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症状

    根据肿瘤的表现和发展过程一般可分四期: 1.眼内生长期: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眼底改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肿瘤起源于内核层,向玻璃体内生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团块状混浊;起源于外核层,易向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

  • 中医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确切病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余为体细胞突变。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因素有关。Rb基因经2次突变而失活,启动整个恶变过程,首先形成良性的视网膜细胞瘤。 若无进一步的突变,肿瘤细胞可因进一步的分化而停止分裂,肿瘤静止。第1突变10%是由父母遗传而来,而大部分却是在胚胎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新形成的。这个时期的多种因素均可导致Rb基因的突变,如欧洲报告体外受精(IVF)的婴儿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显著提高,可能与IVF中大量使用的促排卵剂对Rb基因的诱变

  • 怎样预防视网膜母细胞瘤

    一、做好随访 对每一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在经治疗后,应根据其临床,病理所见及Rb基因突变特点(遗传型或非遗传型)制定出一份随访观察计划,对高危家庭出生的每一个婴儿亦应定期作全身麻醉下眼底检查,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怎么回事

    1、遗传因素 约40%的病例属于遗传型,是由患病或基因携带者父母遗传所致,或正常父母生殖细胞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类患者发病早,约85%为双眼发病,有多个病灶,易发生第2恶性肿瘤。约15%为单眼发病,其原因可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外显不全。一般公认本病外显率为90%左右。临床上将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家族史的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或多病灶的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归入遗传型。 2、染色体畸变 少数遗传型病例(约5%)有体细胞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周围血淋巴细胞中存在13号染色体长臂中间缺失。不同的病例缺失

  • 视网膜母细胞瘤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不典型的病例常在临床上被误诊为其它眼病,故应细致的进行鉴别。 1.转移性眼内炎:转移性内眼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因玻璃体脓肿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现黄色反射,足以混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眼病,两者鉴别就更有必要。 ⑴一则属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炎症的表现。一则属于恶性肿瘤,不仅病程较长,本质的表现也完全两样。例如:转移性眼炎多继于急性全身性感染之后,眼部常常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包括房水混浊及角膜后壁沉着物的出现、虹膜后粘连的形成及瞳孔变形、炎症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

  • 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检查呢

    1.询问病史 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2.眼底检查 (1)适应证一旦怀疑视网膜母细胞瘤,要尽快进行全麻下眼底检查。 (2)随访检查每个介入治疗或静脉化疗周期结束后,要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肿瘤风险。 (3)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前半小时用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麻醉满意后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在Retcam下进行眼底检查,并顶压检查周边视网膜。 (4)分期初次眼底检查后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分期,如下: 1)GroupA(风险非常低)小的独立的远离关键结构的肿瘤(直径≤3mm,局限于视网膜内,距黄斑>3mm,距视盘>1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因概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因主要是两大方面:遗传性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非遗传性视网膜上仅有单个病灶,不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体细胞染色体畸变;未分化型病理改变分化程度低,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分化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 视网膜母细胞瘤详细解释: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性约40%的病例为遗传性,由患病的父母(6%)或父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遗传,或由正常父母的生殖细胞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型发病早,多为双侧,视网膜上可有多个肿瘤病灶,且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存活率为多少呢

    Shields等[1]报道Rb生存率在近100年来已得到很大提高,100年前Rb患者几乎100%死亡,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Rb的生存率可以接近95%,Rb生存率的提高归因于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眼球摘除术、激光光凝术、冷冻治疗和放射治疗等。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尼日利亚报道44例Rb患者就有25例(57%)死亡[2],我国台湾地区Rb患者生存率是(80.9±5.7)%[3],墨西哥为85%[4]。我国大陆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增长较快,但未见有Rb生存率的分析。

  • 视网膜母细胞瘤吃什么好呢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食疗辅助疗法的重要性,不仅能补充身体营养,而且还能促进患者的康复,那么,视网膜母细胞瘤吃什么好呢?我们下面来介绍一下吧。 视网膜母细胞瘤吃什么好 首先,要经常食用有助于解毒和排泄的食物,像西瓜、绿豆、冬瓜、赤小豆等。 其次,做到不食用发霉、咸菜类的腌制品或者是烧烤类食品。这些食品含有较高的致癌物质,还有尽量不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或者有农药污染的食品等。 合理搭配饮食,平时避免挑食习惯,全面摄取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经常吃一些的新鲜蔬菜,保证体内微量元素充足。 膳食中应含有

  • 视网膜母细胞瘤怎么确诊

    根据病史,年龄和临床症状。 x线片: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 b超检查: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ct检查: (1)眼内高密度肿块; (2)肿块内钙化斑,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 (3)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前房细胞学检查:我科应用微型离心沉淀器房水涂片,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

  • 什么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4000至1:20000,无种族、地域及性别的差异。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12个月(双侧)~24个月(单侧)。90%发生于3岁以前。双眼发病约占30%~35%。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因和分类 遗传型:由患病的父母(占6%)或父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遗传,或由正常父母的生殖细胞突变所致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型发病早,多为双侧,视网膜上可有多个肿瘤病灶,且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 非遗传型:约60%的病例属非遗传型,系患者本人的视网膜母细胞发生突

  • 得了视网膜母细胞瘤怎么办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和危害。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那么,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目标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视力。治疗原则应根据眼部及全身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而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单侧或双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摘除)、外部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光凝治疗、冷冻治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类

    眼内生长期 因肿瘤发生部位而异,假如肿瘤从前部开始,而且增长缓慢,可要相当长时期内保留一定视力。反之,从眼后极部开始的肿瘤,往往早期引起视力减退而导致眼球偏斜,故对小儿眼球偏斜不忽视与轻视。如果视网膜完全脱离,或肿块充满眼球内,可致视功能丧失。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上有圆形结节隆起,呈黄白色,境界清晰,肿块上有新血管或出血。 青光眼期 眼内肿块增大并向前后发展,特别景物到脉络膜及前房角,常使眼压急剧增高,呈急性闭角膜型青光眼状态。由于婴幼儿眼球壁富于弹性,在高眼压下形成所谓牛眼,巩膜葡萄肿。高度膨大突出的眼

  • 为什么会得视网膜母细胞瘤

    目前已经确定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是由染色体缺失或者基因突变引起的,1971年即发现部分RB患者有染色体13q14的缺失[13,14],现在已经确认这就是RB1基因的位置。RB1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15],包括27个外显子和1个启动子;RB1被翻译成4.7 kb mRNA, 产生110kDa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它与E2F系列因子控制着细胞周期中G1-S的转变: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分化成熟。当RB1发生变异或者缺失,就无法产生正常的pRB,视网膜母细胞就会不停地增殖,无法分化成正常的视网膜细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