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麻黄
-
炙麻黄炮制方法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去节、碎剉和煮数沸等炮制方法(《玉函》)。宋代增加了杵末(《证类》)、酒煎(《圣惠方》)、清炒(《博济》)、沸汤泡(《苏沈》)、蜜炙(《衍义》)等法。元代又有炒黄、烧炭(《宝鉴》)。明代增有炒焦和姜汁浸制(《普济方》)、炒黑(《一草亭》)、沸醋汤浸(《仁术》)、酒蜜拌炒焦法(《景岳》)等。清代有酒洗(《暑疫》)、酒煮(《得配》)。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现代炮制方法】
-
炙麻黄与生麻黄的区别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性温,味辛、微苦,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应用上有生麻黄与炙麻黄的区别,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差别。生麻黄:辛散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利水,多用于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常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还可用于风水浮肿,常配伍生姜、白术等。炙麻黄:用蜂蜜拌炒后,辛散作用减弱,发汗解表利水的功效减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与
-
炙麻黄性状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性状】①草麻黄又 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 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