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有哪些因素
肥胖有哪些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均正常,子女肥胖的概率为10%;父母有一方为肥胖的,子女肥胖发生率为32%~40%;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发生率上升为60%~75%。可以肯定的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是会传给后代的,下一代也很容易继承父母错误的饮食习惯。虽然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遗传因素一定会致人肥胖。遗传因素好比是一粒种子,而社会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如同土壤、阳光、湿度。仅有种子,没有适合生长的条件,这粒种子就难以开花结果。但是,如果给他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会促使肥胖发生。
能量代谢异常
在饮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肥胖者的合成代谢比正常人亢进,特别是脂肪合成增加而分解减少,一般认为与胰岛素增加有关。很多肥胖的人都是因为身体新陈代代谢不畅,才导致了身体囤积很多的赘肉,以至于身体逐渐日益肥胖起来。所以身体新陈代谢是诱发肥胖的一重大因素。
精神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下丘脑的食欲中枢从而调节食欲及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当下丘脑病变或体内某些代谢改变时会影响食欲中枢,发生多食,从而导致肥胖。长期精神抑郁者,代谢较慢,也很容易发胖;也有些人经常会为了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用吃来发泄或者是终日闷闷不乐,久坐少动,这样是很容易导致肥胖的;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极端,精神好、吃得好、味口好、吃啥啥香,导致多食发生。
社会环境因素
现今社会上的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美味引诱人的食欲,吊人胃口,养眼悦目,充斥眼球,让人无法拒绝,很多人为了犒劳自己经常会大吃一顿,或者是应酬各种各样的聚会,这些都会让人不断长胖。
饮食习惯
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的改变:一旦摄取过量的脂肪和糖类,如果不能被充分的消耗利用,就会造成能量过剩,收支失衡,这样一来就会促进脂肪累积;同时也可能摄取了过量的酒精或含糖饮料,或甜食过多等,造成能量过剩,入多出少,也会造成肥胖。
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进食速度过快 ②零食不断 ③晚餐不当 ④吃糖过多 ⑤偏食
运动量太少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脂肪分解,减轻体重。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工作的机械化、家务量的减轻,使人体消耗能量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摄取的能量并未减少,而形成肥胖。人体更因为肥胖,导致日常的活动越趋越慢、懒惰,更再次减低能量的消耗,形成恶性循环,助长肥胖的发生
肥胖有哪些因素造成
1、遗传: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机率为40%至50%;父母皆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机率为70%至80%。
2、生理因素:可能源自于患者本身的新陈代谢较亢进,内分泌失调、染色体异常、大脑控制饱食饥饿中枢失控或疾病等因素。
3、心理代偿作用:当儿童心理不安、紧张或受挫折时,会找来甜食、高热量食物,以不断进食来填补心理不安,养成进食过量的习惯。
4、饮食习惯:若家长任由孩童吃高脂及高热量食物,而且经常要他们吃光所提供的食物,甚至以奖励方式来鼓励孩子吃东西,容易令孩子变得肥胖。
5、服用药物:如抗过敏药物、性激素、类固醇、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肥胖有哪些类型
肥胖的类型有哪些:
1、单纯性肥胖: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混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
2、肥胖症体质性肥胖: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
3、过食性肥胖: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4、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续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这类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皮质酵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性腺功能减退等多种疾病中。
肥胖有什么危害
一、是健康长寿之大敌 据统计肥胖者并发脑栓塞与心衰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比正常体重者多二倍,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多二~六倍,合并糖尿病者较正常人约增高4倍,合并胆石症者较正常人高四~六倍,更为严重的是肥胖者的寿命将明显缩短。据报导超重10%的45岁男性,其寿命比正常体重者要缩短4年,具日本统计资料表明标准死亡率为百分100%,肥胖者死亡率为127.9%。
二、影响劳动力,易遭受外伤 身体肥胖的人往往怕热、多汗、易疲劳、下肢浮肿、静脉曲张、皮肤皱折处患皮炎等,严重肥胖的人,行动迟缓,行走活动都有困难,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以致影响正常生活,严重的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由于肥胖者行动反应迟缓,也易遭受各种外伤、车祸、骨折及扭伤等。
三、易发冠心病及高血压 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耗氧量加大,心脏做功量大,使心肌肥厚,尤其左心室负担加重,久之易诱发高血压。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内,致使管腔狭窄,硬化,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和猝死。
肥胖另有因
英国研究人员2007年发现FTO基因与肥胖有关。这个基因出现变异的人,肥胖几率最多可比其他人高出70%。当时科学界都认为,从这一基因入手,有望研发防治肥胖的新药物。但随后几年,科学家在研究FTO基因致胖的具体机制方面几无进展。
美国、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国研究人员12日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FTO基因与肥胖最直接相关的是其非编码区的变异。他们在新研究中意外发现,这种变异会影响一个具有调节代谢和能量消耗功能的基因,名为“IRX3”。
研究人员说,FTO基因非编码区的变异会导致IRX3基因过度表达,进而诱发肥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种基因间的互动关系在人类、老鼠和斑马鱼中广泛存在。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说,FTO变异与肥胖之间的关联实际上是通过IRX3基因实现的。因此,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IRX3才是“肥胖基因”。
肥胖有几种类型
1)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这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度引起的肥胖,称为单纯性肥胖。
(2)继发性肥胖
是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病的2%~5%左右。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同时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在:①皮质醇增多症;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③胰岛β细胞瘤;④性腺功能减退;⑤多囊卵巢综合征;⑥颅骨内板增生症等多种病变中。治疗时主要治疗原发病,运动及控制饮食的减肥方法均不宜采用。
(3)药物引起的肥胖
有些药物在有效地治疗某种疾病的同时,还有使患者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等)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等,同时也可使患者身体发胖;治疗精神病的吩噻嗪类药物,也能使患者产生性机能障碍及肥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的2%左右。一般情况而言,只要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改善。遗憾的是,有些患者从此而成为“顽固性肥胖”患者。
啤酒肚的危害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每年大约花750亿美元用于治疗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这些钱数已超过了用于治疗吸烟、酗酒引起的疾病。如果说全身肥胖在中年以后出现的概率较高,而腹部肥胖(“啤酒肚”)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腹部肥胖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因为很多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不重视腹部肥胖,“啤酒肚”很可能成为影响健康的最危险的杀手之一。腹部肥胖是加速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证明有15种以上导致死亡的疾病与腹部肥胖有直接关系,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死、乳腺癌、肝肾衰竭等。此前,有研究表明,挺着“啤酒肚”的男性得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男性的8倍,得冠心病的概率是常人的5倍,得糖尿病的概率是常人的7倍,脑溢血和脑梗死等疾病在“啤酒肚”男性中也很常见。
儿童肥胖症会遗传吗
肥胖儿童的父母的肥胖指数比一般家庭父母肥胖者高,说明肥胖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 同时根据统计学对影响肥胖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父亲超重是影响儿童肥胖的首要因素。
肥胖有哪些危害
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
-代谢并发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痛风等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形成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
-肿瘤:食管癌、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白血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绝经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骨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胃食管反流病等
-尿失禁
-生殖系统疾病:月经失调、不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妊娠糖尿病、流产等
-焦虑和抑郁
糖尿病往往与肥胖并存
糖尿病通常与肥胖并存。中国成人中患糖尿病的人群比例为11.6%,约为1.139亿人;而胖子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占41.5%。
在糖尿病患者中,调查显示65%的人超重或者肥胖,在中国约合7440万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所有类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病人约占90%。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