的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做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所引起的多系统疾病。由于莱姆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主要与螺旋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推测免疫反应也有可能参与发病。氏疏螺旋体成格兰染色阴性,其细胞壁的外层多脂多糖可刺激巨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而可引起被感染者身体局部和全身反应。

  • 什么是莱姆症 莱姆病的流行特征

    莱姆病为全球性分布,世界五大洲有二十多个国家报告有本病发生,全年均可发病,但在6月-10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者以青少年居多,并与职业关系密切,通常来说室外工作人员患本病的危险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