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一些知识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一些知识

定义及识别

尽管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早在1957年, Schonecker即首次报告了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不自主及持续的口周异常运动;1964年,Faurbye等正式引入了「迟发性运动障碍」这一术语。ICD-10对TD的编码为G24.01,而DSM-5对TD的定义为:

一般是舌、下面部和下颌,以及四肢(但有时涉及咽、膈肌或躯干的肌肉)不自主地痉挛或舞蹈样运动(至少持续数周),发生在使用神经阻滞剂药物至少数月后。

尽管DSM-5指出,诊断TD需在使用抗精神病药「至少数月后」,但对于一些患者而言,TD症状可能出现得更早;老年人尤其易感。

TD需要与多种运动障碍相鉴别,包括自发性运动障碍(SDs)及停药突发性运动障碍。SDs也表现为异常不自主运动,发生于未使用过抗精神病药者,症状上与TD难以区分。在一些个体中,TD样运动可能会在停用抗精神病药或调整/减少剂量后出现,此状况被称为「神经阻滞剂停药突发性运动障碍」,通常呈自限性,即短于4-8周,若运动障碍持续存在超出此时间窗,则应考虑为迟发性运动障碍。尽管TD和SDs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更为常见,但一般人群也可出现。

发作性运动障碍癫痫病的种类

一、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癫痫。

亦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有明确的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继发性可见于基底节梗死、多发性硬化、脑外伤、缺氧性脑病、甲亢、甲状旁腺减低引起的低血钙、糖尿病及颅内感染、颅内淋巴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二、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癫痫。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即文献中报道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性舞蹈手足徐动。此型自发发生, 不被突然的运动诱发, 但发病年龄要早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癫痫。

可被饮酒、咖啡、茶、月经、疲劳所诱发或自然发生, 但不被突然运动诱发,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 可超过1天,通常为5分钟到4小时。发作频率低,可每年数次到每天数次,起病时间中位数12岁(3-30岁),随年龄增加可部分或完全缓解,睡眠可终止发作。

发作表现肌张力障碍、徐动症、舞蹈症和芭蕾舞症的各种组合形式,可单侧或双侧,可局部或全身受累,语言功能常受到影响,发作期无意识丧失。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脑电图正常。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2q31-36。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但氯硝西泮可能有效,lee认为免疫机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发作性过度运动导致的运动障碍癫痫。

发作性过度运动导致的运动障碍,亦称发作性持续运动诱发的舞蹈徐动症,在长时间运动后发生,发作前5-15min的走路或跑步。被动的肢体运动、讲话、咀嚼、应激、热冷、月经期、酒精可促发。发作频率每天1-2次到每月5次,持续5-30min。多累积双侧下肢,或单侧面部、颈部和躯干,但上肢少见。发病年龄24个月到30岁,多在儿童期,男女平等。

抗癫痫药物无效, 左旋多巴和乙酰唑胺可能部分有效。

四、睡眠诱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

睡眠诱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亦称夜间发作性肌张力障碍(nocturnal paroxysmal dystonia, npd),是在nrem 睡眠期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肌张力障碍或运动障碍 的发作。与额叶癫痫相混淆,多数认为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发性额叶癫痫。

发病年龄从婴儿时期到50岁, 男女无差异,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为15~60s,长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可达60min。

对短时间发作者用小剂量卡马西平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无效可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症状控制。对发作持续2min以上者无有效的处理方法。

迟发性运动障碍诊断鉴别

根据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抗癫痫药或抗组胺药史,服药过程中或停药后3个月内发生运动障碍,表现节律性刻板重复持久的不自主运动。

鉴别诊断:

1.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因DR被抗精神病药占据或阻滞,内源性DA不能与DR结合,虽亦有服抗精神病药史,但不自主运动表现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动眼危象等。

2.Huntington病:根据遗传史,舞蹈症及痴呆等三主征,与TD不难鉴别,HD患者亦常用抗精神病药,若出现静坐不能或重复刻板不自主运动提示并发TD。

3.Meige综合征:是常见的口部运动障碍,完全型除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尚有眼睑痉挛;非完全型只有口面,舌,咽和下颌肌张力障碍,或仅有原发性眼睑痉挛;无服抗精神病药史。

4.扭转痉挛:表现快速,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无服用抗精神病药史。

小儿抽动症和哪些疾病容易相混淆

1.风湿性小舞蹈症 该病是由于感染所致,通常发生于5~15岁儿童,以舞蹈样异常运动为特征,并有肌张力减低等风湿热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增快,病程自限性,无发声抽动,抗风湿治疗有效。2.Huntington舞蹈症该病多发生于成年人,偶见儿童,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进行性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和痴呆症状为主,CT检查可见尾状核萎缩。3.肝豆状核变性该病为酮代谢障碍所致,有肝损害,锥体外系体征及精神障碍,可见角膜K-F色素环,血浆铜蓝蛋白减低等特征有助于鉴别。4.癫痫所致肌阵挛是癫痫的一种发作类型,持续时间短暂,常伴意识丧失,脑电图高度节律异常,抗癫痫药治疗可控制发作。5.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见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突然停药或药量较大所产生的不自主运动障碍,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6.急性运动障碍常为药物所引起的突然不自主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或舞蹈样动作,一般停药后症状可消失。7.癔症性痉挛抽搐患者具有精神病特征,一般无发声抽动。8.儿童精神分裂症该病的装相做鬼脸症状类似Tourette综合征,但其还具有精神病特征性症状,无发声抽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大剂量服用阻滞多巴胺能受体,或与之结合的抗精神病药,尤其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可引起TD 。某些多巴胺药物如左旋多巴、美多巴、帕金宁,安定剂也可引起类似TD不自主运动。偶见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PD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患者,减量或停药易发生。

相关因素包括:

①年龄、性别因素:年老者易发生,不易恢复,女性多于男性;

②脑病变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TD发病年龄早,发生率高;

③药物因素:药物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与TD发生有关,多见于治疗早期发生Parkinson综合征患者。

二、发病机制

造成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清,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是一种学说。也有报道提出GABA能系功能减退、自由基产生的神经毒性、抗精神病药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等学说。

一般认为长期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等,可长期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DR),使突触前多巴胺(DA)合成及释放反馈性增加,突触后DR对DA反应敏感性增强,产生DR超敏,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denervation hypersensitivity),生理剂量的DA可引起运动障碍,与用左旋多巴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后往往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相符,也支持利舍平可减轻TD症状,氟哌啶醇可暂时掩盖症状,DA增效剂可使症状恶化等。

病理改变:尸体解剖显示黑质及尾状核细胞退行性变和萎缩。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

1.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女性,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居多,症状重,恢复慢,各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和氟哌啶醇等含氟元素抗精神病药常见,大多发生在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以上,最短3~6个月可出现,最长者13年。

临床主要表现节律性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早期表现舌震颤或流涎,老年人口部运动具有特征性,年轻患者肢体受累常见,儿童口面部症状较突出,下面部肌肉最常受累,表现口-舌-颊三联症(BLM综合征)或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口唇及舌重复的不能控制的运动,如不自主连续刻板咀嚼,吸吮,转舌,舔舌,撅嘴和鼓腮,歪颌和转颈,有时舌头不自主地突然伸出口外,称为捕蝇舌征(fly-catcher tongue),严重时出现构音不清,吞咽障碍,躯干肌受累表现身体摇晃,肢体远端受累表现弹钢琴指(趾)征,肢体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动作,无目的拍动,两腿不停跳跃,手足徐动,躯干扭转性运动及古怪姿势等,偶表现胃肠道型,突然停药后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及呕吐,情绪紧张,激动时症状加重,睡眠时消失,部分患者与迟发性静坐不能,迟发性肌张力障碍,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同时并存,症状易被掩盖,减药或停药时暴露出来。

2.抗精神病药可引起急性特异质性肌张力障碍或急性静坐不能,多在用抗精神病药2天内发生,易发生在儿童及成年早期,表现戏剧性的肢体,躯干,颈部,舌和面肌等抽动或不舒适姿势。

3.按运动障碍部位分为以下类型:

①眼肌运动异常:表现眨眼,睑痉挛等;

②面肌运动异常:面肌抽搐,抽搐和愁眉苦脸等;

③口部肌肉运动异常:撅嘴,咂嘴,咀嚼,抽吸及下颌横向运动等;

④舌肌运动异常:伸舌,缩舌,蠕动和舔唇等;

⑤咽肌运动异常:腭部异常运动影响发音及吞咽;

⑥颈部运动异常:斜颈,颈后仰等;

⑦躯干运动异常: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呈古怪姿势,如耸肩缩背,角弓反张,扭转痉挛,膈肌痉挛产生呼噜声及呼吸困难,有时全身左右摇摆,躯干反复屈伸,前后扭动,称身体摇晃征(body-rocking);

⑧四肢运动异常:肢体远端连续屈伸,称为弹钢琴指(趾)征,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指划动作,投掷运动,手足徐动样动作,双手反复高举或两腿不停跳跃等;

⑨肌张力低下-麻痹型运动障碍:累及头,颈和腰部,如颈软不能抬头,腰软不能直起和凸腹,行走不能迈步和抬腿,足拖地而行。

4.TD的亚型:

①急性戒断综合征: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药发生不自主的飘忽性非重复舞蹈动作,与小舞蹈病或Hontington病相似,多见于儿童,可自愈;逐渐减量可使舞蹈动作逐渐消失;

②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儿童及成人皆可发生,不自主运动表现类似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扭转痉挛,持续存在,不表现快速重复的刻板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易混淆疾病和预防方法

迟发型运动障碍须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DR被所使用的抗精神病药占据或者是发生了阻滞,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了内源性DA不能与DR结合的情况,虽然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患者同样也有使用抗精神病药史,但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还是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表现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动眼危象等。

2、Huntington病:鉴别这种疾病主要通过遗传史、舞蹈症、痴呆等症状表现,相对来说同样也不难鉴别。

3、Meige综合征;是临床当中常见的一种口部运动障碍性疾病,完全型的患者发病后除了口周、下颌肌等等部位发生张力障碍的症状,同时还会伴随眼睑痉挛;而如果是非完全型Meige综合征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唇部、舌、咽等组织和下颌肌张力障碍,也有些患者发病之后仅有原发性眼睑痉挛,并且也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史。

4、扭转痉挛;这种疾病的患者一般症状表现为重复快速的进行刻板不受自主控制的运动,这些患者与迟发型运动综合症的鉴别诊断要点为同样也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史。

预防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方法

预防这个病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危险因素。只有诊断准确。并且发病之后确实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控制的患者,才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同时还需要注意的就是绝对不能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神经症、忧郁症,失眠的患者更不能把抗精神病治疗药物当成安眠药来使用治疗。

专家提醒,迟发性运动障碍这种疾病在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并没有什么规律,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药物治疗一定要正规,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生活护理,只有综合全面的调理治疗就可让症状尽快好转。

治疗精神病的中成药有哪些

民间流传着不少治疗精神病的偏方和中成药,大多就地取材,用法简单,据称有一定的疗效。中医中药治疗精神病有着百年的历史,中医治疗精神病运动广泛,依从 性好、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一些不良反应、猝死、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出现频率小。但是也有存在一些治疗的不足之处,如中成药治疗预防精神病见效慢,疗程长,中成药推崇的饮食疗法也只能达到抑制疾病发生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去达到治疗精神病的效果。因此中成药治疗和预防精神病还需发展,扬长避短,提高整体 疗效。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好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特别是单纯使用中成药或西药,如果用药和剂量不到位,很多取得满意的疗效。

精神病不是一种一时半会儿就能治好的,因此治疗预防精神病的中成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者尚且未掌握一定的知识,不建议使用,这也是中成药不被推广使用的原因之一。

迟发性运动障碍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1.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尤其女性,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居多,症状重,恢复慢。各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和氟哌啶醇等含氟元素抗精神病药常见,大多发生在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以上,最短3~6个月可出现,最长者13年。

临床主要表现节律性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早期表现舌震颤或流涎,老年人口部运动具有特征性,年轻患者肢体受累常见。儿童口面部症状较突出,下面部肌肉最常受累,表现口-舌-颊三联症(BLM综合征)或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口唇及舌重复的不能控制的运动,如不自主连续刻板咀嚼、吸吮、转舌、舔舌、撅嘴和鼓腮,歪颌和转颈,有时舌头不自主地突然伸出口外,称为捕蝇舌征(fly-catcher tongue),严重时出现构音不清、吞咽障碍。躯干肌受累表现身体摇晃,肢体远端受累表现弹钢琴指(趾)征,肢体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动作、无目的拍动、两腿不停跳跃、手足徐动、躯干扭转性运动及古怪姿势等。偶表现胃肠道型,突然停药后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及呕吐。情绪紧张、激动时症状加重,睡眠时消失。部分患者与迟发性静坐不能、迟发性肌张力障碍、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同时并存,症状易被掩盖,减药或停药时暴露出来。

2.抗精神病药可引起急性特异质性肌张力障碍或急性静坐不能,

多在用抗精神病药2天内发生,易发生在儿童及成年早期,表现戏剧性的肢体、躯干、颈部、舌和面肌等抽动或不舒适姿势。

3.按运动障碍部位分为以下类型

①眼肌运动异常:表现眨眼、睑痉挛等;

②面肌运动异常:面肌抽搐、抽搐和愁眉苦脸等;

③口部肌肉运动异常:撅嘴、咂嘴、咀嚼、抽吸及下颌横向运动等;

④舌肌运动异常:伸舌、缩舌、蠕动和舔唇等;

⑤咽肌运动异常:腭部异常运动影响发音及吞咽;

⑥颈部运动异常:斜颈、颈后仰等;

⑦躯干运动异常: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呈古怪姿势,如耸肩缩背、角弓反张、扭转痉挛,膈肌痉挛产生呼噜声及呼吸困难,有时全身左右摇摆、躯干反复屈伸、前后扭动,称身体摇晃征(body-rocking);

⑧四肢运动异常:肢体远端连续屈伸,称为弹钢琴指(趾)征,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指划动作、投掷运动、手足徐动样动作、双手反复高举或两腿不停跳跃等;

⑨肌张力低下-麻痹型运动障碍:累及头、颈和腰部,如颈软不能抬头,腰软不能直起和凸腹,行走不能迈步和抬腿,足拖地而行。

4.TD的亚型

①急性戒断综合征: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药发生不自主的飘忽性非重复舞蹈动作,与小舞蹈病或Hontington病相似,多见于儿童,可自愈;逐渐减量可使舞蹈动作逐渐消失;

②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儿童及成人皆可发生,不自主运动表现类似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扭转痉挛,持续存在,不表现快速重复的刻板运动。

二、诊断

根据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抗癫痫药或抗组胺药史,服药过程中或停药后3个月内发生运动障碍,表现节律性刻板重复持久的不自主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饮食保健知识

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病人日常护理

(1)向病人提供生活支持,包括洗漱、大小便、饮食、坐轮椅,以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要;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用健侧肢体取物、洗漱、移动身体等。

(2)对卧床病人要保持床褥清洁、干燥、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保护;截瘫病人应卧于有活动开孔(放置便器)的木板床,以免腰骶部皮肤被便器磨伤。

(3)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吸出气管内不易咳出的分泌物。进食应该缓慢、防止呛入气管,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4)作好口腔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排尿困难的病人可按摩下腹部以助排尿,训练病人自主解小便,留置尿管的病人每4小时开放1次。

(6)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可促进自主神经的恢复,改善面部血循环及营养状况,被动运动还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练习起坐、翻身和患肢运动;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逐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此时应避免碰伤、坠床。当自主运动恢复后,尽早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二、迟发性运动障碍宜吃的食物

(1)八宝粥

宜吃理由:八宝粥的热量很高,能够会病变的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基础。

食用建议:每次200g左右为宜。

(2)香菜

宜吃理由:维生素B减量丰富,且具有营养末梢神经的作用。

食用建议:每日50g左右为宜。

(3)豆浆

宜吃理由:蛋白质含量高,且为植物蛋白,健康系数更高。

食用建议:每日500毫升。

(4)鲈鱼

宜吃理由:蛋白质含量高,且为优质蛋白,脂肪酸水平位不饱和脂肪酸。

食用建议:每日100-200g即可。

共济运动障碍有哪些类型

肌肉随意运动能力丧失。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痛性运动障碍。见于癔症。

2.间歇性运动障碍。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

3.职业性运动障碍。属于职业性精神官能症。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至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做其他运动时则无运动障碍。

4.面-口运动障碍。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肌肉的迟发型运动障碍,多有药物引起。

5.迟发性运动障碍。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有长期服用精神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能缓解。

6.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和下运动神经元引起的运动障碍。

7.椎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

8.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等。

9.骨骼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10.与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通常在睡眠时消失。

运动障碍疾病的医学诊断

1.病史

(1)发病年龄:常可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胆红素脑病或遗传因素,少年期出现震颤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也有助于判定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发性扭转痉挛远较成年起病严重致残率高;相反的老年发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发病顽固。

(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严重舞蹈症或偏侧投掷症提示可能为血管性病因,缓慢隐袭起病可能为神经变性疾病。

(3)病程:对诊断也有帮助,如小舞蹈病通常在起病6个月内缓解,与儿童期起病的其他舞蹈病不同。

(4)药物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可引起运动障碍。

(5)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伴舞蹈样动作。

(6)家族史:有诊断意义,如亨廷顿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有遗传背景。

2.体检可了解运动障碍症状特点明确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如静止性震颤、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提示帕金森病角膜K-F环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除运动障碍,常伴精神和智能损害。

迟发性运动障碍病因

病因: 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大剂量服用阻滞多巴胺能受体或与之结合的抗精神病药尤其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可引起td 。某些多巴胺药物如左旋多巴美多巴、帕金宁安定剂也可引起类似td不自主运动。偶见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pd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患者,减量或停药易发生。

相关因素包括:①年龄、性别因素:年老者易发生不易恢复女性多于男性;②脑病变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td发病年龄早发生率高;③药物因素:药物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与td发生有关多见于治疗早期发生parkinson综合征患者。

相关推荐

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前在临床上较为广泛应用的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risidone)和奥氮平 (olanzapine)。其特点是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可能有效,镇静作用较弱,很少锥体外系反应,也很少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很少引起催乳素分泌的增多。 传统上,抗精神病药物以化学结构划分,主要有吩噻嗪类,丁酰苯类和硫杂蒽类。吩噻嗪类以氯丙嗪为代表,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和中等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丁酰苯类以氟哌啶醇为代表,镇静作用较弱,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 硫杂蒽类以氯普噻吨(泰尔登)为代表,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和较弱

一氧化碳中毒怎么缓解 一氧化碳中毒很痛苦吗

一氧化碳中毒一般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往往是导致一种迟发性脑病的表现是尤其明显,而且是最为严重的。一氧化碳中毒的轻型中毒的时间短,主要表现的是早期中毒的情况,头晕,恶心,呕吐,四肢乏力,但是一般神志比较清醒的,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会有后遗症。中型可以出现虚脱或昏迷,但是如果抢救及时,神志迅速清醒,几天之内也可以完全恢复,一般没什么太多的后遗症。重型如果发现的时间比较晚,然后昏迷的时间比较长,预后就比较差,一般会遗留下认知障碍,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还有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不要小看一氧化碳

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

执业药师药理学辅导精华——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此即为锥体外系反应。有些药物能阻断

肌肉运动障碍的基础知识是什么

运动异常为特征的各种障碍。包括运动不能(运动的发动困难)、震颤、舞蹈症、扭转痉挛、斜颈、张力障碍、颤搐、抽动和肌阵挛。运动障碍可见于某些分裂症性综合征,经典抗精神病药诱发的并不少见。 运动障碍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它有以下几种:①痛性运动障碍。见于癔症。 ②间歇性肌肉运动障碍。一般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运动障碍呈间歇性。 ③职业性肌肉运动障碍。属于职业性神经官能症。由

头部神经抽痛怎么办

1头部神经抽痛这个病症它是头部神经痛的一种。 2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疾病,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 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 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3脑供血不足,感冒都可能引起脑神经疼痛。 4你要注意自己的发病规律, 加强锻炼,心理放松,一定要保证睡眠。另外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治疗,在 出现头痛时用热水袋灌凉水敷

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脑瘫有什么不同

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生后和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中枢性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主要症状:1:中枢性运动障碍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合并症状:1:精神发育迟滞2:视力障碍3:听力障碍4:其它感觉和认知异常5:语言障碍6:癫痫发作7:口面,牙功能障碍8:情绪,行为障碍 9:骨与关节发育畸形等其它症状脑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普乐可以长期服用有不良反应吗

再普乐 奥氮平片¥676.00 有时消费者要根据病情的需要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可能有些患者就会有点担心,怕这样会有损健康。那么,再普乐可以长期服用有不良反应吗,是什么? 再普乐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其它有严重阳性症状和/或阴性症状的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也可缓解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的继发性情感症状。 再普乐可引起嗜睡,从事危险作业时应谨慎。若和酒精同服,可使再普乐(奥氮平片)的镇静作用增强。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包括奥氮平),如果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体征或症状,应减药或停药。若出现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1、震颤:比较典型的是静止性的震颤,特征是较小幅度、中等幅度、大幅度进行震颤,通常都是在静止状态的时候存在的。一旦病人的情绪变得有些激动、过度劳累、焦急时,他们的病情也会变得严重起来,意向性动作的时候就会有所缓解。基本上都是由一面的上肢开始,下巴、嘴巴、舌头、脑部等很少受到牵连。 2强直:指的是被动运动所受的弹性的阻碍增加,主动肌以及拮抗肌都被遭到连累,同时在被动运动的整个过程里面,所受到的阻力是一直不变的。强直基本上影响到的就是身体躯干以及四肢旁边的肌肉,在发病初期就会表现出来。由于伴有震颤而导致的肌肉

抽动症的表现具体有哪些

1.运动抽动;运动抽动根据涉及肌群范围、特征性及严重性可分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和复杂性运动抽动,抽动障碍的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张口、伸脖、摇头、耸肩等运动抽动;后者表现为缓慢的、似有目的的行为动作,如模仿行为、猥亵行为等。 2.发声抽动:发声抽动可分为简单发声抽动和复杂发声抽动。抽动障碍常表现为反复发出似动物的叫声、哼声、清嗓等;后者反复发出似有意义的语词声(包括模仿言语、重复言语)。 临床分类: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 抽动障碍多起病于3~10岁,其中4

小儿脑瘫的诊断条件有哪4项

(1)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形、脑积水等。 (2)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非进行性是