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健脾利水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健脾利水

防己黄芪汤中方剂和黄芪都具有较好的利尿作用,其次黄芪性温,归脾、肺经,对于人体脾胃具有一定好处,与方剂益气制成方剂,具有一定健脾利水的作用,对于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等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黄芪的用法用量

黄芪的用法用量

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6、糖尿病: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怀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等。

7、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8.、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大不一样。

黄芪的功效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防己黄芪汤减肥效果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减肥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人觉得防己黄芪汤减肥效果非常的好,其实大家真的错了,减肥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了。迷人的平坦的腹部是女人最性感的标志,可是很多人都对自己肥肥的腹部感到很苦恼。为什么呢?我们的腹部是全身最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而这里的脂肪又距离心脏较近,很容就会被动员出来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危害。

1我们怎样才能较快地减少腹部多余的脂肪,令它显得平坦呢?有人说,做仰卧起坐是一给不错的办法。而且根据调查显示,85%美眉认为做仰卧起坐是最有效的一种减肚子方法!因为它属于有氧运动的一种,轻松而且没压力。

2这其中有30%的美眉坚定的认为仰卧起坐是能够比其它的有氧运动燃烧更多的脂肪,减去肚子上肥肉更有效。因此她们一直坚持做仰卧起坐来减少肚子的赘肉。但是还有15%美眉不认为仰卧起坐能减肚子。

3要想快速消灭肚子上的赘肉,只有通过燃烧卡路里,比如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做有氧运动。做仰卧起坐减肚子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见效不是很快,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瘦肚子的功效。相对来说喝中药还是运动比较好。

注意事项:这就提醒大我们在做仰卧起坐的时候要适当放慢运动节奏,同时也要注意仰卧起坐的正确姿势。这样不仅能增强减肚子的效果,而且还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黄芪的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中药疗效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3]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3]

药材选方

1、玉屏风散2、防己黄芪汤3、黄芪桂枝五物汤4、补中益气汤[4]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2、缺血性心脏病3、急性肾小球肾炎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5、银屑病6、糖尿病7、慢性鼻炎8、骨质疏松[4]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调节血糖

防己黄芪汤中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一定调节血糖的作用,苯乙双胍及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有升高作用,对于血糖不稳定者来说,可以适量饮用防己黄芪汤进行缓解。

黄芪能治什么病 黄芪治肾病的由来

黄芪最早用于肾病主要是治疗肾病水肿。

水肿是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肾病水肿多属中医的“阴水”,辨证以肾阳虚和脾气虚多见,温阳利水和益气健脾利水运用广泛,而益气健脾利水就是以黄芪为主的组方,《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是其代表方。

肾病水肿辨证属于脾气虚者用防己黄芪汤利水效果是肯定的,而且随着水肿的消退,蛋白尿往往也告消失,因此认为黄芪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将其用于无水肿性肾病蛋白尿,辨证属于脾气虚弱的患者,也可获得疗效。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由于西医对肾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许多学者试图从中草药中寻找治疗肾病的药物。

有实验认为,黄芪对动物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缓蛋白尿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

本来西医就没有治疗肾病的特效药物,而大家都在寻找能治疗肾病的特效药物;中医用以黄芪为主的方剂治疗肾病获得一些疗效,而绝大部分肾病在临床上又无药可用。因而,黄芪就被作为治疗肾病的特效药而被广泛运用。

慢性肾炎有什么偏方可以治疗

1水肿期:①风水相搏: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牛膝、车前子、麻黄、石膏、白术。外感风寒者和(或)素体阳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以温阳解表散寒。外感风热者,加连翘、菊花、荆芥以清热解表。此为急则治之法,表证去则应因证治之。2脾虚湿困: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春泽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桂枝、生姜、大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普通型和肾病综合征属脾虚之证者较为多见,因而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据临床观察,药后患者不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还可见尿蛋白逐渐减少。3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偏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大腹皮、川朴、广大香、大瓜、甘草、白蔻仁。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白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牛膝、车前子。实脾饮与武汤同为温阳利水之剂,二方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而利水,临床运用时当细为分辨,临床脾肾阳虚往往并存,再者,脾阳虚,肾阳虚,两者相互影响。4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济生肾气汤。生地、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山萸肉、制附片、肉桂、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汤是温补脾肾的常用方剂。该方具有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用于慢性肾炎证属脾肾阳虚者,每能取得较好疗效。方中以肾气丸补益肾阳,加牛膝、车前子利水渗湿;方中附子不仅温肾阳,而且可助脾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抗炎、利水等功效。若脾阳虚明显者,去肉桂加桂枝、党参、生姜以辛甘温脾助肾。5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人参、黄芪、生地、丹皮、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生姜、大枣。参芪地黄汤是治疗慢性肾炎证属气阴两虚的常用方剂。本方即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健脾,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共扶气阴两虚之本。

男人肾病怎么治疗

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具有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的作用。

参芪地黄汤加减,药如黄芪、太子参、生地、山茱萸、女贞子、丹皮、茯苓、山药、泽泻、丹参、益母草、当归。具有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的功效。

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药如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兰、蝉衣、僵蚕。来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可以健脾补肾,利水活血之功效。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脏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很多我们日常行为动作,一旦肾脏出现了问题,那么将非常影响我们的生活,而慢性肾炎就是一种肾脏经常会犯的疾病,所以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①风水相搏: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牛膝、车前子、麻黄、石膏、白术。外感风寒者和(或)素体阳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以温阳解表散寒。外感风热者,加连翘、菊花、荆芥以清热解表。此为急则治之法,表证去则应因证治之。

②脾虚湿困: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春泽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桂枝、生姜、大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普通型和肾病综合征属脾虚之证者较为多见,因而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据临床观察,药后患者不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还可见尿蛋白逐渐减少。应用本方时,黄芪量一般小于30g,不宜大量。个别病例由于黄芪量大,反见尿量减少,水肿加重。对于肾炎水肿患者,由于肺脾气虚,表气不固常自汗出而易感风寒者,常以本方合玉屏风散,即本方加防风。为加强防己黄芪汤的利水消肿作用,常于本方加车前子、怀牛膝。春泽汤是在五苓散化气利水的基础上,再加人参以增益气之力,本方气味平淡,无壅中之弊,药后常使尿量增加,而水肿消退。由于本方益气活血、化气利水并进,故可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

③脾肾阳虚: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偏脾阳虚者, 用实脾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大腹皮、川朴、广大香、大瓜、甘草、白蔻仁。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白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牛膝、车前子。实脾饮与武汤同为温阳利水之剂,二方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而利水,临床运用时当细为分辨,临床脾肾阳虚往 往并存,再者,脾阳虚,肾阳虚,两者相互影响。临床治脾不宜忘肾,温先天以暖后天,治肾不宜忘脾,温后天以暖先天。故两方临床上需结合化裁,以治脾肾阳虚水肿症。两方皆为辛温助阳散寒利水之剂,水肿消其大半,则应易真武汤为济生肾气丸法,以阴阳双补,阴中求阳。化气行水,勿致辛温劫伤真元。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是分为很多个时期的,所以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慢性肾炎,都是可以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的。因为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时,是调理人的整个身体机能,所以对于我们身体的其他方面也是非常好的。

黄芪有什么作用 急性肾炎水肿

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相关推荐

一味中药可防治心脑血管病

黄芪巧治心脑血管疾病 经过临床试验证明,黄芪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 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的严重危险因素,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在经过黄芪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都会明显下降。 除此之外,黄芪还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改变心肌供血和新机代谢,清除氧自由基,能有效的抑制缺血缺氧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黄芪还能有效的减少氧自由基对于心肌细胞的损伤,保护心肌细胞的功能,改善微循环。 在心肌缺血的时候,黄芪是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并且黄芪对于心肌细胞缺血和缺氧有着很明显的保护作用。 防

纯中药减肥有哪些方法

化湿法:用于因脾胃不健,聚湿而致的肥胖,症见胀满。代表方如泽泻汤、二术茯苓汤、防己黄芪汤等。 法:有微逐与推逐之分。症见肥胖浮肿、尿、腹胀、脉细沉。微逐用五皮饮、小分清饮,推逐用舟车丸、十枣汤之类。 通腑法:以轻泄为主。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导致的肥胖。症状为大腹便便、动则喘息、苔黄厚、脉实。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片。 消导法:用于食欲无进型肥胖。症见肥胖懒动、腹满积食、苔白。一般消肉积用山楂,消面积用神曲,消食积用麦芽。 疏肝胆法:用于肥胖兼肝郁气滞或血淤者。症见肥胖兼有胁痛、

中医治疗尿蛋白偏高的方法

1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热毒或湿毒壅滞,内攻于肾之证。症见乳蛾肿痛,或疮疖红肿,或皮肤湿疹,发热口苦,溲赤,舌红,苔黄或白,脉滑数,尿检蛋白增多或久治不愈,可选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如紫花地丁、蒲公英、玄参、大青叶、紫草、七叶一枝花、苦参、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2祛湿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湿热或湿浊内盛,迫精外泻之证。症见头面眼睑或全身浮肿,胸腹满闷,尿少短赤,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沉弦,尿检蛋白量多或迁延不愈,可选胃苓汤、防己黄芪汤或清方加减。常用药如防己、玉米

中医如何看蛋白尿

1.清热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热毒或湿毒壅滞,内攻于肾之证。症见乳蛾肿痛,或疮疖红肿,或皮肤湿疹,发热口苦,溲赤,舌红,苔黄或白,脉滑数,尿检蛋白增多或久治不愈,可选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如紫花地丁、蒲公英、玄参、大青叶、紫草、七叶一枝花、苦参、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2.祛湿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湿热或湿浊内盛,迫精外泻之证。症见头面眼睑或全身浮肿,胸腹满闷,尿少短赤,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沉弦,尿检蛋白量多或迁延不愈,可选胃苓汤、防己黄芪汤或清方加减。常用药

经期能吃黄芪吗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北芪又称为黄芪、绵芪,南方人常称该药为“北芪”,这是因为黄芪产于北方的缘故。其药材以根粗长、质绵、折断面粉性及黄白色、味甜者为优。北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它的补气作用较强,是常用的补益气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补气作用外,还有其它功用,因其广泛的用途而被誉为“一药多能”。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2.1补脾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泻,久泻脱肛等。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以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常配党参、白

狼疮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

(1)热毒炽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牛角、生地、赤芍、丹皮、金银花、野菊花、公英、地丁、玄参等。如神昏谵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如抽搐,加羚羊角粉、钩藤、全蝎等;夹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茜草、益母草、泽兰等。 (2)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活血清。 方药:归芍地黄汤加减,药用全当归、赤白芍、生地、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山萸肉、益母草、白茅根等。如兼有尿血者,加生侧柏、马鞭草、生地榆、大小蓟;夹有湿而见下肢浮肿者,可加牛膝、车前子、汉防己;夹有

脾虚湿盛型的肥胖应该要怎么治疗?

随着生活平的提高,肥胖的人数也在日益攀升。肥胖不但影响体形,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负担,不正确的减肥方式,很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疾病。所以,人们一直向往一种既有着可靠的效果,又安全健康的减肥方法。 1、荷术汤 荷叶、苍术、白术、黄柏、牛膝、薏苡仁、黄茂、桂枝、木瓜、茯苓、泽泻、山楂、车前草、虎杖、夏枯草、甘草各等份,煎服。主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型肥胖症。 2、红焖萝卜海带 用 海带、萝卜适量,丁香、大茴香、桂皮、花椒、核桃仁、素油、酱油各适量为原料。将海带用浸泡1天1夜(中间换2次),然后洗净切成丝、萝卜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1、肺肾气虚,湿内聚 主要表现:面黄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活血。 方药: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 2、脾肾阳虚,湿逗留 主要表现: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浮肿,遗精或月经失调,甚则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补肾,活血。 方药: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 3、肝肾阴虚,湿热内蕴 主要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梦遗或月经失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小儿秋季腹泻中药方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