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来了该如何自救 带上应急食物
洪水来了该如何自救 带上应急食物
洪水来了如果有时间,可以拿上应急的食物,因为灾情如何发展很难预料,困在水中等待救援,并非一两天的事。
洪水来临时如何自救 抓紧固定物
如果不慎被卷入水中,要保持镇定,尽量抓住能固定自己身体的东西,比如抱住树干,抓住房檐等,防止被水冲走。如果找不到可以固定的东西时,要留意有没有顺着水势飘来的木板、衣柜等,紧紧抱住这些漂浮物。
多学点儿自救本领
北京市7.21特大自然灾害,造成7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死于溺水,而且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另据报道,中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有10多万青少年,首要死亡原因也是溺水。如果人们会游泳,多一点儿生存自救的本领,就可以大大减少死亡。
现代科技发达了,但自然灾害一来,人的生存技能又显得如此单薄。人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但如今几乎陆地上的所有生物,都还保留着会游泳的特点,唯独人类失去了,必须后天学习才会。不久前,厦门大学给在校大学生开设爬树课的消息,引起了一场波动。殊不知,耶鲁大学早就把游泳当做必修课了。
会游泳的人,遇到洪水可能就不会那么惊慌,或抓住一些漂浮物,增加身体的浮力;或机智地抓住树枝、岩石等固定身体,避免被水冲走。这就可能为生存赢得时间和机会。深谙水性的人在水里救人,会避开溺水者挣扎的手脚,发挥自己的力量,避免无谓的牺牲。游泳是一种肢体技能。人学习游泳,可以不通过语言、视、听等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可以无师自通。一旦学会,将终生不忘。
现代体育,如跑、跳、游泳、投掷等,绝大多数来源于原始人类渔、猎和逃避洪水、猛兽等的生存技能。现在的学校应该多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不仅游泳、爬树,其他如防雷、防地震、防火技能等都要学。“技不压身”,说不定哪一天就能用上。
宝宝呛奶的原因 宝宝呛奶怎么办
宝宝一呛奶,不要急着解决卫生问题,应该先观察宝宝的哭声和面色,如果宝宝出现嘴唇或面部青紫、呼吸困难等情况,这表示宝宝的情况非常危险,应该立刻拨打120,并且进行急救。
急救小Tips:呛奶最佳抢救时间仅4分钟,父母应立即让婴儿身体平躺并侧卧,用手拍宝宝的背。手掌微窝,拍在背部要成空心巴掌,引起宝宝身体的震动,从而使宝宝吐出呛入的液体。
如果宝宝呛奶只是出现咳嗽(没有出现脸色青紫),程度比较轻,可以让宝宝俯卧在大人的腿上,上身前倾45-60度,并用力拍打背部4-5次,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
当宝宝吐出呛入气管的奶后,用干净的纱布缠住手指后伸入宝宝的口腔,将奶汁清除干净,避免宝宝吸气时奶汁再次被吸入气管,然后再检查宝宝的鼻腔。如果鼻腔处有残留的奶液,用洁净的棉签轻轻拭去。切记,首先清理口腔,然后清理鼻腔。
处理完以上三点后,要再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宝宝哭声洪亮,脸色涨红,说明宝宝的呼吸道已经通畅,基本无大碍了;如果宝宝有哭声但声音比较微弱,就可以使用掐脚板的方法让宝宝大声哭喊,用力哭喊的同时可以利用肺部气体将奶液冲出气道,恢复呼吸道通畅。
洪水来了怎么办 设法求救
如果被洪水包围,要想办法求救,比如晃动衣服或者树枝,设法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具体位置,等待救援。如果周围没人,不要盲目游泳,以防体力不支。
冠心病人出门要带这些药
据一份关于我国院前死亡病例的分析报告显示,院前死亡已占到人口总死亡数68.35%,而猝死在院前死亡中占第一位。院前死亡指没有送到医院抢救,就已经死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王雪副教授认为,在疾病突发时,没有及时服用急救药物,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猝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源于心血管病突发的占70.44%,脑血管病占8.3%,呼吸系统疾病占5.6%。王雪说,减少猝死的关键因素在于提高急救意识、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同时还应该加强患者自身的防护与急救意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患者随身带药。”
有4类患者必须随身带急救药物。一是心脑血管病患者,需要随身带适量的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二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哮喘病人,应随身带哮喘喷剂。三是糖尿病人,可带少量口服降糖药、饼干和糖果。四是癫痫病人,适当带一些正在服用的抗癫痫药。此外,暑天外出时,任何人都应该带适量的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但需要提醒患者,服用上述药物是为了急救,随后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在各种急症中,冠心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王雪指出,应该根据冠心病患者容易发生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病症,配备不同的应急药物,给这类患者配一个急救药盒。通常,急救药盒里应有硝酸甘油、心痛定及亚硝酸异戊酯等。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能够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心肌耗氧量,迅速缓解症状。发病时应立即取剂量为0.5毫克的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含化,2―5分钟即可见效。
另一种必须配备的药是亚硝酸异戊酯,又称亚硝戊酯。它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作用,起效最快,但维持时间较短。当心绞痛急性发作而用硝酸甘油无效时,可将该药注射液(每支0.2毫升)裹在手帕内拍破,置鼻孔处吸入。
一般情况下,急救药物应放在上衣或裤子口袋里。如果没有口袋,也可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最好放在包最外面一层的固定位置,便于寻找。”王雪补充说,患者家中也应在固定、显眼的地方摆放一些急救药。但不要放在浴室或厨房里,这些地方潮湿、闷热,容易使药物受损。
还需要提醒的是,急救药要注意正确保存。有的冠心病患者习惯把硝酸甘油放在纸袋内或透明玻璃瓶内,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硝酸甘油挥发性强,见光后极易分解失效,应放在棕色等颜色较深的药盒内,旋紧盖,密闭保存。而且它具有怕热的特性,随身携带时不能放在贴身的衣兜里,以免受体温、汗水的影响,降低药效。
另外,建议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的患者在出门时,最好带一张“急救卡”,上面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和所患疾病,还要有急救药的存放位置和使用说明。“这一点可以向美国学习。美国有一种特制的项链和手镯,上面有块金属牌子,写有患者的名字和所患病症。如果患者在街头突发疾病,路人可以根据金属牌子上的信息,对其进行紧急救助。”
吃饭被噎喝水这个误区要人命
遇见老人或小孩有异物卡在了喉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喝水、拍背,但这是错的!应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及时送医。
吃饭被噎,正确做法
1.观察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烦躁不安等,忌拍打孩子背部,忌用手指伸入孩子口腔取物
2.异物未引起孩子缺氧,鼓励孩子用劲把异物咳出来,如果咳不出来,应该尽快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其将异物从气管内排出
3.异物引起憋气、烦躁、面色发绀等缺氧表现,立即拨打120急救,同时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
1岁以上的孩子急救者环抱孩子,一手握拳,将握拳的拇指侧紧抵住孩子脐部以上、胸骨以下的腹部正中线上,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快速按压孩子的腹部,反复快速按压,直至异物排出。
1岁以内的婴儿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不适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手法是“拍背压胸法”。即背部的拍击法和冲击式的胸外按压法相结合的抢救方法对他进行抢救。
a.背部的拍击法
b.冲击式的胸外按压法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样也不适用于失去反应的孩子,如果孩子完全无反应,已经失去心跳呼吸,则应该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孩子最容易噎着的情况
1、孩子吃饭时不要玩玩具。
2、别在孩子吃饭的时候逗她或者吓她。
3、吃东西不要一口塞很多,细嚼慢咽。
洪水来了该如何自救 寻找漂浮物
如果水势继续上涨,暂时避难的地方已经难以自保,要迅速找到一些门板、桌椅等大块的,最好能承受自己身体重量的木头漂浮物,如果被卷入洪水中,要紧紧地抓住它,防止沉入水里,同时利用漂浮物想办法寻求机会逃生。
食物中毒的自救方法
1、食物中毒进行催吐自救
食物中毒后第一反应往往是腹部的不适,中毒者首先会感觉到腹胀,一些患者还会腹痛,个别的还会发生急性腹泻。与腹部不适伴发的还有恶心,随后会发生呕吐的情况。
食物中毒自我急救的最常用办法就是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喝浓食盐水或生姜水是催吐的常规办法,如果还不能吐的话,可用手指或筷子等直接刺激咽喉引吐。但因食物中毒导致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当然,这种紧急处理并不是治疗食物中毒的最好办法,只是为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患者应该马上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要保留导致中毒的食物,以便医生确定中毒物质。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
2、食物中毒进行导泻自救
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如超过两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用大黄、番泻叶煎服或用开水冲服,都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3、食物中毒进行解毒自救
如果是因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
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防腐剂或饮料,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4、最后注意保留食物样本
由于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
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当然,这种紧急处理只是为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患者应该马上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要保留导致中毒的食物,以便医生确定中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