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耳聋竟是因为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小儿耳聋竟是因为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三万儿童因不恰当使用耳毒性药物(95%以上为氨基糖甙类药物)而造成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
有关部门曾对八所聋哑学校进行调查,这些学校中的410例后天性聋哑儿中有404例为药物所致,其中链霉素致聋310例、庆大霉素致聋39例、卡那霉素致聋20例、链霉素加庆大霉素致聋35例。这些孩子致聋的年龄分布为:0~6个月占22.5%,6个月~1岁占24.3%,1~2岁占26.5%,2~4岁占19%。由此可见,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耳毒性副作用有多么严重,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氨基糖甙类药物属于抗菌药,用于治疗某些细菌(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结核杆菌)感染,这类药物现在在儿科还较为常用。研究表明,该类药物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机理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氏器,最终导致具有听力作用的毛细胞功能受损。
耳毒性副作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前庭功能受损,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另一类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严重者可致耳聋。而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孩子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成为终身聋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50%的听力损伤是能够预防的。
儿科专家指出,6岁以下儿童应该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因为即使最近出产的氨基糖甙类药物,也不是无耳毒性的。年龄稍大的儿童患病时应慎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尽可能选用其他类抗生素代替氨基糖甙类药物。
必须使用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用药期间孩子若出现高音调耳鸣、耳胀、眩晕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对此,药店药师也应该熟知,这样才能在遇到患儿家长前来咨询或购药时为其做好用药指导。
孕妇产后用药有禁忌
哺乳期的妈妈不要轻易服用维生素B6、雌激素、阿托品类和利尿类等西药,还有炒麦芽、花椒和芒硝等中药,这些药物会减少乳汁分泌。
哺乳期妈妈慎用的还有磺胺类药物,这些药物可导致新生儿溶血、新生儿黄疸;另外,妈妈们使用抗真菌素药物时,局部用药方式较安全些。
哺乳期妈妈要禁止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可以造成听神经损害,严重时会导致婴儿耳聋;还有奎诺酮类抗生素,这些药物会影响婴儿骨骼的生长;还有镇静类药物,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这些药物可以使婴儿嗜睡,造成婴儿代谢缓慢,发育不良。
必须用药者停止哺乳
为了防止婴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妈妈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用可不用的药不要用,必须用的药,应严格按医嘱的规定剂量和疗程服用。2.同类药物,选用对母婴危害较小的,如抗生素尽可能选用青霉素类和其他毒性较小的。3.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和辅助用药。4.当必须使用禁服药物时,应暂时停止哺乳。
哺乳妈妈们患病后需要用药治疗的,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严密观察婴儿的情况,绝对不可自行购药及用药,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生长。
药物中毒性耳聋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药物中毒性聋地临床表现---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逐渐稳定。
药物中毒性聋地临床表现---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至全聋。
药物中毒性聋地临床表现---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
不同药物致聋各有其特点,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致聋表现为早先出现4kHz以上高频听力下降,因语言频率尚未受累,患者常不觉耳聋,此时立即停药和采取治疗措施有可能制止耳聋发展。此外,该类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重度聋。利尿剂致聋多为可逆性的,早期停药后听力可恢复,但肾功能不良或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合并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阿司匹林、心得安、肼笨达嗪等致聋也为可逆性的,及时停药耳聋也可恢复。
治疗老年肺炎慎用抗生素
在治疗方面,抗生素应用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应用不好,会加重病情。因此,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病人或亲属选用抗生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轻中度肺炎,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等基础病者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如头孢呋肟),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军团菌感染用红霉素或喹喏酮类(如环丙杀星)药物。
中重度肺炎选用第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如头孢噻肟三嗪)或β-内酰胺类加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卡西林-舒巴坦,氧哌嗪-他唑巴坦等。
轻中度肺炎,无基础疾病者用药时首选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也可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拉定胶囊)、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喹喏酮类(如环丙杀星)。
用杀菌剂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衰退,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的杀灭主要依靠杀菌作用。因此老年人宜用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钠)、喹诺酮类(如环丙杀星)等。
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等)等毒性大的药物老年人肝肾功能较成年人差,尽量避免应用毒性的药物例氨基糖甙类,如病情需要一定要用则减量使用。
耳硬化症的预防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时间听MP3,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参考网站:健康一线)
老年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在治疗方面,抗生素应用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应用不好,会加重病情。因此,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病人或亲属选用抗生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用杀菌剂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衰退,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的杀灭主a要依靠杀菌作用。因此老年人宜用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钠)、喹诺酮类(如环丙杀星)等。
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等)等毒性大的药物老年人肝肾功能较成年人差,尽量避免应用毒性的药物例氨基糖甙类,如病情需要一定要用则减量使用。
轻中度肺炎,无基础疾病者用药时首选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也可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拉定胶囊)、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喹喏酮类(如环丙杀星)。
轻中度肺炎,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等基础病者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如头孢呋肟),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军团菌感染用红霉素或喹喏酮类(如环丙杀星)药物。
中重度肺炎选用第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如头孢噻肟三嗪)或β-内酰胺类加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卡西林-舒巴坦,氧哌嗪-他唑巴坦等。
瘦脸针有哪些禁忌
1.肉毒杆菌毒素虽无致畸性,但妊娠、哺乳期妇女最好不用。
2.患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不能用。
3.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病人不能用。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拉霉素、丁胺卡拉霉素、妥布霉素等。
4.非常瘦弱的病人不能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容易发生副作用。
5.对白蛋白或对肉毒杆菌毒素过敏的病人和过敏体质的病人不能用。
6.患者严重心、肝、肾、肺疾病和患有结缔组织病的病人不能用。
小儿耳聋多与遗传有关
父母正常孩子也可能耳聋
遗传性耳聋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就是家族中每一代人中约50%会出现耳聋患者,男女均可以发病。这种遗传方式的耳聋往往在刚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到青春期或中年出现逐渐加重的听力损失。这种耳聋很容易被认为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或者认为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而忽略了遗传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当发现家族中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听力损失时,应该考虑存在遗传性耳聋的可能。
遗传性耳聋也可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出现。这种遗传的耳聋很常见,其比例占遗传性耳聋的70%~80%。隐性遗传的耳聋,往往在出生后就被发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有一种耳聋与跑跳有关
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可以说是由遗传和环境互相影响导致耳聋发生的药物性耳聋,这种耳聋患者存在母系传递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因此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极其敏感。如果发现家里有人因感冒发烧曾经用过氨基糖甙类药物后出现耳聋,要尽早到医院进行基因检测,看看是否有药物敏感的基因突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谨慎用药。
这么多耳聋中,有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耳聋,是与跑跳、摔倒和头部轻度外伤等相关的遗传性耳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种患者刚出生时的听力损失不重,但是每次摔倒,甚至于跑跳运动或者是头部轻度外伤后均会出现听力下降。对于3岁以内的小儿,家长很难发现,只是发现孩子对声音迟钝,越来越不愿意对家长的指令产生快速的反应,但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听力出现了问题。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听力医学中心教授 王秋菊
孕妇吃什么西药会流产
1. 氨基糖甙类。此类药物是属于比较容易渗进孕妇胎盘的药物。我们都了解到孕妇为宝宝输送营养一般是在胎盘中输送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孕妇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容易使药物进入胎盘,导致药物影响到胎儿发育,严重的话会导致胎儿流产。
2. 四环素类。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一般会出现四环素类抗生素。孕妇最好不要食用这种药物,特别是在临产的阶段。这一类的药物会进入孕妇的乳汁,容易影响到日后的母乳质量。另外,四环素类会影响到胎儿的骨骼发育,促使胎儿的畸形。
3. 喹诺酮类。这一类药物的选择会影响到药物的胎儿的健康发育。若是孕妇食用这一类的药物,容易造成胎儿软骨症的现象。在购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看说明书,这样才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
小儿耳聋病因
为什么孩子出生后会耳聋呢?很多家长都存在这个疑问,家里没有耳聋病史,父母也不是耳聋,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会耳聋了呢?小儿耳聋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引发小儿耳聋的病因有很多种,疾病,特殊环境,自身因素等等都会造成孩子耳聋。下面由专家为我们讲解一下。
小儿耳聋病因,孩子为什么会耳聋?
先天性原因
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孕期和产程有关.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过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梅毒都可能导致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耳聋。
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过抗糖尿病药物如降糖灵、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胎儿耳聋.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过放射线、做过放射线治疗或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新生儿耳聋.
噪声
噪声是直接造成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儿耳聋的重要诱因。胎儿妈妈肚子里时,如果长时间待在噪音环境下,出生后孩子小儿耳聋的几率很大。也有这样的病例。出生后的宝宝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不较为完善的听觉,如果周围化境噪音严重,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听力影响。噪音大小的衡量标准是用分贝为单位,在家里轻轻谈话的声音为30分贝,普通谈话声为40分贝,高声说话为80分贝,大声喧哗或高音喇叭为90分贝。40分贝以下的声音对儿童无不良影响,超过70分贝的噪音会对小儿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
疾病
后天性耳聋有的与新生儿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溶血、产时外伤有关。新生儿在出生后如果感染过流脑、乙脑、麻疹、猩红热、伤寒、结核性脑膜炎、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等病毒,也会导致耳聋。
中耳炎
之所以着重提出中耳炎是因为儿童患上慢性中耳炎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演变成感应神经聋。而生活中家长经常因为各种疏忽而导致孩子患上中耳炎。感冒是引起中耳炎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的发病的机会。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处擤出另一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叶。
药物
耳毒性药物也是导致孩子耳聋的重要因素,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甘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常见的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霉素、多黏菌素B、奎宁、阿司匹林等。虽然现在医院大多都已禁止这些药物,但在医疗水平比较低的地方仍有使用,所以家长也要注意。
外伤
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耳朵撞击水面,以上外力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
耳周病变
耳朵周围邻近器官的病变,有时也会涉及到中耳腔,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引起小儿耳聋的病因现在就说这几点,希望广大父母及准妈妈们注意。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要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的专家会为您做详细的介绍,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服用哪些药物会引发耳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应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耳聋的事件在各大新闻媒体早已有报道,如庆大霉素、卡那雷素、新霉素、链霉素等使用过量均有致聋的可能。据有关资料统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症状,约占近年发生耳聋患者的1/3左右。这些药物不仅全身应用有耳毒性,中耳局部使用对内耳也有毒性。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过程中,发现有听力下降迹象时,可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b类、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维生素a还可促进神经上皮的生长,这样听力可保持稳定,不再继续下降。
利尿药
很多利尿药也是导致耳聋的罪魁祸首,如速尿、利尿酸、丁尿氨等,这些药物引起的听力损失多是双侧对称性的,患者常常还会伴有耳鸣。
抗肿瘤药
常见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如顺氯胺铂、长春新碱、氮芥等,均可损伤内耳毛细胞,其所引起的耳聋是不可逆的。
解热镇痛药
能导致耳聋的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是阿司匹林,它可引起40分贝的双侧对称听力损失,且这种损害是可逆的,也可遗留严重耳鸣和永久性听力损伤。
此外,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巴比妥等,重金属制剂如砷、铅、汞剂等,避孕类如萘普生等也都可以致聋。大家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提高警惕,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避免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预防耳硬化症的措施有什么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时间听MP3,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
混合型耳聋怎么办
对待混合性耳聋应采用综合治疗。由于耳的传音结构(外耳和中耳)及感音或神经系统(内耳及听神经)都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耳聋称为混合性耳聋。
混合性耳聋的两部分病变,可为同一疾病所致,也可为两种互不相关的疾病所致。如在化脓性中耳炎有传音性障碍,当其毒素物质经圆窗膜渗入迷路引起感音性障碍时,即可出现混合性聋。病毒感染可伴发中耳炎,也可引起耳蜗损害。
耳硬化症镫骨固定者有传音性聋,耳蜗耳硬化症者有感音性聋等。两种互不相关的原因引起混合性聋也不少见。可以先患传音性聋,后患感音性聋。也可先患感音性聋,后患传音性聋。如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在导致传音性聋的基础上增加感音性聋的成分。
因此,对混合性聋的诊断,除作听力检查外,还应作耳镜检查,并对病史作全面仔细的询问。
混合性耳聋的听力改变特征是既有气导损害,又有骨导损害,曲线呈缓降型,低频区有气骨导间距而高频区不明显。对待混合性耳聋应采用综合治疗。
抗生素滥用引起宝宝听力下降
乱用抗生素轻则损健康,重则致耳聋。中国是抗生素生产、使用大国,年产20余万吨抗生素原料,医院使用率更是高达70%,几乎每个人都对抗生素有一些了解。抗生素的依靠其显著作用被广大人群所接受。
抗生素易导致药物性耳聋
如今孩子感冒、发烧,退烧药、抗生素成了家长“对症下药”的不二法门。其实,小儿感冒、发烧,初期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需用抗生素。如果一发烧,就用抗生素,不仅药不对症,还可引起菌群紊乱、耳聋。孩子的听力是很脆弱的,内耳神经细胞非常娇嫩,稍有不慎都会导致其受到损伤。抗生素中的一些种类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耳内神经细胞的损害尤其巨大,稍有不慎都会导致耳聋,被称为耳毒性药物。
到底有哪些药物会损伤孩子听力呢?
(一)抗生素类: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利福平。
(二)其他类药物:保泰松,阿斯匹林,消炎痛,灭滴灵,心得安,本巴比妥,乙胺碘呋酮等。
这些药物均会导致小儿耳聋,为了避免或减少药物中毒性小儿耳聋的发生,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医生要了解药物的性能,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给病人治病时要注意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尤其是面对幼小的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以免给病人造成耳聋。
2、家长要有自我保健意识,要了解耳毒性药物的知识,特别是母亲在孕期(怀孕3个月以内)就应当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在给患儿看病用药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请教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采取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当自己的小儿患病时,不要随便用药;小儿用药,药物的剂量、浓度都与成人有不同之处,不要将成人的剂量减半给儿童服用,当孩子病情严重时应及时送往医院并按医生的处方用药。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各位父母已经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导耳聋的药物了。儿童药物性致聋是不可逆性耳聋,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所以多是采取预防的目的。尤其是当孩子发烧时,应当尽量避免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药物性耳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