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姿和走姿可以揭示孩子的心理
站姿和走姿可以揭示孩子的心理
站姿为什么可以揭示孩子的性格
站姿确实能极大反应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站立姿势,不同的“站姿”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孩子也是如是。孩子的每次军训,站军姿都是雷打不动的经典项目,目的就是训练孩子的站姿,以此来培养他们军人的性格。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里芬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了以下规律:
站立时习惯把双手插入裤袋的孩子 少年老成,不轻易向人表露内心的情绪。性格偏于保守、内向。凡事步步为营,警觉性极高,不肯轻信别人。
站立时常把双手置于臀部的孩子 自主心强,处事认真而绝不轻率,具有驾驭一切的野心。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主观,性格表现固执、顽固。
站立时将双手握置于背后的孩子 性格特点是守规矩并且习惯于按规矩办事,尊重权威,极富责任感,适合当班级或年级领袖。不过有时情绪不稳定,往往让人摸不透;最大的优点是富于耐性,而且能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
站立时习惯把一只手插入裤袋,另一只手放在身旁的孩子 典型的90后男孩,性格复杂多变,有时会极易与人相处,推心置腹。有时则冷若冰霜,对人处处提防,为自己筑起一道防护网。
站立时双脚合并,双手垂置身旁的孩子 性格特点诚实可靠,循规蹈矩而且生性坚毅,不会向任何困难屈服低头。
站立时不能静立,不断改变站立姿态的孩子 性格急躁,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而且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生活方面喜欢接受新的挑战,是一个典型的行动主义者。
无独有偶,英国的教育学者大卫-理查德森通过对地铁里孩子们站姿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规律。如果父母带着孩子乘坐地铁,可以通过孩子抓车顶吊环的方式来判断其性格:
只用指尖勾住吊环的孩子 其独立自主心极强。如果是男孩子,他个性比较高傲,虽然他有时也听别人的话,但决不附和。
驼背如何预防
养成良好的操作电脑的习惯
对于电脑一族们来说,不正确的坐姿往往会导致驼背的形成。在平时使用电脑时,除了要与电脑保护合适的距离外,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尤其是眼睛近视的,更需要保持正确的坐姿,最后佩戴眼镜在电脑跟前操作。
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
养成良好的“站”、“立”和“行走”的习惯,无论在“站”还是“行走”时,都要保持挺胸、自信的姿态,这样就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站立行走的动作及姿势对脊柱的正确使用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减压肩“负”,减少身体所沉受的重量
针对儿童,家长应该时常带着孩子去参数一此有利于预防驼背形成的活动,同时尽量减少书馆的重量,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具备良好的修身习惯。
儿童寒背怎么办
◊ 导致脊柱后凸的原因
据有关专业机构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儿童之中,脊柱后凸的孩子约有三成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呢?据医学界人士给出的答案,有一部分是因为疾病所致,常见的致病原因有胸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炎、神经性肌肉疾病,或是先天的和后天的发育不良、缺乏D种维生而导致的佝偻病,以及因外力所到的脊柱损伤等。
儿童寒背与老人年的脊柱后凸有着明显的差别,老年人的脊柱后凸一般是因脊柱骨折的原因造成,人类还会随着衰老过程脊柱自然变得弯曲,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到老人家都是弯腰驼背,走起路来很吃力的原因。
◊ 脊柱后凸的高发人群
相关医疗机构数据显示,脊柱后凸的高发人群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能及时端正坐姿、站姿、睡姿、走姿,都有可能导致脊柱后凸,有些孩子写作业长期伏案而坐,没有抬头挺胸把背挺直,孩子的脊柱尚未完善发育全,不正确的姿式就会导致脊柱后凸变形。
◊ 儿童怎样纠正脊柱后凸
· 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坐姿,并监督孩子养成好的坐姿,站立和行走时同样要求孩子抬头挺胸,把背挺直,不要低头含背,养成不好的习惯。
· 儿童不宜睡过高的枕头,枕头过高也可影响到孩子的脊柱。
· 现在孩子学习任务重,每天书包的重量也不轻,家长要为孩子减负,书包内不宜放过多书籍和其他物品,导致重量超标,对孩子的脊柱造成压力,也可能导致脊柱后凸。
专家提出,如果脊柱后凸处在尚轻微的姿势性阶段,不需要进行手术,只需用靠墙站、在肩部垫枕头仰卧等办法来进行锻炼便可纠正。
◊ 情况严重需手术治疗
有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之前可能觉得孩子背挺不直,也没太在意,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发现孩子竟然无法再将背挺直,也就是脊柱后凸到了较为严重的情况,此时如果无法再通过娇正方式来解决的话,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青少年存在风险。
如何预防椎动脉型颈椎病
1、正确的体位
治疗后,患者应尤为重视体位正确与否。坐姿、站姿、走姿、睡姿等,保持正确的体位才会避免颈椎病的再次侵袭。
2、功能性锻炼
进行循序渐进的颈部锻炼。不可操之过急,避免适得其反。大家可以在平时的时候练练42式太极拳缓解病痛。
小儿脑瘫是遗传导致的吗
脑性瘫痪在活产婴儿的发病率为0.15%~0.25%,是导致儿童时期重度躯体残疾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可占到脑瘫病因的40%。相关研究也表明,生过脑瘫患儿的妇女,随后所生的子女脑瘫再发风险增加,提示有与之相联系的遗传学基础,但这也不能排除家庭环境因素或其他生物因素的作用。单卵双生子脑瘫高于双卵双生子的现象也提示脑瘫有遗传学基础,不过单卵双生子一个胎盘本身预示脑损伤可能性增加。
没有遗传,小儿脑瘫是出生时婴儿脑部受损,由于早产、缺氧、黄疸过高等造成的。脑瘫患儿70%属于痉挛型脑瘫,其智力和正常孩子一样。
通过正规的治疗能够改善患儿走路姿态异常的情况。少数脑瘫患儿伴有癫痫、智力残障、等。家长需要从多方面来照顾患儿,心理、和身体上都需要关注。对于脑瘫孩子最大的便是不放弃、不抛弃!孩子今天学会了正确的站姿,一点点小小的进步,要鼓励孩子、耐心教导孩子。要让脑瘫孩子虽然肢体上和正常孩子不一样,但是心智上教会独立、自信和坚强。
腰疼别强忍 孕妈这么做可改善
一、孕期腰疼的原因
1.病理性腰疼
包括妇科疾病、肾虚、腰肌劳损或者受到损伤撞击、腰部风湿等等。
2.孕期姿势不正确
包括站姿、走姿、坐姿、睡姿等姿势不正确,都会引起孕妇腰酸疼现象发生。只有纠正及时纠正不当姿势,才能使腰疼症状有所缓解。
3.子宫变大所致
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孕妇的子宫随之变大,从而使得身体重心向前倾。这种情况下,孕妇需要肩部向后倾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平衡,于是引起腰疼现象发生。到了孕晚期,越是临近预产期子宫越大,孕妇腰疼的情况更加严重。
二、如何缓解孕期腰疼
1.改变久坐、久站的习惯
怀孕期间孕妇不宜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否则对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都不好,因此要改变这些不良的习惯。此外,要保持正确端正的坐姿、站姿、走姿和睡姿,这样才可以避免因为姿势问题引发的腰疼现象。
2.坚持适当的运动
如果孕妇没有明显的先兆流产迹象,那么,一定要坚持适当的运动,如瑜伽、散步、健美操等等,不仅可以缓解孕妇腰疼的症状,而且有利于孕妇控制体重和分娩后的身材恢复。
3.进行腰部按摩
想要缓解孕期腰疼的症状,孕妇可以适当进行腰部按摩,从而缓解腰部的不适。当然,要注意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4.从生活上进行调理
孕妇可以从生活上进行调理,注意腰部不要着凉,不要举重物,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保持同一个姿势。
如何训练孩子走路的自然和协调
1、平时养成不良习惯。从幼儿刚学会走路时,成人未注意到孩子走路时不正确的姿势,没能及时地纠正。
2、心理过分紧张。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正常情况下,通常是不会出现走时不协调的。只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才会出现。如在周围气氛很严肃及听口令“齐步走”时,孩子就会由于心理过分紧张,而出现不自然、不协调的走路姿态。
以上情况可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指导纠正。
1、指导幼儿观察成人的走路姿势,让幼儿知道正确的走路姿势看上去很美观,使孩子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需求。
2、让大一点的幼儿做示范动作,并说明要领:“上体正直,上下肢自然协调地走。”
3、成人可带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念儿歌做游戏进行练习。“来来来,大家来排队,快快快,跟着朋友走。”每次游戏的时间不能太长,以防幼儿乏味和过分疲劳。成人要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用愉快的心情参加练习。
啤酒肚是怎么形成的 弓背习惯造成骨盆歪斜
坐姿、站姿、走姿如果不正确,就容易弓背,弓着背感觉很舒服,但是如果不注意,引发的问题也就很多了!当我们弓着背的时候,下腹就会放松,臀部下垂,全身的体重重心偏移,骨盆就会变得歪斜,导致肌肉失衡,下腹突出。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白医生提醒家长们,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时间已经远远落在其他同龄孩子后面,那就一定要带他去看专科医生了。
宝宝走路的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与妈妈面对面,让宝宝的双脚分别站在你的双脚背上,握住宝宝的双手,然后妈妈可以左右交替一步一步迈步向后退,带动他左右交替向前迈步。
第二,让宝宝站在床沿或长沙发的一头,妈妈在旁用玩具逗引宝宝移步走。
第三,爸爸妈妈也可以面面相对蹲下,距离为伸手能相触,让孩子在这段距离内自己独立行走。宝宝早期心智的发展,都有个最佳时期,带领宝宝学习应该施以适当的刺激和鼓励,这样更能促进宝宝身心的成熟。
在此,要提醒爸爸妈妈:若是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宝宝,最好不要让正在学走路的宝宝用学步带或者学步车,这样做不利于宝宝的骨骼发育。待宝宝的骨骼硬起来以后,可以教宝宝扶着家里比较低的家具或墙壁站起立来,慢慢行走,爸爸妈妈带宝宝出去玩时,最好扶着宝宝的腋下练习行走,在孩子学走初期,避免用手抓着孩子的手。爸爸妈妈若是在拉宝宝的时候用力过大很容易造成宝宝胳膊脱臼的。不过等到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扶着东西行走时,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抓着宝宝的手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