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蚶与毛蚶有什么区别
血蚶与毛蚶有什么区别
血蚶并不是毛蚶,其实它就是泥蚶或花蚶,外壳为白褐色而且皮很薄。
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另外,血蚶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就能吃,吃起来脆生生的且鲜美无比,还有化痰、解肝脏酒毒和治胃酸过多的功效。
还有人喜欢将血蚶放入烧热的黄酒中烫食,吃了血蚶再把黄酒喝光,据说这种血蚶的吃法是最为滋补的。
毛蚶的个头比血蚶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且有扎手的短毛,长相粗鄙且肉质粗糙,不如血蚶的肉质细腻嫩滑,还是引发甲肝的罪魁祸首。不过,用晒干的毛蚶肉与五花肉同煮却很是香甜。
1、小寒至大寒期间的血蚶最为肥美,血量也是最多的,肉质最为饱满鲜红。
2、血蚶在六七分熟的时候味道最佳,如果烫的时间比较久了,血蚶的壳会全部张开,结果导致壳里的血和汁都流光了,不肉质老涩难吃而且营养流失严重。
血蚶并不是毛蚶,其实它就是泥蚶或花蚶,外壳为白褐色而且皮很薄。
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另外,血蚶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就能吃,吃起来脆生生的且鲜美无比,还有化痰、解肝脏酒毒和治胃酸过多的功效。
还有人喜欢将血蚶放入烧热的黄酒中烫食,吃了血蚶再把黄酒喝光,据说这种血蚶的吃法是最为滋补的。
毛蚶的个头比血蚶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且有扎手的短毛,长相粗鄙且肉质粗糙,不如血蚶的肉质细腻嫩滑,还是引发甲肝的罪魁祸首。不过,用晒干的毛蚶肉与五花肉同煮却很是香甜。
1、小寒至大寒期间的血蚶最为肥美,血量也是最多的,肉质最为饱满鲜红。
2、血蚶在六七分熟的时候味道最佳,如果烫的时间比较久了,血蚶的壳会全部张开,结果导致壳里的血和汁都流光了,不肉质老涩难吃而且营养流失严重。
血蚶的简介
血蚶(xuè hān),学名“泥蚶”。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它的介壳形状,作心脏形,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极鲜美,嗜好之者,把它视作廉价的补品,下酒的佳肴。因其汁水如血色,故名;又往往因其壳色白如雪,常讹为「雪蚶」。银蚶当属毛蚶同类,唯体型大小有别,较一元硬币稍小。口感上,银蚶要比毛蚶更鲜、更嫩,也更难调理。银蚶是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对水质的要求相当高,现在许多地方都是筑塘引水养殖,比毛蚶要乾净许多。银蚶个小壳薄,绝对不是小毛蚶,毛蚶壳上有毛,银蚶没有。
毛蚶的繁殖
毛蚶的生活环境:
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尤喜于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以4-8米居多。
毛蚶幼贝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主要与水温及个体大小有关。当水温降到19℃时,体长≥4 5mm的幼贝80%开始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时间是在当年的9月中旬~10月上旬;体长4 5mm基本不脱离附着基。同种规格的幼贝潜居后比在附着基上生长快36%。幼贝生长最适宜水温是20~26℃,20℃以下生长逐步减慢,到7℃时基本停止生长,停止摄食。
毛蚶怎么养:
毛蚶生活于浅海水深20米以内的泥砂底质中,以水深2~10米处较多;亦常分布于潮间带下区。埋居较浅,一般随个体增长而加深,深度为3~10厘米。栖息水域以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较宜,盐度一般在21~28.8、水温变幅在0~32℃,是广温、广盐性种类。主要食物为硅藻和有机碎屑。
毛蚶的繁殖:
毛蚶雌雄异体,性比为1∶1。2龄贝性腺开始成熟。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乳白色,成熟期时更为明显。
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的周围,性成熟时雌体性腺村(紫)红色,雄体黄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卵(卵径50-60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生活在渤海辽东湾的毛蚶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繁殖期间有2-3次精卵排放高峰,每次间隔约半个月。壳长4厘米左右手个体一次排卵量可达200万-300万粒。产卵水温多在25-27℃间。幼虫在海水中浮游,以担轮幼虫期进入D形幼虫,在150微米时壳顶开始明显大于壳高,近长卵形;壳长达220微米以后出现“眼点”,即将进入附着变态生活。整个浮游期约需16-17天。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以足丝附着在砂粒、贝壳、海藻等固体物上。足丝呈带状,终生存在;脱落后有再生附着的能力。壳长达1.2-1.5厘米时,落入海底进入浅埋生活,约经2-2.5年长成成贝。
毛蚶的食用方式:
毛蚶拌菠菜
口味: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主要材料:毛蛤250克、菠菜250克、生姜1小块、大蒜4瓣
调味料:香油2小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味精1/2小匙
1、将毛蛤煮熟取肉,姜、蒜洗净后切末;
2、菠菜挑洗干净,焯水过凉,沥干水后切成段;
3、将毛蛤、菠菜、盐、醋、味精、香油、姜末、蒜末拌匀,装盘即可。
酱爆毛蚶
1、买回来的毛蚶入到盐水中泡两个小时,吐净泥沙,冲洗干净后捞出备用;
2、豆豉酱加适量清水调匀,姜切片、青红椒切片备用;
3、锅中油七成热时,放入姜片炒香,再放入稀释好的豆豉酱稍炒,放入青红椒片和毛蚶,再倒入少许料酒,炒至完全开口即可。一定要熟。
泥蚶的形态特点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垄哈。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具
明显的结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因其价格便宜,堪称大众化的海鲜品。 泥蚶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Ark shell,日文名为ハイガイ。输往国别和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壳宽2.5cm[1]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泥蚶 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泥蚶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毛蚶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毛蚶是我们平时经常能吃到一种贝类,而且它的味道也是比较鲜美的,像我们平时经常能吃到酱爆毛蚶或者是毛蚶办菠菜,都是特别美味的,虽然我们经常能吃到美味的毛蚶,但是我们对它的营养价值并不是特别的了解,为了更好的进行食用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毛蚶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形态特征
常见的壳高 3厘米,壳长 4厘米,宽 3厘米。壳质坚厚,长卵圆形,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两壳顶距离不很远。壳面有放射肋35条左右,肋上有方形小节结,状似瓦垄。生长纹在腹侧极明显。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壳皮。壳内白色,壳缘具齿。铰合处很窄,呈直线形,齿细密。
食用方法
毛蛤拌菠菜
口味: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主要材料:毛蛤250克、菠菜250克、生姜1小块、大蒜4瓣
调味料:香油2小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味精1/2小匙
1、将毛蛤煮熟取肉,姜、蒜洗净后切末;
2、菠菜挑洗干净,焯水过凉,沥干水后切成段;
3、将毛蛤、菠菜、盐、醋、味精、香油、姜末、蒜末拌匀,装盘即可。
酱爆毛蚶
1、买回来的毛蚶入到盐水中泡两个小时,吐
毛蚶的各种图片
毛蚶的各种图片(4张)
净泥沙,冲洗干净后捞出备用;
2、豆豉酱加适量清水调匀,姜切片、青红椒切片备用;
3、锅中油七成热时,放入姜片炒香,再放入稀释好的豆豉酱稍炒,放入青红椒片和毛蚶,再倒入少许料酒,炒至完全开口即可。一定要熟。[1]
毛蚶的营养价值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俗名瓦楞子、毛蛤等,我国近海海域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和河北省沿海产量最多,是渤海湾主要经济埋栖型贝类。毛蚶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较高,有化痰、软坚、散瘀、消积等功效,可治痰积、胃痛、嘈杂、吐酸、症瘕、瘰疬、牙疳等病症。现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
扇面就是对毛蚶的营养价值有哪些的介绍,相信很多朋友对毛蚶有有了更多的认识了,其实平时能够多掌握些食物的营养价值是很有必要的,这样酒呢结合我们的身体状况有选择性的食物,像毛蚶虽然营养价值比较丰富,但是甲状腺患者尽量避免食用。
血蚶的食用价值
蚶肉味甘咸、性温,入脾、胃、肝经;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之功效;用于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潮汕、漳州、泉州和其他沿海各地的人,都有吃蚶和以蚶祭祀先人的风尚。清明节、下元节和冬至节扫墓,
子孙在坟墓上共享祭品时,往往先要食蚶,食完还把蚶壳散置于先墓荧之上,以示富贵丰隆。不过,三月食蚶,已是蚶之末造了,其最当令时候,应在寒冬十一二月之间。捕捉时,用脚踢踏。《南越笔记》载云:“沙蚶冬月渔者,以足取之,谓之踢蚶。雷(虫字旁雷)以天寒乃肥,仲秋孕妇者腹黑,以白者为贵。”蚶的良种,潮汕人认为应推“珠池赤蚶”,因它大而肥,肉嫩而脆,稍有咸味。
潮汕除夕围炉,蚶是缺少不得的食品之一。由于蚶壳相磨所发的音响,极似铜钱声音,所以儿童称蚶壳为“蚶壳钱”。除夕食蚶,意取金钱众多,反复可数的意思。这和广府人新年食大蚬而称“发财大蚬”,是同一风俗的,都是寄托“年胜一年”的祈愿,不能尽以迷信目之。
其实蚶到冬月,是最肥美的大造时候,人们喜欢在此时饮酒食蚶,是自然不过的事。有一些地方没有蚶产,未曾见过食蚶的人,初见时,看到掀开蚶壳鲜血淋漓,肯定它必味腥难食,因而不敢染指,及至他吃了一两颗之后,这才点头称善,更番寻味。江浙一带以及上海馆子中的食法,多配以浙醋姜丝、麻油等,但潮人的配料却是“三参酱”(即辣椒酱、梅膏酱、酸醋),再加糖和芜荽等物,掀而点食,实在是十分可口的时鲜。
毛蚶的选购方法及营养价值
看:先看毛蚶的外壳,壳面是否有光泽,如果色泽正,有光泽,说明新鲜,如果颜色偏暗就不要购买了。
碰:轻轻触碰张口的毛蚶,如果能迅速闭口,说明毛蚶新鲜,如果毛蚶“感应”较慢,也说明不太新鲜。另外,毛蚶通常大都是闭口的,如果在毛蚶摊位前看大量毛蚶都是张着口的,也可能说明不太新鲜。
掂:捞几个毛蚶掂一掂,如果拿在手里有重量,说明毛蚶肉质肥厚,如果掂起来轻飘飘的,就说明蚬肉偏瘦,吃起来口感不好,就不要买了。
闻:闻一闻毛蚶的鲜味是否自然,如果有腥臭味,即使很淡也说明毛蚶不是太新鲜,起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新鲜,这样的一定不要购买。
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壮阳壮腰:促进性功能、生精助育。强精益气,提高精液质量,增强精子活力。适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痛、小便频数及补五脏之气不足。适用于男子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
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含利尿成分,能消除体内水钠潴留,利尿消肿。可治疗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等。
补肾虚:症状为“寒”,腰酸、四肢发冷、畏寒,水肿的肾阳虚。
祛脂降压:使血压更易控制,并使毛细管扩张,血黏度降低,微循环改善。能软化和保护血管,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毛蚶的药效
【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
【来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蚶子的肉。春、秋采捕。
原形态
①魁蚶
贝壳2片,坚厚,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合抱近于球形。壳长约8厘米,宽约6厘米。壳顶稍接近,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伸。放射肋宽,平滑整齐,约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壳面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细毛;壳内面白色,近顶部略灰色。
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当的突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由两端向中央渐细密。外套痕与闭壳肌痕均显明,前闭壳肌痕较小,近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方形。外套边缘厚,有褶襞,外侧具有与边齿相当的刻纹。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②泥蚶
贝壳较小,卵圆形。长约4.5厘米,宽约4厘米。壳顶间距离较远,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亦有养殖。
③毛蚶(《本草求原》)
贝壳较短而宽,呈长卵形。两壳通常不等,右壳较小,背侧两端略具棱角。壳表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左壳上较显明,外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魁蚶肉含水分%、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克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1-200微克,B2-200微克,尼克酸2.5毫克,C-10毫克。
【性味】甘,温。
①《别录》:"昧甘,平,无毒。"
②《食疔本草》:"寒。"
③《品汇精要》:"味咸,性温,无毒。"
【功效与作用】补血,温中,健胃。治血虚瘙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①《别录》:"主瘙痹泄痢,便脓血。"
②《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③《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④《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
⑤《日华子本草》:"益血色。"
⑥《医林纂要》:"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湿热盛者忌之。"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毛蚶怎么清洗干净 吃毛蚶有什么好处
食用一些毛蚶能够很好的扩张毛细管,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改善我们身体的微循环,我们想要帮助控制血压或者降低血压里面的胆固醇就是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毛蚶。毛蚶里面也是含有很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身体补血、健胃和温中。大家如果是有酸痛或者胃痛泛酸的状况,就是可以食用一些毛蚶来帮助缓解。毛蚶是我们生活中健脾养胃和补益气血的不错食物选择。
毛蛤蜊和血蛤蜊有什么区别
血蚶并不是毛蚶,其实它就是泥蚶或花蚶,外壳为白褐色而且皮很薄。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另外,血蚶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就能吃,吃起来脆生生的且鲜美无比,还有化痰、解肝脏酒毒和治胃酸过多的功效。还有人喜欢将血蚶放入烧热的黄酒中烫食,吃了血蚶再把黄酒喝光,据说这种血蚶的吃法是最为滋补的。毛蚶的个头比血蚶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且有扎手的短毛,长相粗鄙且肉质粗糙,不如血蚶的肉质细腻嫩滑,还是引发甲肝的罪魁祸首。不过,用晒干的毛蚶肉与五花肉同煮却很是香甜。
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
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瓦楞子别名蚶壳、瓦屋子、瓦垄子、蚶子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毛蚶皮,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是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瓦楞子用药禁忌是无瘀血痰积者勿用瓦楞子。
药名:瓦楞子
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散结药;止痛药。
科属分类:蚶科。
别名:蚶壳、瓦屋子、瓦垄子、蚶子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毛蚶皮。
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经;脾经;胃经。
功效: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主治:瘰疬;瘿瘤;癥瘕痞块,顽痰久咳;胃痛吐酸;牙疳;外伤出血;冻疮及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宜打碎行煎;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后研末调敷。
来源: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
瓦楞子的作用:
瓦楞子用于瘿瘤,瘰疬。瓦楞子味咸软坚,消顽痰,散郁结。瓦楞子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疡医》含化丸。瓦楞子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常配贝母、夏枯草、连翘等,以消痰清火散结。瓦楞子用于症瘕痞块。瓦楞子既可化瘀散结,又能消痰软坚,瓦楞子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症瘕痞块,可单用,如《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也可与三棱、莪术、鳖甲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活血,散结消症之功。现代以此用治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用于胃痛泛酸。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胃痛嘈杂、泛吐酸水者,常配黄连、吴茱萸、乌贼骨、香附等同用;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胃部喜暧者,可加高良姜;久病瘀滞者,可加延胡索、五灵脂。
1、瓦楞子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瓦楞子(醋煅七次)九两,乌贼骨六两,广皮三两(炒)。研极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钱,食后开水送下。(《经验方》)
2、瓦楞子治临经阵痛血不行,按之硬满,属实痛者:瓦垄子(煅红色,醋淬七次)、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川大黄、当归、红花。酒糊丸。(《女科指掌》瓦楞子丸)
3、瓦楞子治急性胃炎:煅瓦楞子9g,良姜3g,香附6g,甘草6g。共研末。每服6g,日服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4、瓦楞子治一切气血癥瘕,次能消痰:瓦垄子烧,以醋淬三度,埋令坏,醋膏丸。(《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
5、瓦楞子治痰饮: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蒌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古今医统》)
毛蚶吃多了会怎么样
毛蚶是不能多吃的,在吃毛蚶的时候是会比较容易患上肝炎,而且经常食用毛蚶的话也是会容易引起甲肝,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建议居民不要食用毛蚶的,这样是可以避免引起一些疫情。
毛蚶都是生活在近海的水域,而在近海海域的污染是非常的严重,肝炎病人的病毒也会有大量的留在近海海域,所以在被毛蚶食用了之后,就是会累积在身体里面,我们在食用了之后对身体的影响是会非常大的。而且很多人在制作的时候为了能够新鲜就是不会完全煮熟了吃,所以这样就是不会将里面的细菌都杀死,我们吃了之后就是会更好的容易患上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