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症状

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发热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很大,甚至可降至常温以下,又称消耗热或败血症热。见于脓肿、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淋巴瘤等。

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隔数日后,高热又出现,反复数次。见于回归热。

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以后再度上升和下降,呈波浪状,见于布氏杆菌病。

双峰热:一日间热度上升、下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相差1℃左右,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不规则热:每日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阿米巴肝脓肿等。

怎么进行血液寄生虫检查

1.疟原虫检查:疟原虫为疟疾病原体,通过蚊子传播,常见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三种。外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诊断疟疾的可靠方法,发现疟原虫既为阳性,就可以作为确诊的可靠依据。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需多次复查,或用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2.微丝蚴检查:微丝蚴为丝虫的原虫,我国常见的丝虫感染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均通过蚊子传播。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3.回归热螺旋体检查:回归热螺旋体为回归热的病原体,通过人虱传播。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4.弓形体检查:弓形体为弓形虫病的病原体,猫及猫科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人一般呈阴性感染。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或用免疫学方法及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5.立朵小体检查:立朵小体为黑热病的病原体,是鞭毛虫的一种,常可通过肝、脾穿刺液检查,也可通过骨髓和淋巴结穿刺液检查。阳性结果可确诊,阴性结果需复查。

回归热症状 神志不清

半数以上的虱传型回归热患者处于高热期时可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不清、谵妄、抽搐及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脾肿大,重者可出现黄疸。

发热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

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传播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被蜱虫叮咬后症状 可感染多种疾病

由于蜱虫可携带有多重病毒及细菌,通过穿刺人体皮肤吸血而传染给人类。目前已知的常见可因蜱虫叮咬传染的疾病有:森林脑炎、新疆储蓄而、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无形体病、红肉过敏症等疾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症状的出现,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存在致死可能。

回归热患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 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传播途径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 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特征虱传回归热分布广泛,见于世界各地。流行 季节为冬春季。平时多为散发,本病目前我国已绝迹。蜱传回归 热局限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季节以4 -8月最多,常呈散发。

回归热症状 虱传回归热典型症状

虱传型回归热持续6~7日后,体温骤降,伴以大汗,甚至可发生虚脱。以后患者自觉虚弱无力,而其他症状肝脾肿大及黄疸均消失或消退,此为间歇期。经7~9日后又复发高热,症状重现,此即所谓“回归”。回归发作多数症状较轻,热程较短,经过数天后又退热进入第二个间歇期。一个周期平均约2周左右。以后再发作的发热期渐短,而间歇期渐长,最后趋于自愈。

被老鼠咬过的香肠还能吃吗 老鼠有什么危害

老鼠为啮齿动物,在全世界近1800种啮齿动物中,携带的病原体达200余种,80~90%的啮齿动物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主次不等的作用。啮齿动物传播的病原体中,已知能使人致病的细菌有12种,病毒31种,立克次体5种,寄生虫7种。在我国主要的鼠传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型斑疹伤寒、土拉菌病、沙门氏菌肠炎、蜱传回归热、假结核、森林脑炎、狂犬病、恙虫病、Q热、黑热病、血吸虫病和旋毛虫病等。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蜱虫口器没取出来有事吗

有事。

首先蜱虫口器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要是没有从皮肤中取出来的话,很容易引起局部皮肤出现发痒、红肿、疼痛、化脓等感染的症状。

而且蜱虫做为一种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可以携带病毒的,所以人体还有可能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如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等,因此人体在受到蜱虫感染后,最好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取出。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

(一)伤寒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及全身痛不甚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有相对缓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较轻。常有较明显的腹泻或便泌,或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白细胞数多减少。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二)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季节发病,有疫水接触史。无皮疹,多有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可有黄疸、出血或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或钩体凝溶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检查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三)虱传回归热 体虱传播,冬春发病,皮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类增多。发热时病人血液涂片可查见回归热螺旋体。流行季节偶有二病同存的可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四)地方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酷似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也阳性。但无虱叮咬史,可能有鼠蚤叮咬史,立克次体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豚鼠阴囊试验可鉴别。在美国,本病尚需与落矶山斑点热相鉴别,后者的皮疹为离心性分布,腹部皮疹很少,且皮疹最先出现在足踝和手腕部。

(五)其他 还应与恙虫热、流脑、大叶性肺炎、成人麻疹及流行性出血热鉴别。

皮下脂肪粒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一)痰火凝聚皮下证:该证与湿痰流聚皮下证均可引起皮下结块之症,主要病变基本相同,但病机不同。痰火凝聚皮下证系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痰火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湿痰流聚皮下证,是指气机不畅,多因情志内伤,脾虚失运所致。

(二)韦克二氏脂膜炎:该病又称回归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是一种皮下脂肪有炎性结节与复发性回归热样发热的疾病。属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20-60岁的女性,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有散发皮下结节,可有压痛或挤压痛,大部分病人有发热、并节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三)皮肤猪囊虫病方:本病系指由猪绦虫寄生于皮肤的寄生虫皮肤病,临床以皮下有蚕豆大小的结节,不痛不痒,与皮肤不粘连而与下面组织往往粘连,硬度中等有弹性,久之可钙化,甚则破溃为特征,主要因误食含有猪囊虫的猪肉或牛羊肉(未煮熟者)所致。从上述鉴别不难看出同一种病会出现在不同的证型之中,那么证型不同治则与立法也就不同,故此,建议你去看医生,让医生结合你的各项客观指标予以全面辩析才是客观科学的。

回归热症状 高热

部分回归热见于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始以畏寒、寒战和剧烈头痛,继之高热,体温1~2天内达40℃以上,同时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

相关推荐

白血病是白细胞过多还是过少 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升高见于: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尤其在各种球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较明显。全身性感染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等;局部感染如中耳炎、脓肿、疖、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2、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4、血液病、急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尤其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最明显。 5、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大手术后等; 6、过敏反应。输血过敏、青霉素或其他药物过敏等。 7、中

导致玻璃体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雪状闪辉症:过去称为类星体玻璃体炎。在玻璃体腔内见到漂浮着无数白色球形或盘状小体,如天上繁星。结晶是脂肪酸和磷酸钙盐。这种玻璃体混浊病因多见于高血脂、糖尿病。 全身病与玻璃体混浊:一些热性病常合并玻璃体混浊。如流感、伤寒、流脑等。有报导虐疾、回归热等可引起玻璃体混浊。肾炎、妊娠毒血症、糖尿病也可出现玻璃体混浊。 闪辉性玻璃体液化:在玻璃体内见到结晶,光照后呈闪辉外观。结晶主要是胆固醇,也可为磷酸炎、酪氨酸等。这种玻璃体混浊病因的产生原因不明。 出血性玻璃体混浊病因:视网膜、葡萄膜血管破裂出血流入并积聚于玻

不规则热常见于什么病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又名传脑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伴随发热症状: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l℃),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然后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热型多为弛张热,部分患者可出现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跳蚤和虱子有区别么

一、跳蚤跳蚤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少数在鸟类。触角粗短。口器锐利,用于吸吮。腹部宽大,有9节。后腿发达、粗壮。完全变态昆虫。蛹被茧所包住。跳蚤为属于蚤目(Siphonaptera)的完全变态类昆虫。成虫体型微小或小型,无翅,体坚硬侧扁,外寄生于哺乳类和鸟类体上,具刺吸式口器,雌雄均吸血;幼虫无足呈圆柱形,营自由生活,具咀嚼式口器,以成虫血便或有机物质为食。跳蚤的外壳,最具对生命的保护能力,可以承受比体重大九十倍的重量!有一种说法,人的身 体,如果有了如同跳蚤身体一

虱子的种类

分为三类:一种是体虱,身体的“体”,第二是头虱,也就是我们头,脑袋。第三类是阴虱,这三类虱子,它们的个体基本上类似,那么形状基本上很相似,它们只是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以及寿命有所不同。 虱子所能传播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流行性斑症伤寒,它是由普瓦氏立克次体引起的。虱子就喜欢传播普瓦氏立克次体。这种病,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高烧,头疼,胃寒,衰竭,往往在发病后四到六日出现红色的充血性丘疹。这种病,我们知道伤寒病实际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 第二类病是回归热,是由一种螺旋体导致的,它的主要症状,有寒战,也就是

阴虱的症状

症状 患者或其配偶有不洁亲密接触史,或发病前在外住宿而患病。主要的发病部位在阴毛区和肛周附近,也可见于腋毛、胸毛区。常见的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晚间为甚,主要局限于耻骨部,也可累及肛周、下腹部、腋部、睫毛及小腿,其配偶或性伴可有类似症状。 可见阴毛上黏附有灰白色砂粒样颗粒(虱卵)和缓慢移动的阴虱,阴虱也可一半钻入皮内,一半露于皮外,皮损为抓痕及血痂,或散在片状蓝色出血淤斑。患者内裤上常有点状污褐色血迹,为阴虱吸血处出血所致,过度搔抓可继发毛囊炎和疖。 病因 本病为传染病,患者或其配偶有不洁亲密接触史,或发病

发烧症状有些什么呢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病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脓毒 症、风湿热、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渗出胸膜炎等。 3、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脓毒症等。 4、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经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1天或数天反复发作)。是间日疟或三日疟的特点。 5、波状热(体

发烧的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

发热的特点类型有哪些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 2、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 3、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 4、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 5、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 6、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 7、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

发热的类型有哪些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 2、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 3、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 4、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 5、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 6、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 7、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