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无痛性心梗成了糖友死亡的重要因素

无痛性心梗成了糖友死亡的重要因素

提到糖尿病的症状,很多人都会想到“三多一少”。确实,很多糖尿病人都有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体重不断减少的情况,但也有一些糖尿病人属于隐匿性发病,症状很轻微,一开始都没有发现是糖尿病,最后都发现是糖尿病所致。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友的非典型症状之无痛性心梗。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一旦发生心绞痛,就会产生压榨样疼痛,更不用说心梗了。但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损伤,会造成痛觉丧失,患者在心梗时根本感觉不到疼痛,可能只是轻微的不舒服,这就是“无痛性心梗”,它已经成了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发生在无痛性冠心病患者身上。大约有15%至30%的“心梗”老人,发病整个过程都无疼痛或其他症状,而是在事后无意中发现曾患过心肌梗死。这种无痛性心梗又称为非典型心肌梗死,在整个心肌梗死过程中无胸痛的表现,而表现为非典型症状甚至无症状,多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糖尿病病人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往往累及多级血管,因而病变范围广,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较一般病人严重得多,出现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猝死的发生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心肌梗死的患者。而由于无明显的胸痛等症状或体征,患者就诊晚、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更高。因此无痛性心肌梗死又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为什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无痛性心梗?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常有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变得“麻木”,痛觉传导缓慢,因而不容易感到痛觉甚至完全没有痛觉。而老年人本身神经系统敏感性差,痛觉阈值升高,常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原有疾病症状可能掩盖疼痛而导致无痛。

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人来说,自己也要特别警惕,当出现上腹不适、嗓子发紧、血糖失控、呼吸困难、呕吐、血压下降等一些似乎与心脏不相关的症状,要首先考虑心脏问题,及时就医,以免错失治疗时机。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特征有哪些

一、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嗜睡或睡中常醒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二、夜间气喘

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可能也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三、 脉搏快或不规则

心跳加快常是心衰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即超过100次/分钟,或有心律失常,这些都提示应尽早去医院作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四、夜尿增多

有冠心病、隐性心力衰竭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因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增加,夜尿也会明显增多,这提示有隐性心衰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五、无痛性心梗

临床发现,心肌梗死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而这类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患者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常加重,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心衰的可能。

​警惕善“变脸”的隐性老年心衰

隐性老年心衰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我们可以寻找到隐性老年心衰的蛛丝马迹,及早揪出隐性老年心衰的“狐狸尾巴”。

当人们步入老年以后,由于全身各系统脏器老化、功能减退,神经反应迟钝,加之多种疾病并存、彼此相互干扰,而使得老年人心衰症状多不典型,同样是心衰,却可有多种表现,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样,令人捉摸不定,尤其在心衰早期,有的病人甚至可以毫无症状或仅是感觉疲劳而已。

隐性老年心衰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我们可以寻找到隐性老年心衰的蛛丝马迹,及早揪出隐性老年心衰的“狐狸尾巴”。

当您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警惕老年性心衰的可能:

●稍做活动或劳动即感倦怠乏力,应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也就是脑供血不足表现,应去医院检查。

●卧位性干咳: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才觉舒服,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这种症状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脉搏快或不规则:临床中心跳加快常是心衰代谢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或有间歇脉(心律失常),都提示应该及早去医院做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夜尿增多: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亦增加,夜尿便明显增多,这种夜尿增多的现象,提示有隐性心衰发生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无痛性心梗:临床中发现、心肌梗塞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有人发现,这类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因其症状不典型,往往被忽视。这类病人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加重,要特别重视不要因无心绞痛,就否定了心梗、心衰的可能性。

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出现上述各类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早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衰的五大早期症状

1. 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嗜睡或睡中常醒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2.夜间气喘

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可能也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3. 脉搏快或不规则

心跳加快常是心衰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即超过100次/分钟,或有心律失常,这些都提示应尽早去医院作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4.夜尿增多

有冠心病、隐性心力衰竭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因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增加,夜尿也会明显增多,这提示有隐性心衰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5.无痛性心梗

临床发现,心肌梗死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而这类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患者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常加重,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心衰的可能。

早期症状的识别只是预防心衰的一种,那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预防心衰呢?

心肌梗塞的常见症状表现有哪些

由于心肌梗塞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塞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据临床统计,约有1/4的心梗发生时没有典型症状,常常因此耽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女性更为明显,超过50%的女性急性心梗患者无梗死前胸痛症状。在无症状和有症状的急性心梗漏诊患者中,近2/3是女性。因此有人说,无痛性心梗就像一个“隐形杀手”,让人防不胜防。

其实,无痛性心梗的发生也不是没有任何征兆。很多患者发病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心梗发生前,身体已经通过一些微妙变化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但是却被我们忽略了。

比如身体不明原因的短时间阵痛,如上腹痛、牙痛、嗓子痛、下颌痛、左肩臂痛、后背痛等,检查后发现该部位症状不明显,一般疼痛时间较短,只有几分钟,并且一活动就疼,不活动即缓解,这种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排查心梗发作的可能;突然出现从未出现过的胸闷、乏力等症状,或者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等现象,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要考虑心梗的可能;冠心病患者近一个月内,心绞痛症状逐渐加重,胸痛较之前频繁,程度越来越重,范围增大,持续时间加长,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也要警惕心梗发生。

心肌梗塞死亡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1/2的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前死亡。尽管采用各种抢救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仍在10%左右。但及早发现梗塞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对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仍十分重要。

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尤其是进食脂肪过多的食物太多,造成本来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此外,便秘后用力解便、各种感染、休克、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动过速及气候突变等,也可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的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发作较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等典型症状。但仍有40%的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的症状并不典型。

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时,应考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有些病人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有些病人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部酸痛等,这些症状常被误诊为胃肠疾病、感冒、牙周炎、胃炎、关节炎等而贻误抢救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中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老人常感冒警惕无痛性心梗

近来因感冒导致冠心病复发甚至急性心梗发作的患者明显增多。一般的心梗主要表现为胸痛,但也有不少人像林大妈一样,并不会出现胸痛,属于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极易引起心衰、猝死。

一般人感冒可能对健康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对老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就不一样了,感冒往往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感冒可使原有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情加重,影响肺部通气功能,从而使心肌相对缺血缺氧,进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感冒也是心梗急性发作的诱因,因为感染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脆,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可诱发斑块破裂,血液黏稠度增加又可促使局部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等意外。

临床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急性心梗患者病情发作时并没有明显的“心痛”表现,纪主任说。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是心肌短暂缺血,医学上将此症状称为“心绞痛”。但是,很多“心绞痛”病人并不会表现为胸痛,大约有三分之一体现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只有胸闷、气憋或时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腹部胀气、腹痛、恶心、头痛等。由于这些症状与“心脏”似乎沾不上边,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

对于本身抵抗力弱或有慢性病的老人,感冒不宜自我药疗,更不能硬撑,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一定要弄清原因再治疗。冬季老年人特别是冠心病患者避免感冒,防止冠心病发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防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心情愉快;选择适当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锻炼时间定在傍晚比较合适,避开凌晨到早晨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时间段;冠心病患者及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应坚持规律服药,并遵医嘱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感冒后切不可掉以轻心,及时就医,除规律用药外,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活动。一旦感觉胸口隐隐作痛、胸闷、心慌、乏力、恶心、头晕,应高度警惕,及时就诊。

心力衰竭早期症状有哪些

心衰是因心脏排血功能减退心脏排血量不足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现象,又称心功能不全。心脏的重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循环正常心脏有很大的储备力能适应劳动时增加血循环量的需要若储备力降低不能适应额外增加的负担甚至休息时也不能维持有效的血循环即为心力衰竭。

一、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嗜睡或睡中常醒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二、夜间气喘

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可能也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三、 脉搏快或不规则

心跳加快常是心衰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即超过100次/分钟,或有心律失常,这些都提示应尽早去医院作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四、夜尿增多

有冠心病、隐性心力衰竭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因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增加,夜尿也会明显增多,这提示有隐性心衰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五、无痛性心梗

临床发现,心肌梗死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而这类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患者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常加重,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心衰的可能。

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上述文章的内容讲解让我们清楚知道了本病的早期症状,一旦身体有疑似的症状出现时,需要按照疾病类型进行有效的医治,心力衰竭的类型不同医治的方法会有差别,同时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疾病的预防,防止疾病发生后压力大,产生更严重的精神刺激,不利于本病的有效治疗。

老年人心衰危害大早期征兆可识别

早期心衰有哪些蛛丝马迹

1、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嗜睡或睡中常醒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2、脉搏快或不规则

心跳加快常是心衰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即超过100次/分钟,或有心律失常,这些都提示应尽早去医院做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3、夜尿增多

有冠心病、隐性心力衰竭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因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增加,夜尿也会明显增多,这提示有隐性心衰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4、夜间气喘

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可能也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5、无痛性心梗

临床发现,心肌梗死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而这类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患者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常加重,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心衰的可能。

糖友警惕无痛心梗悄然发作

75%的糖尿病心脑血管意外缘于冠心病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是心脑血管病,大约占糖尿病死亡率的80%,其中75%的患者死于冠心病。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除高血糖外往往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这些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糖会使患者动脉内膜的内皮细胞受损,使脂质、黏多醣等在动脉壁沉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如堵塞冠状动脉,就会引起心肌梗死。约1/3糖尿病患者同时有冠心病,因而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心梗发作隐匿危害无边

多年的糖尿病会导致痛觉神经受损,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心绞痛不典型、不明显,可以仅出现胸闷、气短、胸憋。患者可以发生没有任何症状的心梗,也就是无痛性心梗,并容易引起猝死。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有40%无胸痛,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形态学异常,嗜银性增强、密度改变,神经纤维减少及破裂,尤其是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的病变,使痛觉冲动传入受阻。因此,糖尿病患者痛阈较无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与疼痛发生延迟有关。近年来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并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却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这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对自主神经的损害,造成局部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因严重心肌缺血而导致的。

留意心梗蛛丝马迹

老年人平时应警惕无痛性心梗的发生,特别是气候急剧变化时极易发生心肌梗死。无痛性心梗是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不发信号,但并非无一点征象。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征象时,应想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心电图等检查,以早确诊早治疗,挽救生命,防止猝死的发生。

1.无痛症状性

常见症状有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低血压状态、休克、突然心悸、心律失常、脑卒中等。仅体检时可疑心肌梗死图形。

2.其他部位疼痛性

主要表现为异位疼痛,如上腹痛、牙痛、下颌痛、肩臂痛、下腹痛、足趾痛等。

3.完全无症状性

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心电图发现可疑心肌梗死图形,亦无心肌酶学改变,可被心电向量图证实,多见于灶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早期预防多管齐下

1、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冠心病和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调脂药、降压药、B受体阻滞剂等药,使各项指标达标。

2、控制好血糖、血脂。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者,应积极治疗,并且还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便秘、腹泻等。糖尿病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其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等均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3、戒烟限酒。因为烟中的尼古丁、苯并芘、亚硝胺等物质可刺激血管收缩,使血管内膜受损。吸烟容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加血液黏稠度及凝血倾向,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心梗。

4、合理膳食,营养得当。饮食以富有营养、容易消化、低盐清淡饮食为宜,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减肥、控制体重,心脏病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减少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取,少吃甜食、少吃油腻食物、少吃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总之,糖尿病无痛性心梗发生率较高,很多没有胸痛胸闷的症状。平时不能只盯着降血糖,还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脂、心电图、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尤其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要警惕低血糖引发心梗的可能。保持情绪乐观,适量运动,不要以为胸痛才是心梗,只要有全身不适的症状,像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头晕、气短、水肿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否则就容易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老人日常养生警惕隐性心衰

“隐性心衰”是指老年心脏病人因心脏功能损伤之前,已出现不典型的症状体征,对此医学上称之为隐性心衰,也可看作心衰前兆。隐性心衰的表现主要是:

心衰气喘 老年人稍事劳作或运动后常有气不够用的感觉,安静休息后便会好转,这是年老体弱的表现。但如夜间睡眠必须垫高头,平卧时出现咳嗽气喘,睡眠中常憋醒,须坐起来喘息一阵才缓解,这就是心衰气喘的症状。

心衰咳喘 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喘不同,咳喘多为泡沫性痰,或带有少许血丝,坐位时轻,卧位时重,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两肺底持续存在细小啰音时,应考虑隐性心衰。

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冠心病或肺心病患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或烦躁不安,失眠或嗜睡,睡中常憋醒,是患者心衰造成组织供血和脑血灌注不足出现的症状。

白天尿少,夜尿增多 患者心功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肾脏血液灌流不足时,会导致白天尿量少;夜间平卧后,患者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也增加,夜尿便明显增多,提示有隐性心衰。

心率、心律有改变 患者感到心慌心跳,脉搏增快,每分钟80次以上,稍加活动超过100次,并有强弱不同的交替脉,或有间歇脉,说明患者已出现心律失常,应尽早做心电图检查。

无痛性心梗 心肌梗塞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约有25%患的是“无痛性心梗”,只有一般性胸闷、气促或胸部不适等症状。因此,警惕无痛性心梗不仅对预防心肌梗塞,而且对防止心衰有重要意义。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怎么样?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能行不?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有以下: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及其合并症所造成的死亡,是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增加的。

2、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无论哪项异常都伴有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3、糖尿病。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得了糖尿病就相当于得过一次心梗。这个说法并不为过,因为糖尿病对全身的血管都有破坏作用。有研究发现,没有得过心梗的糖尿病患者与没有糖尿病的心梗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危险,而患过心梗又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年内有近一半死亡。糖尿病患者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威胁之中,都必须定期进行冠心病的检查。

4、吸烟。吸烟尤其对心血管毒害最重。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外围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并使血压升高。另外,还可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诱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国外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梗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

许教授说,如果家族有男性在65岁以前,女性在55岁以前发生冠心病,也要特别注意。其他危险因素还有肥胖、缺乏锻炼、长时期精神紧张和情绪因素等,焦虑、抑郁、情绪激动往往是冠心病的导火索。

心绞痛,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认识和重视心绞痛对预防心梗意义重大。邵教授说,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劳力型心绞痛,因为劳力型心绞痛症状非常明显,但往往被患者忽视。

劳力型心绞痛是指患者在安静休息时不会感到身体不适,然而在走路、爬楼、上坡或做其他运动时,心脏负担加重,所以出现胸闷、憋气等不适感。邵教授说,“心绞痛”这个名称对患者有些误导,因为心绞痛的感觉并不是“胸痛”,而是胸部闷、憋、堵、胀、发热等,部位在心前区、胸骨后,有拳头大小,发病过程持续一两分钟。一般患者停下来歇一会儿、休息休息就好了。

心肌梗死是怎么引起的 诱发心肌梗死的6大原因

其病因90%以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引起血栓而形成的。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包括:

1.高龄冠心病、高血压病人,心功能已减退,容易发生心梗且易抢救不及。高龄女性心梗的死亡率高。

2.吸烟、饮酒、高脂肪饱餐、排便用力过猛等也是心梗的诱发因素。

3.过度疲劳、过度紧张、过度悲伤、剧烈争吵、互相攻击、狂欢激动、焦虑不安等精神因素可促发心梗。

4.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腹泻及动脉血管炎症等。

5.气候聚变,低温寒冷刺激儿茶酚胺分泌增多,造成血小板凝聚并形成血栓。

6.糖尿病可致无痛性心肌梗塞,应加倍警惕。

防治心梗的重点,一是降脂降压,降低血液粘稠度,控制血管内形成游离微血栓:二是抗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改善血管舒张功能;三是加强营养心肌,使心“泵”血能力增强。饮食营养加适量运动是防心梗的有效措施,要在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饮食的前提下,补充足量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从而降低心梗发病危险。

相关推荐

高血脂有哪些并发症

1、血脂与冠心病 拒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

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已经上升为现代人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超过癌症的死亡率。而糖尿病一旦合并心血管疾病则更加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是一对致命组合,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度也增加,例如没有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患者,一般情况下,致死心梗的发生率为19%,一旦合并糖尿病,致死心梗的发生概率将达到45%。 现有的大量证据证实,大多数年人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粥样硬化斑块,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可能出

无症状心肌缺血危险吗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心律失常,而在致命快速室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

糖友吸烟死亡风险增五

吸烟可使糖尿病患者死亡及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约50%,而戒烟则可降低此类风险。 研究者对2015年5月前发表的多篇英文文献进行科学分析后发现,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整体死亡风险会增加55%。其中,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49%。吸烟 的糖尿病患者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4%,中风风险增加54%,心力衰竭风险增加43%,而外周动脉疾病风险会增加2倍以上。 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果表明,吸烟应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评估指标,而且需要密切监测。有其他研究显示,全球14.6%的男糖尿病患者和 3.3%的女患者死亡

低血糖的并发症有哪些

1、神经低血糖症群 低血糖的最初改变是导致脑组织血流量的不对称增加,灰质部分和右半球血流量增加更多。继之出现脑组织水肿,此时可出现严重的神经低血糖症群。 2、脑萎缩和痴呆 若低血糖十分严重且长时间未得到纠正,可造大片脑组织坏死软化,致脑萎缩和痴呆。 3、导致死亡 低血糖最严重的后果是去皮质状态,导致死亡,侥幸存活者亦“植物人”。 4、心率加快 低血糖发作时,因交感一嗜铬系统兴奋,导致心率加快或窦心动过速。 5、心肌梗死 伴冠心病者常因低血糖发作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但常因为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或年

高血脂有哪些并发疾病

血脂与冠心病 拒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 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服

糖尿病容易诱发“小中风”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中的一项,不容小觑。据国内资料统计,约有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数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会更早,程度也更严重,容易引发“小中风”或中风。 糖尿病是诱发“小中风”发生的一大危险因素糖友易发生脑中风的主因在于,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硬化。糖尿病往往伴随着血脂代谢功能异常,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的不足,导致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使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减少,脂肪动员增加,大量脂肪被分解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导致高脂血症,会加速糖

老人一定要当心猝死这颗“炸弹”

1985年,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猝死在讲台上;国际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加拿大籍医学家谢华真教授因急心梗猝死在旅途中;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时猝死,年仅54岁;2004年4月19日,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在上午参加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60岁;国外一位着名政治家,在听取汇报时,因情绪激动,15分钟后突发急心肌梗死,几小时后去世。 猝死犹如晴天霹雳 迄今为止,猝死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直至24小时

查风湿心脏病的方法

1、心肌酶学检查(抽血化验):是急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同工酶的升高等,可诊断出急心梗。 2、多排CT(256层极速螺旋CT)检查: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以及可疑患者的筛查等,可大体上了解冠脉血管病变情况,但对较细小的血管不敏感。 4、运动平板心电图:就是让受测者在平板上运动以增加心脏负荷。在此过程中测试者若胸痛发作,且监护的心电图出现明显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就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5、常规心电图:这种检查方式在患者症状发生时检出率比较高,如

风湿心脏病是怎么检查的呢

1、心肌酶学检查(抽血化验):是急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同工酶的升高等,可诊断出急心梗。 2、多排CT(256层极速螺旋CT)检查: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以及可疑患者的筛查等,可大体上了解冠脉血管病变情况,但对较细小的血管不敏感。 3、运动平板心电图:就是让受测者在平板上运动以增加心脏负荷。在此过程中测试者若胸痛发作,且监护的心电图出现明显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就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4、常规心电图:这种检查方式在患者症状发生时检出率比较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