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症的症状
小儿肥胖症的症状
小儿肥胖症的症状表现:
1.一般表现 常有家族肥胖史;智力佳,皮下脂肪丰满,分布比较均匀,身体脂肪积聚以乳部、腹部、臀部及肩部为显著,腹部皮肤出现白纹、粉红色或紫纹;四肢肥胖,尤以上臂和臀部明显。无内分泌紊乱和代谢障碍性疾病;常有疲劳感,活动时气短或腿痛,行动笨拙,膝外翻或扁平足。
2.食欲极佳 小儿食欲极佳,食欲旺盛、食量大大超过一般小儿,且喜食淀粉类、甜食和高脂肪食物,不喜欢吃蔬菜等清淡食物。
3.体重/体脂超过参照人群值的界值点 体格生长发育迅速,但骨骼正常或超过同年龄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或体重超过同身高健康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M 2SD);或体重指数大于23者。
小儿肥胖症如何准确诊断
小儿肥胖症的如何诊断?凡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的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可参考是否为小儿肥胖。
偶见极度肥胖儿的体重高达标准体重的4~5倍,由于脂肪过多,限制胸廓和膈肌的动作,引致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低,形成低氧血症,并发红细胞增多症,出现紫绀、心脏增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疋氏综合征,可引致死亡。
肥胖在正常婴儿较普遍,部分小儿生理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可持续进入成年。此类儿童食欲较大,身高也在高水平,生长曲线稳定。家族中常有身材高大或肥胖者、询问病史应着重于发生肥胖年龄、生长曲线变化、饮食史、家族史及中枢神经疾病史。
小儿肥胖症表现为食欲好,食量大大超过一般小儿,且喜淀粉类食品及油脂类而不喜蔬菜、水果等清淡的食物。
单纯性肥胖病需与内分泌异常所致之肥胖病相鉴别,如丘脑下部病变所引起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往往伴有生殖腺发育迟缓及颅内病变的症状。柯兴综合征常伴有双颊及颏下脂肪积聚最多形成特殊面容,常伴有高血压,毛发加多及生殖器早熟等症状。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最主要的是饮食控制,其次是运动锻炼,太胖的需用药物治疗,关键在于自身下决心以及家长们的监督合作。目前国际上减肥遵循三原则,即不厌食、不乏力、不腹泻。
饮食控制
首先是限制饮食,通过限制饮食既要达到减肥目的,又要保证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开始时不可操之过急,使体重骤减,只要求控制体重增长,使其体重下降至超过该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10%即可,不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热量控制的一般原则为:幼儿按60kcal/(kg·d),中小学儿童按肥胖程度给予80kcal/(kg·d),超重100%者应给予50kcal/(kg·d),可每周选1~2天以菜汤、水果或1200ml牛奶代替主食。营养成分:蛋白质占20%,碳水化合物占55%,脂肪占25%。多吃杂粮、鱼类、蔬菜和豆制品,其次为家禽和瘦肉类。土豆、山芋、甜食材料及糖果尽量不吃。重症肥胖儿童可按理想体重的热量减少30%或更多,饮食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肪为宜,动物脂肪不宜超过脂肪总量的1/3,并供给一般需要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为满足小儿食欲,消除饥饿感,可进食热量小且体积大的食物如蔬菜及瓜果等,宜限制吃零食和甜食及高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等。
增加运动
肥胖儿童应每日增加运动,养成习惯,应从小运动量活动开始,尔后逐步增加运动量与活动时间。早期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增加食欲,常做的运动可为:每日餐后1h慢跑30min或爬楼梯、跳绳、打球、跑步机跑步、游泳,要做到身体能耐受即可,不提倡做无氧运动。
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
在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等方法未能收效时可加服药物治疗,主要有4类:食欲抑制剂、促进代谢和产热药物、影响消化吸收及促进局部脂肪分解的药物,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芬氟拉明:属于食欲抑制剂,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还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每晚睡前服40mg,治疗6个月,安全有效,每月可降低体重2~4kg。5岁以下不用,患有抑郁症、癫痫者禁用,常见副作用有腹泻、口干、嗜睡等。
(2)奥利斯他(orlistat)或赛尼可(xenical)抑制肠道脂肪酶的活性,以减少30%脂肪吸收,应食用低脂肪饮食,日服360mg,分3次服,尚有降压、降血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甘油三酯下降较少。Norgren[12]治疗11例,8.3~12.3岁严重肥胖儿服用3个月,平均减轻体重4kg,发现轻度的胃肠道反应,需要补充维生素A。
(3)曲美(诺美婷、西布曲明sibutramine):抑制5-羟色胺再吸收,增加产热,可产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副作用,成人日服10mg。未见到儿童应用报道。
(4)二甲双胍:影响吸收的药物,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适用于高胰岛素血症者,剂量0.5~1.5g/d,分3次口服,肝、肾功能差及酮症患者禁用。
中医疗法
中药、耳针及体针治疗 西药及降血脂药往往容易有副作用,这时可求助于一些中医疗法,比如耳针可抑制食欲,减肥有良好的效果,体针亦然,物美价廉,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肥胖症的原因
很多小儿长得胖胖的,非常可爱,但是体重过重的话,对小儿的身体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所以,家长们一定要了解导致小儿肥胖的原因,从而控制好小儿的体重,这样才能让小儿健康成长。那么小儿肥胖原因有哪些呢?
小儿肥胖原因
1、遗传
小儿肥胖和遗传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肥胖的人都有家族遗传倾向。比如小儿的父母有肥胖者,那么小儿患肥胖者的概率就非常高。经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小儿肥胖症患者的家长都与超重的情况,如果父母双方的体重都超重,那么他们的子女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会肥胖。还有一些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也会出现肥胖的症状,像干糖原积累症这种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肥胖。
2、饮食
很多小儿肥胖都与小儿的饮食有关。比如喂养不合理就会导致小儿肥胖,一些家长过早的给小儿添加辅食,过早的断奶,就容易引起小儿肥胖。还有些父母喜欢给小儿吃一些高营养、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小儿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从而增加小儿肥胖的风险。有些小儿食量比较大,进食非常快,长期处于食欲亢进的状态,从而导致肥胖。
小儿肥胖原因有哪些?小儿肥胖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原因就是遗传和饮食。一般来说,父母肥胖的话,他们的孩子患肥胖症的几率就非常高,说明肥胖具有遗传性。此外,不合理的饮食也会造成小儿肥胖,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合理搭配小儿的饮食,这样才能预防肥胖。
小儿单纯性肥胖病因多
(一)单纯性肥胖症95%一97%肥胖症患儿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营养素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体内、导致肥胖。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婴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一年和l1~13岁三个阶段,若在这三个时期内摄入营养过多,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并且体积增大,治疗较困难且易复发;不在脂肪细胞增值时期发生的肥胖仅出现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不明显,治疗较易奏效。
2.活动量过少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摄食不多但如活动过少,也可引起小儿肥胖症。有些疾病需要减少活动,在病期或病后即易出现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形成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的小儿肥胖症有高度的遗传性,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父母皆肥胖的后代肥胖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4.其他如调节饱食感及饥饿感的中枢失去平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亦可致儿童过食。
(二)继发性小儿肥胖症约有3%~5%的肥胖症小儿继发于各种内分泌代谢病和遗传综合征,他们不仅体脂的分布特殊,且常伴有肢体或智能异常
小儿肥胖症需要及早干预
小儿肥胖症不能任其发展,而是提倡提早干预。治疗原则是减少产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使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体重逐步下降。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两项最主要的措施。摄用低热量饮食,严格控制脂肪类和糖类饮食。
考虑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注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为减轻饥饿感可选用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饮食宜清淡,菜中食盐宜少为妥;少加酸、辣等调料,也易于达到减肥目的。使患儿的体重平均地减低,以每周减轻的体重控制在0.5千克左右为宜。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减肥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等。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运动,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锻炼身体消耗过多脂肪,既能增强体力,又不损害儿童发育。婴儿可进行婴儿游泳,大的儿童可进行散步、跑步、打球、游泳等。
小儿肥胖症的预防也尤为关键。家长要摒弃“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 提倡母乳喂养,给孩子添加辅食不宜过早。从小就注意摄入营养素适度,忌用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作“填鸭式”的过度喂养。儿童应定期保健,对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小儿发生肥胖症。
认识了这些知识,朋友们已经了解到了小儿肥胖症的调理方法是什么了,孩子出现了肥胖症的症状之后,那么饮食方面是必须要进行调理才可以后,应当减少过于油腻的食物,而且还要让他们进行一些运动,这样就能帮助他们缓解病情。
小儿肥胖症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症的诊断: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均值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aO%~59%者为重度肥胖;超过60%以上者为极度肥胖。确诊时必须与引起继发性肥胖的一些疾病鉴别。
(一)伴小儿肥胖症的遗传性疾病
1.Prader-Willi综合征、呈周围型肥胖体态、身材矮小、智能低下、手脚小、肌张力低、外生殖器发育不良。本病可能与位于15q12的SNRPN基因缺陷有关。
2.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周围型肥胖、智能轻度低下、视网膜色素沉着、多指趾、性功能减低。
3.Alstrom综合征。中央型肥胖,视网膜色素变性、失明、神经性耳聋、糖尿病。
(二)伴小儿肥胖症的内分泌疾病
1.肥胖生殖无能症本症继发于下丘脑及垂体病变,其体脂主要分布在颈、颏下、乳房、下肢、会阴及臀部,手指、足趾显得纤细、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延迟或不出现。
2.其他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虽有皮脂增多的表现,但均各有其特点,故不难鉴别。
小儿肥胖症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聚集性)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
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
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系,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了44g,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2)食欲亢进:食欲亢进,进食过快是肥胖儿童的一个摄食特征。
3.少动
小儿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加上多食的因素,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的不平衡,更容易形成肥胖;肥胖的小儿往往不喜欢活动,愈不活动则愈胖,形成恶性循环。
4.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
在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
孕期头3个月细胞水平营养不良,孕期后3个月营养过量,孕期体重增重过大,过速,是子代生后肥胖的孕期危险因素。脂肪细胞数目的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及脂肪堆积程度有关,从小儿时期开始肥胖的人,成年后仍肥胖则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而缓慢持续的肥胖,则既有脂肪细胞的肥大又有脂肪细胞的增多,一个肥胖人的全身脂肪细胞可比正常人的脂肪细胞增加3倍以上。
5.溺爱
家长的动机因素对肥胖儿童超量喂养起着重要作用,溺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童中重度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动机因素,低收入家庭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肥胖儿童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发病机制
各种宫内因素对胎儿脂肪细胞的大小的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胎儿脂肪细胞的数目。新生儿所含脂肪量取决于细胞的大小而不是其数量,在后期脂肪组织进一步发育主要是脂肪细胞数增加,孕30周~生后18个月是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一个活跃期,此时脂肪细胞对外界各种因素反应最为活跃,脂肪组织在生后6~8个月时增长迅速,生后8~15个月是相对稳定期,以后至学前期则增加很少,在3~6岁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女孩在青春期又开始脂肪堆积,大约从12岁开始称为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二个活跃时期,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当脂肪细胞增大到一定程度(目前估计当脂肪组织重量超过体重25%时)就可能刺激脂肪细胞分裂,致使脂肪细胞数目急剧增加,产生肥胖。在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是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critical period),这个关键时期内,上述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