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

涎石病

  • 引发涎石病的原因

    涎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多种学说。涎石多发于下颌下腺于下列因素有关;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涎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也黏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涎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此外,下颌下腺结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联: 全身因素:有研究证明在134个病例当中,下颌下腺结石症的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症者8例,占6%,这一比例显然高于一般人群结石症的发病率

  • 涎石病怎么治疗

    1.磁共振涎管造影(MRS)与磁共振仿真内镜 MRS利用重T2加权效果对含水器官显像的原理,流速慢的或停止的液体的高信号和实质性器官低信号对比,降低了高信号液体的背景信号,从而使管道系统得到很好地显示,还可以做出磁共振仿真内镜的图像。 2.涎腺内镜技术 涎腺内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泌尿,肝胆外科等外科微创检查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直接观察导管内组织病变,诊断导管内的组织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近年来涎腺镜的应用为涎石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位于导管后段的结石和颌下腺阴性结石可以使用涎腺镜取

  • 什么是涎石病

    涎石病是一种以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可以发生在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小涎腺导管和腺体内,通过引起唾液分泌受阻,激发炎症改变,造成一系列病症。涎石病是引起唾液腺炎症主要原因。[1] 涎石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的可达十余个,大小不一,小的砂粒大小,大的可达枣核大小。外形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梭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外形。颜色多为黄色,也可以是浅黄色或者褐色。 颌下腺结石病例中, 无明显性别差异, 男性可略多于女性。左右两侧均可发病, 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好发年龄为20~ 60岁, 主要原因与颌下腺的增龄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