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荆叶的注意事项 利湿解毒

黄荆叶的注意事项 利湿解毒

黄荆叶具有利湿解毒的作用,其中所含的成分对于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将其煎水喝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等症,但是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或者作为预防来服药的话,也有一定的效果。

防风副作用

防风又名“屏风”(《本经别录》),李时珍说“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为什么要用隐语?恐怕是江湖医生为了渔利的缘故,就像古方“举卿古拜散”一样,不过是“荆芥”二字的谐音而已。

防风有发汗、止汗的双相功能。发汗、辛温解表剂中常用它,因其有辛温发散之功而不燥不峻,向有“风药中之润剂”的称誉,代表方如大家熟知的荆防败毒散、五虎汤(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证治准绳》防风汤(防风、葛根、桂枝、当归、秦艽、茯苓、杏仁、黄芩、甘草、生姜)等。此外亦多用于风寒湿痹,《百一选方》之蠲痹汤,《千金方》独活寄生汤,方中都有防风。防风是风药,风药皆升,且其色黄、味甘,及肝脾经,其性又柔和,故叶天士用补中益气汤,每嫌升麻太过,多以防风代之。至于痛泻要方之用防风,其用意也在于升健脾阳。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

甲亢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兰头

兰头性味辛凉。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适宜甲亢患者食用。

中医治疗皮炎的方法有什么

中医治疗皮炎的方法一、中医外治皮炎

用药宜简单、温和、无刺激性。找出致病原因,去除刺激物质,避免再接触。

①糜烂、结痂者,选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或2%雷锁辛硫黄糊剂等外搽。

②皮损肥厚粗糙,有鳞屑,或呈苔藓样者,选用软膏或霜剂,如3%黑豆馏油、糠馏油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软膏。

③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者,选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或选用青黛散冷开水调涂,或1%~2%樟脑、5%薄荷脑粉剂外涂,每天5~6次。若有大量渗出、糜烂,选用绿茶、马齿苋、黄柏、羊蹄草、石韦、蒲公英、桑叶等组方煎水湿敷,或用3%硼酸溶液、10%黄柏溶液湿敷。漆疮可用鬼箭羽、冬桑叶、杉木屑煎水湿敷或洗涤。

中医治疗皮炎的方法二、中医内治皮炎

①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瘙痒甚者,加僵蚕、紫荆皮、徐长卿。

②风热蕴肤证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紫荆皮(花)、僵蚕。

③湿热毒蕴证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黄水多者,加土茯苓、紫荆皮、马齿苋;红肿面积广泛者,加酒军、紫荆皮、桑白皮。

清蒸帝王蟹的做法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

黄荆叶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清热

黄荆叶性凉,具有解表清热的作用,对于风热感冒发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般将其与路边荆、葱、姜进行搭配使用;而对于中暑引起的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来说一般将其与红辣蓼、生半夏等一起配伍使用。

黄荆叶的注意事项 抗炎止痛

黄荆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于一些由于长期劳动或关节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关节炎症,以及一到阴雨天疼痛症状就加重的患者来说适当地服用黄荆叶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荨麻疹可以泡温泉吗 荨麻疹不宜泡温泉宜药浴

配方:紫草15克、,刺猬皮、枳壳、紫花地丁、车前子各1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碎,加水浸泡煎煮,滤取药计倒入盆内,待温外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肿散瘀,主治荨麻疹,适用于风湿热,瘙痒甚者。

配方:土茯苓、苦参各30克、蛇床子、食盐各20克、白鲜皮15克、明矾、荆芥各22克、花椒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2升,煎煮至1升,滤出药液,倒入盆中,温洗,用毛巾边擦边洗,每日1次,,每剂可煎用2~3次。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透疹消疮,杀虫止痒。主治荨麻疹,症见周身其风团、剧痒者。

配方:生石膏30克,荆芥、防风、蝉蜕、黄芩、黄柏、连翘、苦参、白鲜皮、升麻、苍术各1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碎,加水浸泡煎煮,滤取药汁,倒入盆内待温浸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功效:清热燥湿、散风解毒、透疹止痒,主治风湿热型荨麻疹。

配方:金银花30克,生地黄20克,玄参、丹参、麦冬、竹叶、黄连、连翘、牡丹皮各1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适量,煎煮滤去药渣,药计倒入盆内,待温浸浴,每日1次。

功效:清热凉血、疏散风热、解毒消肿,主治荨麻疹,适用于血热型者。

配方:荆芥30克,防风、大青叶、蚤休、苦参各15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碎加水浸泡,煎沸滤取药汁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祛风、止痒,主治风疹、荨麻疹。

地稔根的营养价值 利湿解毒

地稔根有利水祛湿的作用,可治疗白带、痢疾、黄疸、淋痛、久疟、风湿痛等症。此外还有解毒之效,取鲜地稔根,煎洗或捣敷或内服,可解木薯中毒、毒蛇咬伤。《岭南采药录》:治产后腹痛,赤白痢。

风湿痛的治疗偏方

1、风湿痛的治疗验方

用樟木屑一斗,泡在煎至极滚的水一石中,乘热熏洗痛处。注意勿使热气入目,以免伤眼。

2、风湿身疼

日暮加剧,用麻黄三两,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

3、风湿走痛

用黄明胶一两、用黄明胶一两、姜汁半杯,同化成膏,摊纸上热贴患处。膏冷即换,甚效。方中乳香、没药各一钱亦可。

4、腰脚风湿

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根:各上风疾。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

龟头包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红斑期治法清热泻火,兼以凉血化瘀。方药导赤散加味。方中生地清热凉血;木通、竹叶降心火,利小便,给热邪以出路;生甘草梢泻火而能走达茎中以止痛。若血热之象甚者可加赤芍、丹皮、紫草等清热凉血之品;热邪炽盛者加栀子、芦荟等;局部痒甚者加地肤子、白藓皮以法风解毒止痒。

(二)渗出期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以龙胆草泻肝经湿热;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清热凉血止血;柴胡疏肝理气。局部渗液较多者加黄柏、牛膝以加强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热毒炽盛者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银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三)溃烂期治法对于体质壮实,以湿热实火为主要表现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对于脾气虚弱者,治宜健脾醒胃、托毒消肿生肌。方药清热利湿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则清热解毒。若尿赤涩痛者加滑石、通草以清热利尿;糜烂溃疡处渗出多者加茵陈、土茯苓以清热解毒除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火导滞兼以凉血逐瘀。健脾醒胃、托毒消肿生肌用复方参芪三花汤加减。方中太子参、黄芪益气托里;七叶一技花、腊梅花、苏花、皂刺、土茯苓清热解毒、托脓外达;陈皮、桔醒既能健脾又能清化痰浊。诸药合用益气健脾、托毒消肿、生肌,对中、晚期龟头包皮炎伴溃疡且溃后不敛者较佳。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其实临床上荆芥还有很多的应,由其是对于治疗一些像麻疹,风疹这样的一些常见的皮肤疾病,荆芥更是能发挥出很好的疗效。

荆芥——桑一又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荆芥的功效:

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荆芥可以说是女性朋友最好的一个朋友了,因为它对治疗女性朋友的很多妇科疾病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同时就算没病日常吃一些荆芥对女性朋友的身体体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

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荨麻疹偏方

一、血热症 荨麻疹症状:皮疹红色,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荨麻疹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荨麻疹方药: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金银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黄苓9克,蝉衣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时间不宜过长,每日一剂,分两次凉服。忌辛辣、发物。 【荨麻疹按语】此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薄荷清轻凉散

传染性红斑的偏方

1、银翘散加减:生地15克,银花,鲜芦根各12克,丹皮、赤芍、淡竹叶、荆芥各6克,薄荷、生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2、消风导赤散加减:生地12克,茯苓、金银花、白藓皮各9克,牛蒡子、灯芯各6克,黄连、木通、生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凉血消风。 3、白虎解毒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丹皮各6克,元参、赤芍、连翘各9克,银花、大青叶各12克,白茅根15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解毒。 4、普济消毒饮加减

夏天婴儿怎么预防痱子 马齿苋煮水

做法:将马齿苋用水煮过,捞出,水温适宜后直接给宝宝擦洗全身。 功效:马齿苋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等功效。

拉痢疾的中医辨证治疗

1、湿痢疾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痢下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证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直清里热。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证属湿重

荨麻疹热敷还是冷敷 用中药煎剂温敷消肿止痒更有效

很多中草药成分中都有消肿止痒、治疗荨麻疹的作用,因此比起单用温水敷,用中药煎剂温敷患处,其治疗效果会更有效,例如以下中药配方煎剂温敷效果就很好,仅供大家参考,具体应用还需在专业的中药医师下指导操作。 配方:土茯苓、苦参各30克、蛇床子、食盐各20克、白鲜皮15克、明矾、荆芥各22克、花椒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2升,煎煮至1升,滤出药液,倒入盆中,温洗,用毛巾边擦边洗,每日1次,,每剂可煎用2~3次。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透疹消疮,杀虫止痒。主治荨麻疹,症见周身其风团、剧痒者。 配方:生石膏30克,荆

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方法是什么

1、血热症 【症状】皮疹红色,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药】荆芥穗,防风,僵蚕,金银花,牛蒡子,丹皮,紫背浮萍,干生地,薄荷,黄苓,蝉衣,生甘草。 【用法】水煎时间不宜过长,每日一剂,分两次凉服。忌辛辣、发物。 【按语】此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薄荷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

角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除了采用西医治疗外,角膜炎还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治疗角膜炎的中医验方有以下3种: 1、银翘荆防汤 处方组成:银花、板蓝根、蒲公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黄芩、桔梗、薄荷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表型,证见黑睛生翳如点状、黑芒状或连缀成片,视物模糊,白睛赤脉,畏光流泪,涩痛难睁,舌苔薄黄,脉浮数。 2、银翘解毒汤 处方组成:银花,连翘,粉丹皮,板蓝根,栀子,蝉衣,荆芥,大青叶,桔梗,木通等。 用法用量: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30分钟左右,

扁桃体炎中医治疗方法

(1)外感风热型 咽部疼痛,伴咽喉干燥灼热感。检查见喉核红肿,连及周围咽部。伴见发热、恶寒、倦怠乏力,头痛鼻塞。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用 银翘散加减:连翘、桔梗、荆芥、防风、野菊花、大青叶、射干、紫花地丁各10克,金银花15克,薄荷6克。 (2)肺胃热盛型 咽部疼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根。检查见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连成伪膜。伴发热,全身不适,口渴引饮,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治宜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用 清咽利膈汤加减:连翘、栀子、黄芩、牛蒡

小儿感冒如何用药

(1)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 (2)板蓝根颗粒: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3)银翘解毒片: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鼓、牛蒡厂(炒)、桔梗、淡竹叶、甘草。辅料为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滑厂粉、薄膜包衣预混剂。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土茯苓配防风辛温上行之性以升脾阳,祛脾胃之湿,伍白芷除湿解毒,化浊辟秽。三药相伍共奏化湿解毒,健脾益胃,护养肝脏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风的防治;用于湿(痰)热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