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保养脾胃的中医按摩手法

保养脾胃的中医按摩手法

保养脾胃的中医按摩手法有哪些

方法一: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方法三:双手叩打带脉3~5分钟,即双手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自身耐受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及压痛点各半分钟。

方法五:沿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方法六:点揉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器质性疾病如肿瘤、溃疡病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贻误病情。

中医调理脾胃的按摩手法

方法一: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方法三:双手叩打带脉3~5分钟,即双手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自身耐受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及压痛点各半分钟。

方法五:沿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方法六:点揉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器质性疾病如肿瘤、溃疡病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贻误病情。

白领易入的推拿误区

中医按摩手法多样

《黄帝内经》中称“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按摩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但需要因人因病施治,医生决定对病人采用中医按摩疗法之前,必须经过医学诊断,对操作者的要求很高。

真正的按摩(推拿),是医者运用双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症,运用不同的技巧手法,在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按摩需要经过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技法的学习,取得专业医师的证书才可以进行。按摩手法不对很可能造成按摩对象病情加重,甚至导致瘫痪。

按摩并非越重越好

适当地按摩可以缓解颈背部肌肉及筋膜的紧张,减轻颈背部疼痛。但是如果力量过大,会导致软组织进一步损伤。虽然在大力按摩以后,短时间内感觉比较舒服,但是几小时后疼痛会重新出现。这是因为大力按摩以后肌肉发生水肿,症状重新出现,这样反复按摩,反复水肿,形成非良性循环,结果是力量越来越大,病却好不了,甚至有加重的趋向。

实际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人专门找手劲大、手法重的按摩师按摩,即使在按摩时出现刺痛或疼痛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也认为这是正常的,还直呼“爽”、“过瘾”。其实,这是不正常的,极有可能已经造成软组织的挫伤以及皮下出血。可见,按摩手法运用不当或手法粗暴,长期盲目地治疗,会导致软组织损伤、骨折、关节脱位,还会引起血管、神经损伤以及使机体产生耐受性等。

按摩不能替代锻炼

白领以保健按摩来替代健身锻炼,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按摩可以缓解腰部、颈部、肩部的疲劳,但都市人产生腰酸背疼、浑身无力等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运动过少。所以说,真正全面的保健还是多参加各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所以,身体疲劳时还是做些运动为好,如打羽毛球、慢跑、做广播体操等。此外,并非人人都适合做按摩,非正规的按摩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颈椎按摩等最好不要轻易做,否则容易造成瘫痪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处于急性疼痛期,切不可进行局部按摩,因为在急性期,通常发病部位已经出现炎症,这个时候按摩反而会加重炎症。另外,过饱、过饥及月经、妊娠期不要按摩。患有内脏器官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化脓性疾病,静脉曲张或血栓性静脉炎、结核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不宜推拿治疗。如出现心慌、恶心和青紫淤斑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按摩。

快速丰胸的中医按摩手法

乳腺旋转推摩法

以乳头为中心点,双手做顺时针旋转推摩49次,逆时针方向49次;再由胸正中线起。双手由内向外反方向旋转推摩49次,反之由外向内推摩49次,以乳房微微发热为止。切忌使用蛮力,否则容易伤及乳腺组织。

乳房旋转揉摩法

将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两乳头,双手牢牢吸定皮肤,皮肤不动,力在肉中行。进行乳腺的捻、搓、揉为一体的放松按摩。首先做顺时针旋转揉摩49次,逆时针方向49次;然后,双手有内向外反方向旋转揉摩49次,反之由外向内揉摩49次,疏通经络,使乳腺中结聚的痰瘀肿块打散消除。

梳乳法

双手如梳子分开呈爪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头方向连续梳理,此法可以舒畅胸部经络、气血,刺激乳房二次发育。

乳腺震颤技法

双手从乳房外侧基底部环抱乳房,力从乳腺底部向乳头方向震颤抖动,连续21次。

足疗的常识

一、以足部反射区及若石健康法为主,手法有若石按摩手法和传统中医按摩手法。

二、以足部穴位为主,以足部针刺手法为主。

三、足部反射区与传统穴位结合,手法亦为上两种手法结合。保健常识保健顺序如果是对整个足部继续按摩,就从左脚开始,然后在到右脚。按摩时,应先按脚底,从脚底内侧、到外侧,最后是脚背。足部按摩完毕后,在对小腿部分穴位进行按摩。按摩足底的时候,先从基本反射区开始,再到病变反射区。对于肾、输尿管和膀胱反射区的对应穴位,需先进行按摩刺激,从而刺激排泄系统,再按摩与心、胃、脾等部位相应的反射区。按摩力度足疗按摩时需要用到一定力度,按摩力度不宜过轻。

按摩过程中出现酸胀感时,此时使用的力度是比较合适的。另外,按摩力度和节奏也要均匀,不能时轻时重、快慢不一。如果体质便强的人,则可以多加一点力;如果是虚证、病重体弱的人,则力度可适当放缓。

按摩时间

进行足疗保健按摩时,时间的控制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按摩时间控制在30到40分钟为佳。患重病的人,则适宜控制在10到20分钟。对于患慢性病的人来说,可以每隔一天进行1次足疗或是每星期进行2次足疗。

中医脾胃养生保健按摩法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重点是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每天上床后,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中医按摩手法孕妇防感冒

孕妇感冒了,怎么办呢?中医按摩手法帮你忙。

按摩动作 揉搓鼻子

两手合掌,手指交缠,把发热的大拇指置于眉尖的印堂穴上,往下一直推至鼻子两侧的迎香穴,迎香穴距离鼻翼两侧1.5厘米。可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气血畅通。

按摩动作 揉搓迎香穴

用两手的食指按住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并且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各搓摩36次,会有酸胀感向额面放射。可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

按摩动作 按摩合谷穴

把手的拇指、食指并拢,肌肉最高点即是合谷穴。首先,用右手的拇指按压住左手的合谷穴,指压的同时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按摩,然后再反方向转动按摩;接着,反过来以左手拇指按住右手拇指的合谷穴,按照上述的方法按摩,每次按摩64次。

按摩动作 搓摩脸部

搓摩脸部时先将手掌搓热,然后两个手掌的指尖向上按住额头,再由上往下、沿着鼻子的两侧至下巴搓摩,直到发热为止。可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疏通许多穴道和经脉。

按摩动作 搓摩两耳

待脸部搓摩发热后,两个手掌的指尖由下巴沿脸颊两侧往上靠拢,到达耳部后用食指和拇指抓住耳垂轻轻往外拉,每次做64次。

增强孕产期妇女保健意识

近日,由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卫生部——惠氏药厂孕期健康教育项目”三期项目启动仪式在宁波举行。该项目旨在探索在中国开展、提高和普及孕期健康教育的模式,增强孕产期妇女的保健意识、提高营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孕期健康教育深深地吸引了众多的准妈妈和准爸爸。据了解,参加到该项目中接受培训的孕妇和家属人次由2005年的6480人增加到2007年的13763人,参与授课的师资人员在三年内翻了一倍。培训项目涉及孕期营养、心理、疾病预防、母乳喂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孕期保健水平。此次项目三期将进一步加大在孕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目前项目领导小组已着手准备师资培训等相关的软件建设。

保养脾胃的中医按摩手法有哪些

方法一: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方法三:双手叩打带脉3~5分钟,即双手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自身耐受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及压痛点各半分钟。

方法五:沿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方法六:点揉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器质性疾病如肿瘤、溃疡病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贻误病情。

相关推荐

得上腰椎病能治好吗?

1、急性卧床休息当初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应卧床休息3~4周。在此期间应尽量在床上大小便、吃饭、洗漱等,以便彻底治愈。 2、牵引伤后一周左右可开始作骨盆牵引。开始时牵引重量较轻,每日牵引一次,每次30分钟。牵引数次后有好转后,可逐渐增加牵引重量。经过~2个疗程牵引治疗后,腰痛和下肢串麻、疼痛症状有明显好转,对向后弯腰疼痛明显者,牵引后可能使症状加重,所以牵引治疗要慎重。 3、按摩治疗大致可分为中医和西医按摩两大类。西医按摩手法的重点是拉开椎间隙,放松腰部软组织,有时采用侧扳右扳手法。目的是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

中医治疗小孩咳嗽怎么办

小儿咳嗽中医按摩疗法 如果宝贝感冒之初仅出现咳嗽症状,可喂药很困难,妈咪不妨采用中医的按摩手法来为宝贝进行辅助治疗。按摩手法可使宝贝免于吃药打针之苦,有时对消除咳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妈咪快来试试吧! 1.风热咳嗽 宝贝往往出现面红耳赤、口唇干红、咳嗽频繁、咳声尖锐、鼻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质红、舌苔黄腻等种种表现。 按摩要点:清热解表、疏风散热、止咳化痰。 按摩方法: 直推天门穴24次; 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部位,成一条直线; 逆运太阳穴(逆时针揉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的洼陷中)20次; 揉肺

颈部按摩保养

颈部皮肤保养的按摩手法,上述V字型的由下向上按摩手法重在提拉紧致颈部皮肤,此外,不要忘记颈部也是全身淋巴分布较多的部位,按摩颈部可以快速提升颈部和脸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代谢,是舒缓疲劳紧绷感与促进保养成分吸收的好选择,具体的按摩手法是从耳后沿着颈部侧面往下轻轻点压至锁骨内侧凹陷处,促进淋巴循环排毒。 颈部皮肤保养重点是增强颈部皮肤的滋润度与弹性,因为颈部皮肤先天缺乏大量油脂滋润与防护,容易因过度清洁与不当搓揉提前出现细纹皱纹。颈部皮肤与脸部皮肤肤质大致相同,一般都会比脸部肌肤更干燥一些,所以干性肌肤要为颈部

中医按摩调理宝宝脾胃

通过穴位按摩,经络推拿来增加经络的运行和人体全身气血的营养,促使新陈代谢,有利于骨骼发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摩简便易行,孩子容易接受。 揉腹:家长每天轻轻地为孩子揉腹,顺时针1分钟,逆时针1分钟,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捏脊:孩子俯卧,背部裸露,涂抹适量滑石粉,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孩子皮肤,拇、食指前移, 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两旁。每天睡前给孩子捏3~5遍,对调理孩子消化系统,增强抵抗力有好处。 搓脊

脾虚按摩什么位置最好

按摩公孙穴补脾安神 公孙穴位于脾经上,且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是八脉交会的要穴,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疗胃痛,痢疾等肠胃疾病,心烦,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补脾按摩手法:公孙穴通冲脉,对舒筋,引血,行瘀有重要作用,通过按压公孙穴消除血气阻滞的方法是,找准穴位,以大拇指稍用力按压,以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取穴:此穴位于人体脚内侧,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按摩三阴交除湿去虚胖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均在本穴交会,是可以经常按摩的保健穴,按摩此穴具有健脾和胃

四种按摩方法皮肤松弛不再来

一、眼周按摩手法赶走皮肤松弛 眼部是最容易泄露我们的年龄的,也是最早出现皱纹的地方。所以每天一定要保证5分钟的按摩时间给眼部,选择适合的眼部护理产品,同时分别对上下眼皮进行分别按摩,特别是对于眼尾,要每天用提拉的方式向眉尾进行提拉,减少眼尾的皱纹。不过按摩师要注意手法要轻微,以减少对于眼部的拉扯! 二、面颊按摩手法赶走皮肤松弛 对于面颊的按摩我们一定要选用相应的产品来辅助,如果有瘦脸霜和精华是最好不过的,搭配一定的按摩手法就能让你达到瘦脸的功效。要由下至上,手呈环形运动,并且适当用力按摩两颊数次。通过按摩

调理脾胃按摩哪里 调理脾胃按摩手法

1.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两手掌相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中下腹部,分别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摩动约5分钟,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用力宜先轻后重,然后扩大范围摩动全腹部约2分钟。 2.患者取坐位,腰部前屈,两手五指并拢,掌面紧贴腰眼,用力擦向骶部,如此连续反复进行约1分钟,使皮肤微热,有热感为宜。

孩子患了肥胖症要怎么办

中医按摩手法减肥比起其他减肥方法,如针刺减肥法、耳穴贴压减肥法、耳穴埋针减肥法、药物减肥法、食物减肥法、气功减肥法,无痛苦,无副作用,轻轻松松减肥,儿童更易接受,同时也易于在医院及家庭推广。 按摩减肥的常用手法主要以按法、揉法、滚法、点压法、推法、拿法、拨法为主。 患儿仰卧,医者双手掌在小儿腹部做按揉数次,约1~ 2分钟,再用双手掌和掌根顺时针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部位按揉数次,约3~4分钟,手法以泻为主,兼用平补平泻法,可增加手法运行频率。比法可调节胃肠蠕动功能,健脾利湿,加快皮下多余脂肪分解。 通过

健脾养胃的5种按摩手法

1.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二寸之内、外关穴位处,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旋揉右手臂。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点揉此穴能宽胸理气,宁神和胃。治疗心悸失眠、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胃肠官能症等。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能治疗热 症感冒、偏头痛、胸胁痛、耳鸣、耳聋、上肢瘫痪、肩臂痛等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旋揉内外关,对改善自我症状、预防心绞痛发作有一定的效果。 2.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

中风患者常用的中医按摩手法

1.捻揉各指(趾) 家人捻揉患者瘫痪的手、脚的各个指头(趾头),从大指(趾)至小指(趾),揉的力量要轻,指头(趾头)各个面都要揉到,共20分钟。目的是促进末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按揉四肢 家人轻柔地按揉患者瘫痪的肢体,重点按揉胳膊的外侧肌肉,以及大、小腿前面的肌肉。因为中风后的患者,多表现为胳膊外侧和腿部前面的肌肉明显萎缩,按揉此处肌肉可以有效防止其萎缩。 3.点揉穴位 用拇指指尖点揉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穴1分钟,具有补益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 4.活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