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糖症
什么是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有多种病因:胰腺分泌胰岛素过多,糖尿病者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血糖药物剂量过大,垂体或肾上腺疾病,肝脏贮存碳水化合物或释放葡萄糖异常。
低血糖症大体上可分为药物相关和非药物相关两大类。多数低血糖症发生在糖尿病患者,并与药物相关。非药物相关低血糖症可进一步分为空腹低血糖症和反应性低血糖症。前者出现在空腹状态下,后者是对进食的一种反应,多发生在进食碳水化合物之后。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血糖药物(磺脲类)引起的低血糖症最常见。如果药物剂量过大而饮食量不足,则血糖下降明显。长期患有严重糖尿病者尤易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这是由于患者的胰岛细胞不能正常产生胰高血糖素,肾上腺也不能正常分泌肾上腺素--而这些是机体纠正低血糖的最主要的直接调节机制。多种非降血糖药物如用来治疗艾滋病相关肺炎的喷他脒也可引起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有时也见于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秘密地给自身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他们通常是医务人员或糖尿病患者的亲属,有机会得到这些药物。
酗酒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导致昏迷,常见于大量饮酒而长时间未进食者(此种状态下耗尽了肝脏中贮存的碳水化合物)。某些饮酒者甚至血中酒精含量低于允许驾车的法定水平,仍可发生低血糖昏迷。以至于警察及急诊科救护人员未能认识到呼气中带有酒精味的昏迷者是低血糖昏迷而不是酒醉。
健康人在长时间剧烈的运动时很少诱发低血糖症。长时间空腹诱发的低血糖症仅发生于患有其他疾病,尤其是患垂体或肾上腺疾病或大量饮酒者。肝脏内碳水化合物贮存量明显减少以至于机体无法维持适当的血糖水平。某些肝脏病患者,仅饥饿数小时即可引起低血糖症。肝脏中参与糖代谢的酶系统异常的婴幼儿及儿童患者在两餐间隔也可发生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状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表现
低血糖发生后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发生低血糖症候群,此为低血糖的代偿性反应,患者有面色苍白,心悸,肢冷,冷汗,手颤,腿软,周身乏力,头昏,眼花,饥饿感,恐慌与焦虑等,进食后缓解。
2、意识障碍症状
大脑皮层受抑制,意识朦胧,定向力,识别力减退,嗜睡,多汗,震颤,记忆力受损,头痛,淡漠,抑郁,梦样状态,严重时痴呆,有些人可有奇异行为等,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常被误认为精神错乱症。
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
低血糖发作时由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临床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
2、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是大脑缺乏足量葡萄糖供应时功能失调的一系列表现。初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血糖低比血糖高危险
低血糖威胁生命
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罗邦尧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就是要使血糖降下来,并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一般有生活方式干预、服用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法。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通常由于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降糖药服用不当、用药时间跟吃饭时间不协调、体力活动量加大、饮酒等原因,会使血糖降得过快或过低,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一般当血糖在2.8毫摩尔/升(50毫克/分升)或以下时,患者会出现早期低血糖症状。
“许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高血糖,却没有意识到低血糖的危害性,但低血糖的危害远远超过高血糖。”罗教授表示,因为持续的低血糖除可危及生命外,还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危害更大,他们一般反应能力退化,感觉不敏锐,往往等到昏迷了才被发现,此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此外,还应注意鉴别患者是低血糖还是低血糖症状,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或患病时间较长者)发生低血糖时,没有早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容易被忽视,从而耽误治疗。
运动时带点零食
罗教授表示,由于使用胰岛素的缘故,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对于他们来说,应先计算好需用多少剂量,而初始剂量一定要低于计算剂量。先观察2—4天左右,随后逐步调整;如果血糖仍然高,可以适当加量;如果血糖控制较好,剂量则可以适量减少,调整范围一般在2—4个单位。
对于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来说,关键是开始时药物剂量不能太大。如果控制得不好,可以适量增加或合用其他非同类降糖药物。
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时应特别注意,不要用药效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否则一旦发生低血糖,危害会很严重;降糖标准也应适当放宽,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时7毫摩尔/升左右,这样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比较低。
饮食和运动不当也会出现低血糖。罗教授表示,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运动是基础治疗方式,但一定要注意运动量。其中,中老年患者最适合散步,可以走快一点,根据体力情况调整,一般在45分钟左右;年龄较轻的不妨选择骑自行车等运动。另外,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食品,以便随时纠正低血糖反应。
患者一般在饭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注射后不吃饭或吃的太少,都会引起低血糖症状。应按时、按量进餐,糖尿病的主食不是越少越好,一般一天5—6两左右,三餐按习惯分配为1/5、2/5、2/5。
此外,病人还应注意不能过量喝酒,否则肝脏里葡萄糖的输出会受影响,从而诱发低血糖。一般来说,红酒每天摄入量应少于50毫升,啤酒量保持在一个易拉罐,白酒尽量不要喝。
低血糖跟贫血一样吗
低血糖指的是血糖浓度偏低,出现了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的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因此低血糖它指的是血糖值的偏低,在正常人是低于2.8,如果是有糖尿病的病史的病人是低于3.9即可诊断。
而贫血指的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个临床综合症。因此低血糖症它和贫血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疾病,低血糖症不是贫血。
低血糖的正确认知
1、饥饿感不等于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并不一定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
2、低血糖未必有症状
事实上,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有症状,有些患者则没有症状。没有症状的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
3、低血糖症状变化多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可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出冷汗、注意力涣散、恶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
低血糖该怎么办
1、低血糖症患者早上醒来后应尽可能早地吃早餐,因为经过一晚的睡眠,血糖水平可能已经降低很大幅度了。建议早餐应限制果汁的摄入量,避免任何加糖饮料,因为这会导致血糖水平变得不稳定。
煮熟的鸡蛋和全麦吐司,浆果,葵花籽,龙舌兰和肉桂,希腊酸奶,浆果,蜂蜜,燕麦。肉桂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在许多早餐食品中撒上肉桂粉。
2、低血糖症患者饮食上需要小心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这需要他们认识一个概念:血糖生成指数( GI),它通常反映了一个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
通常GI低于55的被称为低GI食品。一般GI值在40以下的食物,是低血糖症患者可安心食用的食物。量较少但富含蛋白质、健康的脂肪和复杂的碳水化合物,选用GI值低的食物能慢慢释放能量,不会引起剧烈的血糖波动。
低血糖休克
低血糖症状有时误认为与血糖无关之情形所导致的症状,有时别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类似低血糖的症状。例如:不寻常的压力和焦虑,又或者心脏病发作及其它疾病引起的休克,可导致额外儿茶酚氨(catacholamines)之产生,形成与低血糖所产生的症状相似的状况,但不一定与血糖值有关。
血糖浓度持续降低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脑功能障碍症群而导致致的综合症就是低血糖休克。一般以血浆血糖浓度<2.8mmol/L,或全血葡萄糖<2.5mmol/L为低血糖。儿童低血糖诊断标准比成人值低1.11mmol/L。低血糖症按病因和发病机理可分为二类,即自发性低血糖症和外源性低血糖症。自发性低血糖症又分:饥饿性(空腹)低血糖症和反应性(餐后)低血糖症、外源性低血糖症见于胰岛素降糖药过量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