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好按摩脚底哪里 按压太白穴预防肠胃疾病
肠胃不好按摩脚底哪里 按压太白穴预防肠胃疾病
太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在人体足内侧缘,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功效,对胃痛,胃胀,吐泻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于胃痉挛,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按摩取穴:位于足内侧玉案,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腹对两侧的太白穴进行按摩。采用适度的力量,以穴位处微微产生胀痛感为度,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就能达到健脾和胃的效果,从而改善肠胃道功能,治疗肠胃炎症;也可用手指指腹端点,按,掐太白穴,每天重复按摩多次,还可以起到预防肠胃其他疾病的作用。
肠胃不好怎么按摩 按摩大肠俞穴调和肠胃
大肠俞是人体消化器官的下后部分,大肠即为从盲肠至肛门的部分,俞,同输,转输,此穴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背之处,主治大肠疾病,故名大肠俞,按摩大肠俞穴,有调和肠胃,理气降逆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脱肛,便秘等症。
穴位定位:位于腰部,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用食指点揉大肠俞2分钟左右。
日常保护肠胃的几个小方法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胃只有一点点小毛病,甚至是完全健康的。事实上,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大多数人的胃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调理您的肠胃吧!
穴位按摩通经络调气血
1.捏脊疗
捏脊疗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孩子。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及调整脏腑的作用。
2.饭后揉肚:
饭后先散会步,然后或卧或坐,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或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强胃肠机能,对治疗肠胃病有一定效果。
3.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经,按捏这一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而捏按此处可治疗胃之疾患。当然这只适用一般胃病,能缓解轻微的胃痛,严重胃病者,应去医院诊治。
4.选择合适的高跟鞋: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部的健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由于足底多个穴位与多个体内脏器相连,所以不同款式的鞋子,在刺激足底穴位的同时,还有可能对与胃肠道造成一定刺激和影响。所以肠胃不好的人,最好选择坡跟鞋,鞋跟在2—3厘米左右最佳。前脚掌内侧正是胃部的按摩反射区域,这个高度与足弓正好形成一个合适的弧度,使得受力点控制在前脚掌内侧,使其周围的穴位得到适当的按摩。经常穿这种高度的坡跟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肠胃,缓解胃部不适。
怎样治胃息肉呢
家庭治疗措施
胃病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药物治疗食疗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中医养身保健的方法足疗进行治疗。足疗原本就是平常老百姓用来进行保健的方法,现在运用到胃病的治疗当中其效果也非常的好,能治病防病、强身健体。人体的足部是五脏六腑的投影区域,在脚部上有六十多个穴位都和人体的内脏器官有着相应的联系,所以进行足疗其实不仅能治疗胃病,还可以保健防病。目前常用的是稳迈舒运动按摩轮,由按摩轮带动的下肢整体协调运动,涉及大腿、小腿、膝关节、踝关节、脚底及脚趾等多个部位肌肉、骨骼,并重点针对足底和足侧产生按摩效果,结合穴位使用可有效治疗胃病,使用时可以针对按摩下面的几个穴位。
1、太阳神经丛 这个穴位在脚底底部,二三脚趾掌关节下面,用手取寻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可以摸到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找到位置之后进行按摩,按照从下往上的方向进行按摩。
2、胃 按摩两脚大脚趾下的第一骨节部位处的凹陷位置,左右脚的按摩方向稍微有些差别,左脚应从外往内按摩,右脚则从内往外按摩。
3、肾上腺 太阳神经丛下面的最深处,用手指去寻找可以感觉有一小洞凹陷,肾上腺在脚底的位置是最深的凹陷部位,这个反射区比较难找到。在按摩的时候以一按一放的方式进行。
4、胰脏 胰脏的反射区在两脚脚底内侧,胃的下面,用手触摸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有一些微凸的颗粒。左右脚按摩有差,左脚从外往内按,右脚从内往外按。
5、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的反射区在两脚脚底内侧,胰脏反射区的下面膀胱反射区的上面,在用手摸的时候可以感到有凹陷,同样的按摩的方法是左脚从外往内按,右脚从内往外按。
脾虚按摩什么位置最好 按摩公孙穴补脾安神
公孙穴位于脾经上,且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是八脉交会的要穴,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疗胃痛,痢疾等肠胃疾病,心烦,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补脾按摩手法:公孙穴通冲脉,对舒筋,引血,行瘀有重要作用,通过按压公孙穴消除血气阻滞的方法是,找准穴位,以大拇指稍用力按压,以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取穴:此穴位于人体脚内侧,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经常按这5个穴位养胃效果好
1、胃俞穴
说到胃痛,在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能够影响到胃部的穴位,胃俞穴就是其中一种。胃俞穴在身体的背部, 有人会说背部是前胸的折射区,的确,前胸的健康通过背部是能够看出来的。
在中医看来,按摩胃俞穴对于缓解消化不良、胃脘痛、反胃等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能够起到较好的和胃 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在按摩的时候,最好是趴在床上,全身放松,让家人两只手掌紧紧的按压这个穴位,以画圈的方式进行按 揉这个穴位,对于增强胃部功能很有效。
同时,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还可以对胃俞穴进行艾灸,对于促进胃部调节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
2、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身体重要穴位,是身体三条阴经汇聚于此,大家都知道在平时女性按摩这个穴位对于保健身体 会更加的好,处于生理期的女性适当的按摩这个穴位会让身体更健康。
其实就养胃来说,在平时按摩这个穴位也有非常好的帮助,造成胃部疾病,往往是胃经、脾经失调导致的 ,正确的疏导脾经对于调节身体很有效。
按摩三阴交穴可以刺激脾经,使得脾经为身体提供湿热之气,进而能够有效的缓解脾胃虚弱;在按摩三阴交 穴的时候,还可以刺激肝经,作为身体代谢过程中的穴位,肝脏对于排毒有一定的帮助,肝脏中毒素过多会造成消 化出现问题,影响到胃部健康,按摩三阴交穴可以为肝经提供水湿风气,从而让气血流通更加顺畅。
按揉法是最常见的按摩三阴交穴的方式,在按摩的时候,把我们的拇指、中指的指端按压在对侧三阴交上 ,按一次、放一次,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按压,按摩十分钟,再换成逆时针按摩。
3、梁丘穴
在我们的腿部除了有三阴交穴会影响到胃部调节,适当的按摩梁丘穴对于促进胃部健康也是非常有效的。
梁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对于常见的胃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按摩 梁丘穴来治疗胃部痉挛、腹泻等。
在中医看来,梁丘穴能够约束胃经上的经水不断的向下排泄,在这排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调理脾胃,让脾 胃、肠道更加健康。
在取穴按摩的时候,要伸展膝盖,在这过程中会使得膝盖显现出突出的地方,在膝盖骨的外侧,用大拇指 对这个突出的地方进行按摩,能够较好的刺激胃部。
4、足三里
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按摩足三里对于调节胃部也有非常好的帮助。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位,对于促进 胃部调节非常有效。
在临床上会把按摩这个穴位用来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众多胃部疾病。按摩足三里 穴能够有效的增强胃肠的蠕动,进而可以促进消化酶的活力,对于促进消化,增强食欲有非常好的效果。
察觉到胃部不适不妨适当的按摩一下这个穴位,以此来有效的改善、调节身体。
5、太白穴
说到太白穴不少人会很惊讶,一个出现在脚部的穴位竟然会影响到胃部调节,其实,在中医看来,治病的 时候并不一定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其它部位的刺激,对于治疗疾病也是有帮助的。
太白穴即使在人们的脚部,但是,对于治疗胃部疾病也是有帮助的,这是因为在按摩太白穴的时候,能够 有效的刺激脾经。
太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对于促进脾脏调节非常有效,造成胃痛引起的胃部不适,按摩太白穴可以很好的 缓解。
在临床上不少中医也会按摩患者的太白穴,以此来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对于有需要的朋友来说 ,不妨在取穴的时候进行仰卧,这样对于按摩太白穴会更加有效。
肠胃不好按摩的穴位
第一:下脘穴
这个穴道在我们的腹部,并且距离脾胃的位置非常近的,这个穴位进行按摩符合中医医理,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很好的促进肠道蠕动,起到消食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清胃泻火的功效。
第二: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不仅仅能够治疗肠胃不适的情况,除此之外他对于身体的其他部位正常运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方面认为,足三里穴是胃经交合的部位,所以对这个位置进行按摩以及刺激,对于消化系统具有非常良性的调节,不仅能够促进肠胃消化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治疗便秘以及拉肚子等等一些常见的肠胃疾病。
除了一些按摩的方法治疗肠胃不好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刮痧以及针灸的方法,这些都是能够很好促进肠胃恢复健康,保健身体。
脚底肠胃反射区在哪 按摩冲阳穴防止肠胃病
冲阳穴名意指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按摩该穴具有宁神通络,和胃消肿之功效。主治胃病,面肿,齿痛,癫痫,足痿无力,口眼㖞斜等症。
按摩取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按摩方法:用一只脚的脚跟财主另一只脚的冲阳穴,按摩3分钟。
足底按摩要有度
脚底的穴位是非常多的,因此按摩脚底,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养生方法,但是你知道吗,做什么都要有度,如果太过度的话,后果很严重的,脚底按摩也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脚底按摩的好处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现在是春季,大家会发现最近天气变化还是非常大的,一会儿热,一会儿又凉了,很多人不舒服的话,喜欢去足疗店按摩按摩脚舒服一下。
但中医提醒,脚底按摩太过度,恐按出脚底筋膜炎,有人按到双脚红肿疼痛不堪、甚至无法行走。中医师也警告,民众疯脚底按摩有三大迷思,认为:脚底按摩越痛越好、按摩要大量喝水、脚底痛代表身体有病,但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不少民众认为脚底按摩要有效,一定要痛得唉唉叫,中医表示,脚底确实有许多穴道,这些穴道对应身体的五臟六腑器官,但穴道刺激应该恰到好处,过度刺激会造成脚底发炎与伤害,若按到痛苦难耐,将适得其反,临床上就有不少病人按摩过度,反而因此求诊。
刺激脚底穴位虽然是好的事情,不但能够增进血液循环,而且还有补气的作用。但刺激的量与频度因人而异,须看每个人对疼痛的接受度、自身状况而定,不是越痛越好,也不是按到哪裡痛,就是身上哪裡有病。脚底穴道对应身体器官,患者若按脚底感觉痛,只能说是那个部位比较脆弱、敏感,很难因此断定对应的器官一定有问题。
至于按摩后要不要大量喝水?医师表示,脚底按摩时会促进血液循环,按摩时的疼痛也会引起身体自主免疫反应,造成体内代谢加速,体内会产生代谢物质,喝水有助把体内废弃物代谢掉。但是,也不是说按摩的时候也要喝大量的水,我们最好按摩完十分钟之后,更加自己的身体情况喝些水,这才是最正确的。
七大穴位调理肠胃防胃癌
养胃穴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穴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穴之三:内关穴
内关穴
养胃穴之四:外关穴
外关穴
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二寸之内、外关穴位处,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旋揉右手臂。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点揉此穴能宽胸理气,宁神和胃。治疗心悸失眠、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胃肠官能症等。
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能治疗热 症感冒、偏头痛、胸胁痛、耳鸣、耳聋、上肢瘫痪、肩臂痛等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旋揉内外关,对改善自我症状、预防心绞痛发作有一定的效果。
养胃穴之五:中脘穴
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人体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指压时应采用仰卧位,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四指用力下压,6 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能使胃部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每日进行2~3次,并要注意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养胃穴之六:神阙穴
神阙穴
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 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养胃穴之七:足三里
足三里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在中医经络上,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肚腹三里留”,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治疗。
养胃三套小动作
一、摩拳、擦掌、叩手腕。
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二、脚趾抓地
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一般胃肠功能良好者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尤其现在岁末将至,不少人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易吃伤脾胃,常活动脚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活动脚趾时可采取站立或坐位,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的动作60至90次,对脚部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每天洗脚时,还可在脚盆里放些大小适中的椭圆形鹅卵石等物体,泡脚同时练习用脚趾 反复钩抓这些物体。温水泡脚有利疏通经络,脚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经的穴位,持之以恒会逐渐增强胃肠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时需注意所选物体表面要光滑, 以免划伤局部皮肤、诱发感染。
三、按摩小腿
此外,坐、卧时还可从下到上按摩小腿,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如脾、肝经的足三阴经在小腿内侧,胃经、 胆经的足三阳经在小腿外侧。
如何制订养胃时间表
7:30早餐不能省。研究表明,经常不吃早餐引发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高达36%,还易导致低血糖、记忆力下降,增加胆结石患病风险。一份好早餐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等。此外,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状态下损伤胃黏膜。吃的速度不宜过快,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持续20~30分钟。
10:00起身走一走。放下手中工作,小歇片刻,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放松运动,有助于早餐消化。顺便喝点水或吃点水果,可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排出。
11:30午餐补蛋白。午餐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比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冬季午饭前可以喝点汤,因为在食物比较干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况下,适量的汤水有益于消化和吸收。饱餐后宜站立一会儿,不要坐卧或下蹲、弯腰,以免腹压过高诱发胃食管反流。餐后不宜立即快走或奔跑,以免引起胃下垂或腹部痉挛痛。
13:00打盹儿助消化。如果有时间最好能美美地睡个午觉,只要半个小时,就能让大脑得到休息,多分些循环中的血液去供应胃肠道,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但最好别趴在桌上午睡,以免压迫腹部,造成胃肠胀气。
17:30晚餐宜清淡。进食量以七分饱为好,并注意补充杂粮和新鲜蔬菜。因为晚上睡眠中心跳和血液循环都比白天慢,胃肠运动也会减慢,如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易使血脂高,使血流更缓慢,不但易导致消化不良、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杂粮和蔬菜不但可预防高血脂,还可以增加维生素摄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
19:00散步防受寒。饭后尽量不要躺着或久坐,可散散步、做做运动,但应注意,餐后半小时内最好别做剧烈运动。此外,由于胃靠近腹壁,只有少量肌肉和脂肪等在外围包裹,容易受凉。因此,在冬季外出散步、锻炼身体时,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运动时护好腰腹。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较弱者更要防寒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