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呢
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呢
1.培养孩子向善
善是人的基本修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曾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软弱了,要加强“狼性”教育,否则以后肯定会吃亏。
我觉得,这有点可怕,很可能会使孩子缺少朋友,如果养成攻击的习性,其人生隐患会明显增加。我常对两个孩子说“吃亏是福”,并通过名人的故事来引领。例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因政治原因坐牢,其间有两个看守常常虐待他,曼德拉获释时却说:“出了牢狱,如果我心里还带着怨恨,实际上仍生活在牢狱中。”这些故事对两个孩子的影响很大。
我小时发生的“砖窑被放气”事件,对我家是个重大打击。几十年后,我父母也基本上知道,当时是谁做的伤天害理的事。而我善良的父母,讲到往事时,都能“一笑泯恩仇”。这件往事,对两个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
两个孩子心地都很善良,富有同情心。陈杳小学时的一个同学,读中学后因习惯问题受到老师批评。陈杳为此打抱不平,说这个同学生活很艰难,老师怎么不了解情况就批评呢?后来这个同学辍学外出打工,陈杳既伤心又担心,说这个同学平时常常说小学老师怎么好,也许会听老校长的话,就用QQ加他为好友,叫我在QQ上说几句勉励的话。
2.多一些阳刚之气
孩子太听话不会有太大出息
许多家长都强调孩子听话。我觉得,孩子听大人的话原本没错,但不能让孩子事事盲从。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太听话的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一个孩子太纯洁又缺乏主见,如果受到邪恶因素侵蚀,更容易受到伤害。对陈杳,尽管我觉得女孩子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心,但还是引导她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陈杲,我更看重阳刚之气。
我引导陈杳与陈杲,对他人讲的话,要学会分析话语背后的道理,要有怀疑精神,不盲从。我有时故意说些怪怪的话,两个孩子会说“这想法真臭”,或“爸爸的话也有点道理,但不适合我”。上学后,我引导两个孩子要尊敬老师但不盲从。两个孩子常与我讨论,老师的什么话说得好,什么话不妥。这并没有影响老师的威信,反而能让他们两人更好地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培养孩子从小多有主见
带两个孩子外出游玩,我习惯于先由他们说说外出的计划。例如,到江边玩,孩子会说要先看某个雕塑,再去买点什么吃的;例如,去见某个人,两个孩子会想一想要说些什么话。对他们的计划,我一般都给予表扬,并支持孩子按照既定计划办。如此一来,两个孩子就会有成就感。慢慢地,他们就有了计划的意识,并发展了计划能力,我也就乐得陪着他们,而不是带着他们。经过长期锻炼,两个孩子显得越来越有主见,阳刚性格慢慢就形成了。
陈杲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要参加军训,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并不符合年仅14岁孩子的生理特点。军训中好几位同学都晕倒了。一次,在烈日下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时,陈杲提出“减免”,教官不同意;陈杲就“机智”应对,故意做些不协调的动作,结果受到教官的惩罚,从队伍中被拉了出来。事后,陈杲说:“这惩罚正合我意,我不是自由了吗?”我表扬陈杲:“你表现出了胆气与骨气!”
3.让孩子从小远离偏激
孩子远离偏激,首先家长要多注意
我常发现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人不对,说政府无能,我很为他们的孩子担忧。曾有家长反驳我说:“为什么不能说政府不好呢?”我反问:“你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引导孩子长大后与政府作对吗?”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说政府无能,并不客观,特别是孩子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常对孩子说阴暗面,容易使孩子变得偏激。
从小看到事情两面性,长大才不会钻牛角尖
我很注重教育陈杳与陈杲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两个孩子说某人、某事很好时,我会引导他们说缺点;反之,我会引导他们说优点。对社会丑陋现象,我也不会遮遮掩掩,我觉得,让孩子了解阳光下的阴影是必要的,只是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正义是社会的主流。
从读小学高年级开始,我就让两个孩子看报纸,从小接触社会上或阳光或阴暗的种种现象,并常常一起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使两个孩子对社会的认识相对客观。陈杲考上少年班后,教语文的林海霞老师要写篇报道,陈杲说了一句话:“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我表扬了好几次。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不容易偏激,碰到困难时才不会钻牛角尖。
如何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1.营造和睦的氛围
首先父母要营造一个温暖家庭环境,孩子在处于这样的环境里面,会非常有安全感,也会更乐意和父母交流,有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
2.多与同龄人交往
相较于父母,孩子可能和同龄人应该更有话说,所以可以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比如把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让自己的孩子做一次主人,他们会很乐意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这么做可以逐渐孩增强子的自信心,让他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3.保护孩子自尊心
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却不小。平常要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说话,千万不要体罚或者语言攻击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塑造孩子活波的性格。
4.主动与孩子交流
内向孩子很少主动开口说话,所以家长应该主动和孩子交流,这样才能走到孩子内心深处,从而正确引导孩子打开自己心扉。这样孩子渐渐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玩耍。
5.让孩子锻炼独立
孩子如果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外界接触交流,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去超市买瓶酱油,或者是和邻居借点东西等等。这些锻炼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也敢于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
饮食可以帮助塑造孩子好性格
脾气暴躁、爱哭、爱闹、任性的孩子
缺乏镁会干扰神经活动传导,引发暴躁和紧张。这样的孩子很让家长头疼,可以让他吃一些富含钙镁的食物。由于钙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导,缺乏钙,令孩子的神经无法松弛下来,造成精神紧张,脾气暴躁。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绿叶蔬菜、牛奶、苹果、香蕉、豆制品。
粗心大意、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维生素B和,添加剂和人工色素都要负上责任。含铅高的食物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重金属一旦存留体内就很难排除,最重要是影响孩子脑部的化学结构,继而出现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这时应避免吃含水杨酸盐类较多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和杏子等。可以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例如动物肝脏和粗粮等。还有含锌的食物,例如海贝、鱼类、牛肉等。
依赖性强的孩子
有些依赖性强的孩子是受血液成分的影响,因此,要给这样的孩子多吃些碱性食物和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克服依赖性。
胆小、懒惰、忧郁的孩子
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较低,其神经传导素的速率或思想的敏捷度就会变低,做事就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可以给这样的孩子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牛肉、奶制品、鱼类、羊肉、家禽等。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爸爸妈妈的脾气性格很容易就成为了宝宝的潜意识里模仿的对象,有时候你们柔和的容忍他了,慢慢他也就学会了容忍。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有耐心。虽然有先天的因素,可是后天的环境有更长久的影响,为了宝宝先改自己。对宝宝的爱要经常挂在嘴边,从宝宝的角度理解宝宝犯的错误,告诉他你的建议,让他自己选择,如果失败了宝宝会自己知道错了。放大宝宝的优点、多在外人面前表扬他,和他单独相处的时候,谈谈自己小时候的事,自己犯的错误,给他一些建议。
孩子的性格由什么决定
孩子性格的形成固然的自然的因素,但是后天的引导培养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孩子的性格由什么决定呢?如何才能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有益的帮助? 不同孩子的性格是各种各样,有的内向,有的活泼,有的喜静,有的好动,有的孩子很不喜欢与外人打交道,有的孩子却十分的自来熟。这些各不相同的性格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家长来说,要知道孩子的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才能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而父母的所作所为对于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最先看到,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已的父母,而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父母的身影也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很重要因素(父母行为影响孩子习惯)。做为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温和,人格更为健康。
如果在家庭之中,孩子的父母彼此关心,互相照顾,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也会懂得如何去照顾关爱别人,心中更有爱。而在面对有矛盾出现时,做为父母,要注意不能采用暴力的方法或者是大声的争执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去沟通,去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如如果家长总是用大声的辱骂,或者是打架吵架的方式去解决家庭里面的问题,那样孩子长大后遇到问题也往往会采用同样的暴力方法。
而想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要注意到。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并不只要物质满足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有爱,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下成长,这样的孩子心理会更为健康坚强。
而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老,当孩子在3岁左右时,性格特点基本上就已经定下来了,所以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来说,3岁之前这段时间相当的重要,要尽力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人际环境。
从上面也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主要决定于成长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影响更为重要。
孩子要从小塑造良好的性格
一 认真对待宝宝的要求。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牛奶。”你在外面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回到家,妈妈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
二 周末带宝宝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三 宝宝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宝宝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四 宝宝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陪伴。
然而孩子的生活条件是变得好些了,可以他们的成长由于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大多会变得孤僻,敏感,内向,对于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或伤人的新闻时有发生,所以说千万不要忽视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很多家长或许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一秒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孩子转眼就会长大,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多。现在许多的新手爸妈,对于和孩子的相处并没有耐心,和他们玩一会就把他们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自己跑到一旁去玩手机。
也许他们可以享受到手机带给自己的快乐,然而放弃了与孩子的陪伴,会让孩子失去很多。所以无论我们有多么忙碌,都应该留出一定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快乐成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不仅仅是家长的角色,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人生的导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潜移默化中都会被孩子模仿学习。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其作用会比他们在学校的重要,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在孩子的性格,意识形成阶段一定不能少了父母的陪伴,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父母的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拥有健康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与孩子的相处中经常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一些知识,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更加深刻。平时没事的时候或者在睡前给孩子讲一些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学到一些道理,更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如何防止同性恋
1.注意保持孕期的定期检查,保证孕期的健康,控制激素水平处在一个正常的位置。
2.从小注意塑造孩子的性别角色。展示男人与女人的基本规范。
3.注意不让孩子形成对异性的错误印象。不要传播异性都是怪物,都是魔鬼之类的错误思想。
如何防止孩子内向
1、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那么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的老师。因为,在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时,孩子会全身心放松、无拘无束,容易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爸妈要及时鼓励、强化,这样会对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有所帮助。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爸爸妈妈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的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会主动带小伙伴参观家里,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2、营造和睦的氛围
在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爸爸妈妈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对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心情轻松愉快,言语无拘无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乐于同爸妈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3、主动与孩子交流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应主动地与孩子接触,让孩子讲讲幼儿园里的生活,并让孩子谈谈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帮助到孩子。
4、让孩子锻炼独立
爸爸妈妈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独立完成某种事情,如买东西、去邻居家借东西等。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性格就会比以前开朗多了,可以让孩子更大胆地去接触一些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性格内向就会改变。
5、保护孩子自尊心
爸爸妈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心他们的行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切勿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轻易剥夺孩子的“发言权”。父母还要有意培养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
5、爸妈的良好影响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爸爸妈妈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爸妈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内化为孩子的性格。爸妈开怀大笑,孩子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爸妈怒气冲天,孩子就会吓得胆战心惊。所以,爸爸妈妈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即使心情不好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到乐观豁达,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