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与病犬为主要传染源。皖北和豫东以北平 原地区以患者为主;西北高原山区以病犬为主。传播途径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主要 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胎盘或输血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健康 人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免疫性。

临床上哪些疾病要和鼠疫相鉴别

腺鼠疫应与急性淋巴结炎、兔热病等鉴别。败血症型鼠 疫需与其他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肺鼠疫需与大叶性肺炎、支原 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 鉴别。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引起热病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传染来源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析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又广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因此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在中国都能见到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可以推测黑热病原先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利什曼原虫从野生动物传给犬类再由犬类传给人类在此过程中利什曼原虫的基因产生突变并在新的宿主和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黑热病病原体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巨噬细胞增生主要见于脾肝淋巴结骨髓等器官浆细胞也大量增生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后期则因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此外免疫溶血也是产生贫血的重要原因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其抗原可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宿主对利什曼原虫的免疫应答属细胞免疫效应细胞为激活的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杀伤无鞭毛体含有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坏死可清除虫体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抗体在宿主杀伤利什曼原虫的过程中也起了作用

黑热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治疗患者和捕杀病犬。同时在白蛉活动季节喷洒DDV,敌百虫等药物以杀灭白蛉、防止其孳生。

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怎样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及肺炎支原体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初 4-6日传染性最强,3〜5周后消失。传播途径肺炎支原体由感染者的鼻、咽、气管等分泌 排除物,经过飞沫活气溶胶而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及青壮年较多。

艾滋病流行病学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相关公益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蚊虫叮咬会传播哪些疾病

传染性乙型脑炎: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黄热病:

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

疟疾:

由按蚊传播,是疟原虫传播引起怕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

丝虫病:

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在我国仅有斑氏及巴来丝虫病流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 ·

黑热病:

是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要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控制相关动物传染源.

蚊虫叮咬都能传播哪些疾病

·传染性乙型脑炎: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

·疟疾:由按蚊传播,是疟原虫传播引起怕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

·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在我国仅有斑氏及巴来丝虫病流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 ·黑热病:是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要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控制相关动物传染源 蚊子爱叮什么样的人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 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 肤损伤处进人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此外,亦有 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 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 节。

肺炎衣原体感染如何鉴别

鉴别

本病须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肺炎如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军团病及其他细菌性肺炎鉴别。其中SARS的特点是:

1.流行病学特点是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或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此病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临床表现是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多>38℃,可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咳嗽少痰、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可有少许湿啰音或肺实变。

3.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可降低。

4.肺部有片状、斑片状或呈网状改变。其他则主要是通过各自的病原学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确定。

碘缺乏病流行病学特征

1.碘缺乏病的分布

一般以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

2.年龄、性别与发病的关系

甲状腺肿大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青春发育期发病率急剧增高,40岁以后逐渐下降。重病区年龄组有提前和后移现象。

女性患病一般高于男性。15~20岁年龄组,两性差异最大。

3.水碘与发病关系

一般规律是

水碘在5μg/L以下时,随着碘含量的减低,患病率急剧增高;

水碘在5~40μg/L时,随水碘增加,患病率缓慢下降;

水碘为40~90μg/L时,患病率降至最低值,并保持平稳;

水碘高于90μg/L,患病率再度回升。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 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可 得病。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源作用不大。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 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麻瘆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 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瘆活疫苗预防接 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 染源还可发病。流行特征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人易感者 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传染病有哪些特征

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有确定的病原体,较强的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的过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想要预防一种传染病,除了需要搞清楚这种传染病的三要素外,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该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果可能,再研制出有效的预防性疫苗。

至于传播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种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会较为稳定的存在于空气中的气溶胶或飞沫,在其他个体呼吸入后发生感染,如麻疹、结核病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

2.消化道传播:人群通过食用或使用病原体污染食物、饮水和餐具等获得感染, 如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

3.血液、体液传播:这类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或/和体液中,通过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分娩、性交等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4.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获得传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流行性感冒、破伤风等。能通过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往往同时存在其他的传播方式。

5.虫媒传播:有些病原体可以感染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人虱,白蛉和蜱虫等,可通过这些虫子叮咬不同个体而造成传播。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疟疾,黑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

6.母婴传播:又叫垂直传播,是胎儿在母体内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母体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常见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坐飞机路过高风险区健康码有影响吗 有48小时核酸报告还需要隔离吗

视情况而定。

有48小时核酸报告还需不需要隔离是需要根据该名人员是否有新冠确诊病例可疑接触史,是否存在中、高风险地区、外国旅游旅居史等这些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因素来决定的。

如果有以上流行病学相关因素的话,那么一般在到达目的地还需要自行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健康监测14天,如果是普通人员的话,那么一般是不需要隔离的。

相关推荐

什么狂躁症

在心境障碍病程长期观察发现,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并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个性、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类似。因此,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和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已将其列为双相障碍的一种。 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躁狂症和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

狼疮肾炎的流行病学

SLE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国家地区报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一般认为不同种族发病率有显著差异,黑种人及亚裔人群发病率高白种人最低有报道国外发病人数约占50/10万,中国约为70/10万其确切发病率随地区种族、性别和年龄而异。性别以女性明显多见,男女之比为1∶8~1∶9,以青壮年发病为主,50%发病者在20~40岁经临床检查发现肾脏受累约占70%,一般病理检查肾脏受累高达90%,若进一步作免疫荧光或组化检查及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肾脏病变。而LN也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重要的疾病。

戊型肝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戊型肝炎原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离出戊肝病毒( HEV)后才确定诊断。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与甲型肝炎颇为相似,从临床上不易区分这两种病。 戊型肝炎病流行地区厂泛,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南美洲的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戊型肝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肝炎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已将戊型肝炎列为只要肝炎之一。 近年来发病的绝对数和发病率均呈连续、快速增长态势。

肾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分析

流行病学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世界范围内各国或各地区的发病率各不相同,总体上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我国试点市、县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显示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8年已经成为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0位。肾癌的病因未明。已经明确的与肾癌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

感冒做了核酸检测为什么还要隔离

主要考虑为疑似患者。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感冒并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效果,做了核酸检测之后还需要进行隔离,那么这与患者有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可疑接触史,否在高风险地区以及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外国旅游居住史等这些流行病学特征相关。 要有上述特征,做完核酸检测还需要隔离的,因为核酸检测一般需要24-48小时才有结果;其次对于高风险人群,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核酸采集标本的关系,有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因此建议在24小时后再次复查核酸。

吃素有什么好处 膳食纤维摄入量

其次,素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膳食纤维摄入量较多。来自粗粮、蔬菜、水果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保持肠道水分、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促进体内毒素的及时排出,因此可有效地预防便秘、衰老和癌症等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素食者的肺癌、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比非素食者低。

流感与非典的鉴别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特点:流感于冬春季节高发,传播快,通过空气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潜伏期1-3天,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暴发流行时常有先学校、后居民区的特点。小儿和老人易并发肺炎。 症状和体征特点:流感起病急,常以高热起病,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体温可达39-40℃,2~3天后体温可消退,但流涕、鼻塞等卡他症状及咽痛、咳嗽转为显著。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少数患者可有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消化道症状。查体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什么

诊断hp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 细菌培养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但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技术。组织切片染色检查hp以warthinstarry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的效果为好,细菌清晰易辨认。取胃窦粘膜作组织涂片,再作革兰氏染色检查hp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组织尿素酶检测也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

钩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由一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属于形体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类叫作原虫的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弓形虫的终宿主,它寄生在这些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形成囊合子(许多文章称作“囊合子”,不够准确)随粪便排出,其他哺乳动物和鸟吃进去发生感染,在它们身体的组织内发育成为包囊。囊合子和包囊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虽然弓形虫并不“挑剔”,但除了终宿主以外,在其他动物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后代。[2]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

大肠癌怎么回事

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由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可见大肠癌的发病和环境、生活习惯,尤其饮食方式有关。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主要发病原因,这已为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所证明。高脂肪饮食,特别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肝中胆固醇和胆酸的合成,而进入肠腔增加,结肠细菌作用使之转变成胆固醇代谢物及次级胆酸,有致癌作用。食物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