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警惕喂养宝宝的五大误区

警惕喂养宝宝的五大误区

一、母乳与配方奶无差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开始用婴儿配方奶给宝宝“补充营养”。面对奶粉公司铺天盖地的宣传,似乎不买配方奶就不是合格的父母,越贵的奶粉好像就越有营养。

其实,大多数的宝宝根本用不着婴儿奶粉。婴儿奶粉是没有母乳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它是尽量模仿母乳而制造出来的,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辨认出母乳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从含量很高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到极其微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然后以牛奶为基础,补充、增加或者减少各种成分,使之接近母乳。对母乳和牛奶的认识越深入,模仿得就越像。目前,已经明确的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有三十多种,这也成为婴儿配方奶的生产指标。

大多数的婴儿配方奶是以牛奶为基础的,但是最后的成品却与牛奶的差别非常大。比如,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钠盐、钾盐,远远超过婴儿所需的浓度,就要降低;而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铁等微量元素则不够,就需要补充。所以,用“绿色”、“天然”的牛奶喂养婴儿是不行的,其他动物的奶就差得更远了。像小说中那样找头狼或者鹿、老虎什么的来哺乳婴儿,不但不会养出一个强壮有力的天才,反而会造成营养不良。

尽管婴儿配方奶已经被改造得与牛奶相差很大了,但毕竟是脱胎于牛奶,所以仍保留着牛奶中导致过敏的成分。有的宝宝天生对牛奶过敏,对基于牛奶的配方奶也无法消受,比较严重的还会出现呕吐、拉稀等症状。对于这样的宝宝,做父母的只能选择基于大豆蛋白的配方奶来喂养。就为婴儿提供营养来说,这两种配方奶没有太大的区别。相对而言,基于大豆的配方奶中的蛋白质和钙没有基于牛奶的配方奶中的容易消化吸收,所以,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推荐优先选择基于牛奶的配方奶,对于牛奶过敏的婴儿才选择基于大豆的配方奶。在美国市场上,前者的市场占有率是80%左右,而后者大概有20%的婴儿食用。

不难看出,无论婴儿配方奶做得有多好,卖得有多贵,宣传得有多邪乎,它最多也只是个“模仿秀冠军”,永远不可能超越它模仿的对象。fda对配方奶的指导意见是“第二好,但是已经足够(second best but good enough)”,就是说它不是最好的,只是也不错了。即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婴儿配方奶公司,也不敢去挑战这个说法,所以他们的官方宣传只是说“母乳是最好的,如果你无法喂母乳,那么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

第二好的是配方奶,最好的当然就是母乳了。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所有营养,而且没有过敏不耐受的问题。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母乳喂养最好到周岁,有的甚至提倡更长的时间。对于婴儿食品来说,母乳才是王道。在婴儿配方奶与母乳的pk中,母乳永远是胜利者。

警惕这些宝宝补钙误区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给孩子选择保健品补钙更安全

专家:保健品没标不良反应≠无不良反应

市场上的儿童补钙产品众多,既有维生素,也有矿物质类;既有药品也有保健品,选择药物补钙还是保健品补钙?这是不少父母的疑问。药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之前必须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才能投放市场。

作为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的药品,它一定要标明适应症,明确治疗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如此高标准的生产要求,补钙药品值得信赖。建议选择针对儿童相应年龄段的钙剂,遵医嘱比较安全。

相对药品而言,保健品只能起到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同时,保健品一般没有标明不良反应的症状,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误区二:液体钙更利于孩子吸收

专家:钙剂溶解度高≠吸收快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如果孩子肠胃功能良好,胃酸分泌、胃蠕动正常,钙剂吸收速度快。

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误区三:孩子补钙就会引起便秘,这是通病,无法避免

专家:补钙安排在两餐之间最合理

碳酸钙类钙剂经过胃酸作用时,生成氯化钙后到达肠道。其中15%被肠道吸收,85%跟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不溶性钙化合物,如碳酸钙、磷酸钙等,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

柠檬酸钙水溶性较好,柠檬酸钙离子能够将人体难以吸收的草酸钙、磷酸钙中的钙离子分离出来,形成水溶性较好的柠檬酸钙排出体外,有效防止便秘。给孩子补钙的同时可以给孩子多喝水。补钙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此时,食物对它的影响较小。再让孩子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也能有效减少便秘。

要警惕宝宝交友的六个误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宝宝太胖有什么危害 0-6个月的宝宝

尽量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明显比人工喂养的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要低。

当然,母乳喂养也会肥胖,如果妈妈比较胖,且进食大量的含油脂的食物,乳汁中脂肪含量就会高,容易导致宝宝肥胖。因此母乳妈妈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同时注意喂养方式。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则需要控制总奶量及喂养速度,宝宝需多少则喂多少,而不是拼命的灌孩子。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长胖点,使用孔径较大的奶嘴或私自将奶嘴孔改大,这种做法都需要警惕。

警惕奶粉7大喂养误区

误区1:用纯净水、矿泉水冲泡奶粉 有些父母认为纯净水、矿泉水更高级,因此貌似很讲究地使用这样的水来给宝宝冲泡奶粉,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人从水中吸收钙的吸收率在90%以上,而纯净水因为失去了普通自来水的矿物质,所以不宜用纯净水冲泡奶粉。那么有妈妈会说,矿泉水不是很好吗?可以给宝宝添加多一点的矿物质。可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里。由于矿泉水的矿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富含矿物质、磷酸盐、磷酸钙等成分过多,而婴儿肠胃消化功能还不健全,如果长期用矿泉水冲泡奶粉,很有可能会引发婴儿消化不良和便秘。

正解:应用烧开的自来水冲泡奶粉,自来水煮沸后,晾到40℃左右,就可以用来冲泡奶粉了。

误区2:冲泡奶粉的水越烫越能杀灭细菌 有一部分父母喜欢用很烫的开水来冲泡奶粉,觉得这样能杀灭细菌,冲出来的奶更放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配方奶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铁等微量元素。如果用很烫的水来冲泡,就会导致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产生凝块,影响宝宝的消化吸收。另外,有些配方奶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质,还有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受到高温也会被破坏。

正解:冲泡奶粉要将水烧开后晾凉,或者将开水与凉开水调配到合适的温度后,再进行冲泡。

误区3 :奶粉冲了浓一点,营养更好。

有父母认为宝宝的胃口小,同样喝一定量的奶,奶粉冲了越浓,营养越好。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奶粉中含有钠离子,需要用足量的水来稀释才行。如果宝宝喝的奶粉浓度过高,胃肠消化能力难以负担,肾脏的排泄能力也难以承受,很容易导致婴儿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泻,生长反而受阻。另外,曾有过报道,新生儿因喂食的奶过浓,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案例。

正解:每种奶品说明书上奶粉和水的比例,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的,过浓或过稀都不好。

误区4:奶粉冲得淡一点,不容易上火

宝宝一旦出现上火现象,家长就会将奶粉冲淡一点,认为这样可以起到给宝宝补充水分的作用。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的重要成分,宝宝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是蛋白质。配方奶都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宝宝需求来配比营养物质的,一定要按照产品要求的比例来冲泡,否则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时间长了,很可能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

正解:如果宝宝有上火的迹象,还是另外给宝宝补充水分比较好。

误区5:冲奶粉的时候,先倒好奶粉,再加水

有些父母习惯先把奶粉加到奶瓶里,然后加水,最后达到要求的刻度线。但是,这样冲泡奶粉很容易造成冲调的奶比例不合适。如果先加奶粉,后加水,仍加到原定刻度,奶就加浓了;而先加水,后加奶粉,会涨出一些,但浓度合宜。

正解:冲调奶粉的浓度要精确,因宝宝发育未成熟,包括消化、代谢与排泄功能都未完善,因此配方奶的浓度要尽可能接近母乳,按照奶粉的配方要求来冲泡才是最好的。

误区6:把冲好的奶一直放在暖奶器中,随喝随取,非常方便

为了在第一时间让饿了的宝宝喝上奶,很多父母会提前把奶冲好,然后放在暖奶器中保持恒温;也有的父母掌握不了宝宝一次的进食量,往往造成冲泡的奶一次喝不完。为了不浪费,会在宝宝下次需要喝奶时,将这次喝剩下的再煮沸。但是,冲好的奶即使在未吃过的情况下,常温存放也不能超过2小时,而暖奶器里的温度一定是超过常温的,若放在冰箱冷藏,则不能超过24小时。如果将冲好的奶长时间放在暖奶器中,会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甚至变质。

正解:热水先倒在奶瓶里,放进暖奶器保持恒温,宝宝饿时加入奶粉,摇一摇很快就冲泡好了。

误区7:给宝宝喝不符合其月龄的奶粉

“奶粉只要是宝宝喝的就行了,什么阶段都差不多,这些都是商家故意搞的名堂。”如果在给宝宝选择奶粉的时候,也抱有这种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市面上的配方奶,根据宝宝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不同,一般划分为几个阶段,不同品牌略有不同,但是,对什么阶段的奶粉适合哪个月龄阶段的宝宝,都有明确的标示。一般来说,6个月以下的婴儿生长快、胃口小,奶粉的脂肪、乳糖和蛋白质含量要高,应该使用婴儿配方奶:6-12个月的婴儿脂肪需求量略降低,但要求奶粉中要含有足够的铁,应该选择助长奶粉。

正解:应根据奶粉的指示给宝宝选择适合月龄的奶粉,不要随意变换“段位”。

宝宝牙齿健康警惕三误区

误区一

忽视了泥糊状食物的添加

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在8~9月之时还没有吃泥糊状食物的习惯,一方面导致宝宝缺乏营养,另一方面会使宝宝因为缺乏咀嚼适应的刺激而导致咀嚼功能发育延缓,影响语言、认知能力发展和宝宝的智力发育。

所以我们鼓励妈妈给4~6个月的宝宝添加泥糊状的食物,首要的选择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强化的营养米粉,同时也要保证食物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质地,不但可以达到营养的目的,同时也刺激了宝宝的味觉、视觉和嗅觉。

误区二

血红素铁的摄入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嚼不动肉类,选择给宝宝提供鱼类食物,而鱼类所含的铁量不算太高,这样就导致血红素铁的摄入不足。所以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除了要鼓励母乳喂养,6个月之后要添加肝泥、肉泥来增加血红素铁的摄入,同时也要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误区三

磨牙工具和安抚奶嘴的不恰当使用

宝宝在牙齿萌发过程中,齿形并未定型,在这个阶段,过多的使用磨牙工具和安抚奶嘴,会引改变宝宝牙齿的生长方向,造成牙齿畸形。因此,磨牙工具和安抚奶嘴不要常用,在宝宝1岁以后,就不要使用。

宝宝出生两天了不吃不喝怎么办 在宝宝睡着的时候喂奶

有的宝宝不喜欢奶嘴喂养,但妈妈又没有奶水,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宝宝很聪明,一发现是奶瓶喂的就马上不吃不喝了。

妈妈可以在宝宝睡着的时候喂奶,宝宝在睡着的时候,警惕性没有那么高,许多醒着不吃奶的宝宝在困了或者睡眠中一般都不会拒绝母乳。

警惕这些宝宝补钙误区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给孩子选择保健品补钙更安全

市场上的儿童补钙产品众多,既有维生素,也有矿物质类;既有药品也有保健品,选择药物补钙还是保健品补钙?这是不少父母的疑问。药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之前必须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才能投放市场。

作为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的药品,它一定要标明适应症,明确治疗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如此高标准的生产要求,补钙药品值得信赖。建议选择针对儿童相应年龄段的钙剂,遵医嘱比较安全。

相对药品而言,保健品只能起到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同时,保健品一般没有标明不良反应的症状,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误区二:液体钙更利于孩子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如果孩子肠胃功能良好,胃酸分泌、胃蠕动正常,钙剂吸收速度快。

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误区三:孩子补钙就会引起便秘,这是通病,无法避免

碳酸钙类钙剂经过胃酸作用时,生成氯化钙后到达肠道。其中15%被肠道吸收,85%跟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不溶性钙化合物,如碳酸钙、磷酸钙等,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

柠檬酸钙水溶性较好,柠檬酸钙离子能够将人体难以吸收的草酸钙、磷酸钙中的钙离子分离出来,形成水溶性较好的柠檬酸钙排出体外,有效防止便秘。给孩子补钙的同时可以给孩子多喝水。补钙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此时,食物对它的影响较小。再让孩子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也能有效减少便秘。

误区四:给孩子补钙同时多进食蔬菜,有助于钙质吸收

孩子的饮食的确需要均衡,但需要注意的是,钙与纤维素容易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过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会抑制钙的吸收。另外,牛奶、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两者都是补钙妙品。但是如果两者同时进食,也会妨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还会诱发乳碱综合征。

误区五:夏季应该给孩子多补钙

夏季的高温,让孩子的汗液大量的流失,而随汗液流失的不仅是水分,还有许多钙元素,但是专家表示如果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暴露足够的皮肤(四肢、脸),阳光照射后由皮肤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就可满足儿童钙的需要量,但晒太阳时注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宝宝眼睛。因此,只要有一定的奶量和户外活动时间,就完全不用额外再补钙。从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夏季带来的影响。反而夏天阳光充足,紫外线照射后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更能促进钙的吸收。

宝宝秋季腹泻治疗误区

误区一:盲目止泻,补水过急

频繁腹泻的宝宝缺水严重,水电解质失衡,需要止泻和补水,但不能盲目止泻和过早补水。通常,腹泻后4-6个小时禁食,补充温水,服用止泻药。对于部分轻度脱水患者,口服低渗补液盐溶液,不必吃药。

如果宝宝口渴,尿量减少,嘴唇干燥,应警惕脱水。若宝宝同时出现手脚冰凉、眼膜凹陷、情绪不稳、皮肤干燥等情况,要及时找医生检查,因为宝宝很可能是中度或重度脱水,情况很危险。一旦发生危急情况,需要紧急救治。

误区二:服用抗生素消炎

有些妈妈认为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会引发肠胃炎症,需要服用抗生素消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已有医学研究证实,宝宝秋季腹泻无需服用抗生素治疗,服用抗生素会降低水化合物的转运,进而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所以,妈妈最好不要乱用药,做好补液工作才是关键。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服用药物治疗。

误区三:腹泻期间不予喂养

腹泻期间,有严重呕吐症状的宝宝需要禁食几个小时,待症状缓解后才喂食。但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症状不明显的宝宝无需禁食,因为禁食会促使宝宝营养吸收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诱发酸中毒,迁延到病情。具体要怎么吃,咨询医生意见。

给宝宝喂食要警惕这些误区

误区1: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到多种;由粗到细;由软到硬。

误区2: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3: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不要让喂养误区耽误了宝宝

喂养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大部分新手爸妈处于新手上路的初级水平,难免会进入喂养误区。如果不能及时从喂养误区走出来,很可能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越来越多的妈妈虽然做到了母乳喂养,但有些人却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儿科专家指出,当母乳喂养4-6个月的时候,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婴幼儿在6个月后就开始添加辅食很重要。

喂养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大部分新手爸妈处于新手上路的初级水平,难免会进入喂养误区。如果不能及时从喂养误区走出来,很可能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误区一: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越多越好

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幼儿十分重要,然而也不能给宝宝过量地摄入或滥用,否则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的危害比如会有维生素A、D中毒、补钙过量等。

误区二: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没有奶粉冲出来的牛奶那样浓,所以放弃母乳喂养,以牛奶替代母乳

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误区三: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越来越多的妈妈虽然做到了母乳喂养,但有些人却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儿科专家指出,当母乳喂养4-6个月的时候,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婴幼儿在6个月后就开始添加辅食很重要。添加换乳期食品不仅可以补充宝宝营养,还能让宝宝学会吞咽、咀嚼,锻炼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宝宝甚至一岁还没有添加任何食品,非常不对。

宝宝喝奶的四大误区要警惕

误区之一:婴儿配方奶粉优于母乳

而今,很多父母认为配方奶价格大都较贵,而且很多都是进口品牌,所以,它的营养一定好过母乳。其实,对于0~12个月的婴儿来说,母乳绝对是最好的。这时候,婴儿消化能力极弱,抵抗力也非常差。母乳是专门为宝宝设计的食品,不仅容易消化、极度安全,其中的成分还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自动调整,又富含促进生长和抵抗疾病的活性物质。目前发现母乳中的微量活性成分达四十多种,无论人工改造的婴儿奶粉如何“高级”,都无法与健康妈妈的母乳相比。

不过,如果妈咪确实奶水不足,或者妈咪生病没法喂奶,那么退而求其次,就一定要选婴儿奶粉了。婴儿配方奶粉以牛奶为基础,但模拟母乳的成分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大大降低了蛋白质和钙含量,减少了奶油,又添加了植物油、维生素和矿物质,比普通牛奶更适合1岁以内幼儿的需要。只能说,它的目标是无穷逼近母乳,但永远不可能超越母乳。

误区之二:断奶就是不喝奶了

很多地方的人没有喝奶的习惯,认为孩子已断奶,就不用再喝奶了,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在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断奶意味着孩子已经不用依赖母乳,能够从其他食品中获得营养了。这些食品也包括了牛奶、奶粉和酸奶等。有人以为,牛奶不好消化。其实这是针对1岁以内的婴儿而言的。1岁后的宝宝已经能够消化纯牛奶当中的营养成分了,所以不必把牛奶兑稀。比起日常其他食品来说,牛奶已经非常容易消化了。

宝宝在1~3岁之间,咀嚼和消化能力还是比不上成年人,特别需要一些营养价值高、消化吸收容易的食品,而奶制品就是这样的东西。如果一点儿不碰奶制品,宝宝很难得到足够多的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维生素D也有缺乏的风险。所以,幼儿营养专家都建议每天“早一杯、晚一杯”地喝牛奶。

这里说的“喝牛奶”,包括了奶粉、酸奶、奶酪等各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奶制品,可是不包括乳饮料(也就是所谓的酸乳饮品、乳酸菌饮料、果奶等等各种有甜味的含奶饮料)。国际公认,酸奶的营养价值不低于牛奶,其中的钙更容易吸收,还能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吸收,减少患痢疾肠炎的危险。所以,早上一杯鲜奶,下午或者晚上喝一杯酸奶,是断奶后宝宝的最佳选择。这样的好习惯,应当保持到青春期。成年以后,每日1杯奶即可。

误区之三:牛奶不能空腹喝

很多人都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饮食禁忌:牛奶不能空腹喝,酸奶不能空腹喝……结果妈咪看着宝贝餐前饿了,却不敢给他喝牛奶,只能给他饼干甜点和膨化食品之类充饥,真是非常可惜!

既然不满1岁的宝宝都可以空腹喝奶而不会不消化,没有人听说宝宝喝奶之前要先来块小点心。那么,以断奶后宝宝的消化能力,即便空腹,也可以充分消化牛奶。有人说,空腹喝牛奶,蛋白质会当作能量被消耗,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实际上,牛奶中含有约4.5%的乳糖,它属于碳水化合物,会优先分解提供能量;此外牛奶中还含有3%左右的脂肪,也起到供应能量的作用。因此空腹喝奶并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

那么为什么会说牛奶空腹喝不能吸收呢?其实这话并不是针对幼儿,而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

宝宝们天生具有很强的“乳糖酶”活性,消化奶里面的乳糖可说轻而易举。然而,如果断奶之后很久不再喝奶,慢慢地,乳糖酶就会“用进废退”,结果乳糖不消化,“穿小肠而过”,直接进了大肠。这一下可不要紧,一方面乳糖对肠道产生刺激,造成脱水和腹泻;另一方面,大肠细菌有了这么好的营养,便疯狂地繁殖起来,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肠鸣和胀气。如此一来,当然会妨碍营养吸收啦。在空腹喝牛奶的时候,乳糖下得更快,症状就更厉害。所以,喝牛奶不舒服的成年人一定要记得,最好吃点儿东西再喝牛奶。

宝宝却与大人不同。因为生下来就是空腹喝奶,所以消化乳糖的能力一直非常强。母乳中的乳糖比牛奶还要多,所以断奶后宝宝消化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可能发生空腹喝牛奶不吸收的问题。只要让宝宝一直经常喝奶,就无需考虑什么空腹不空腹。饿的时候给宝宝喝牛奶,可要比给他吃零食健康得多呢!

误区之四:牛奶与茶和果汁同时饮用

而今,我们越来越讲究饮食的搭配,也会经常看到有关喝牛奶的一些禁忌: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不能和茶一起喝、喝牛奶不能加糖之类。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强的科学证据。比如说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是因为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会凝块。实际上,即便不加果汁,牛奶在胃里面遇到胃酸也会凝块,酸奶不就是牛奶蛋白遇酸形成的凝块吗?而且西方人喝奶茶的历史也不短,似乎没有发现他们因此出现什么营养不良的问题。

相关推荐

警惕 母乳喂奶方式不当会害了宝宝

误区一、生气时喂奶 妈妈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会让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误区二、运动后喂奶 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因此,乳母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儿再喂奶。 误区三、躺着喂奶 躺喂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之举是妈妈取坐位或中坐位,将一只脚踩在小凳上,抱好宝宝,另一只手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 误区四、喂奶时逗笑 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黄疸引起的脑瘫症状

阿芳(化名)在安溪一家医院产下一子,出院后在家安心坐月子。全家人对这个孩子宝贝得不得了。阿芳坐月子期间,家人严禁她出门,房门、窗户一律关起来,生怕大人孩子着凉,为免影响母子二人休息,窗帘也被拉了起来。 过了一个多星期,家人才发现宝宝的脸和身子都很黄。大家一商议,认为很多孩子出生后都发黄,过阵子就消退了,也没太在意。阿芳坐完月子,见宝宝仍是黄得吓人,还开始抽筋,坚持要送宝宝到厦门医治。 “我们检查后发现,孩子的脑部已有不可逆的损伤,出现了脑瘫的症状。”厦门市儿童医院庄德义院长遗憾地说,要是早点来治疗,这孩子

宝宝绿便是怎么回事

宝妈最常发现的宝宝便便问题就是绿便。造成宝宝拉绿色便便的原因有很多,据了解,绿色便便常见于宝宝1岁以前。出现绿便不必紧张,应主要看宝宝的生长发育结果。如果体重增长正常,目前的喂养就是合适的,不用因此改变喂养方式;如果宝宝体重身高增长的不好,且长期绿便则需要警惕。新生儿如果生长正常,如果出现大便偏绿、偏稀、次数偏多,排气多,多与常见的肠绞痛有关,因吸吮会缓解肠绞痛,常造成喂哺过度。满4-6个月后,可自行缓解。 排绿色大便说明消化吸收程度不够完全,与喂养过多有关。喂养过多指的是喂养超过孩子消化能力,不仅仅指的

宝宝健康四大误区

误区一:吃得越多越健康 一次或多次超量喂食,造成婴儿胃肠道负担过重,以致食物在胃肠内消化吸收障碍,很容易引起过食性腹泻。 建议:婴儿喂养要注意总量摄入,更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 误区二:过早停止母乳喂养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代乳品品种繁多。家长应该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达不到母乳中所含营养的比例标准。 建议: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误区三:新鲜牛奶比奶粉好 新鲜牛奶因为含酪蛋白太高,挥发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肠道过敏、消化不良。其实有些奶粉易引起大便干燥的主要原因

宝宝打嗝不止是什么原因 宝宝打嗝不止原因

导致宝宝打嗝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宝宝生理性因素的关系,由于宝宝用于调节横膈膜的植物神经发育尚未完善所以一旦受到轻微的刺激都会就会出现宝宝打嗝不止的情况。 导致宝宝打嗝不止的常见原因还有就是喂养不当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宝宝的各项器官还处于一个发育阶段,所以如果家长们喂养不当导致宝宝肠胃消化不良的话也会诱发宝宝打嗝不止的现象发生,所以宝宝打嗝不止与家长们的日常喂养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宝宝打嗝不止还需要考虑是否是因为其他疾病因素的关系,据了解,当宝宝患有感冒风寒等疾病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宝宝打嗝不止的情况哦,

这些婴儿喂养秘诀,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

老人、朋友和社会会给新手妈妈们提供了各种关于育儿的善意建议,但父母如何确保他们得到了准确的信息呢?在遵循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诗安国际将育儿误区与现实分开。 1.宝宝对母乳过敏吗? 误区:有些婴儿对母乳过敏。 事实:没有宝宝对母乳过敏。 人们很容易把像呕吐这样的信号误认为是乳汁有问题,但事实是,从生物学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一些婴儿可能会对妈妈在哺乳期间吃的食物过敏,包括牛奶。 2.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喂水? 误区:母乳喂养的婴儿也需要水。 事实:母乳是孩子唯一需要的液体。 除非宝宝有儿科医生推荐使用其他液体,母

冬季喂养宝宝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喂宝宝咀嚼过的食物分析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的肠胃功能还不成熟,因此以为给宝宝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 指正:人体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婴幼儿喂养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婴幼儿。 建议:给宝宝喂食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避免病菌传染。 误区二:过早停止母乳喂养分析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代乳品品种繁多。家长应该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达不到母乳中所含营养的比例标准。 建议: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误区三:新鲜牛奶比奶粉好分析 新鲜牛奶

宝宝的5大喂养误区

1、满月后添加果汁 不要相信2-3个月的宝宝要喝一些果汁补充维生素的谣言。 母乳是6个月以内宝宝的最佳食物,如果过早给宝宝喝果汁,可能会导致宝宝腹泻或便秘。 而且,果汁太甜,经常喝果汁,容易造成宝宝不爱喝白开水,甚至不爱吃辅食。最关键的还是喝果汁≠吃水果,果汁制作过程中,其中的膳食纤维都丢失了,维生素也有不少的损失。 所以,建议1岁以内的宝宝都不要喝果汁。宝宝添加辅食后,可以从果泥吃起。 2、用奶瓶喂辅食 奶瓶喂养,是通过吸吮而吞咽的过程,而勺子喂养是通过卷舌、咀嚼而吞咽的过程,锻炼的是宝宝的咀嚼能力。开

初为人母常见9大喂奶误区

喂奶误区一:猛吃鸡鸭鱼肉 新妈妈吃饭的时候实际上是两个人在吃,既要满足自己又要顾及宝宝,所以理所当然要多补充些营养。然而,鸡鸭鱼肉等富含动物脂肪的食品吃多了却很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表现之一就是大便呈油性或有奶瓣。 喂奶误区二:教条的按时哺乳 一般来说,宝宝刚刚生下来的几天新妈妈乳汁较少,如果按时哺乳就会饿着宝宝,既然少量,就应该多餐,应该按需喂补。宝宝的吮吸会促进奶汁的生成,随着奶量的增加,喂补的间隔时间便会逐渐增长。如果宝宝饿得精索静脉曲张呱呱叫也不理他,那么一个是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另一个还会让他对

老人带孩子小心12个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误区3: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