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灸法

冷灸法

  • 冷灸法斑蝥敷灸详解

    将斑蝥若干研成细末备用。取约 10mm × 10mm见方的胶布,中央剪一直径6mm左右的圆孔,敷贴在所选的穴区上,取斑蝥粉0.05~0.08g或少许,放在孔中,外用胶布固定,患者不可随便取下。一般贴膏药后约4~6小时左右,局部即成灼热,待10~15min后从药膏上方轻轻揭开,皮上有芝麻大无色透明的小水泡3~5个,即可将药膏撕去,在揭胶布时不可将水泡弄破让水泡自然吸收结痂。约3~5日后,痂皮自行脱落

  • 冷灸法蒜泥敷灸详解

    取大蒜若干(最好为紫皮蒜),捣成泥膏状。亦可根据病证需要,有蒜泥中配入中药细末,调匀。取3~5g贴敷于穴区,外以消毒敷料固定。每次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发痒、发红或起泡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取1~2穴,穴区宜轮换,7~10次为一疗程。【主治病证】咯血、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衄血、肺结核病等。【注意事项】1.由于个体差异,蒜泥敷贴后不同患者反应不一,宜严密观察,掌握敷贴时间。2.敷贴后,

  • 冷灸法白芥子敷灸

    白芥子敷灸法是最为常用的冷灸法之一。白芥子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以白芥子研末水调外敷,可合局部皮肤发热乃至起泡,类似灸法。有关白芥子敷灸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备急肘后备急方》:治瘰疬:“小芥子末,醋和贴之,看消即止,恐损肉”。明·《本草纲目》认为白芥子具有“消瘀血、痈肿、痛痹之邪”的作用,并载有“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疮疹不入目”;“涂顶囟,止衄血“等方。至清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