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下血吃什么食物好
崩漏下血吃什么食物好
月经崩漏饮食1、黑木耳炒肉片
原料:黑木耳50克、瘦猪肉100克。
制法:黑木耳用清水浸泡到软,洗净,瘦猪肉洗净,切片后淋上浆,腌制10分钟。起油锅后下猪肉片炒热,再加黑木耳炒熟就可以。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血。
适应症: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血热型月经崩漏,经色紫红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
月经崩漏饮食2、香菇蒸蚌肉
原料:蚌3个,香菇20克,姜、葱适量。
制法:香菇去蒂,清水浸泡发大,洗净,切丝;鲜蚌洗净,去壳取肉,生姜去皮洗净,榨汁;葱去须洗净,切粒。用食盐、姜汁、生粉、黄酒拌蚌肉后,加入香菇丝,葱粒,文火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补中益气。
适应症: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血热阴虚型或者气阴两虚型月经崩漏,且经色红,气短口干,面白唇红,大便结,小便黄等。
月经崩漏饮食3、红枣炖猪皮
原料:猪皮100克,红枣50克。
制法:猪皮切块,红枣洗净,一起装入碗内,隔水炖熟就可以。
功效:补脾和血,调理冲任。
适应症:脾虚型月经崩漏。
月经崩漏饮食4、莲藕花生猪骨汤
原料:莲藕250克、猪骨500克、花生100克、红枣10个。
制法:莲藕带藕节洗净,切小块;红枣(去核)洗净、花生、;猪骨洗净,斩小块。全部原料一齐入砂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3小时,最后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气,止血调经。
适应症:月经过多,气虚型月经崩漏,经期延长,经色淡而稀,或者经行吐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尿血吃什么食物好
肾炎:尿血伴有浮肿、发热、蛋白尿、高血压等。尿路感染:尿血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这些都是导致尿血的原因。
尿血吃什么食物好?莲藕生用性寒,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莲藕味甘多液、对热病口渴、衄血、咯血、下血者尤为有益。藕含有大量的单宁酸,有收缩血管作用,可用来止血。
尿血吃什么食物好?饮食在治疗尿血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芹菜 、芥菜、马兰头、藕节、 荷叶 、 黑毛根,生地、马齿菜、蕹菜海参 、花生、柿饼、韭菜、槐花等 。
通过上述对尿血吃什么食物好的介绍,凡是尿血之人,不管虚实,均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肥油腻、荤腥温热性食品,忌吃海鱼虾蟹发物。关于尿血的肾病患者详细的饮食情况您可以到有名的医院咨询肾病专家。
崩漏下血中医辩治
(1) 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至于苦寒降泻之品如黄连、黄柏、栀子等宜慎用,以免苦寒伤阴。
(2) 温而止之,用于崩漏属于虚寒者。症见出血量少,色淡,伴小腹冷痛。用药不宜辛滑燥热之品,而拟用鹿角胶、巴戟天、狗脊、菟丝子、以及参、芪等温阳益气、水中补火为当。若寒较甚者,可酌加吴茱萸、炮姜、乌药、香附等温经理气止血。
(3) 补而止之,用于崩漏属肝肾脾胃三阴三阳气血失调,功能衰弱,冲任亏损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经血不时而下,淋漓不尽,伴乏力、多梦、纳差等症。一般以肝肾两虚或脾肾两虚为多见。肝肾两虚治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药如女贞子、旱莲草、寄生、杜仲等。在脾肾两虚型中,不是确有中气下陷、清阳不举的证候,一般不宜用升麻、柴胡之类,以免摇其根株,动其浮阳,以速其祸。
(4) 泻而止之,用于崩漏气滞血瘀者.临症见胸腹胀痛,血色深黑有血块.治宜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常用赤芍、茜草、乳没、三棱、莪术、三七等。
崩漏下血的防治方法
1.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通常是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续服用20天,用药最后的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对于有排卵性功血,在排卵前期可以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这样也可以调节月经周期。
2.中医中药治疗。在治疗和调节内分泌功能和止血方面,中医有着很好的疗效,所以患者也可以请中医治疗。
3.注意身体保健多参加以下体育锻炼。但是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同时要增加营养,多吃些含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蔬菜和水果。
4.用药物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主要是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和促使子宫内膜生长。
5.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更换内裤。经常出血宫颈口处于松弛状态,细菌、病毒很容易侵袭阴道,诱发妇科炎症。
6.保持心情愉悦,做到生活有规律。不熬夜。
中医问诊之问崩漏下血
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妇女在月经期挤牛奶,结果月经量异常的多,去看中医,中医诊断为“崩漏”。崩漏是一个中医术语,下面是相关的介绍:
中医问诊之问“崩漏下血”
阴道下血,量多势急,急如山崩者,称为血崩;淋漓不断,点滴而下,缓如屋漏者,谓之漏下。崩证因于血热居多,气虚而兼血热亦较常见;漏证则以中气不足,气不振血,或瘀血组络,血不循经较为常见;下元亏损,冲任不固,则偶亦有之。
心为行血之器,肝为贮血之皿。血的运行调节,有赖心肝两脏。由于供血环流之脉是由肝系之膜构成,血量多少有赖肝脏调节,盖血流畅否与脉络弛张有关,所以与肝关系尤为密切。血行脉中,不滞不溢,环周不休,除与心肝两系有关,还与气血关系密切。血得阳气温煦才能温和流畅,血得卫气固摄才不漏泄脉外,血行无阻才能循行常道。血液遇寒则凝遇热则沸,气血一旦异常,影响血液运行,就会产生血瘀,血溢证象。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郁化热,热人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成为出血,是肝疏泄太过所致。血液不能贮藏于肝,溢出脉外,虽然因其出血部位不同而病机有木火刑金、肝火犯胃、肠风下血、血热成淋、血热发斑、血热成崩之异,其实病理完全一致,都是气郁化热,由气人血,迫血妄行,仅因出血部位不同,兼证各异而已。血崩兼见血色深红,量多势急,发热口苦,舌红脉数,是血热妄行所致。
如果上述证象全具兼见心悸气短,则是血热妄行与气虚不摄两种病理同时存在,以上属于血崩机理。
下血量少,淋漓不止,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此为中气虚陷,血失气摄,下注前阴,兼见血色黑多红少,或先红后谈,脐下冷痛,四肢无力,气短神疲,面色苍白,看淡苔薄,脉迟无力,或脉大而虚,此为下元亏损、冲任不固;气虚不摄与冲任不固两种机理并存尤属常见。以上两种机理属虚。
如经妇科检查,子宫内有肌瘤而呈下血淋漓不止,此为瘀血阻络,血行障碍,不能环流,以致血溢脉外。此证病性属实。
崩漏下血如何预防
1.注意身体保健
要增加营养,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劳逸结线路,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产生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功血崩漏的防治很有效。
2.恢复卵巢功能
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理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望调节月经周期。
3.应用药物进行止血
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注射黄体酮;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达到治疗功血崩漏的目的。
崩漏下血应怎么护理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 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崩漏的历史沿革
1.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的妇科血崩证。
2.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又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内经》论崩和《金贵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3. 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有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三法的内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药不可读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创制了治疗气虚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汤”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汤”,均为后世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