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症

小儿肥胖症

  • ​小儿肥胖症的原因

    很多小儿长得胖胖的,非常可爱,但是体重过重的话,对小儿的身体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所以,家长们一定要了解导致小儿肥胖的原因,从而控制好小儿的体重,这样才能让小儿健康成长。那么小儿肥胖原因有哪些呢? 小儿肥胖原因 1、遗传 小儿肥胖和遗传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肥胖的人都有家族遗传倾向。比如小儿的父母有肥胖者,那么小儿患肥胖者的概率就非常高。经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小儿肥胖症患者的家长都与超重的情况,如果父母双方的体重都超重,那么他们的子女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会肥胖。还有一些具有遗传倾向

  • 治疗小儿肥胖症有什么好方法

    1.限制饮食 限制饮食既要达到减肥目的,又要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开始时不宜操之过急,使体重骤减,只要求控制体重增长,使其体重下降至超过该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10%,即可不需要严格限制饮食。 热量控制一般原则为:5岁以下2.51~3.35MJ/d(600~800kcal/d),5~10岁3.35~4.18MJ/d(800~1000kcal/d),10~14岁4.18~5.02MJ/d(1000~1200kcal/d)。 重度肥胖儿童可按理想体重的热量减少30%或更多,饮食应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

  • 小儿肥胖症对儿童的危害

    儿童肥胖三大因素诊断儿童肥胖看bmi小儿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一种疾病。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活动、遗传因素、饮食热量过高等。小儿肥胖的主要症状是孩子的体重高于同龄孩子的平均体重,另外肥胖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比如肥胖的男孩多数阴茎短小,对男孩的生殖发育会有影响,肥胖的女孩可能会有性早熟等。 那么,如何知道孩子患上了肥胖症呢?光是肉眼目测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张慧副主任指出,诊断孩子是否肥胖可以通过bmi来进行计算,就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即

  • 如何预防小儿肥胖症

    如何预防小儿肥胖症 加强运动运动主要采取耐力性运动,如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球类、体操、舞蹈等。运动不能剧烈,时间可以长一些,以消耗多余的能量,这种运动又称“有氧运动”。运动时间越长,能源物质中的脂肪动用就越多,同时也消耗掉多余的糖类,防止其转化为脂肪,最终达到减肥的目的。经常参加慢跑、爬山、打拳等户外运动,既能增强体质,使体形健美,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 生活规律为预防肥胖,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合理的饮食营养,每餐不要太饱,既满足了生理需要,又避免了能量储备;若睡眠过多,热量消耗少,也会造

  • 小儿肥胖症的危害有哪些

    1、肥胖儿童血脂高,肥胖儿童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肥胖儿童易患呼吸道疾病,肥胖儿童胸壁脂肪堆积,压迫胸廓扩张受限,顺应性降低,横隔运动受限,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疾病。 2、肥胖儿童易诱发脂肪肝,重度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病率高达80%,儿童肥胖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是肥胖儿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信号。肥胖儿童易患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是15%,明显高于正常儿童(4%)。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

  •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办法

    1.限制饮食 限制饮食既要达到减肥目的,又要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开始时不宜操之过急,使体重骤减,只要求控制体重增长,使其体重下降至超过该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10%,即可不需要严格限制饮食。 重度肥胖儿童可按理想体重的热量减少30%或更多,饮食应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肪为宜,动物脂肪不宜超过脂肪总量的1/3。并供给一般需要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为满足小儿食欲,消除饥饿感,可多进食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蔬菜及瓜果等。宜限制吃零食和甜食及高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等。 2.增加运动 肥胖儿童应每日坚持

  • 小儿肥胖症的病因有哪些

    1.遗传与环境因素 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 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系

  • 小儿肥胖症如何准确诊断

    凡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的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可参考是否为小儿肥胖。 偶见极度肥胖儿的体重高达标准体重的4~5倍,由于脂肪过多,限制胸廓和膈肌的动作,引致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低,形成低氧血症,并发红细胞增多症,出现紫绀、心脏增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疋氏综合征,可引致死亡。 肥胖在正常婴儿较普遍,部分小儿生理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可持续进入成年。此类儿童食欲较大,身高也在高水平,生长曲线稳定。家族中常有身材高大或肥胖者、询问病史应着重于发

  •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最主要的是饮食控制,其次是运动锻炼,太胖的需用药物治疗,关键在于自身下决心以及家长们的监督合作。目前国际上减肥遵循三原则,即不厌食、不乏力、不腹泻。 饮食控制 首先是限制饮食,通过限制饮食既要达到减肥目的,又要保证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开始时不可操之过急,使体重骤减,只要求控制体重增长,使其体重下降至超过该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10%即可,不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热量控制的一般原则为:幼儿按60kcal/(kg·d),中小学儿童按肥胖程度给予80kcal/(kg·d),超重100%者应

  • 小儿肥胖症的症状

    小儿肥胖症的症状表现: 1.一般表现 常有家族肥胖史;智力佳,皮下脂肪丰满,分布比较均匀,身体脂肪积聚以乳部、腹部、臀部及肩部为显著,腹部皮肤出现白纹、粉红色或紫纹;四肢肥胖,尤以上臂和臀部明显。无内分泌紊乱和代谢障碍性疾病;常有疲劳感,活动时气短或腿痛,行动笨拙,膝外翻或扁平足。 2.食欲极佳 小儿食欲极佳,食欲旺盛、食量大大超过一般小儿,且喜食淀粉类、甜食和高脂肪食物,不喜欢吃蔬菜等清淡食物。 3.体重/体脂超过参照人群值的界值点 体格生长发育迅速,但骨骼正常或超过同年龄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

  • 小儿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与环境因素 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 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 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

  • 小儿肥胖症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症的诊断: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均值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aO%~59%者为重度肥胖;超过60%以上者为极度肥胖。确诊时必须与引起继发性肥胖的一些疾病鉴别。 (一)伴小儿肥胖症的遗传性疾病 1.Prader-Willi综合征、呈周围型肥胖体态、身材矮小、智能低下、手脚小、肌张力低、外生殖器发育不良。本病可能与位于15q12的SNRPN基因缺陷有关。 2.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周围型肥胖、

  • 小儿肥胖症的相关类型有哪些

    一、肌肉型肥胖,肌肉型肥胖者是属于肌肉发达型肥胖,虽然捏起来的赘肉不多,但是肌肉上附着了许多脂肪。通常会有此肥胖情况的人,多半是小时候喜爱运动,但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却减少了运动量,产生的肥胖情形。 解决办法:肌肉型肥胖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慢慢利用运动来改善自己肥胖的情形,唯有靠慢慢恢复的运动,才能解决肌肉型下并身肥胖唷! 二、浮肿型肥胖,浮肿型肥胖是属于水份太多的肥胖者,也就是说,以手指头按压皮肤后放开,皮肤会暂时凹下的状况,那么就是属于浮肿型肥胖。造成浮肿型肥胖的原因在于淋巴液的停滞、组织液流动不顺或生理因

  • 判断小儿肥胖症的三个方法测量

    宝宝胖嘟嘟的十分可爱,很多家长也认为宝宝胖一点也是健康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如果这个“胖”超出了一定的度,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下面专家就为大家介绍判断小儿肥胖症的三个方法测量: 首先,体重测量法 1.1—6个月 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600 7—12个月 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6×600+(月龄-6)×500 2.1—2岁的体重 标准体重(千克)=年龄(岁)×2+8 计算标准体重的一般公式: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具体而言,儿童的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10~19

  • 怎么预防小儿肥胖症

    隔壁家的小钟生了个儿子,在他小时候时,我一直都觉得这孩子长得真壮。后来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才慢慢发现他是一个小胖墩,经常遭到同年人的排挤,我觉得有必要在此和各位父母分享一下如何预防小儿肥胖症。 1小儿肥胖症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营养过剩,小钟只有他一个孩子,十分溺爱,经常给他买很多营养产品,而自己却不舍得吃。但孩子本身并不能完全消耗掉这些热量,甚至是他们的负担。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不要把补品当成爱。 2小钟总是担心孩子独自外出会出意外,所以她总是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休息时间呆在家。要预防小儿肥胖症最重要的一点就

  • 小儿肥胖症形成具体原因

    一、单纯性肥胖症 95%~97%肥胖症患儿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下例因素有关。 1、营养素摄入过多 摄入的营养超过肌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体内、导致肥胖。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婴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 一年和11~13岁三个阶段,若在这三个时期内摄入营养过多,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并且体积增大,治疗较困难且易复发;不在脂肪细胞增殖时期发生的肥 胖仅出现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不明显,治疗较易奏效。 2、活动量过少 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

  • 小儿肥胖症危害的大盘点

    一、小儿肥胖人易发冠心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由于小儿肥胖者身体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机体代谢耗氧量加大,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增加,心脏做功量增大,导致使心肌肥厚和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和猝死。 二、小儿肥胖影响劳动力,容易遭受外伤:小儿肥胖的人因体重增加,身体各器官的负重都增加,可引起腰痛、关节痛、消化不良、气喘;身体小儿肥胖的人往往怕热、多汗、皮肤皱折处易发生皮炎、擦伤,并容易合并化脓性或真菌感染;因行动不便还容易遭受各种外伤、骨折及扭伤等。 三、小儿肥胖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天

  • 为什么现在的儿童容易患小儿肥胖症

    1.营养过度 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比如婴儿喂养不当,婴儿一哭就喂奶,容易导致其养成不良习惯,易致婴儿肥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食物也容易致其形成肥胖症。此外,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在肥胖症的发生上,心理因素也起重要作用。生活中,诸如父母离异、痛失亲人、虐待、溺爱等都可能导致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患者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引发肥胖症。文中的海涛就是因为心理因素致病,所以家长务须重视这方面的因素。 3.缺乏活动 儿童

  • 预防小儿肥胖症从孕期开始

    其实,孕妈妈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来“设定”她们腹中胎儿将来的胃口——可以大也可以小。目前,虽然孕妈妈控制饮食的“关键点”尚未研究出来,不过有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 坚持3个健康习惯 1.保持体重适中 整个孕期中,孕妈妈的体重平均增加12.5千克。如果孕期体重过轻,容易使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迟缓或低体重;如果增加太快,容易导致胎儿巨大等不良后果。 2.保持健康膳食 * 不要认为 怀孕 了就得多吃,否则会影响胎儿发育。这样,不仅容易把自己吃得太胖,还易使胎宝宝长得太大,影响日后分娩。要常吃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

  • 小儿肥胖症护理应分阶段进行

    对于肥胖,很多朋友都不以为然,其实肥胖属于慢性疾病,医学上称为肥胖症,病因复杂,涉及到遗传、生理、神经、环境等多众多方面。维持体重不反弹不仅需要患者坚持长期治疗,而且还要保证在体重减轻后护理到位。总而言之,肥胖症的护理任重而道远。 肥胖最常见于婴儿期、五六岁和青春期3个年龄阶段,对于小儿肥胖的护理可从以下几个阶段逐步进行: 孕期:脂肪细胞具有“记忆”功能,无论在胚胎期、还是在生后的生长发育期所受到的不正常营养刺激(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度)均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脂肪细胞体积增大,造成脂肪组织增多,进而形成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