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白细胞过多还是过少 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白血病是白细胞过多还是过少 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升高见于: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尤其在各种球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较明显。全身性感染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等;局部感染如中耳炎、脓肿、疖、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2、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4、血液病、急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尤其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最明显。 5、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大手术后等; 6、过敏反应。输血过敏、青霉素或其他药物过敏等。 7、中毒。新陈代谢紊乱所致的糖尿病、酮血症、酸中毒、急性铅、汞等重金属中毒,安眠药、洋地黄等药物中毒。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作为孕期较为重要的其中一项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通过血液细胞的观察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者炎症等情况,所以各位孕妈妈一定要重视。那么,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是多少
白细胞计数
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血白细胞偏高的简介
白细胞计数
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 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f. 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
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白细胞高的原因
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麦粒肿的检查
1、首当其冲,我们得检查我们从体表就能看出来的病症:体格检查 注重眼睑的变化。
其次,是辅助检查:如有全身反应,应检查外周血白细胞的计:
(1)、白细胞数的正常值:
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显微镜计数法成 人4.0~10.0×109/L 4000~10000/mm3。新生儿15.0~20.0×109/L15000~20000/mm3。婴 儿15.0~20.0×109/L。儿 童5.0~12.0×109/L。
(2)、其次我们得了解白细胞数增多的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